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刘宏毅的《三字经》讲记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推荐阅读:刘宏毅的《三字经》讲记

3  /  8  页   12345678 跳转 查看:7874

推荐阅读:刘宏毅的《三字经》讲记

回复: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元曾,乃九族,人之伦。


  高曾祖父是上四代,即是高祖、曾祖、祖父和父亲,自身位于中,子孙曾玄(元)为下四代,就是儿子、孙子、曾孙与玄孙(元孙),一共九代亲族,称为九族,与我们有直系的血缘关系。前面讲到,血脉关系的传承依靠孝道,孝是通天地贯古今、超越时间与空间、无穷无尽的血缘通道,祖先积累的福德要依靠这条“孝”的管道遗传给子孙后代。


  九族之中自身居中,承上启下,是血统传承关键中的关键。自己不讲孝、不尽孝就会自断祖先遗德的通道,这个恶果不仅仅是你一代人的事,你的后世子孙都会因你的不孝而被断了这条血脉传承的根,这个因果就背得太大了。同理,如果你能化性立命,立身成道,就上可以超拔祖先,下可以骘蔽子孙,你的福德就积得太大了。


  族者众也,伦者序也,尊卑长幼,定而不乱,才能天下太平。诸父子侄本于天伦一本之源,本是同根连枝,凡事不忘亲情,自然就敦睦敬爱了。


  苛法酷刑中有灭九族之说,实在是残忍之极,毫无人性。秦灭六国以后,人心不服,为巩固统治地位,秦始皇实行苛法,动辄祸灭三族剪草除根。九族还只是垂直的父子一脉,三族则要加上母族、妻族二脉,要灭二十七族,上千口人。李斯造孽自己被腰斩不说,还被夷了三族。明朝以后又加上师族,连老师一脉也牵扯进来,这样的帝王哪能不断子绝孙呢?不是中国人生育多、生命力强,自己杀自己也早就杀绝了。
 

回复: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

  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这里讲的就是儒家著名的五伦十义。五伦就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五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前面三种是家庭关系,后面两种是社会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不能脱离的最基本的关系。


  性之中要常存“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心之中要常怀此五伦之道。五常是天道,五伦是人道;在天言五德,在人间就表现为这五种伦常关系。例如,父子之间讲仁,仁德是父子之道;夫妻之间讲智,智慧是夫妻之道;朋友之间讲信,诚信是朋友之道;君臣之间讲义,义是君臣之道;兄弟之间讲礼,礼是社会秩序的总称,能知道长先幼后,兄友弟恭,家庭秩序才能不紊乱。人的天性对应的是人类社会的伦常秩序,现代人不明五伦之道,颠倒伦常关系,社会怎么能不乱呢!



  五伦之中每一伦都是一体两面,五对十面就是十义,也就是十条义理的意思。父子一体为一太极,占一个恩字,父要念子之恩,子女是祖先的遗德,是自己的分身,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同样,子女要报父母之恩,父母有养育之恩,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的再造。父子双方都能知恩报恩,果报就是父慈子孝,这是自然的道理。

  夫妇之间是一体为一太极,占一个从字,两人不背逆谓之从,也就是《论语》里面说的“夫唱妇随,妇唱夫随”。夫妻之间如果没有原则性分歧,丈夫倡导的妻子一定要拥护,妻子倡导的丈夫也同样要拥护,特别是当着第三者(当着孩子或外人,不是插足的第三者),夫妻一定要一致对外。有分歧有意见回去再讨论,但当着外人夫妻之间不能拆台,这是夫妻和合的基本原则。夫妻本是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着外人贬低自己的配偶,别人一定看不起你。相反如果你能处处维护自己配偶的荣誉,别人一定尊敬你。


  兄弟之间是一体为一太极,原则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能兄友弟恭,长惠幼序,兄弟之间自然就会和睦友爱,父母看到必然欣慰欢喜。法昭禅师有诗:


    “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少,能得几时为弟兄”?


    汉朝田真兄弟三人因分家生隙,财产遂均分三份,堂前一株紫荆树也要锯成三段。当日天晚决定次日动手,哪知当天夜里紫荆树就死了。次日三兄弟见之大惊,痛悔人不如物,决定不分家了,那棵树又活了。


  朋友之间是一体为一太极,原则是“朋义友信”,朋友之道讲究信与义二字,彼此推心置腹,诚信有义,才是真朋友。但是朋友相处切记要知止,要恰到好处,要保持距离。距离才能产生美,所以孔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朋友之间是一体,是指理体而言,不是在事项上两个人穿一条裤子都嫌肥,物极必反,这就快臭了。现代社会是工商时代,凡事都是利字当头,无利不早起。这是交易之道,与交友之道有天壤之别。


