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十五疑案真相 (长篇纪实连载)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大清十五疑案真相 (长篇纪实连载)

3  /  5  页   12345 跳转 查看:5778

大清十五疑案真相 (长篇纪实连载)

回复:

第21节:一块曹雪芹墓石

曹寅有很好的文学修养,藏书极富,是当时一位有名的藏书家和刻书家。会作诗词,又兼作戏曲,有《楝亭诗抄》、《楝亭词抄》、《楝亭文抄》等著作。他曾奉旨主持刊刻了《全唐诗》和《佩文韵府》。他跟当时一些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如施闰章、陈维崧、尤侗、朱彝尊、洪昇等都有过交往。家庭中这样的文化传统,必定使曹雪芹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化教养和艺术熏陶。他在《红楼梦》中表现出来的非凡艺术天才,是所来有自的。

胡适通过他的代表作《红楼梦考证》,对曹雪芹家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他所编订的曹氏家族世系,也只是从曹雪芹的远祖曹振彦而下,已经考出的人物关系,随着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的逐步深入,可探讨和分析的地方逐渐增多。

1992年7月,在北京东郊通县张家湾出土了一块曹雪芹墓石。据发现此墓石的当地村民李景柱讲,这块墓石是1968年被发现的,当时"文革"还在高潮期间,乡里为了平掉张家湾镇周围的荒坟,改为庄稼地,才决定把张家湾村西北的窦家坟、马家坟、曹家坟平掉。这三座大坟是相连的,面积很大,曹家坟高出地面有1米多。就是在平曹家坟的过程中发现了这块墓碑,墓碑埋在地下1米多深处。墓石正面刻"曹公讳霑墓"五字,左下端刻"壬午"两字。"午"字已残。在墓碑下面约离地面15米左右的深处,挖出来一具尸骨,没有棺材,是裸葬的,尸体骨架很完整,据说是一具男尸。

当时急于要平坟地,特别正是在"文革"中"破四旧",李景柱自称没有敢多想。他读过《红楼梦》,知道曹霑就是曹雪芹,并告诉了在场的人。当时有一位一起平地的人听说曹霑就是曹雪芹,认为墓里很可能有东西,就下去墓坑里拨弄尸骨,结果一无所获。到晚上,李景柱就与他的堂弟李景泉一起把这块墓碑拉回了家里,埋在院子里。直到1992年镇里规划要发展旅游,建立"张家湾人民公园",想把周围的古碑集中起来建碑林,因而想起了这块碑,才又把它拿了出来。由于当地没有人研究《红楼梦》,就辗转请来了红学会的会长冯其庸先生,请他来做鉴定。冯先生通过仔细观察勘定,认为这块墓石应该是属于那位文坛巨匠曹雪芹的。

墓碑约1米左右高,40多厘米宽,51厘米左右厚,墓碑质地是青石,做工很粗糙,像是一块普通的台阶石,只有粗加工,没有像一般墓石那样打磨,碑面上粗加工时用凿子凿出来的一道道斜线都还原样未动,证明是根本未打磨过,碑面上凿刻有"曹公讳霑墓"五个字,也不像一般碑文的写刻,就像是用凿子直接凿的,因为字体是笔画一样粗细、方方正正的字体,有点类似八分书,但毫无笔意,所以说可能是未经书写,直接凿刻的。总之给人以十分草率的印象。因为刻得很浅,字迹与石色一样,几乎已看不清楚,仔细看看,才可以辨认出来。
 

第22节:父亲是何人

由此关于曹雪芹的家世祖籍问题,更加引发了学术界一直在进行的争论与研究。其中周汝昌、冯其庸两先生用力最勤,多年来汇集了不少有关资料进行考订。

周先生的观点,是曹雪芹上祖的籍贯是河北丰润,在学术界影响很大,虽然此说中有着一定猜测成分,与之商榷的文章也出了很多,如南京师院中文系编的《曹雪芹年表》中说:"雪芹远祖曹世选(又作‘锡远‘)祖籍河北省丰润县咸宁里,后迁居东北。"西北大学中文系的《论曹雪芹》一书也说:"曹家原籍河北丰润县,后迁居到东北铁岭卫(今辽宁铁岭县)至辽阳这一带地方。"可见这个说法确是代表了当前关于曹雪芹祖籍的较为普遍的看法。

