推荐阅读:刘宏毅的《三字经》讲记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推荐阅读:刘宏毅的《三字经》讲记

4  /  8  页   12345678 跳转 查看:7873

推荐阅读:刘宏毅的《三字经》讲记

回复: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中国的《易经》本有三种,《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称为三易,这是“三易详”的第一层意思。《连山易》和《归藏易》早已经失传了,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一种,是经周文王姬昌整理过的,故此称为《周易》。


  相传伏羲氏画八卦,始有卦象。其时还是结绳记事,没有文字,只有图形。直至近代,云南的少数民族还是结绳记事,家里门后面挂几条绳子,有几件要办的事情就在不同的绳子上打几个结。到神农氏时代发展出《连山易》,黄帝时代出现了《归藏易》。三王时代的夏朝用《连山易》、商朝用《归藏易》、周朝用《周易》。周文王著卦辞,周公旦著爻辞,又经过孔子整理后,系易辞,加入十翼,也就是孔子研究《易经》的十篇论文。一部《周易》浓缩了四代圣人的智慧,故此《易经》名列为五经之首。


  这三种易经有什么不同呢?八卦中乾为天、坤为地,离为火、坎为水,艮为山、兑为泽,巽为风、震为雷。《连山易》以艮卦起首,《归藏易》以坤卦起首,《周易》以乾卦起首,三易所画八卦的位置不同。方位一变,六十四卦的卦体跟着变异,内部的384爻也随之而变。


  我们今天见到的《周易》,是周文王在羑里做牢七年,研究易经的心得体会。《连山易》和《归藏易》虽然失传了,但是据南怀老研究,还是可以从象数里面看到一些端倪。道家的术数之学,如丹道、医药、堪舆等学问,都有《连山》与《归藏》两种易学的东西,此外在《易纬》和《关朗易传》中也还有一点依稀的影子。


  那什么叫做易呢?易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日,下面是个月,太阳和月亮之间的关系就是易。《易经》是中国最早研究天文、自然的科学著作,其中提出了三个原则,就是三易,这是“三易详”的第二层意思。


  “三易”的第一易,是简易,简单得象太阳和月亮一样,天天能看见、抬头就看见。其实宇宙的法则根本就是至简、至易的,真理总是最简单、最平淡的,复杂是后天人为的。最简单、最平凡的就是最美好、最伟大的;简易的生活是最正常的生活,简易的饮食是最健康的饮食,复杂的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


  第二易,是变易,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永远在运动、永远在变异,所以学易先要明变。上智之人不但知变,且能适应变;中智之人跟着变、随着变走;下智之人变过去了还不知道,还在那里怨天尤人呢。


  第三易,是不易,万事万物虽然随时随处都在变,但有一个不变的理体,理是永恒的、体是不变的。例如,太阳和月亮永远在运动,但永远不会撞到一起,因为有引力之理在,有太阳系的法则存在。哲学家把这个不变的理叫做本体,宗教家叫上帝、佛、主宰…,总之说的都是一回事。在内是不变的理,中间是简易的数,外面就是千变万化的象,这就是易的全体。
 

回复: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书经又称《尚书》,尚有上的意思,书是文献汇编,《尚书》也就是上古时代的文献汇编,是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历史文献汇编,其文辞古奥,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


  相传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对六经文化进行过系统地整理。孔子将书经中残缺不全、无文献可考的东西删掉。有些属于私人谱牒性质的诰命,选取重要的留下来,合为百篇,其内容上自尧舜,下至春秋时代的秦穆公为止,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为什么孔子叙述历史要从尧开始呢?因为尧以前的文献资料不充分,不敢轻易下结论,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对尧以前的远古史,我们只能从甲骨文及考古文物中去发掘了。


  六种文体中的“典”是帝王受命之书,凡可以做为常法永存的圣君明王录也称为“典”。历史上有“三坟五典”,今天仅存“尧典”与“舜典”两篇了。“谟者谋也”,是臣子献上的计策,如“大禹谟”。训是臣属对君主的谏言,如“伊训”;诰是晓谕帝王的言辞,如“汤诰”;誓指君主出征前的讨敌檄文,如“甘誓”、“秦誓”等;命是君王发布的命令。


