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典籍大全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2  /  2  页   12 跳转 查看:2281

中国饮食文化典籍大全

回复:

《养余月令》

  全三十卷。明代后期的农书。崇祯十三年(1640年),戴羲撰。卷一至卷二十的"月令之部"中,按测候、经作、艺种、烹制、调摄、栽博、药饵、收采、畜牧、避忌的分类,列举了各个月份的农事。卷二十一至卷三十为动植物谱,包括蚕、鱼、竹、牡丹、芍药、兰、菊等。

  《救荒野谱》

  全一卷。明代末期的救荒书。姚可成撰。亦称《救荒野谱补遗》。附有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自序。书中首先指出了王磐的《野菜谱》中所收60种野菜的可食部分,然后又增补了60种野菜,共计对120种救荒食物作了图解说明。另外,在该书附录中还收录了晋代刘景先的《救荒辟谷简易方》、唐代孙思邈的《救荒辟谷简便奇方》和宋代黄庭坚的《山谷救荒煮豆法》。

  《李东垣食物本草》

  全七卷(亦有二十二卷本)。清代初期的食物养生书。假托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李杲(东垣,1180-1251年)撰,实为崇祯十四年(1641年)以后,姚可成撰。该书不仅分类极为精细(七卷本中分400余条,二十二卷本中分为2000余条),解说十分详尽,而且作者还对全国各地的著名泉水作了实地勘查。在日本有中村璋八和佐藤达全的摘译本。

  《物理小识》

  全十二卷。清代初期的博物志。方以智撰。该书根据张华的《博物志》和苏轼的《物类相感志》,分十五门论述了物性的由来。方以智,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考中进士,与侯方域、除贞慧、冒襄合称"明季四公子"。明朝灭亡后,他落发为僧。除本书外尚有《通雅》等多种著述。

  《闽小记》

  全四卷(亦有两卷本、一卷本)。清代初期的地理书。周亮工(1612-1672年)撰。书中记载了闽地(今福建省)的风土、人情、物产和工艺等,成为后来《闽杂记》、《闽游偶记》等书的典范。周亮工,河南省祥符县(今开封市)人,历任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等职。

  《闲情偶寄》

  全六卷。清代初期的杂文。撰者李渔(1611-1679年?),浙江省兰溪县人,号笠翁,戏曲家、理论家、作家。著有《笠翁十种曲》(《戏曲集》)、《十二楼》(小说集)。该书是关于戏曲的著作,但卷五为"饮馔部",论述了蔬食、谷食和肉食。其饮食理论的特点是: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

  《花 镜》

  全六卷。清代初期的园艺书。陈淏子撰。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刊。卷一为花历种栽;卷二为课花十八法(附有花间日课、花居款设、花园自供);卷三为花木类考;卷四为藤蔓类考;卷五为花草类考;卷六为养禽鸟法、养兽畜法、养鳞介法、养昆虫法。陈淏子,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其《自序》中称:"怀才不遇,久居南京,晚年归乡,隐于西湖畔,乐园艺,遂编此书。"

  《养小录》

  全三卷。清代初期的烹饪书。撰者顾仲即著有《孔林汉碑考》、《历代画家姓氏韵编》等书的顾仲清,浙江省嘉兴府(今嘉兴市)人。据说他精于诗文及书画、篆刻,尤擅长画蝴蝶,有"顾蝴蝶"之称。本书中二分之一的内容是作者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游历河南省时,借阅并抄写了河内(黄河北岸)名门杨家所传《食宪》一书,然后加以校订整理而写成的。另有十分之三的内容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归纳而成的。书中以河南省和浙江省的饮食为中心,介绍了190余种菜肴、饮料和调味品的制作方法。其中以竹笋和水产品为原料的食品有很多。本书的书名来源于《孟子·告子章句上》中的一句话,即"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表明了作者对饮食的重视。书中附有《食宪鸿秘》的作者朱彝尊之子朱昆由(1652-1699年)写的序文。该书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下),另有中山时子监译本(柴田书店出版)。

