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解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19  /  19  页   «1213141516171819 跳转 查看:23792

《论语》今解

回复:



引用:
最初由 xjkyx 发表

请问连载结束了没有?


还有人关注啊,那就继续转一点吧.
 

回复:

雍也第七章。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闵子骞---(qian 千)孔子的学生,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
  费---(mi 密)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
  复我---再来召我。
  汶---(wen 问)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之间。在汶上,指逃奔齐国。
  大意: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做费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辞掉吧!要是再来找我,那我一定要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
  所谓费,就是季氏的私邑,所谓宰,就是季氏私邑的长官。
  面对担任季氏私邑之长官的机会,闵子骞的态度有二:一是对使者说,请你好好替我辞了吧!二是你不要再来找我了(说服我继续担任季氏私邑的长官),如果你要是再来,我一定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通过以上闵子骞对于是否担任季氏私邑的长官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闵子骞不从的坚定态度。
  其实,这一章的中心思想就是闵子骞对于担任季氏私邑长官的态度问题。
  在当时,作为一个高官私邑里面所任用的长官,一、不是一般人可以但任的:二、应该是一个地位较高且待遇不错的工作。为什么闵子骞就是不从呢?当然,从此章里面我们我们得不到闵子骞任何拒绝担任季氏私邑长官的理由,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闵子骞对于季氏私邑长官职位的坚定拒绝。
  闵子骞对于季氏私邑长官职位的坚定拒绝,至少可以证明这样一个问题,即闵子骞对于官职的态度。实际上,闵子骞对于私邑长官的官职是不屑一顾的,不然闵子骞决不会对使者有那样的坚定态度,不是吗?其实,对于孔子来说,也有如何对待官职的问题。譬如说,孔子曾经担任过鲁国的司寇,还代理过宰相,说起来官职不可为不大,但对于孔子来说,说离开就转身离开,毫无留恋之情,不是吗?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对于官职的态度,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不为五斗米折腰”。说道此,我们没有理由不认为闵子骞对于官职的态度与孔子对于官职的态度是如出一辙,不是吗?
  其实,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于官职的态度就是:官职不能够与自己的坚定信念相悖,如果是相悖,宁可舍弃官职而保全自己坚定的信念,并一定不在乎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对此,孔子做到了,孔子的学生闵子骞也做到了,不是吗?我们常说,一个人得有风骨,什么是风骨?孔子及闵子骞对待官职的态度就是风骨,不是吗?
  我们学习孔子及闵子骞对待官职的态度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生活有何益处?其一、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机器来说,臃员都是国家及民众极大的负担,如果我们正确的学习孔子及闵子骞对待官职的态度,可以防止千军万马走从政得官这个独木桥,以减轻产生大量臃员的压力,最终广大的普通民众会得益处。其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确的学习孔子及闵子骞对待官职的态度可以加强官职中人的流动性,有益于官职中人的集体健康状态。其三、遇有腐败无能之政府,道德高尚之人大量的离开,可以使得该政府尽快倒台,而不费一枪一弹且不因武力相斗而伤及无辜民众。
  事实上,正是由于对孔子及儒家思想所采取的错误批判之态度,致使孔子及儒家思想得不到弘扬,进而使得社会及政治生活里面上上下下都充满了对于官职崇拜之心理的大爆发,说到底,官职中的绝大多数人,之所以拚了命削尖了脑袋钻进来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获得自己所谓的稳定之生活,不是吗?最近媒体报道,国家级贫困的沾化县竟会有十四位县长、副县长和县长助理,真是惨不忍睹!此外,我们国家的现行政治体制是五级制,也就是中央、省、市、县、乡,再加上五级体制中的五大班子,呜呼!此已是人山人海也,这还不算军队等其它的组织。这些个大量的臃员每天都会做什么?除了吃喝嫖赌,他们还会做什么?他们不就是为了吃喝嫖赌才加入到所谓的“公务员”队伍中来的吗?所以说,吃喝嫖赌不就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码?不是吗?不然,他们来此作甚?
  此前我们曾经多次讲过,目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为黑暗的时期。换言之,现今国家臃员之“丰富”,远远、远远的超过我国历史的任何时期,可以说是闻所未闻、史无前例,就是在全世界历史当中也是绝无仅有,也可以说是世界第一记录,真是“荣光”至极!不是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及儒家思想难道没有意义吗?还不是那一句老话:凡是遵从孔子及儒家思想,国家就会发达、强盛并且可以成为世界最强国,反之则黑暗、腐败,不是吗?
 