  《书经》里面收录了六大类、五十八篇文章,类似现代的官方文体文件,学生要熟悉这六种文体,以备将来出仕时起草公文之需。


  孔子删定的百篇《尚书》被秦火焚毁。汉文帝登基后,昭告天下征集《尚书》书稿,有一九十岁的伏生,口授《尚书》一部。至汉武帝时,鲁恭王刘馀为扩建宫室,要拆除孔子故宅。在拆墙的时候,发现了夹层里藏的竹简,内有《尚书》五十八篇,史称《古文尚书》。孔子十一代孙,经学家孔安国奉汉武帝昭,将古文改写为隶书并为之作传,史称《今文尚书》五十八篇,较今天的《尚书》多出十六篇。
 

回复: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四子,周武王的亲弟弟。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以后病逝,十三岁的成王即位。小孩子怎么治理国家呢?只好由叔叔周公协助理政。周公不但理政治国,还整理了周以前的文化,建典章、定国体,开创了周朝八百载天下的基业。


  《周礼》一书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章,叙述了周代的政治制度。相传周公作《周礼》设计了六部官制的政府机构,每一官制下面再设不同的官职,每一官职都规定了具体的职务条例。这样就奠定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系,而六部制的行政体系一直沿用至今。所以这里才赞扬周公,说他“著六官,存治体”。


  “六官”就是天官冢宰,明清叫吏部,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人事部;地官司徒,明清称户部,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公安部户籍管理部分;春官宗伯,为礼部,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教育部和文化部;夏官司马,为兵部,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秋官司寇,为刑部,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和公安部;东官司空,为工部,相当于今天的建设部、农业部、贸易部等的综合。


  六官又称六卿,是政府的职能部门,直到今天我们的政府序列、组织管理体制的架构也还是如此,没有大的变动,“著六官,存治体”所言不虚。


  五经之中不含《周礼》又是什么原因呢?孟子解释说“诸侯恶其害已也,而皆去其籍”。战国时期的诸侯,谁也不敢照《周礼》这面镜子,害怕见到自己的丑恶面孔,所以去掉了《周礼》。而其中“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又被后世别有用心的人,糟改为“刑法不涉及贵族阶级,礼法不用于庶人平民”。其实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礼仪不排斥庶人,刑法不优待大夫”。追溯先秦史料,刑法中有不少是针对贵族的制裁,礼仪中也有不少是对庶民的规范。“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是千古之理,可见真经硬是被歪嘴和尚念歪了。
 

回复: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儒家关于礼学的典籍有“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的必读书,对后世影响深远,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都曾以《周礼》为理论依据。《仪礼》据传是孔子根据周代残留的资料汇编而成的,全书共十七篇,包括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基本礼仪,是后世历代帝王制定礼法的依据。


  《礼记》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纪录了秦汉以前的儒家思想和言论,特别是孔子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其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社会、乃至医药、卫生,诸多方面。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本,《礼记》是不能不研究的。


  《礼记》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宪法精神的所在,我们的大同思想,就来自其中的“礼运篇”。四书中的《中庸》与《大学》就是《礼记》里面的两篇文章。因为是孔子的七十个学生和一些汉代学者为礼而记,故称为《礼记》。


  整理《礼记》的是西汉学者戴德(大戴)和戴圣(小戴)叔侄二人。大戴删定《礼记》八十五篇,小戴删定礼记四十六篇,讲述的都是孔子的言论。后人又加入《乐记》一篇,如此就礼乐具备了。


  历史上讲授《礼记》最著名的是西汉学者后苍,后苍在曲台殿定《礼记》184篇,后传授给戴氏叔侄,大戴删定为八十五篇,小戴删定为四十六八十五篇。今天的《大戴礼》仅存三十九篇,已经不通行了。《小戴礼》四十六篇俱在,后人又加入“明堂”“月令”“乐记”三篇,就是我们今天的四十九篇《小戴礼》,《中庸》是第三十一篇,《大学》是第四十二篇。
 