  孔子在《论语•季氏篇》中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你交的朋友讲直话、能原谅人、知识渊博,就是益友;反之,你的朋友性格怪异、个性软弱、专门说你爱听的话,就是损友。


  君臣之间是一体也为一太极,原则是“君敬臣忠”。做领导的要尊重你的部下,做属下的要忠于自己的本位,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敬在内心,忠在行为,二者都不在嘴上,花言巧语没有用。你假装为老板干活儿,老板就假装给你发薪水,反过来也一样。孟子在《离娄篇》中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天理本就是一报还一报的。


  五伦十义,就是做人的十条大道,也是支撑一个人命运的十根柱子。明道才能行道,行道才能立命,命轮竖立起来了才能运转。不明道、不行道,一辈子演了十个角色全部都演砸了,十根命柱都倒了,你的命运会是什么结局,就不言而喻了。至于如何行道、如何改造命运,我们讲过一个专题,有录音带流通,这里就不再罗嗦了。


  以上是《三字经》的前三部分,由“性”与“习”的关系开篇,首先谈教育之道的三个原则;第一是贵以专,第二是家教与师教结合,第三是“首孝悌,次见闻”的顺序不能乱。最后讲授了初学者必备的中国文化基础知识,顺序是按十进制数字编排的,极有章法。


  一就是十进位的几个数字(一而十,十而百…),二没列出具体的事项,但包含在每一类概念之中,就是有阴有阳,绝对的东西不存在;三包括三才、三光、三纲;四包括四时、四方;五包括五行、五常;六包括六谷、六畜;七是七情,八是八音,九是九族,十是十义。线索清楚了,记忆和背诵就容易了。
 

回复:

第二讲


  这一讲主要讨论《三字经》的第四部分,介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以及读书求学应该遵守的次第。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与下面第五部分的中国通史纲要一起构成《三字经》全篇的中心。


  教育要教些什么?初学者应该选择哪些典籍作为必读的东西?古代的文化典籍汗牛充栋,仅以乾隆时代纪晓岚领衔编纂的《四库全书》,就汇集了从上古到清代前期几乎所有的重要典籍,历时二十年,共收书 3461种,79000多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总字数约有七亿汉字。人一生什么事不做也读不完。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难怪庄子慨叹:“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而知识的追求是无穷的,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少走弯路,一下就摸到中国文化的核心呢?《三字经》早就为我们铺平了道路,这就是我在这里要与大家一起讨论的内容。


  下面看原文: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训蒙是对小孩子的开蒙教育,必须要讲究、一定要重视,应该用最优秀的师资力量来给小孩子开蒙。底子打不好、基本功不扎实,今后的造诣就会受限制。但是怎样讲究?讲究什么?这就需要为师者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程进度等诸多方面下一番功夫了。


  千人千面,世间没有同样的两个人,这就是俗话说的“龙生九子,九子不一”。每个孩子都有个人的特点,从性格、能力、接受程度诸多方面都有不同,所以要因材施教,注意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的区别和讲究。


  现代教育走上了教育产业化的道路,搞工业化生产线那一套。看看今天的“教育产品”就一目了然了,小学生从服装、课本、作业到考试,一切都是统一的,将来小孩子毕业了,就是“罐头产品”、就是“可口可乐”,从包装到内容全都一样,一点特点也没有。所以用工业化方式进行教育是否可取,要仔细斟酌,否则生产出来的学生连“标签”都一样,都是教育产业的成品。有特点的独立性的人没有了,创造性的人才当然也就没有了。


  在传统教育中,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各异的教学方式,私塾学堂里面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使用的教材都不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需求。孔子讲授“仁”,一个学生一种方法,内容都不一样,所以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66次之多。一个仁字果真有如此多的岐义吗?不是,这只是孔子的教学方法,是针对每个学生天性、秉赋的特点帮助他理解“仁”字的含义,否则他听不懂。对孝字的解释也是如此,《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学生问孝,孔子的回答每个人都不同,例如子夏问孝,孔子回答说:“色难”。给父母脸色看,是子女经常干的事,如果能够做到不给父母吊脸色,就是孝。 “色难”有两重意思,一是脸色难看,二是不使脸色很难。这是针对子夏说的,可能子夏经常犯“色难”的毛病。其他学生,不“色难”,孔子就要换个说法了。因此,人文学科的许多东西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佛家常说“法无定法”,要因人设教,这是在教学方式上的讲究。


  在教学内容上的讲究,就是“详训诂,明句读”。训诂与句读是读古书的基本功,训者解也,诂者古也,所谓训诂就是用通行的白话解释古文的词义和字义,后世发展成一门专科学问,叫训诂学。中国的文化典籍经过“焚书”的浩劫和秦末的战乱,至两汉时已经是残破不全了,特别是“五经”,后人已经很难读懂了。于是汉儒们才出来训诂,对五经进行注释和考据,通经的人称为 “五经博士”,所以训诂学起源于汉朝,被称为汉学。现代西方国家将中国文化统称为“汉学”是不确切的。