但冯其庸先生的主张,证明当河北丰润曹家的一支迁到辽东,却已是康熙九年的事,认为曹雪芹的上祖则应该就是原籍辽阳、后迁沈阳的《五庆堂曹氏宗谱》的始祖。他的籍贯确是辽阳、沈阳,而不是河北丰润。

无论是"河北丰润说",还是"辽阳说",双方所能确考的曹雪芹家族的最早祖上,都是见于《八旗满洲始祖通谱》的"曹锡远,世居沈阳地方".这一记载是最为可靠的。并且证实了曹家在天命、天聪、崇德之间,原是明朝的军官,在明与后金的战争中归附后金,开始隶汉军旗,后来才归入满洲正白旗包衣的。至于曹锡远之上的曹家祖先,从他们的籍贯、事业甚至包括名字,都由于史料的缺乏,仍处于学界各派相互争论的状态。

父亲是何人

曹雪芹的父亲到底是谁?这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根据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的研究,曹雪芹的父亲,是由曹宣的第四子过继给曹寅为嗣子的曹。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曹雪芹是曹寅之子曹颙的遗腹子。曹颙是曹寅惟一长到成年的爱子,他也深受康熙帝的喜爱与器重,死时只有27岁。关于曹颙的这个遗腹子,在曹入继曹寅一支之后的一封奏折中,有专门的提及:

"……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恐长途劳顿,未得北上奔丧,将来倘幸尔生男,则奴才之兄嗣有在矣。……"

有人认为曹雪芹很有可能就是曹颙的这个遗腹子。但新的资料的发现又引出了曹天佑这个人,从年龄与身份地位来看,似乎他才是曹颙那个遗腹子。那么曹雪芹到底是哪支所出,就又成了疑惑与探讨争议的话题,直至如今。
总之曹雪芹是一位文化巨匠,它博学多才,对诗词、曲赋、绘画、书法等无不喜好和擅长。在《红楼梦》中,被他隐去的时代,其实应该就是他祖辈、父辈和他自己生活的时代,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正是大清帝国的鼎盛时期。
 

第23节:曹李两家的彼此呼应

另外,同在江南主持织造与轮流担任两淮巡盐使的,还有一个苏州织造——李煦。李煦是曹寅的妻兄,是内亲,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曹寅在扬州病故后,其后事都由李煦照料,包括曹寅名下所有的亏空,都由李煦奏请补赔。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曹颙在京病故,其后事及家庭事务,也是李煦一手照料的。李煦在给康熙的奏折里说:"奴才与曹寅父子谊属至亲,而又同事多年,敢不仰体圣主安怀之心,使其老幼区画得所。奴才谨拟曹于本月内择日将曹颙灵柩出城,暂厝祖茔之侧。事毕即奏请赴江宁任所。"

所以要了解曹雪芹家族,是离不开李煦的。

李煦的父亲李士桢,是山东都昌人,本姓姜。据杜臻撰《广东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公士桢墓志铭》说:"公本姓姜,世居东莱之都昌。……壬午,从龙辽左,继正白旗佐领西泉李公,即以李为氏。"

又有《昌邑县志》记载:"崇祯十五年壬午十二月,大清兵围昌邑,十六日城破。"

李士桢就是在这次城破被俘,归李西泉的。其身世略如曹雪芹的远祖曹锡远和曹振彦,所不同者,曹氏是明朝驻防辽东的军官,李氏是昌邑的百姓。两年后,甲申,明亡,李士桢就真正从龙入关了。

李煦生于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长曹寅三岁。康熙十七年(1678)他出任韶州府知府,时年24岁。后来又调浙江宁波府知府,以后又任畅春园总管。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任苏州织造,后来又任两淮巡盐御史,与曹寅轮番更替。

李煦与康熙也是有特殊关系的。一、李煦的生母文氏,也是康熙的保姆,这一点与曹寅的身份一样,而且曹寅不是生母而是嫡母孙氏作康熙的保姆,这一点来说,李煦与康熙的关系比曹寅与康熙的关系还要近上一层。康熙对曹家的孙氏很亲切,曾称孙氏"此吾家老人也";而他对李家的文氏也是同样的亲切,李煦在《谢召见李鼎折》里说:"蒙温旨下询及奴才,兼及奴才之母,天颜开霁,宛若家人父子。"