回复: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经孔子整理后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311首诗歌。《诗经》按作品的体例和形态不同,分为“风雅颂”三诗和“赋比兴”三体。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作品,是各诸侯国的民歌,所以称为“国风”,如有卫风、郑风、齐风等。雅是正乐之歌,包括诸侯觐见天子的大雅,以及诸侯宴请宾客的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用的乐章,如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国风、大雅、小雅和颂,称为四诗,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国风”。


  周时中国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周天子要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吏治情况,最直接的途径就是从各地的民歌、民谣中了解。时至今日,我们欲知台上人物的政绩,听听老百姓为他编的顺口溜就明白了。故此周朝立有采风制度,各国诸侯都要派专人采集本国民歌、民谣,定期上报周天子。


  在“赋比兴”三体之中,赋是直接叙述;比是比喻,由此联想到彼,如李白的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兴是即兴有感,抒发心中的感慨、郁闷和悲哀,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吹絮,身世飘零雨打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人非常注重诗的教育,因为诗可以使人端正思想。人不能没有思想,不能没有追求,有思想就会有问题,如果不教育,思想就会走上邪路。所以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第一篇“关鸠”,还不是引导人们理解什么是正当的男女之爱吗?其次人生在世就会有痛苦和烦恼,西方人用宗教来派遣,我们中国人用“诗”、“乐”来排解心中的情感,使自己“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认为,学识修养的基本功是要先读诗。读诗并不是要人成为诗人,诗的教育,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文化内涵,能使人温柔敦厚,情感升华。中国上古文化思想,直到孔子删诗书、定礼乐时代的《诗经》,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百科知识大全。孔子培养的政治人才,首先是学识渊博的通才,不是只会一样的专才。


  《论语》中记载,孔子有一天问儿子孔鲤,有没有研究“诗”的学问?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孔子就告诫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知识不渊博,就无法作出好的文章。后世据此,才有“学了诗经会说话,学了易经会算卦”一语。


  孔子删诗,上取商下至鲁,共311篇,秦始皇焚书以后,有六篇再也找不回来了。今天见到的只有305篇。《诗经》的传承顺序,据说是:孔子传子夏,子夏一路传下来到荀子,荀子再传毛亨就到汉朝了。毛亨再传毛苌,故有《毛诗》传世。
 

回复: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西周传至第十二主,周幽王,此公荒淫无道,暴虐残忍,宠信褒姒,演了一出“风火戏诸侯”的活报剧。等到犬戎之兵真的杀进朝中,幽王再点烽火,谁也不来了。周幽王仓皇失措,死于乱军之中。太子宜臼回朝即位,是为周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时代君弱臣强,五霸七雄各据一方,周王室名存实亡。虽有周天子,但政教不兴、号令不行,等于没有一样。其时各国不再采风而风亡,诸侯不觐天子而大雅亡,天子不享诸侯而小雅亡,宗庙祭祀不继而颂亡。诗的精神丧失了,诗也就亡了。诗既亡,而“王者之迹息矣”。

  孔子看到这种混乱的情形,非常痛心。他伤王政之不行,痛诸侯之专肆,晚年时回到鲁国,根据鲁国的史料,作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名著《春秋》。所以孟子才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史,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722至481年间,共计十二公、242年的历史大事记。同时也记载了其他国家的历史事件,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

  《春秋》一书用字很少,只有一万多字,为后世开创了一种文体,叫做“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就是用高简的手笔、平淡的语言,用寥寥几个字把历史的结论表达出来。所以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一个字的评语,就把乱臣贼子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如“轼”一字是对犯上作乱者的评语,而有道伐无道叫讨,偃旗息鼓地偷袭叫做侵。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甚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所以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此即“寓褒贬,别善恶”之意。


  鲁哀公十四年,孔子时年六十九岁,正在做《春秋》。有人打猎在西门外捕获了一只怪兽,因不识是何物,送来给孔子看。孔子看了,流泪叹气说:“这是麒麟啊!麟啊,你到这个乱世来干什么呢”!孔子再也写不下去了,《春秋》至此搁笔。二年后孔子逝世,而《春秋》也被后人称为《麟经》。