  《食宪鸿秘》

  全二卷(附录《汪拂云抄本》)。清代初期的烹饪书。书中以浙江省为重点,介绍了饭菜、饮料、调味品、果实、点心等饮食品的制作方法。其上下两卷中介绍了364种,附录中介绍了79种。其中不少食品使用了金华火腿及浙江省出产的竹笋和水产品。关于本书作者,有分别主张当时合称为"南朱北王"的朱彝尊(1629-1709年)和王士祯(1634-1711年)的两种观点。朱彝尊,浙江省秀水(今嘉兴市)人,历任一统志纂修官等职。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还乡,专心著述。王士祯,山东省新城(今桓台县)人,官至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辞官。该书《序》中称此书为朱彝尊所撰,但据说也是后人的假托。该书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下)。

  《广群芳谱》

  全百卷。清代前期的博物志。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汪灏、张逸少等人遵照敕命,为明代末期王象晋撰《群芳谱》增补了新的内容后,编成此书。亦名《佩文斋广群芳谱》。全书分为天时、谷、桑麻、蔬、菜、花、果、木、竹、卉、药十一谱,对每种植物都从"综说"、"汇考"、"集藻"(即诗文)、"别录"(种植、收获和制用)几个方面作了记述。谷谱、蔬谱、茶谱、果谱中有不少关于饮食的记载。
 

回复:

《豳风广义》

  全三卷。清代中期的农书。乾隆六年(1741年),杨屾撰。居住在陕西省茂陵县(今兴平县)的杨屾根据自己亲身的体验,在书中讲述了养蚕和纺织知识,并且还说明了猪、羊、鸡、鸭的饲养方法。

  《帝京岁时纪胜》

  全一卷。清代中期的岁时记。潘荣陛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刊行。书中逐月记述了帝京(今北京市)的节日行事,记载了许多与节日有关的饮食。但由于仅记载了名称,其制作方法大多不清楚。

  《本草纲目拾遗》

  全十卷。清代中期的药学书。赵学敏(1719-1805年)撰。乾隆三十年(1765年)刊。作者除涉猎了各种文献之外,还根据药草的采集和栽培的见闻,以及临床经验,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补充了其未收的716种药物,同时还对其已收的161种药物的记述作了补正。该书总计收入了921种药物,此外还记述了有关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医学的见闻,被誉为《本草纲目》以后的药学书的集大成。赵学敏,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另有《本草话》、《医林集腋》等书,但均未刊行。

  《金薯传习录》

  全二卷。清代中期的农书。陈世元撰。上卷中收集了地方志中有关甘薯的记述、福建巡抚金学习的《(种薯)海外新传》、山东布政使李渭的《种植红薯法则》(附《管见种薯八利》)等与甘薯的栽培和普及有关的记载。下卷中收集了有关甘薯的诗歌。作者陈世元是万历年间(1573-1620年)把甘薯秧从菲律宾的吕宋岛带回福建省的陈振龙的第六代孙。

  《老老恒言》

  全五卷。清代中期的老年人养生书。作者曹廷栋(1699-1785年),浙江省嘉善县人。字楷人,号六圃、慈山居士。他终生未做官,闭门在家专心著述。撰有《易准》、《昏礼通考》、《产鹤亭诗集》等。该书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作者75岁时撰写的。他根据个人的体会,在卷一至卷四中论述了老人的以养生为宗旨的起居饮食;卷五中按上、中、下的分类介绍了100种粥;卷末列举了307种参考书目。

  《醒园录》

  全二卷。清代中期的烹饪书。该书是以四川省名士李化楠在做官后游历浙江省、江苏省的几十年中写下的有关饮食的笔记为基础,由其子李调元(1743-?)整理、编纂而成,并收入《函海》(1782年刊行)一书中。"醒园"是李调元的庄园的名称。据李调元所作序文的说明,李化楠之所以要记录饮食,是为了给父母供上美味可口的食品。平时,每当他遇到美味佳肴时,便立即走访厨师,询问烹调方法,并且亲自动手记录,决不请他人代笔。书中记载了121种饮食品的制作方法和5种食物贮藏方法,其中除一两种外,都不是从前人的著作转抄的。其记述准确详尽,被认为是奠定了川菜吸收借鉴其他地方菜的基础。该书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下)。