  清代是训诂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分出训诂学、章句学、考据学、注释学等专门学科,后世统归为语言学。今天高等学府里面开设的文献管理、档案管理、图书馆学等专业都开设此类课程。但是研究归研究,到底有多大的实用际价值则是另外一回事。有人就为一个字、一句话考据一辈子,可以写上百万字的文章,甚至拿个博士学位。


  句读相当于现代的标点符号, 古文都是一文到底,不用标点符号,注意不是没有,而是不用,没有和不用是两回事。为什么不用?因为文章一经圈点,文气就断了,正如人的三焦之气本是畅通的,如被截断气机就滞塞不通一样。文章是有生命的,有眼有气,文气一断文意就僵了,文章就死了。一部《论语》一辈子都读不厌,每年读有每年的理解,每次读有每次的体会,句读一变,整个文意就大变,真是奇妙得很,所以不能断死。宋儒将《论语》活生生的二十篇文章断死,变成现在的253条僵化的语录,除了断章取义方便以外,孔子的思想被严重扭曲。因此对古文训诂可以,不能翻成白话文;明句读可以,不能做句读。


  但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将文义、字义讲明白,将文章的初始句断讲解清楚,以便帮助初学者理解。句读的基本原则,就是“语绝为句,语顿为读”。语气结束的地方为“句”,用圈(句号)来标记,没有结束的文句叫做“读”,用点(逗号)来标记。古人常有“可圈可点”一词,赞颂某位历史人物的功业。


  句读点错了,常常会闹笑话、出歧义。例如当年批孔运动中,常用《论语》里面“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话来说事,说孔子为专制帝王帮忙,推行愚民政策。还将老子拉过来陪绑,因为《老子》中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知,强其骨”的话。老子与孔子说的是不是同一个话题暂且不论,即便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原话也没有任何“愚民”的迹象。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是他把教育从贵族的殿堂推向民间,才有后世的社会教育,这是孔子的伟大贡献。孔子是有教无类,要将所有人都教明白,如果要“愚民”,他又教导谁去呢?这从道理上就讲不通。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解呢?断句断错了。孔子的意思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懂道理,就随他们去,为政者不要没事找事;老百姓不懂道理,就要教育他们,这是为政者的责任。同理,孩子听话,父母就不要这也不是那也不对的挑剔;孩子不听话,父母就要好好地对他进行教育。断句断错了,就变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是孔子说错了吗?不是!是你自己断错句了。


  至于老子说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知,强其骨”一句,心本是人的意念活动,减少意念活动,你的丹田之气就能充足;知是人的欲望,减损你的欲望,你的身体就能强壮起来。老子说的是养生之道,跟愚民政策,风马牛不相及。
 

回复: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读书求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才能奠定扎实的基础。按中国的古礼,也就是周公之礼,小孩子六岁就读小学,先从生活规范开始学起。八岁开始学字,也就是学六书;十八岁束发,行冠礼以后入大学。因此《大戴礼记•保傅篇》中说:“古者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小艺;“诗书易,礼春秋”六经,是大艺。传统教育中的小学阶段,是先学习做人以及如何生活,然后再传授知识,学习六艺;最后才是六经的大学之道,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教育走的路线。


  生活规范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子游在《论语•子张篇》中说的“洒扫、应对、进退”,不要小看这六个字,它既是生活教育也是人品教育,是中国文化教育一贯的传统。我们今天提倡的生活教育,大多是与职业、赚钱相结合的技能培训,与传统的生活教育是两回事。小孩子娇生惯养的多,特别是富家子弟,家里都有佣人,他们自己哪里会洒扫庭除。现代人不会扫地、抹桌子的多得很,扫把乱挥搞得尘土飞扬,一块脏布越擦越脏。连最基本的洒扫庭除都不会,今后他们如何面对生活呢?


  应对之事就更成问题了。常有这样的孩子,你问他:贵姓?他就回答:我贵姓某。府上哪里?他会说:我府上某地。应对的礼仪根本不懂。至于进退就更难了,一件东西该不该拿、一件事情该不该做,这些都是大学问,小的时候就要开始教。如见到长辈如何问候、到亲友家拜访,该站还是该坐,站在哪里、坐在哪里等都要教育。现在这些都没有了,小孩子见到长辈一声不吭,到客人家里拉抽屉、开柜子,没有一点规矩,可见我们的小学教育大有问题。


  传统的小学要教授文字,除了上面提到的训诂、句读以外,还要学习汉字的结构和起源,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之学。在形声义三方面,给小孩子打好文字基础。这方面的教材,周朝用《史籀篇》,秦汉用《仓颉篇》,以后出来《急就章》,六朝以后用周兴嗣的《千字文》。