在《李鼎蒙允追随哨鹿谢恩折》里说:"奴才九十三岁之老母,复蒙万岁垂慈询及,一家老幼叠受圣主天恩。"

在《生母病逝遵遗命代具谢恩折》里说:"窃奴才生母文氏,于十一月初五日忽患内外感之症,虽病势甚重,心神甚清,吩咐奴才云:‘我蒙万岁隆恩,赏给诰封。就是历年以来,汝面圣时节,必蒙问及;即今秋孙儿热河见驾,又蒙万岁温言垂问。我是至微至贱的人,竟受万岁天高地厚恩典。‘"

以上可见李煦与康熙之间的特殊亲密关系。

由于有着康熙帝对曹、李两家的背后支持,以及曹、李两家的彼此呼应,此时的曹家与李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第24节:眼看他房坍了

然而,就在这繁华的背后,已是潜伏着危机。由于曹寅的日用排场,应酬送礼,特别是康熙四次南巡的接驾等等,在经济上造成了巨额的亏空。可以说,曹寅已经给曹家种下了衰败的祸根。

眼看他房坍了

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二月初六,时任两江总督的噶礼参奏曹寅,密报康熙说,曹寅和李煦亏欠两淮盐课银三百万两,请求公开弹劾他。康熙把曹寅看成是"家人",噶礼要求公开弹劾,康熙当然不会批准。但事关重大,康熙不得不私下谆谆告诫曹寅和他的大舅子李煦,必须设法补上亏空。

曹寅面对茫茫债海,已经无法弥补,也没有能力挽回局面。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一病不起,死在扬州。李煦奏折上说:弥留之际,核算出亏空库银23万两,而且曹寅已经没有资产可以补上。

曹寅死后,康熙为保全曹家的家产免遭搬迁的损毁,特命曹寅之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两年后曹颙病故,康熙又亲自主持将曹寅的四侄曹过继过来,接任了江宁织造的职务。同时康熙又让曹寅的大舅子苏州织造李煦代管两淮盐差一年,用所得的银子补齐曹寅生前的亏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又查出曹寅生前亏空织造库银三十七万三千两。

康熙只好再次做安排,让两淮盐政李陈常和李煦代为补还。到了康熙五十六年,才总算把这笔账补上。

康熙照顾曹家,是看在曹玺和曹寅的情分,到了曹这一辈,就疏远、淡漠了许多。康熙曾经明确地对曹说:"念尔父出力年久,故特恩至此。"康熙六十一年,因李煦、曹拖欠卖人参的银两,内务府奏请康熙,严令李煦、曹将拖欠的银两必须在年底之前交清,否则就严加惩处,康熙当即就批准了。显然,这与康熙以前对曹寅的态度,已是截然不同了。

雍正上台以后,接连颁布谕旨,开始在全国上下大张旗鼓地清查钱粮,追补亏空。他一再表示,我不能再像父皇那样宽容了,凡亏空钱粮的官员,一经揭发,立刻革职。

仅雍正元年,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达数十人,与曹家既是亲戚又患难与共的苏州织造李煦,也因亏空获罪,被革职抄家。

但一开始雍正并没有把曹家与李煦一起治罪,而是允许他将亏空分三年还完。曹自身的亏空尚未补完,又增加了曹寅遗留的亏空,只好多方求人托人。雍正为防止有人吓唬敲诈曹,特地在曹的请安折上写了严词批语:乱跑门路,交结他人,只能拖累自己,瞎费心思力气买祸受;主意要拿定,安分守己,不要乱来,否则坏朕名声,就要重重处分,怡亲王也救不了你!