  《春秋》文字太简洁,整部书记述了242年的历史,才用了一万八千字,标题式的大事记下面没有具体内容,根本读不懂。后人于是就来做传,解释《春秋》,其中最著名的是春秋三传,就是公羊高、左丘明、谷梁赤三位的作品。
 

回复: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三传是为《春秋》作注解的三部传书,是齐国人公羊高的《公羊传》、鲁国人谷梁赤的《谷梁传》,还有鲁国人左丘明作的《左传》,是三个人对孔子《春秋》做的演绎。左丘明是鲁国的史官,与孔子是半师半友的关系。孔子没有来得及为《春秋》作注释就逝世了,弟子中以子夏的聪明才智亦不能为之续,于是左丘明就主动来为《春秋》做传。左氏本来就是鲁国的史官,与孔子又有师生关系,注解《春秋》当然是最合适不过了。左丘明其时已双目失明,《左传》是由他口述,经弟子们记录成书的。


  《左传》以叙事为主,前面一部分是孔子的“经”,后面一部分是左丘明的“传”。全书侧重于以史实配合经文,文笔简明生动,具有极强的表达力,对后世影响最大。《左传》虽是史学著作,却有极高的文学成就。叙事写人夹叙夹议,精彩之处随笔可见。描写战争尤其出色,特别是描写五大战役(城濮之战、崤之战、邺之战、搴之战、鄢陵之战)的章节,均为千古名篇。《左传》刻画的许多人物,都具有鲜明而复杂的性格特征,如晋文公、楚灵王等,对后世小说的人物描写起了很大的示范作用。


  《左传》之后百余年,才出现谷梁、公羊二传,所以又称《左传》为古文经,《公羊传》、《谷梁传》为今文经。三传各成一家,对《春秋》的解释方法完全不一样。近代的中国革命思想多受《公羊传》的影响,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就大捧《公羊》思想,其中就有《春秋》三世:衰世(乱世)、升平之世、太平盛世的说法。
 

回复: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前面说到,读书的次序是先读《孝经》再读《四书》,《四书》通达了再读六经。儒家的经典全部通晓以后,才能涉猎诸子百家的作品。诸子是先秦时期的各种学术流派,他们各抒己见,各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一个人如果没有《四书》《五经》奠定的基础、没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上来就读诸子百家一定会糊涂迷路,不知该听谁的好。百家言论有好有坏,有适合的有不适合的,学者一定要有辨别能力。所以首先要打好《四书》《五经》的底子,再读诸子百家的言论。


  从春秋中期开始,学在官府的贵族局面被打破,教育走入民间,聚众讲学、著书立说的风气开始形成。孔子在鲁国讲习六艺,宣传儒家思想;邓析在郑国讲授法律,传播早期的法家思想。任周守藏室史的老子也传播“道德”学说,据传孔子还向他请教过有关礼的问题。墨子更是在聚徒讲学的基础上,组建起一个庞大的墨家集团,有严格的纪律和领袖钜子。由于有系统而严密的组织,墨家学说得以广泛传播,墨子也成了后世江湖上帮派组织的祖师爷。


  战国时代,由于社会的剧烈动荡和变革,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开始著书立说、阐述观点、议论政治,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形成。所谓的“诸子百家”就是先秦至汉初,各学术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总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其归纳为“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分为“儒墨道名法,阴阳纵横杂,农及小说家”十大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墨、道、名、法、阴阳六大家。


  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太过庞杂,所以要“撮其要,记其事”。撮是概括、归纳的意思,把主要学术流派的主要观点总结归纳起来,记住要点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违背“教之道,贵以专”的总原则。


  诸子中的下面五位,可以对初学者了解百家学术有所裨益。
 

回复:

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这里介绍的五子有荀子、扬雄、文中子王通、以及老子和庄子。诸子百家既然是指先秦时期,各主要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和学术观点,杨雄是西汉人还算沾点边,王通是隋唐时期的,怎么也放进来了呢?因为历史上一向认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传承大体上走两条路线,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继承派和发展派。


