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解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4  /  19  页   12345678» 跳转 查看:23784

《论语》今解

回复:

针对统治阶层而言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一个国家的统治阶层担负着治理国家的重要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所作所为对民众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按照孔子的思想,国家分别是以德和依法来治理的,今天也是这样治理国家的,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嘛!所以说,统治阶层治理国家的重要责任不容忽视。
  以德治国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句口号,喊喊而已,它是有许多的具体内容相充实而构成的,其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就是以德治国的一项重要内容。
  客观的说,治理国家的责任或是以德治国的责任主要是由统治阶层来完成的,他们的表现如何,对国家的治理影响重大。譬如“慎终追远”的问题,“慎终追远”的问题,对于统治阶层来说是个大问题。对于此,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古代官吏的宅院的布局当中可见一斑。在这些所谓的豪宅当中,最重要的位置往往就是先人牌位,这里常年供奉着自己已故的父母亲及其祖先,香烟缭绕,鲜果不断......。由于整个统治阶层这样虔诚的对待“慎终追远”的问题,所以对广大的民众来说是非常大的影响,由于这些非常大的影响的作用,“民德”不断的厚重,“民德”的厚重又反过来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进而使国家的治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看看今天漫山遍野的贪官污吏,他们除了知道吃喝嫖赌以外还会知道什么?毫不夸张地说,你打死他,他也不会知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道理,难道不是吗?既如此,“民德”何以“厚”?
  


 
  其实,基督教文化,也就是西方文化,也存在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问题,不过基督教文化没有像儒家文化这样提出来罢了。
  我们知道,基督教文化对待人的死亡是相当重视的,人的死亡必须按照宗教的严格规定来办理,作为虔诚的基督教教徒,必须严格遵守这些宗教的规则。这样,“慎终”效果就体现出来了。
  “追远”的问题基督教要比我们来得强烈的多,我们知道,按照基督教教义,人是上帝造的,也可以说上帝就是人类真正的祖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徒对于上帝的“追远”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当然还包括圣母马丽亚和大卫等等)包括各种各样的祈祷,祷告和宗教活动等等,也可以这样说,一个基督教教徒,他生命的相当一部分时间是用在了对上帝(当然还包括圣母马丽亚和大卫等等)的追念上。
  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当中,与儒家文化的“慎终”和“追远”的效果存在了且完全相同,这样,他们的“民德”就“厚”了,而且一“厚”就是将近两千多年,不是吗?
  从基督教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规律的验证来看,“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确是一个真理;是一个治理国家,使得广大民众德行厚重的好方法。
  伊斯兰教也存在类似基督教对于儒家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问题,同样,伊斯兰教也可以证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确是一个真理;是一个治理国家,使得广大民众德行厚重的好方法。
 

回复:

 

回复:

学而第十章。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姓陈,名亢。子贡,姓端木,名赐。都是孔子弟子。也有一说,说“亢”为子贡的弟子,但无法肯定。
  “夫子”,指孔子。“邦”,指诸侯国家。“抑”,还是的意思。“其诸”,或者、大概的意思。
  大意为:子禽问子贡,“老师(孔子)到了一个国家,一定能够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是自己打听来的呢?还是别人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的。他老人家得来的方法,大概不同于别人求得的方法吧。”



  学而第十章有以下几个特点:
  1、是一段对话体。
  2、孔子每到一个诸侯国一定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
  3、孔子温、良、恭、俭、让的德容。
  4、孔子是通过温、良、恭、俭、让的德容而获得了一个国家的政事。
  5、获得了一个国家的政事的方法与众不同。
  关于孔子每到一个诸侯国一定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
  “政”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系统,孔子的许多思想都是围绕“政”而展开的。孔子每到一个诸侯国一定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正说明了孔子对于“政”的重视,同时也说明孔子对于这个国家政治的关心,对于这个国家政治的关心,说到底就是对这个国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孔子一生虽然在国家的高级管理岗位上(中都宰、司空、司寇、代理宰相三个月)任职时间不长,但却对于“政”事非常精通,总结和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关于“政”的思想,这些“政”的思想至今都是我们治理国家的重要理论依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这一段子禽与子贡对话的核心意义就是在于子贡对于孔子德容的评价,也就是“温”、“良”、“恭”、“俭”、“让”。但是,孔子从来没有这样评价过自己,虽然孔子经常评价自己。
  “温”、“良”、“恭”、“俭”、“让”是子贡眼中孔子的形象,是另外一个人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孔子的观察而得出的结果,而不是孔子本身。
  “温”、“良”、“恭”、“俭”、“让”这种子贡眼中孔子的形象后来被演变成我们后人学习孔子做人的标准,直至今天。虽然如此,目前我们在中国人的身上看到的只是“温”、“良”、“恭”、“俭”、“让”的影子而已。
  “温”,就是和厚。“良”,就是正直。“恭”,就是庄敬。“俭”,就是节制。“让”,就是谦逊。
 