  此外,小学阶段还要接受“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六艺教育,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礼是生活规范,乐是艺术,射是射箭,相当于今天的健身,御是驾车,相当于今天的军训;书是文字和书法,数是数学,相当于今天的自然科学。可见,传统小学教育的内容绝对不比今天少,可能还更全面。可惜,古六艺的传统教育今天已经没有了,在日本还有点依稀仿佛的影子,日本人将其转变为“八道”,即茶道、艺道、花道、书道、剑道、棋道、柔道和空手道,作为八个文化传统保留下来了。


  小学期间,行有余力的可以读“四书”,但是老师一般不开讲。什么时候开讲呢?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和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是要到大学阶段,老师才详细讲解四书中的道理。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著作,本来《大学》与《中庸》只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将之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经朱熹注解的四书,代替了五经的地位,在元明清三代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是士子学人的必读之书,对中国近古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朱熹,字元晦,号紫阳,祖籍徽州(今安徽歙县)婺源,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十九岁中进士,曾做过五任地方官,但时间都很短。他主要从事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曾修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建立武夷精舍、沧州精舍等,广收弟子门徒,传播理学。朱熹一生著述甚丰,代表作品有《晦庵先生文集》、《朱子语类》、《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资治通鉴纲目》、《诗集传》、《楚辞集注》等。


  概括地说,四书中的《中庸》谈理,相当于认识论;《大学》谈法,相当于方法论;《论语》《孟子》是事例,由孔子、孟子两位名角,一个演仁,一个演义,生动地表演给我们看。但是在儒家思想的传承上,是孔子传曾子,曾子著《大学》;曾子传子思,子思著《中庸》,代表了原始儒学的三代人。许多人以为《大学》《中庸》就是孔子的思想,其实不对。《大学》与《中庸》是曾子与子思的学术论文,他们继承了孔子的学术思想,不能代表孔子的思想。而《中庸》与《大学》的学术观点又有不同,这是要注意的。


  至于孟子晚了孔子165年,只是子思的门人,因为孟子的年龄小于子思近100年。
 

回复: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思想的根基。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首先了解儒家思想,而要了解儒家思想,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思想,了解孔子思想的最佳途径就是阅读《论语》。《论语》是孔老夫子教学传道的记录,一共有二十篇,内容是孔子的学生记载圣人的言行,谈论为人、处世与为政行仁的言论,其中既有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也有学生之间的相互问答,十分难能可贵。


  古代相传的《论语》有三种,即鲁国流传的《鲁论》二十篇、齐国流传的《齐论》二十二篇,以及孝景帝年间,鲁恭王坏孔子故宅墙壁,得到的《古文论语》。但《古论》和《齐论》到了汉魏之间,都已逐渐散失,现在传诵的《论语》只有《鲁论》二十篇了。


  《论语》的编纂者,历代学者均认为是孔子的弟子和门人,例如,班固认为,“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郑玄则认为是“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当代学者则认为《论语》非成于一人一时,而是孔子的弟子、门人们根据自己所记,不断补充、辑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才纂集成书的。最后的定稿者应是曾参的学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四百年左右的战国初期。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战国与秦汉的大动乱之后,变得支离破碎,亟须重新整理。于是汉儒们便极力注重考据、训诂、疏释等工作,这种汉儒学者特有的风格就是著名的汉学。唐代儒者的学风,大体还是因袭汉学,对于章句、训诂、名物等类,更加详证,但对儒学的义理并无特别的创见。宋代以后,有理学家的五大儒者兴起,自谓直承孔孟以后的心传,大讲心性微妙的义理,这就是宋儒的理学。与汉儒们只讲训诂、疏释的学问,又别有一番面目。直到明代的儒者,仍然守此藩篱而不变。明亡以后,儒家学者如顾亭林等,对于“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理学,深恶痛绝,认为这是坐致亡国的原因,于是提倡回过头来做学问,恢复老路线。但求平实治学而不重玄谈,仍然注重考据和训诂的学问,这就是清儒的朴学。


  由此可知儒家的孔孟学术,虽然经汉、唐、宋、明、清几个时代的变动,虽治学方法和所走的路线不同,但是尊崇孔孟,不敢离经叛道则是共同的。这样就把和蔼可亲的孔老夫子塑造成一个不苟言笑的偶像,把孔子温良恭俭让的善言,变成一本刻板教条的语录。这是在帮孔子的忙还是拆孔子的台,实在难说得很。


  孔子以后,儒分为八,弟子们各据一方,弘扬儒家的学术思想。汉代以后,儒学大体上分成四类:一是政治的儒学,统治者为了政治的需要,扯大旗做虎皮,孔子变成“大成至圣文宣王”了。二是学术的儒学,专门搞儒学的学术研究,如汉学、朴学一类的学院派。三是民间的儒学,走私淑儒家思想的路线,从协调伦理关系入手,来立命做人,修心修身。最后是宗教的儒学,把孔子的话当成圣经,把孔子的偶像供在孔庙里吃冷猪头。
 