雍正皇帝的这个朱批特谕表明,虽然他对曹"乱跑门路"是十分不满的,但是雍正对曹的好意体恤、亲密关怀还是读得出来的。
 

第25节:坠入绳床瓦灶的地步

雍正四年(1726),曹负责操办的缎匹衣料质量"粗糙轻薄",受到赔偿并罚掉一年俸禄的处分。不久,雍正穿的石青缎褂褪色,经查又是江宁织造的产品,结果又罚掉曹一年的俸禄。曹一次又一次地失职,导致了雍正对他越来越不满和失望。

雍正并没有就此将曹问罪,决定将他召回北京当面考察和训诫。雍正五年五月传旨,命苏州织造高斌不必回京,他所督运的缎匹由曹送来。不料曹在督运织造缎匹的途中,又在山东长清县等处勒索费用,骚扰驿站,终于招致雍正"龙颜大怒".十二月初四,雍正下令将曹等交由内务府和吏部严审。

在曹被撤职受审的时候,雍正又得知曹转移财物,企图隐蔽,于是新罪旧账一齐算,雍正五年《内务府满文上传档》记载:十二月二十四日传旨查封曹家产。他命令江南总督范时绎,将曹家中财物封存看守,并将重要家人立即捉拿。

范时绎接到谕旨,立即将曹的管家数人拿下,关押审讯,所有房产财物一并查清,造册封存。第二年二月,新上任的江宁织造隋赫德将曹江南家产人口查明接收,曹在京城的家产人口,也由内务府全部查封。六月,骚扰山东驿站案审结,判曹赔银四百四十三两二钱,由内务府负责催讨,并将曹戴上木枷示众。

雍正六年初夏,曹雪芹随同祖母、母亲等全家老少,由南京回到北京,住在崇文门外曹家旧宅,开始了穷困潦倒的悲凉生活。这一年,曹雪芹刚18岁。

曹雪芹从赫赫扬扬的官宦世家,坠入"绳床瓦灶"的地步,特别是由于他亲身经历了家庭的衰败破产,这一急剧的转折,对曹雪芹来说甚为痛苦。如果曹家不是这样的结局,曹雪芹没有这样的经历,那么,很可能也就没有世界名著《红楼梦》。

影射:《红楼梦》写的是谁的故事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以贾府为中心的上上下下的人物个个都个性鲜明,甚至连刘姥姥这个形象都鲜活得欲透出纸背。他们是作者曹雪芹凭空杜撰的吗?还是影射了些什么人?亦或是包藏了什么信念?人们揣测着,疑惑着,争论着。

民国初年,一部署名兰上星白的《红楼梦人物谱》的书出现了。这位作者对《红楼梦》的人物仔细地理了一下,精确地说出了里面出现的人物数:总收人数721人,还提到了古代帝王23人,古人115人,后妃18人,列女22人,仙女24人,神佛47人,故事人物13人,共262人,这两类加起来有983人。这么多的人物,让每个人物都形象清晰,着实是一件难事,更难的是还要用他们来婉转地表达些什么。难怪现代很多人说,读"红楼"读了这么多遍,还是没看懂。
 

第26节:《红楼梦》写的是谁的故事

所以说《红楼梦》是古今中外的一部"奇书",奇就奇在自其问世之后,便不断有人要索解出其所隐藏的真谛。那么在人物这方面,《红楼梦》又"隐藏"了些什么呢?他讲述的是什么人的故事呢?

吊明说

在《红楼梦》刚刚问世的时候,其中的一些"奥妙"就已经为人们所揣测。当时大家彼此心照不宣的,大概就是所谓"吊明说",或者"南明说"了。

按照这两种说法,《红楼梦》的人物塑造与清初的反清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作品中人物的悲剧性冲突代替了民族的冲突。贾府破败抒发的是亡国悲痛。作品里人物的大部分诗词则是吊明反清的诗词。

先说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贾宝玉、林黛玉前世今生的名字、住所,都与石头(玉)和红色有关,如"赤瑕宫"、"绛洞公子"、"怡红院"、"绛珠仙子"、"神瑛侍者"等等。作品名称《石头记》、《红楼梦》及书中的许多人名、地名如"脂砚斋"、"悼红轩"等等也与石头和红色有关。而石头与红色都可以影射明朝和明朝皇族。石头即石头城,即南京。南京是明朝最早建都的地方,是明朝的陪都,还是南明王朝兴亡之地,因此是一个最容易使人联想到明朝的地方。明朝皇帝姓"朱",所以人们推测书中的石头和红色可能是影射"朱明"王朝。

而与之相对应,作品用金、水、雪和青色影射清朝。因为满族的祖先女真贵族曾建立"金"国,清朝的前身是"大金",姓氏"爱新觉罗"的意义是"金".清皇太极改"大金"为"清",是因为"清"用水作偏旁,而"明"含火义,以清代明,犹如以水灭火。