回复:

关于温。
  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孔子“温”、“良”、“恭”、“俭”、“让”。《论语.述而》中也有:“子(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记述。这样看来,孔子确实有温和的性情。
  温,就是和厚。温与和以及厚相结合都是暖和的意思,暖和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冷不热,而不冷不热则是人的最为爽快地感觉。从人类本身的生活习性来看,不冷不热的温度是最适于人类的繁衍生息。受此影响,从人类的相互交往的态度来看,他也不喜欢大冷大热,而是喜欢不冷不热,也可以说,不冷不热是人们喜欢保持的相互交往的态度。另外儒家讲求“中庸”,无过之无不及也是不冷不热的翻版。如果对这样的说法你有不同意见,你尽可以回味,自己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你是喜欢不冷不热呢,还是大冷大热呢?
  温和的生活信条和与人交往的态度,还会产生许多对人身体的积极因素并非常有益于我们的身体健康,相反则会对我们人体造成程度不同的各种各样的伤害,譬如紧张、狂躁和极端等等。
  温和的生活方式不是轻易就可以获得的,我们可以这样说,你掌握的各种知识愈丰富,你温和的程度就愈高,相反,你温和的程度就愈低,当然这要排除血型的成分,因为血型问题造成的所谓温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温和。
  所以说,孔子所秉承的是人们本能的、最为喜欢的一种生活交往方式,难道我们不应该深深地感悟和学习这种人类最好的生活方式吗?


 
  关于良。
  良,易直。易直就是容易直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正直的意思。
  正、直是孔子经常使用且非常推崇的两个价值系统,孔子的许多思想观念都是围绕着正、直而展开的。
  良,是孔子的德容之一,也是我们普通人做人所追求的目标。譬如优良、良好,善良等等都是我们国人所认同的非常好的道德品质。这些非常好的道德品质它只能给我们带来种种益处而决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的灾难和伤害,而给我们带来无穷灾难和痛苦的,正是那些非常好的道德品质的对立面。


 
  关于恭。
  孔子的确是一位在平常生活中非常恭敬的人,”有《论语.述而》为证:“子(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恭,有两层意义。一为恭敬,谦慎有礼。二为奉行,谨守其职。
  恭敬引申的意义为:恭所以给事,敬所以承命。(之所以能够为人做事,就是因为恭。之所以能够为人承担使命,就是因为敬。)当然,在“给事”和“承命”当中,奉行和谨守其职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说,一个人不恭就没有人给你事情做,一个人不敬就无法承担使命。有许多的人之所以没有事情做就是因为不恭,有许多人之所以无法承担使命就是因为不敬。
  恭的全部含义都是积极的、认真的。我们学习孔子“恭”的德容,就是要增加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积极的、认真的含量。


 
  关于俭。
  俭,是孔子非常推崇的价值系统,《论语》中曾多次出现俭的概念。
  俭的本质是足用,虽然它有节省的意义,但节省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足用。
  俭,还有约束和不放纵的意义。
  足用的问题可以涉及到许多的方面。譬如,一个人必须面临足用的问题;一个家庭必须面临足用的问题;一个国家必须面临足用的问题;全世界都必须面临足用的问题。
  面临足用的问题,我们究竟是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是俭?还是不俭?孔子及儒家是取的前者。
  由于孔子及其儒家的影响,俭演变成一个优良的传统,被我们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接受,就是今天“节约型社会”的理论基础也是来源于孔子“俭”的思想。
  俭还有约束和不放纵的意义。约束和不放纵的人生态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实在是太重要了,设想,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约束和不放纵的人生态度他会是什么样子......。俭,可以产生足用的、对自己非常有益的结果,而这种足用的、对自己非常有益的结果对自己来说是非常的直接,也可以说,直接的不能够再直接了。正是有了足用的、对自己非常有益结果的直接,才给约束和不放纵带来了机会以至于能够产生更加丰厚的收成,也就是约束和不放纵给我们所带来的好处。
  俭,是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因为它而获得许许多多的益处!
  