回复: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这部书共有七篇文章,是孟子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整理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内容都是讲道德,说仁义,如崇尚王道、排斥霸道、阐明性善、辟斥邪说等。四书的文字分量,共五万六千多字,《论语》只占29%,《孟子》则占了63%,因篇幅较长,所以《孟子》的七篇文章,每篇都分为上下两编。古人不参加科考的可以不读《孟子》,但走仕途之路的士子,必须熟读此书。《孟子》的文章写得实在好,文意贯通、文采飞扬、说理透彻,有条不紊,后世的所谓“唐宋八大家”无不因袭孟子的文风。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一般认为是生于公元前385年(周安王17年),卒于公元前304年(周赧王11年)。司马迁在《史记•孟子旬卿列传》中只用了137个字,从正面记述了孟子的生平。


  司马迁说:“孟柯,邹人也,授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柯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叙诗书,述仲尼之意,做孟子七篇”。


  孟子是子思的再传弟子,是战国中期的大学者,曾周游齐、宋、滕、魏等国,试图说服诸国君王接受道德仁义的政治主张,均因其学说“远水不解近渴”而不被采纳。故此晚年去齐回国,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那样现实的时代环境中,他始终为人伦正义、为道德政治,奔走呼号,而绝对不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后世有人嘲笑孟子不识时务,以孟子的聪明才智和雄辩之力,如果改变一下思路,搏个富贵功业还不是易如反掌。


  讲阴阳五行的驺衍来到魏国,梁惠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执宾主之礼。孟子来见惠王,梁惠王开口却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于吾国乎?”不但不尊重,而且毫不客气。但是孟子十分清楚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向时代风气妥协,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明知道挽救不了这个时代,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多救一个是一个,这就是圣人。


  孔子不也是“明知不可而为之”吗?周游列国到处受瘪,还被困在陈蔡饿肚子。孔子形容自己,“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吆喝了一辈子也没把自己推销出去。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赞扬孔子,才大大地抬头。伟大的人物活着的时候都是倒霉,死了以后才吃香。所以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文化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开辟者。


  但孟子毕竟去孔子165年,所处的时间、空间背景都不同。孔子温良恭俭让、孟子间有侠义之气,二人的性格、脾气完全不同,所以孔孟二位圣人在为人处事、劝政说理的风格上也迥然有异。孟子有雄辩之材,例如他说服齐宣王行仁政,说得宣王无言以对,只好敷衍地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我有毛病,我好色,没办法施行仁政。孟子说:好色有什么关系!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谁不爱自己的女人呢?周文王的先祖太王也好色,如果您能将此心推广开来,使国中内无怨女,外无旷男,好色又怎么会影响您施行仁政呢?宣王又敷衍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我还有个毛病,我好财。孟子又说:好财货有什么不好?谁不喜欢财物,如周公的祖先公刘也是喜欢财货,他与百姓一起富国强兵,大王您如能与百姓同之,爱财与施行仁政有矛盾吗?宣王又说:“寡人直好世俗之乐”,我还爱听流行歌曲。孟子说:听何种歌曲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大王要独乐乐还是与人乐乐。是少乐乐,还是众乐乐。如能与民同乐,听歌又有什么不好呢?齐宣王被堵得走投无路,孟子正是在引导他走上仁政之路。


  孟子被推崇为“亚圣”,其书被列入儒门《十三经》,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升格过程。在汉代,《孟子》与《论语》虽然同为子书,但实际地位却大相径庭。《论语》是儒家六艺的基础课,地位在经子之间,而《孟子》则属于普通的子书。在《汉书•艺文志》的目录中,《论语》在六艺略,《孟子》在诸子略。汉文帝时《孟子》虽然一度被设置为博士,但那是传记博士,汉武帝时即罢了。


  唐文宗太和年间,国学石刻《十二经》,还是没有《孟子》。直到北宋仁宗嘉佑十二年(1061年)刻成的经书上,《孟子》才第一次被列入九经。


  明洪武帝朱元璋认为孟子不应与孔子同享文庙之祭,下令撤掉孟子的牌位。到朱元璋晚年重新读到《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段文章时,不禁拍案呼好,又下令将孟子的牌位送回文庙。孟老夫子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实在是苦啊!
 