  第一条路线,是以继承整理传统文化为主,也就是孔子说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一系。“述”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保留传统文化的种子,使其能够以本来面目流传下去。“不作”是自己不搞创作、不对传统文化加注自己的观点,以保持其纯洁性。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整理,自己并没有创作。《论语》是在孔子身后,弟子们讨论老师的言行,集结而成的,并不是孔子的本意。老子的《道德经》也是因为出不了函谷关,生生被守关的尹喜子逼着说出来的。老子明知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反而留下五千言,不是自己掴自己的脸吗?释迦摩尼佛做的最彻底,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一路说一路擦,说完了也擦完了。在《金刚经》中,佛告诉弟子们:我一个字也没说。谁认为我留下了什么法,那就是诽谤我。三藏十二部经典是释迦摩尼圆寂后弟子们集结的,也不是佛的本意。


  为什么儒释道三教的圣人要“述而不作”呢?他们自己不能著书立说吗?非不能也,实不敢也。他们怕传统被弄走了样,怕文化被自己的思想污染,怕后人“拿着鸡毛当令箭”,歪曲、利用自己的思想来害人。一言以蔽之,圣人要对后代子孙负责任。我们今天刚好相反,都是“作而不述”,不讲继承、不要传统。作不出来,就东抄一段、西抄一篇,反正是“千古文章一大抄”。


  第二条路线,是以发展创新为主。这里说的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在传统学术思想中融入自己的观点,绝不是东抄西抄的大杂烩。其中有在全面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如孟子,他将孔子“仁”的学术思想,具体落实为“仁政”建设,不但继承而且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其次有就传统文化的某一点进行创新,发展出另外一种全新的学术思想,如荀子,他就孔子思想“礼”的部分进行创新,融合自己“性恶论”的观点,发展出后世的法家学派。


  诸子虽有189家之多,实际上都是走这两大路线。所以宋代学者孙明复在《孙氏小集•信道堂记》中说:“吾之所谓道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轲、荀卿、扬雄、王通、韩愈之道也”。前者是继承派,后者是发展创新派。我们学习诸子的学术思想,首先要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是传统的东西还是后人创新的观点,这是很重要的。
 

回复:

荀子


  首先出场的是荀子。荀子是继孟子之后,战国末期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虽然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但是他综合了儒、墨、道三家的思想,属于创新派,不代表原汁原味的孔子思想体系。


  荀子自称继承了孔子、仲弓的儒家传统,不同意子张、子夏、子游、子思、孟子等人的学术观点。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善良是后天教育出来的,不用礼法去约束,人的行为永远不会变善。他将孔子“礼”的思想,向自己“法”的观点转变,所以荀子的学生中才出了李斯、韩非这样代表法家思想的人物。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旬卿列传》里,用两段话介绍了荀子的生平。其文说:“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荀子名况,尊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临猗县)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齐国有遐迩闻名的“稷下学宫”,相当于今天的社科院。荀子“三为祭酒,最为老师”,三次被推为年高望重者、最高职务做到学宫校长,培养了一大批学者。他的思想更多地吸收了齐文化里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使儒学达到王道、霸道并重的高度。


  司马迁认为,战国时期虽然有许多大思想家,但邹衍的学说曲折夸大,论辩空洞;邹奭的文章完备周密,但却难以实行;淳于髡,非与他相处日久,才能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田骈等名人都已在齐襄王时代就死了。此时的荀卿最年长、资历最深,故被视为宗师。后来,齐国有人毁谤他,荀子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了官,便定居在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不几年就去世了,死后就葬在兰陵。


  荀子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鄙视亡国昏乱的君主,认为他们不走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迷惑,信奉求神祈福这一套迷信的把戏。于是综合儒家、墨家、道家的思想精华,编著了几万字的文章。汉代流传的荀子著作有三百多篇,经过刘向的删订定为《荀子》三十二篇,也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荀子》一书。著名的“劝学篇”,就是其中之一。
 
4  /  8  页   12345678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