  


 
  关于让。
  让,是孔子经常表述的一个价值系统。《论语》里有“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和“(泰伯)三以天下让”的孔子论述。当然,孔子也有不让的时候,譬如“当仁,不让于师。”
  在孔子看来,让和不让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要看为什么要让和不让,也就是看让和不让的原因。
  在孔子看来,治理国家讲求礼让;泰伯三让天下。既然如此,看来是没有什么不可以让的了,也可以这样说,在这个世界上,可以让的事情真是太多了。但有一条,当仁是不可以让的,就是老师也无法阻拦。
  看来孔子“让”的思想不是机械的,是根据具体的行为对象而决定让否的。
 

回复:

 

回复:

学而第十一章。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没(mo,四声)----父亲过世。三年----按周礼规定,父亲死后,儿子要守孝三年。父之道----父亲的思想或者一套规矩,也可以认为是父亲认定的人生之道。


   
  “父在,观其志。”其,就是他的意思。
  孔子说“父在,观其志”,而没有讲母在或父母在,观其志,为什么呢?看来母亲是与“其志”是没有关系的。是的,由于男女间的理性和体力上的巨大差异,女人是无法产生和履行志向的。换言之,由于理性及其体力的巨大限制,使得女人思想上已经产生不出所谓的志向了。退一步说,即便是产生了志向,从根本上讲她们也是履行不了。所以说,只有父亲才能对他的志向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其”是指他的意思。他,就是指的男人,而不是女人。“父在,观其志”实质是指的父亲在,要观看儿子们的志向,而不是女儿们的志向。如果女儿们也有志向,那就不存在“父在,观其志”的问题了,那完全可以讲父母在,观其志了,不是吗?
  志,既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价值系统,又是对孔子本身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譬如,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士志于道”还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大丈夫英雄气概等等。
  志,对于一个男人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一个男人没有了志,那他与一个废物没有二样。
  那么何谓志呢?志就是心意,就是心想要做的。譬如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和另外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作为一个男人,无论如何得有自己的志向,而这个志向必须得在父亲的帮助和指导下建立;如果你今天是一位父亲,那就毫不犹豫的帮助你的儿子建立他的志向,而完全不需要儿子的母亲为其帮助建立志向。你如果得的是一位千金,那就没有必要麻烦此心了,还是动动别的脑筋吧!


  父没,观其行。这几个字的意思是,父亲过世了,就要观看他的行为。
  我们知道,孔子生时的状况是,人的平均寿命较今天而言非常的低。据说在今天的非洲某些国家,人的平均寿命也只有不足40岁。我们就按今天某些非洲国家不满40岁的平均寿命来推断孔子时的社会平均寿命值应不为过。
  试想,如果孔子时的社会平均寿命为不足40岁,如果一个人18岁生有儿子,等到他的儿子18岁时,父亲已基本上快要离开人世了,不是吗?所以说,我们理解孔子的思想决不能离开孔子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孔子时,大概在父亲过世时,他的儿子一般都在20岁左右,这个年纪的儿子可以作为成年人对待了。既然如此,作为这个年纪的儿子立志应该没有问题。在这种的情况下,他的父亲过世,别人当然可以且有理由来观看他的具体行为了。
  在今天看来,孔子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思想应用起来会更加方便与有力。因为今天人们平均寿命延长了许多,“父在”的时间会相当的长,譬如父亲80岁了,儿子才60岁;“父没,观其行”的时间也会随之而延长,譬如父亲80岁过世,他的儿子60岁,待到儿子也80岁时,又过了20年。
  “父没,观其行”实质上就是看这个人在他的父亲过世以后还是否落实和执行他的父亲在世时所立的志向,在这个期间还存在着诚信的问题。
  在这里,孔子也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判断一个人的有效方法。
 