回复: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孔子传道给曾子,曾子写了篇论文《大学》;曾子传道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写了篇论文就是《中庸》。子思(公元前483-402年),名孔伋,是孔鲤的儿子,孔子的孙子。古人教育子女的规矩,是自己的孩子不自己教,就象医不自医一样,所以孔伋的老师是曾子。孔子弟子三千,最杰出的贤人有七十二位,排第一的是颜回,第二位就是曾子。曾子得到孔子思想的精髓,做了一篇文章,就是《大学》,他是孔子思想的嫡传者。可以说孔子、曾子、子思是一脉相承的前后三代人。


  子思在《中庸》里说到孔子文化思想的根源,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继承了尧、舜、禹这个一以贯之的传统思想,继承了由文王、武王时代确立的包括礼法、政治制度、社会礼仪、文化精神等在内的宪章精神,这是周代文化的精神,也就是孔子弘扬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传承体系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用的都是《尚书》里面“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心传,孟子以后传承就断了。虽然孟子身后的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到底还是走了样,已经不是纯正的孔子一派了。荀子的儒家思想融合了儒墨道三家的学术观点,发展了儒家的“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所以他的弟子中才出了李斯、韩非这样的法家人物。


  后世有些人批评孔子是为统治阶级帮腔的,这种说法既不正确,也不公平。孔子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处处推崇尧舜的“公天下”,希望人人自觉,都能够约束自己,方便他人,以恢复我们传统文化思想,保持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秩序,也就是后世批判的“克己复礼”。历代统治者无一不在利用孔子的思想,挂儒家的羊头卖自己的狗肉,这又与孔子有什么相关呢!


  中庸思想,也是来自于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太难了,普通人很少能够做到。中庸到底是什么呢?孔子讲的中庸与仁一样,有体有用。中庸的体非常不好理解,中庸的作用就是此处讲的“中不偏,庸不易”。中就是不偏,庸就是不易。



  什么是中呢?一个方框,代表上下四方,中间有一竖直贯下来,不歪不偏就是中。任何事情都要取中,无论偏左、偏右都不行。孔子著了一部历史,叫《春秋》,为什么叫春秋呢?取中之意。冬天冷、夏天热,温度不适中;冬日长、夏日短,日照不适中,都不合乎标准。只有春秋不冷不热,白天与黑夜一样长,有中才可以作为标准。孔子的五德是“温良恭俭让”,温是第一的,太热太冷都是偏,只有温才是中。


  高明的政治家对两方面的不同意见,如果能够各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就中了,也最高明。这就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孔子同时感叹说:“民鲜久矣”。普通人很少能够运用中和之道,走的多半都是偏锋。


  什么是庸呢?庸是庸常之意,就是我们说的,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平庸才能长久,普通才是伟大,这是宇宙间的基本法则。我们现代人都不甘寂寞,要拔高、要精彩,讲究“玩的就是心跳”。人生平平安安就是福,高处没有道只有险,高处不胜寒。常人不是如此,不知足不知止,求高求好。一求高事准糟,所以叫“糟高”。中庸就是告诉我们“中不偏,庸不易”的道理。这两句话是宋儒程颢、程颐说的,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了就不偏、庸了就长久。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一生平安、幸福。


  中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中的目的是和、是中和,所以子思在《中庸》里才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有中才能达到和,和是宇宙万物之理。夫妻和才能生贵子,家和才能万事兴,和气才能生财。总之都要和,不和就不生,就没有生气。天之和是太和,地之和是中和,人之和是保和。能时时保和就能达到中和,保持住中和就能恢复到太和。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正是此意吗?
 

回复: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大学》这部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共有十章,完整地阐述了一个人从格物致知开始,直至治国平天下,超凡入圣的八步功夫,是儒门修心修身的方法论。特别是曾子在开篇讲的第一段话,是《大学》全书的精华之所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实现大学之道的三个纲领。明德指我们的性德,它是天赋的、善良的、本来就光明,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如果你修它就有,不修就没有,那是生灭法,就不是明德了。但我们的明德被后天的秉性和习性遮蔽了,象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样不明了,该怎么办呢?把镜子上面的灰尘擦掉,让本有的明德放出光明,就是明明德,佛家称之为“明心见性”。明明德是彻底搞明白了,仅仅明白道理没有用,一定要去做,要落实在实际生活中才能受用,所以明明德之后紧接着就要亲民。亲民就是爱你的同类、爱众生、爱环境、爱这个世界,也就是孔子说的“大孝孝于天下”。第三步则是“止于至善”,至善是慈悲已极、是不讲任何条件的博爱,这是亲民的圆满果报,是实行出来的,不是坐在家里求出来的。