脂批在解释"牛清"这个名字时就明确指出:"清属水,子也。"暗示作品用"水"映射清朝。"雪"是水变化而来,满族人原居住在寒冷的东北地区,因此"金"、"水"、"雪"和青色应该是用来影射清朝的。北静王的名字就叫"水溶"."金玉良缘"的隐寓应该是满汉结合。

薛宝钗的"薛"与"雪"同音,因此薛家可能是满族贵族。"薛宝钗"的隐寓就可能是"满族贵族女子"("宝"者贵也)。而其兄的名字"薛蟠"的含义,可能来自元代邓牧的一句话。邓牧说:"茫茫九原,龙蛇居之。"把元代统治者比喻为蟠居在中原的"龙蛇".作者借"薛蟠"这个名字,一方面暗示薛家是满族贵族,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其盘踞中原的现实。

因此,贾府就是原明皇族,作者(顽石)就是明皇族后裔。在作者看来,明朝皇帝才是"真王",清朝皇帝是"假王".当满族贵族这些"假王"变成"真王",明朝的"真王"就成了"假王".这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句话的意思。林黛玉外号"潇湘妃子",暗示她是一位"王妃",因为贾宝玉也算是明朝的亡国"王子".自称为"畸笏"的批书人之一,可能就是明朝贵族的后裔。"畸"作零星、剩余解,"畸笏"即珍藏着祖上遗留下来的笏板的人,一个不忘明朝的人。
 

第27节:正所谓"中山狼"行径

由此可见,描写贾府破败就是要抒发亡国痛楚。

还有就是"元、迎、探、惜"四春了。

先看看惜春的判词,是这样写的:"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不是"三春争及初春景"么,怎么又"勘破三春景不长"了?究竟什么是"三春景不长"?"三春"是亲姐妹么?

其实,如果印证到"南明"说,那么南明小朝廷的"三帝一监国",即是所谓的"三春"、"四艳"了。

所谓"三春",代表的正是"三帝",也就是福王政权的弘光帝,桂王政权的永历帝,唐王政权的隆武帝。再加一个监国的鲁王,恰恰组成了红楼"四春"、"四艳"!"红楼"的红字,指代朱明的"朱"字,"红楼"既可以指富室闺阁,也可以代指青楼楚馆,还可以代指大内皇宫。

元春,影射的是南明福王组建的弘光政权。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抗清义士夏完淳讽喻弘光政权的诗:"二十年来是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哪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燕飞。"《红楼梦》中元春的判词则是这样的:"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后者是不是根据前者幻化出来的呢?

前诗是指斥南明政权在大敌当前之际,还醉生梦死、歌舞升平的。"二十年来是已非"说的是南明三帝延续了二十来年,至今已面目全非,不可收拾了,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不开画阁锁芳菲",就像陈后主和南唐二帝一样,沉溺于风月情场中,致使南京的歌舞酒楼和红楼妓馆一时繁荣。那句"独对三春有燕飞"很有隐曲,"三春"显然是借指南明三帝,"燕飞"又是什么呢?是用汉代的赵飞燕代指皇妃么?显然不是。

再回到后者元妃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显然是辨的南明三帝"二十年"的"是非";"三春争及初春景"是说三个小朝廷,"初春"即"元春",即第一个当上小皇帝的弘光帝;"虎兕相逢大梦归",说的是清军下江南后,南明三个政权先后都迅速垮台,复兴明朝变成了一场大梦!"虎兕相逢"则来源于吴梅村的诗句"前有猛虎后苍兕",吴诗指的是宁古塔地方景象,是清朝满族的发祥地之一,用"虎兕相逢"代指凶恶的满清军队,是十分贴切的。

迎春,影射的应该是桂王建立的永历政权。迎春判词中的"子系中山狼"的"子系"是一个繁体的孙字,既指孙绍祖,也有可能代指永历政权中野心勃勃、大权独揽的孙可望。孙绍祖是迎春的夫婿,后来在兵部待选。孙可望原来是张献忠的部将,张献忠失败后,他又投奔永历皇帝,打起反清复明的旗号。永历帝,确实也受了孙可望许多折磨,后来孙可望又投降了清军,正所谓"中山狼"行径。
 