回复: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有许多的现代人对于孔子的这句话耿耿于怀,包括许多的所谓文科的教授、硕导、博导。其实这些人根本就没有理解孔子的这段话的意义,然后就大放厥词,真是可悲。实践证明,这些人不过是一些整天价混吃混喝的无耻“文化”骗子而已,而现在的大学里处处充满了这样的骗子。
  孔子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句话里最关键之处就在于“道”,而不是父亲随便说的什么,如果将父亲所说的话都当作“道”也是错误的。所谓“道”,在此的意义是人生的道路,能够称得上是人生道路的相关内容,应该是非常高的层次了,也可以说,关于人生道路的相关内容应该是人生最高层次的内容了。所以说,这样高层次的内容才能够称得起“父之道”。否则,应该称其为父之言,而根本就不是“父之道”。
  按孔子思想,“父之道”是“三年无改于”的,但父之言就不好说了,孔子并没有讲父之言三年不能够改。当然,孔子也是不会说这样的话。之所以有许多的人对孔子的这句话耿耿于怀,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将“父之道”当作父之言了,或者这些个人他们从根本上就分不清什么是“父之道”,什么是父之言。
  我们以上讲过,这个“道”不是一般性的语言。如果这个父亲所讲的是一般性的语言而不是所谓的“道”,这就没有办法了,这个一般性的语言而非“道”的东西就没有办法进入孔子在此所创造的价值链当中去了。换言之,这个所谓一般性的语言而非“道”的东西就无法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圣言发生任何关系了。
  所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就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改变父亲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之路,这是一个条件,也是一个考验。能否满足这个条件和是否能够通过这个考验,这将是“孝”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为什么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呢?按照周礼,父亲死后,儿子要守
  孝三年。大概孔子是借用了周礼守孝三年之规定,来告诉儿子们如何孝敬父亲和别人如何来证明他是否孝敬了自己的 父亲。


 
  “可谓孝矣”。
  从父亲健在看儿子的志向,到父亲过世看儿子的行为,最后儿子三年没有更改父亲之道,这样才可称其为孝。这是孔子为我们制定的孝的准则和标准。
  这个孝的准则和标准是孔子为儿子与父亲单独制定的,当然孔子还为子女对父母共同的孝也制定了准则与标准。
  孔子为什么要对儿子为父亲的孝单独制定准则与标准呢?主要原因是因为孔子要想更好的维护这个以男人为主的社会。其实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也都是力图更好的维护好这个以男人为主的社会,在这一点上它们彼此没有矛盾。说到底,其实这个社会原来就是以男人为主的社会,在这一点上毋庸置疑,当然力图维护这个以男人为主的社会本身就没有什么不合适的,难道不是吗?
  今天自己是儿子,“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明天你就是父亲,你的儿子也“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样世世代代下去难道不是很好吗?这难道说不是有益于我们人类的繁衍生息吗?
 

回复:

 

回复:

学而第十二章。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斯----这个。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
  大意是: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好就好在这里。但是小事大事只顾按和谐去做,有的地方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行不通的。”
  孔子的学生有子在这里提出了很多的儒家价值系统,譬如,“礼”、“和为贵”、“美”、“礼节”。这些重要的价值系统后来对我国的诸多方面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礼之用,和为贵。”
  礼,其目的就是制定人事的仪则,其本质就是秩序。礼,也是儒家“五德”之一。
  所谓的仪则,就是人的容貌、仪表的规定,还有法度、准则以及礼仪等等。这些仪则的主要功能就是要“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礼记.曲礼上》)等等。
  我国历来都非常的重视“礼”。关于“礼”,有儒家经典《礼记》,还有儒家“五德”的“礼”。之所以这样的重视“礼”,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建立人事的仪则来获得这一大群中国人生活的秩序,好让这一大群中国人生活的更好。也就是有了这个“礼”,从总体上来说,我们中国人这几千年来生活的还算是有秩序。
  在西方国家实际上也是存在礼的问题,不过表述的方式有所不同。在我国,礼是由社会来制定的,而在西方国家,礼是由上帝制定的。譬如亲吻、上衣和下衣须一色且是羊毛的、右手相交之礼、理发的标准等等等等。
  按照孔子治理国家的方略,需要从四个不同方面对国家进行治理,一为政,也就是今天的政府、行政、政令等等。二为刑,也就是今天的刑法,包括刑事诉讼法等。三为德,就是道德。四为礼,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礼。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礼在治理国家当中占据着四分之一的重要性,担当着25%的份额,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方面。
  由于M贼及其前GCD的无耻行径,我国许许多多行之有效的“礼”都被他们破坏殆尽,以至于我们今天的国人们生活在看似繁荣实则水深火热的痛苦之中,难道不是吗?
 