  曾子讲的三纲领,其实与佛家讲的三觉悟是一件事,只是说法不同而已。“明明德”就是“自觉”,“亲民”就是“觉他”,“止于至善”就是“觉行圆满”。三个纲领都实现了,你就成佛了。能够自觉的是罗汉,能够觉他的是菩萨,觉行都圆满了就是佛。三者之中,一环扣一环,互为因果,但有轻重本末之分,学者一定要辨别清楚。其中,明明德是本,亲民是关键,二者是因。明明德是明白了,明白了要去行道,不行没有用。只是说食数宝,看菜谱不点菜,终归填不饱肚子,所以才要亲民。其后才有“止于至善”的果报。正因为如此,曾子才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如何才能落实“亲民”呢?孟子接下去详细论说,要分三圈来实现。第一圈叫“亲亲”,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家人,先亲近你的家里人。做善事一定要先从自己家里做起,先帮助你的兄弟姐妹,这是根本。第二圈是“仁民”,就是爱你的同类、帮助你的同胞。人要先从帮助家里人开始做起,然后将爱心一步步地扩散开去,再帮助你的同类。第三圈是“爱物”,是爱众生、爱万物、爱生态环境、爱这个地球宇宙。爱心是一圈一圈扩大出去的,“亲亲”还没有做到就跑去爱物,是本末颠倒不知先后,就无从近道了。别人看到你这个样子做善事也会误解你,认为你不是脑筋有问题就是别有用心,因为正常人办事一定是按照程序来的。


  如何检验你的修行到达哪一步功夫了呢?曾子接着又提出检验效果的五项标准,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几句话把得道的整个过程都说尽了。首先必须要知止,知进知退、知足知止,是第一层意思。人的心念象狂奔的野马,必须让它停下来定住,才能看清楚四周的一切。否则你骑在狂奔的野马上,走马观花,什么也看不清楚,这是知止的第二层意思。知止了就定住了,定住就能扎下根,就风平浪静了,所以说“定而后能静”。心平气静一定身心安泰,身心安泰头脑就灵光,智慧开发出来了,就是“安而后能虑”;如此修行一定能得道,就是“虑而后能得”。


  “定静安虑得”,是修行上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知止是因,定就是果;定是因,静就是果;静是因,安就是果;安是因,虑就是果;虑是因,最后的得就是果。


  有定是真阳木,真阳木有定力、能受气、越遇逆境越乐,能不动性就是佛。能静是真阳火,真阳火明理达时、不争不贪。不争不贪,福禄无边,有无穷的快乐,就是极乐世界现前。静而后能安,心安理得就肯认命,真认命了才能信因果,信因果就是真阳土。


  知止是持戒,有戒就能得定,才有定静安的果报。再由戒定而生慧,慧就是这里的虑。虑而后就自然能得,得什么?得到明德。所以一部《大学》始终扣住的主题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明德是立身立己,亲民是爱人立人,止于至善是起心动念,利益一切众生。儒家与佛家没有两样,所以宋儒张载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具体到方法上就是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五个是修正自己,后面三个是服务社会。正心是端正自己的思想,怎么使自己的思想端正呢?要诚意,要使自己的心念沉静下来。怎样才能诚意呢?要致知,有一个正确的知见,知见不正确,行为是不可能正确的。怎样才能使知见正确呢?要格物,要探究事物之理,以尽物之性。格物、至知、诚意、正心,能达到此四步功夫叫“内圣”,自己内心的修行已经圆满了,就是圣人。内心圆满了,然后将你所学所得向外扩展,所以后面四步工夫叫“外王”。修身是把自己先管好,树立一个好样板,其次是齐家,把家族治理好;然后是治国,国是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最后才是平治天下。


  八步功夫中最重要的是先修己心,使自己达到内圣的标准,然后再修身、齐家。如果有机会来治理国家,为大众服务,放出去就是外王;如果没有这个机会,就教化众生,著书立说,做千古的圣人。孔子、孟子就是好榜样,明知道所处的时代是衰世、乱世,知道统治者不欢迎道德仁义的理念,还是死马当作活马治,知不可而为之,这与宗教家悲天闵人的博爱胸怀没有两样。
 

回复: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读书首先要读《孝经》,这是按照“首孝悌,次见闻”的教学顺序下来的。《孝经》是儒门十三部经典里面的第一部,共有十八章。古人求学,一定是先读《孝经》,后读四书。《孝经》是曾子问孝,孔子回答,曾子退而与弟子们研究讨论,再由弟子们整理而成的。《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孝经》十八章,只讲了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孝。全书将社会上各阶层人士,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分为五大类,就各类人的本位,提出实施孝亲的方法和原则,所以是自古以来学者要读的第一书。


  行孝要根据每个人所处位置而定,在何本位就实行何种孝道,所以有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子之孝、庶人之孝,不是死板板的。孔子回答弟子们关于孝道的问题,一个学生一种答案,都不一样。难道孝道没有统一标准吗?不是,这只是孔子的教育方法,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具体情况具体答复。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脸色不好看。虽然对父母的吩咐你照做了但吊个脸子,父母看了会伤心难过,这就没有做到孝。


  曾子问孝,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初也”。我们这个肉身是向天地父母借来用的,借了这个肉身的假,来修自己的真。寿命终了的时候要归还父母的,借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妥善保管,否则就不好还了。