  《随园食单》

  清代袁枚(1716-1797年)撰写的烹饪书。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刊行。袁枚,浙江省钱塘(今杭州市)人。幼年时以奇才而闻名。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和知县等职。40岁时辞去官职,于江苏省南京小仓山建随园,终日读写诗文,度过了后半生。撰有《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30余种著作。作者在该书序文中谈到他撰述此书的情况:"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四十年来,颇集众美。"该书的开头部分是"须知单"(即必须了解的事项)和"戒单"(即应当戒除的事项)共34项,接着在后文中介绍了300余种饭菜和点心的制作方法。其中作者出生和生活的浙江、江苏两省的食品占压倒多数。另外对北京、山东、广东的饮食也有所介绍。但对四川、福建、湖南、安徽的饮食则完全没有触及。该书曾被浙江、江苏两省的厨师视为至宝,在其他地区也被视为必读书。该书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下)。在日本,有青木正儿译本和中山时子监译本。

  《扬州画舫录》

  全十八卷。清代中期的风土记。李斗撰。乾隆六十年(1795年)刊。书中记载了盐业中心地扬州(今江苏扬州市)的鼎盛时期的名胜古迹、风俗、节日、文艺活动。

  《调鼎集》

  全十卷。清代中期的烹饪书,是厨师实践经验的集大成。该书介绍了正宗的扬州菜的烹调方法。尤其是书中收录了300多种鱼菜,并附有对原料鱼的详细说明。书中不少记述是抄自朱彝尊的《食宪鸿秘》、李渔的《闲情偶寄》和袁枚的《随园食单》。一般认为,本书作者是《扬州画舫录》卷九中提到的扬州盐商童岳荐,该书原名为《童氏食规》或《北砚食单》(北砚是童岳荐的字)。但也有人认为,该书是后人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之前成书的《北砚食规》基础上,作了大量增补后写成的。由于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引用了《北砚食规》的内容,所以如果根据过去的观点,就等于说该书是1765年以前成书的。而且也等于说,袁枚的《随园食单》中的许多内容是从本书中抄袭的。这个问题引起人们很大的争论。为此,也有人主张本书的成书时间是在同治七年(1868年)。

  《九谷考》

  全四卷。嘉庆八年(1803年),程瑶田(1725-1814年)撰。作者收集和研究了许慎《说文解字》中的有关九谷的记载,广泛涉猎了各种经、传中的观点,并且还周游四方进行实地考察,吸收了各地老农民的实践经验。在该书中以黍、稷、粱三者为重点,纠正了自古以来的错误见解。后来,刘宝楠在《释谷》一书中对本书作了补充。程瑶田,安徽省歙县人,另著有《释草小记》、《沟洫疆理小记》等书。
 

回复:

《水蜜桃谱》

  全一卷。褚华撰。嘉庆十八年(1813年)刊。书中记述了上海水蜜桃的由来、品种和栽培方法。

  《释 谷》

  全四卷。刘宝楠(1791-1855年)撰。道光二十年(1840年)刊。该书参照程瑶田的《九谷考》,以麦、豆、麻为重点,对九谷作了研究。

  一般认为,九谷的研究始于程瑶田,而由刘宝楠完成。刘宝楠,江苏省宝应县人,有著作多种。

  《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清代后期的农书。吴其濬撰。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刊。该书是作者作为地方官转任各地期间,一边采集标本,一边从古今书籍中抄录有关记载,最后于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写成的。在作者去世后的第二年,由陆应谷校订刊行。全书分为谷、蔬、群芳、果、木等12种,共六十章,并附有1714张图例。

  《随息居饮食谱》

  清代后期的食疗书。王士雄(1808-1866年?)撰。咸丰十一年(1861年)刊。王士雄,浙江海宁县人,其家庭从曾祖父开始便以中医为业。作者曾著有《温热经纬》等十余种著作。他不仅是温热学派的四大名家之一,而且还对食疗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而本书也对后世的食疗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息居"是作者嘉兴(今浙江省嘉兴)私宅的名称,本书就是在这里撰写的。在本书中,作者根据《中庸》的"人莫不饮食也,而能知味者鲜也"这一观点认为,不知滋味而食等于徒劳而食。若只知填饱腹中,则与禽兽无大差异。以这一认识为前提,作者在书中指出了330种食物原料的药效,介绍了与之相应的烹调方法和保存方法。此外还谈到这些食物原料因产地和季节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湖 雅》