第28节:生于末世运偏消

探春,影射的应该是唐王建立的隆武政权。隆武帝是个颇思有所作为的皇帝,他同其他南明小皇帝不同,有点卧薪尝胆、力图恢复的志气,正所谓探春判词所讲"才自清明志自高".他曾经对明朝延续了近百年的"党争"痛加整顿;他自己比较注意刻苦节俭地生活,也比较关心民众的生活疾苦;他曾经亲率军队出征浙闽清军。但由于受制于郑芝龙集团,壮志难酬,最后在长汀被清军俘获,全家一起壮烈殉国了,也正所谓"生于末世运偏消".

《红楼梦》中说探春远嫁海外时,有"清明涕送江边望".隆武政权依托的是郑芝龙的军队,郑芝龙降清后,这支军队由郑成功统领,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进而收复了台湾。在此期间,还曾联络鲁王政权张煌言的水师,几次打进长江,兵临南京城下。江南遗民对郑氏水师的盼望,正所谓"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惜春,影射的似乎是鲁王监国政权。鲁王始终没有称帝,一直是监国身份,所以《红楼梦》中没有让惜春进入"三春"的行列。《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以"春"字代指皇帝?应该是从《春秋》的"春王正月"而来。鲁王后期,三个南明皇帝接连失败被杀了,正所谓"勘破三春景不长".鲁王自己的军队也大部被清军消灭,只率残部逃到福建沿海苟延残喘,最后几乎只剩下孤家寡人,这也正是"独卧青灯古佛旁"的结果。鲁王一直没有被俘,最后孤独凄惨地病死在金门岛上,至今坟墓犹在,可惜几乎无人凭吊。

另外,《红楼梦》中宝琴所说的"真真国",应该暗指台湾;宝琴诗中的"岛云蒸大海,峦气接丛林"就是典型的台湾景色;"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说的也是大陆和台湾抗清力量声气不通的实情。

还有,在《红楼梦》中其他的诗词中,也有许多可以看作是吊明反清诗词。

例如:第四十九回的回目"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的"琉璃"暗寓"流离";"白雪"暗寓清朝统治;"红梅"暗寓反清人士;"腥膻"则暗寓满族贵族。因为北方少数民族是游牧民族,食物以牛、羊等腥膻动物为主,故以"腥膻"喻之。"割腥啖膻"与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的意思相同。因此联句就很像是反清人士在颠簸流离中的一次聚会上的作品。

又如"芦雪亭争联即景诗"则用满天大雪形容清兵入侵开始,用大雪中的酷寒形容人民遭受的苦难。

"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形容清兵入侵,一夜之间打到家门口。

"鳌愁坤轴陷,龙斗阵云销"是暗指抗清斗争失败,国家沦陷。"龙斗"形容国家间大规模战争。"坤轴陷"与"女娲补天"出自同一典故,形容国家沦陷。
 

第29节:宝玉应是明珠的儿子

"苇蓑犹泊钓,林斧不闻樵"等句描写清兵大屠杀后的惨景。查继佐曾写道:清兵陷嘉兴时,"城中被屠,郭外数十里无人迹至者".朱彝尊的"夏墓荡"一诗,描写了夏墓荡在清兵烧杀虏掠数月后,仍然是"飞遍芦花不见人"的惨景。上述"苇蓑"两句诗就是借柳宗元的《江雪》所描写的酷寒死寂景象来形容清兵大屠杀后的惨象。"霞城隐赤标"句中的霞城即赤城山,在浙江天台县。诗中描写的芦苇又是江浙一带的常见植物。因此诗中描写的可能就是"嘉定屠城"、"扬州十日"惨剧后的景象。