  孝不是一成不变的愚孝、傻孝,糊涂父母要子女也干糊涂事,能听从吗?绝对不行。那如何处理这种尴尬的处境呢?这就要好好读孔子讲的《孝经》。十八章书只讲了一个孝字,可谓是深入浅出,条缕详明。读书一定要活读,不能死读,读死了,孔子的话就变成僵化的教条了。


  如何才是行正孝而不是愚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既要读《孝经》也要配合自己的智慧,才不至学呆。如《孟子》一书里面有“父攘羊子告”的事例。有一位为人父者,偷了邻居家的羊,攘不是主动去偷,而是将跑到自己家里的别人家的羊扣下,其子就告发此事。儿子做的对不对呢?单从法制角度看,应该说没错。但是此举合法不合理,父亲偷羊,儿子事先有否劝谏?既偷之后,有否劝父亲把羊还回去?有否劝父亲主动去自首?如果这些都没有做,就告发父亲,此举就不合情理,根本没有孝道可言。


  因此,先把《孝经》的道理融会贯通了,再读四书,学习做人处世的道理,这是做学问的基础。四书的内容能熟练掌握了,然后才能研究六经这些深奥的典籍。
 

回复: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周礼》、《春秋》合称为六经,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都应当仔细研习,探求其中的道理。六经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六个第一: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书经》也叫《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


  《易经》是中国第一部经典,后世的诸子百家、一切学问都根源于此;


  《周礼》是中国第一部组织管理与典章制度专著;


  《礼记》是中国第一部文化资料汇编;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


  后世将《周礼》除去,称“五经”。五经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上古时代文化思想的中心。《论语》中将其定义为“皆雅言也”,能使人思想纯正、言辞高雅。五经各有其名:《诗经》叫葩经、《书经》叫壁经、《易经》叫羲经、《礼记》叫戴经、《春秋》叫麟经。《礼记》中有一篇《经解》,对五经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经解》篇中说:“温柔敦厚,诗教也。” 诗教不是让人去当诗人,十个诗人九个半有神经病。诗的教育,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文化内涵,能使人温柔敦厚,内心升华。


  “疏通知远,书教也。”《书经》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资料,读史的目的是为了懂得人生、懂得政治、懂得过去而知道未来。人读了历史,要能够通达透彻地了解世故人情,要能够疏通知远。


  “广博易良,乐教也。”乐是艺术门类的总称,包括了音乐、美术、文艺、运动等等。“易良”是由坏变好,变得平易而善良。


  “洁静精微,易教也。”洁静是哲学的、宗教的圣洁,精微是科学的、逻辑的严密。《易经》的思想既是科学的哲学,也是哲学的科学,融合了哲学、科学、宗教三种精神。


  “恭俭庄敬,礼教也。”礼是文化思想的总称,礼教是对人格的修养,人品的薰陶。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属辞”是研究历史资料,“比事”是类比今人今事。历史可提供我们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其他人生方面的经验。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对于为人处世,处处都有借鉴的经验。


  把五经读死了的书呆子,就会适得其反,五经就变成毒药了。


  “《诗》之失,愚”。总是无病呻吟,咬文嚼字,“关门闭户掩柴扉”,此类文人就愚蠢之极,笨蛋一个。


  “《书》之失,诬”。读历史要注意,前朝的历史都是后朝人编的,如明史是清朝人编的,清廷出资官修明史,你能完全相信吗?除了历史上的人名、地名、时间是真的,其它内容恐怕靠不住。中国的现代史更是不可信,中学的历史课本就年年改,连日本人也学了这一手也修改教科书。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说“书之失,诬”,你上当了。


  “《乐》之失,奢”。艺术文化太发达,社会风气就会变得太奢靡,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是在文化艺术鼎盛时期衰亡的。清朝中期以后,八旗兵因安乐太过,军事能力颓废退化。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时,视察浙江清兵大营,杭州绿营兵吹奏箫管细乐迎驾。乾隆大怒,说“你们是军人,整天地吹箫弄乐,还能骑马打仗吗?”于是下令,军中只准用征鼓号角,其余笙管细乐一律禁止。


  “《易》之失,贼”。一个人学了《易经》,动不动就掐指一算,会变得贼头鬼脑的。况且“察见渊鱼者不祥”,历史上未卜先知的人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


  “《礼》之失,烦”。礼固然重要,但过分讲礼数,搞得繁文冗节就烦死人。前清的旗人见面问安,能从老太爷、大少奶奶,一直问到你们家里那只黄雀,烦透了。


  “《春秋》之失,乱”。懂了历史的春秋大义当然好,但有时候读历史会出问题。古代帝王读历史,学阴谋诡计的占多数,真正以史为鉴,检查自己的少之又少。这些人不读历史还坏的有限,史书读多了,反而祸国殃民。
 
3  /  8  页   12345678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