回复:

“礼之用,和为贵。”
  礼,作为治理国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凸现出来,它区别于政、刑、德。而古时的许多朝代都设有“礼部”,礼部的设立,标志着国家专门设立一个权力机构来掌管“礼”的全部事务,也显示了国家对于“礼”的重视程度。
  要治理一个国家,说到底就要对国家的每一个人的言行都要进行规范,否则就不称其为治理国家。按照孔子的理论,一个国家要规范每一个人的言行得要依靠四个方面力量,就是所谓的政、刑、德、礼。而最后真正解决问题的是德、礼,不是政、刑。
  调整和规范每一个人的言行,最高的层次和最好的效果是德,其次是礼,再其次的是政、刑。
  礼的调整和规范的范围相当大,它可以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之所以这个样,礼就是力图在它所管辖的区域使之得到秩序,这才是礼的最终目的。
  就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国家也是要治理的;社会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人还是需要治理的,这是规律,这是真理。治理就需要手段,所谓手段无非就是规定几个范畴,划定几个区域,进而更好的达到治理的效果和目的。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几个范畴和区域就是政、刑、德、礼。从以往来看,我们的古人将其四者做到了相当意义上的平衡与协调,所以才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盛世,屹立于世界最强大国家的地位几千年,不是吗?然而我们今天这样的一个巨大国家之所以成为沦落为第三世界、所谓发展中国家、国家综合实力排名130多位,最根本所在就是没有将国家治理得好,更深层次的原因说到底就是没有将政、刑、德、礼协调与平衡好,难道不是吗?
  我们知道,战场上永远没有常胜的将军,世界上也没有永远领先的国家。我们中国领先于别国几千年,最后让人家超过也实属正常,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是否还能够超越对手,怎样才能超越对手。要想超越对手,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使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强壮起来,使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强壮起来的根本方法之一就是加强“礼”的建设,进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行都得到规范,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行都得到规范了,整个社会也就有秩序了,整个社会有秩序了,那些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就会少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的每一个人基本上都强壮起来,进而同心同德共同超越一个又一个的对手,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庆幸的是,现在的中国共产党正带领着国人走上这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礼之用,和为贵。”
  用,作用,应用。和,和谐,是适中,恰到好处的意思。贵,宝贵、重要。这六个字的意义是:礼的作用与应用应该是以和谐、适中和恰到好处为最重要和宝贵。
  为什么要“礼之用,和为贵”?我们知道,“和”原是孔子的思想,讲的是“和而不同”。有子发展了孔子“和”的思想,将孔子“和”的思想与“礼之用”结合了起来,产生了另外一个新的价值系统。
  我们还知道,“礼”是孔子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四大要素之一,它是与政、刑、德有着不同的分工与职能。在这里,任何人都无法将“和为贵”的思想与政、刑、德的治国三大要素相结合,换言之,将“和为贵”的思想与政、刑、德的治国三大要素相结合都是不正确的、也都是不可能的。设想,政府的政令、行政行为能够以“和为贵”吗?刑和德难道不也是这个样子吗?所以说,“和为贵”只能够出现在“礼之用”上。
  现在的执政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诚然,这样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继承和应用了孔子及其儒家“和”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是无可非议的。但事情绝非这样的简单,提出一个建立和谐社会的口号就可以建立和谐社会了,就可以达到和谐社会的目标了。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和“,为什么要“和”,怎样“和”,在哪一些地方可以“和”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搞清楚,所谓和谐社会也只是喊喊口号而已,最终根本达不到和谐社会的目标。非常可惜的是,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从孔子及其儒家“和”思想的立场和角度去阐述如何建立和谐社会的理论成果,(既然是继承和应用孔子及其儒家“和”的思想,那当然要从这个立场和角度去谈和谐社会了,不然还称其为继承和应用孔子及其儒家“和”的思想吗?)所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建立和谐社会还只是个仅供喊喊的漂亮口号而已!
 
4  /  19  页   12345678»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