"深院惊寒雀,空山泣老鴞"形容清朝统治下的白色恐怖。

"寂寞对台榭,清贫怀箪瓢"是激励人们穷且益坚,不坠救国之志。

又如"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到"更残乐已谖",描写中秋夜的欢乐景象,暗喻清兵入侵前人民的安乐生活。第二部分从"渐闻语笑寂,空剩雪霜痕"开始,描写深夜雪霜降临后的情景,暗寓清兵入侵后的凄凉恐怖景象。其中"箫增嫠妇泣"、"啼谷一声猿"等句,用以形容清兵烧杀掳掠后的惨景。第三部分从"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开始,告慰人们黑夜即将过去,不要过分悲伤("有兴悲何极"),要以乐观的姿态度过最后的黑暗时刻,迎接灿烂明天的到来("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还有"咏蟹诗":蟹系青色,隐"清"字。"螯封嫩玉双双满"隐"满"字。"卿八足"映射"清八旗",因此螃蟹隐喻满洲贵族。"横行公子竟无肠"等句就是抨击满洲贵族的残暴野蛮了。

另外据脂批透露,对《石头记》进行"披阅增删"开始于1744年,亦即明亡一百年,这又可能是巧合。第一回有一脂批曰:"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这一批语就反映了当时亡国之痛还没有被遗忘。也许《红楼梦》真就是一部吊明反清的作品,一部明亡百年祭了。

明珠家事说

后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说法,即明珠家事说。

最早记载这件事的大概是赵烈文的《能静居笔记》:

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按指乾隆)末年,和(和珅)以呈上,然不知其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

也就是说,乾隆看了《红楼梦》,就说书中写的是康熙朝的大学士明珠的家事。而其中的贾宝玉应该就是明珠的儿子、著名的诗人纳兰性德。

支持这种说法的,首先应当是纳兰性德所具备的家庭背景。

纳兰性德,字容若,生于1654年,与康熙同岁。他的父亲明珠,辩若悬河,兼通汉满语言文字,在平定三藩之中因赞襄军政之力为康熙皇帝所赏识,后位至大学士。但明珠其人,操守很是一般,他的家里可谓是金玉山积,正是一幅连府通街的世家气象。
 

第30节:得风气之先

纳兰容若受选为伴读、侍卫,出入扈从,但在31岁风华正茂的年龄就不幸去世了。纳兰容若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著作:

在经学方面,纳兰容若辑刻了一部大型经解丛书《通志堂经解》,收录宋元以来解经著作一百四十余种,一千八百余卷。这是一件规模弘大的工程,自然和其父明珠、老师徐乾学乃至康熙帝的支持分不开,但容若在底本的提供与选择、校点和序跋撰写等方面仍做了大量工作。

他还撰写了80卷的《合订大易集义粹言》。

《渌水亭杂识》是纳兰容若的一部笔记,内容极为丰富,显示了青年容若对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独特的思想个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三点是:

一、书中大量记载了西方科技成就,反映出17世纪中国得风气之先的知识分子的开放心态。

二、有关文艺的条目体现了纳兰容若卓绝的文学观,至今仍为文学史家所重。

三、主张社会应容纳各种思想,不能独尊一家一派之学而排斥其他学说。这一点得到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激赏。

纳兰容若还和朋友合编了《今词初集》、《全唐诗选》、《宋词选》、《明文选》,撰写了《词韵正略》等书,大多未能保存下来。纳兰容若去世后,徐乾学、顾贞观等辑其诗词杂文等遗著,于康熙三十年刻成《通志堂集》二十卷。

词是纳兰容若的主要著作。他在世时曾于康熙十五年刊《侧帽词》,康熙十七年刊《饮水词》。他去世后,徐乾学、张纯修等的刻本已收词达三百余首。三百年来,历代学者曾以《纳兰词》、《饮水词》、《通志堂词》等名称辑刻容若词数十次,收词达到三百四十多首,并已有了四种注本。

另外,在大量的纳兰的诗词作品中,与《红楼梦》和贾宝玉暗合之处非常之多。

例如在纳兰诗《饮水诗。别意》六首之三就有:

独拥余香冷不胜,残更数尽思腾腾。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

又《饮水词》中《於中好》一阕是这样:

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

又有《减字木兰花》一阕咏新月云:

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红楼"二字在纳兰诗词中反复出现。

还有在他的《金缕曲。亡妇忌日作》一阕前首三句云: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葬花"二字则始出于此。

虽然不能单凭这些字就武断地说《红楼梦》的主人公是纳兰容若,但如果结合一下纳兰容若与曹雪芹家族的渊源去看,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在大量的巧合面前,至少应该是纳兰容若其人对曹雪芹在贾宝玉的人物性格塑造上的确有着巨大的影响。
 
3  /  5  页   12345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