  全九卷。光绪三年(1877年),汪日桢撰。书中将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一带)的物产分为谷、蔬、瓜、果、茶(附泉水)、禽、鱼、介、酿造、饼饵(附粥饭)、烹饪等二十六类,分别作了记述。该书已摘录于"中国食经丛书"(下)。汪日桢曾著有《南浔镇志》,并参加《湖州府志》的编纂。此外,他还撰有《湖蚕述》一书。

  《粥 谱》

  全一卷。清代后期的食疗书。黄云鹄撰。书中附有光绪七年(1881年)的自序。书中除收录了李时珍《本草纲目》和高濂《遵生八笺》中的粥谱外,还收录了"米麦粥"、"红油菜粥"、"长寿果粥"、"染绛菜粥"、"巢菜粥"、"莙荙粥"、"鼠粬菜谱"(注释:鼠粬菜是一种田中野生菜。--校者)、"甘露子粥"、"北栗粥"、"慈姑粥"等湖北、四川两省的粥,共计247种,是现存药粥收集数量最多的一部。但是,该书中所载的药粥一般只使用一种药物,而且对药效只附了简单的说明,既没有注明药物的使用量,也没有注明药粥的制作方法。该书卷末附有作者自撰的《广粥谱》。黄云鹄,湖北省蕲春县人。咸丰三年(1853年)考中进士,在四川省任茶盐道、按察使,辞官后历任江苏省江宁县(今南京市)的尊书院以及湖北省的两湖、江汉、经心三书院的山长。

  《广粥谱》

  清代后期的食疗书。黄云鹄撰。书中附有光绪七年(1881年)的自序,附于作者自撰的《粥谱》一书的卷末。其中收录了"康济谱"、"钦定陆曾禹康济录赈粥"、"钦定陆曾禹赈粥须知"、"皇朝经世文等济编煮赈"、"皇朝经世文救荒事宜"、"平粜章程"等内容。

  《抚郡农产考略》

  全二卷。清代后期的农书。何刚德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刊。作者采访了抚郡(今江西省抚州市一带)的物产(谷物、草木类),并一一绘制成图。然后分别从概述、天时、地利、人事、物用几个方面对这些物产作了说明,据说该书曾受到欧洲农学的影响。

  《燕京岁时记》

  全一卷。清代末期的岁时记。富察敦崇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刊行。书中记载了燕京(北京市的别名)的从元旦至除夕的年节行事,并谈到了观光、风俗、物产、曲艺杂技等方面的情况。

  《造洋饭书》

  中国最早的西餐烹饪书。宣统元年(1909年)上海美华书馆出版。该书在记载出版年代时,未使用清朝年号,而是写作"耶稣降世一千九百零九年"。由此可以想象该书是出自与教会有关的人士之手。卷首先开列了《厨房条例》,说明了必要事项。然后分二十五章介绍了西餐的配料及烹调方法。卷末附有英语、汉语对照表。其中许多用语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把面包译为馒头;把马铃薯译为地蛋;把布丁译为朴定等。

  《素食说略》

  全四卷。中华民国初期的烹饪书。撰者薛宝臣(1850-1926年),陕西省长安县人。清代末期历任文渊阁校理等职。辛亥革命(1911年)后,他闭门谢客,专心著述,曾撰有《宝学斋文诗抄》、《仪郎堂笔记》、《医学绝句》、《医学论说》等书。该书是作者最后一本著作。书中介绍了流行于清末的170余种素食的制作方法。但书中内容仅限于其出生地陕西省及其为官后所在的北京地区的素食,并且是平时常食的素食。像莼菜、蕹菜、茭白、罗勒等平时不常食用的蔬菜则未收入。在该书中,作者根据本教教义,阐述了素食与生食的益处,以及肉食与加热烹调的弊害。
 
2  /  2  页   12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5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