回复:

雍也第八章。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伯牛---孔子的学生,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
  牖(you 有)---窗户。
  执---握着。
  夫(fu 扶)---语气词,相当于“吧”
  大意:伯牛有病,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外握着他的手,说:“(看样子)要死了,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有这样的病呀,这样的人竟会有这样的病呀。”
  另据朱熹说:一、“有疾,先儒以为癞也。”(就是今日的麻风病)二、“牖,南牖也。礼:病者居北牖下,君视之,则迁于南牖下。使得君得以南面视己。时伯牛家以此礼尊孔子,孔子不敢当,故不入其室,而自牖执其手,盖与之永诀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
  此章有以下几点需要解释。
  一、对于病人要到家里面进行慰问或是探望。
  国人有到病人家中对其进行慰问或是探望的传统,即便是今天也是这个样子,其实此传统就是根出于此章孔子对于伯牛病情慰问或是探望的举动,只是有许多的人不知晓罢了。
  二、“执其手”。
  就是在今天,我们到病人家去探望,有时还是会握着病人的手寒暄,尤其是领导对于下属的探望更是如此。从实际情况来看,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胡、温等到基层时,也是经常的握着农民的手说说家常话,不是吗?其实,这些个举动的根源就是来自此章孔子对于伯牛的“执其手”,不是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地、深刻地、广泛地,不是吗?请问:中华民族除孔子以外,谁能够有这么样巨大的影响力?不是吗?所以说,那些个反对孔子得人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力量应对这个样子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力,何况这种影响力还是表现在于去病人家进行慰问或是探望以及握握手等这样的“小事情”上,若是这种巨大的影响力体现在国家的治理、民族的发展、世界的和平等这样的大问题上呢?他们又如何反对孔子呢?不是吗?
  三、关于命。
  孔子在此章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那什么是“命”呢?首先,孔子的命之思想决不是天命思想,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孔子的天命思想我们在以前曾经讲过,此不重复,现在只是讲何谓“命”。
  所谓命,是指个人而言的,也就是说,所谓命,只是存在于个人,而不存在于其他,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所谓命,实际上是指一个人没有能够或是没有办法改变自己所运行轨迹而获得的一种必然后果。譬如:吸烟有害健康,严重时可致癌,我想这个样子的道理不知道有多少得人会晓得,但问题是烟还要照样吸个不停,只等最终罹患了癌症。这个样子的现象怎样来解释?实际上,这种的现象的始与终就是孔子所说的命,不是吗?当然,此类的现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还有许多许多,譬如: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酒后驾车危险,但是他就是不学习知识、继续饮酒驾车,诸如此类,你尽可以对号入座,不是吗?
  对于命来说,实际上是可以改变的,譬如:我们不吸烟,难道还会得因为吸烟而得的疾病吗?我们不酒后驾车,难道还会发生因饮酒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吗?等等等等,不是吗?所以说,要把握甚至是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要知晓事物所运行、发展的基本规律并顺从其,只有这个样子,才有可能将自己的命运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在命运的长河里面随波逐流,不是吗?
  最后,孔子说伯牛,“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大概就是知道了伯牛所得的这种病已经没有办法医治了,必死无疑了,而且孔子是了解这种病的发展规律,所以才这个样子说。这就好比我们知晓肝癌的患者从发现到死亡一般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一样。此外,孔子说伯牛“命矣夫”的潜台词就是:这种病是有规律地,如果知道这个规律病是可以避免的,可遗憾的是伯牛你不晓得,最终还是得上了这个病,真是没有办法,这就是命啊!孔子还说伯牛“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意思是说:象伯牛你这样的人也得这样的病啊!象你伯牛这样的人应当知晓这个病的规律而不该得这样的病啊!现在已经晚了,真是不应该呀!惋惜呀惋惜!
 

回复:

雍也第九章。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释】1、箪(dan 单)---当时盛饭用的竹器。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样的高尚啊!(用)一个竹器吃饭,一个瓢饮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面,别人都忍受不了这样的困苦,颜回却照样快乐。他的品质是多么样的高尚啊!”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所谓贤,就是德行好。
  我们以前讲过,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学生,孔子曾经说颜回是最好学和心思可以长时间的不离开仁义,此次又是这样的赞赏颜回,看来颜回不愧为孔子最好的学生。
  其实孔子此时肯定和赞赏颜回,就是因为颜回在面对贫困时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这是此一章的关键意义所在。
  按照孔子所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什么?它的意义究竟何在?
  按照孔子所说,用竹器吃饭,用瓢来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面,是人们“不堪其忧”的。在这种情况之下,颜回不但无忧,而且还“不改其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来说忧和乐,何谓忧呢?忧就是愁苦、困苦和忧虑。何谓乐呢?乐就是快乐。其实,颜回之所以能够这个样子来做,其根本原因是表明了他如何对待贫穷的态度。我们知道,贫穷与富裕是永远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只要是有富裕,就肯定会有贫穷,这是任何时候也改变不了的自然规律,昨天是这个样,今天是这个样,明天照样还会是这个样,不是吗?当然,贫穷与富裕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就是说,贫穷可以变富裕,富裕也是可以变贫穷。此外,贫穷于富裕还是相对的,譬如:与比自己贫穷得人相比,自己是富裕的,但与更加富裕的人相比,我们就是贫穷的,不是吗?所以说,我们如何能够正确的对待贫穷与富裕,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颜回之所以能够面对这样的“不堪其忧”而能够“不改其乐”,其根本原因就是彻底看穿了贫穷于富裕的基本规律。其次,对于贫穷的摆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做的正确了,贫穷可以得到摆脱,如果做的错误,贫穷不但没有摆脱,相反会落到更加贫穷的地步,不是吗?此外,对于贫穷的摆脱还有一个时机问题,如果时机不适宜,恐怕贫穷摆脱起来也是不那么容易,不是吗?我想,可能就是颜回知晓了这些个有关贫穷的种种规律后,所以才能够“不改其乐”,而且能够真正的乐的起来,不是吗?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其实,人类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贫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贫穷是相对于富裕的,也就是说,只要是富裕存在,贫穷就会一定存在。此外,贫穷和富裕最终是由于人的各个方面的差距而决定的,而人的差距是会永远存在的,不是吗?所以说,贫穷也是会永远而存在的。
  由于贫穷是会永远而存在的,所以说,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自觉不自觉的而面对之。换言之,对于贫穷的态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也是逃避不了的。
  其实,颜回对待贫穷的态度就是一种正确的态度。因为什么这个样子说呢?其原因是:一、颜回对待贫穷的态度没有伤害到自己;二、颜回对待贫穷的态度没有伤害到别人,这是最最重要的。实际上,无数的事实证明,人们在摆脱贫穷而达到富裕时,往往都是以伤害自己与别人为代价的,譬如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卫生问题等等,不是吗?
  事实上,我国目前所存在的绝大多数社会问题,其根源都是存在于如何对待贫穷的态度上面,也可以说,就是由于人们没有正确的对待贫穷,或者说是在摆脱自己的贫穷时,做了太多的伤害别人的事情,如果这个伤害是互为的,也就是各行各业相互交叉伤害的,那这个社会危害就是极大的,而这一些个极大的社会危害就是我们目前所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不是吗?
  人们常说穷则思变,没错。如果这个思是向着既不伤害自己,又不伤害别人的方向来变,那是皆大欢喜。如果这个思是向着既伤害别人,又伤害自己的方向来变,那可就危害无穷,不是吗?其实,孔子之所以说颜回“贤哉”,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颜回虽然贫穷,但还是“不改其乐”,也就是不做既伤害自己又伤害别人的事情。所以说,颜回对待贫穷的态度也就珍贵于此,不是吗?
  我们说要学习孔子及儒家思想,那究竟是为了什么?说到底,就是从根本上来解决社会问题,也就是说,让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众最终都可以过上好的日子,不是吗?事实上,能够让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过上好的日子,不是依靠喊喊口号,如果仅仅依靠喊口号就能够让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那人民群众的好日子早就过上了,世界上还需要这多的宗教与文化传统作甚?不是吗?所以说,要想让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要依靠科学、依靠行之有效的办法,不是吗?其实,如何能够让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怎样正确对待贫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可以这样说,等正确对待贫穷的问题在全社会基本得到解决了,广大的人民群众才可以真正过上富裕而幸福的日子,相反,是无论如何也过不上富裕而幸福的日子。对此,我们可以西方基督教国家为例,《圣经》中上帝是这个样说的:“财主要想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帝是非常痛恨财主的,就是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西方绝大多数人都过着富裕而幸福的生活,就瑞士等这样的国家来讲,其国民早已经就过上了相当幸福与富裕的生活了,不是吗?反观我们国家,广大民众之所以迟迟过不上幸福而富裕的生活,除去其他的原因之外,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于如何能够正确对待贫穷的问题上。由于没有正确对待贫穷的态度,其悲惨的后果是:人们在摆脱贫穷而奔向富裕的同时,相互间做出了太多太多及其卑劣的交叉损害自己及他人的事情,几乎将仅有的幸福与富裕生活的可能性损耗殆尽,致使幸福与富裕的生活长期与我们无缘,不是吗?所以说,如何能够正确的对待贫穷的问题真是太重要了、太重大了,不是吗?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在这一方面不是体现的非常充分而且独一无二吗?不是吗?所以说,最终要想使得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够过上幸福而富裕的生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正确对待贫穷的问题,而正确对待贫穷的价值观就存在于孔子及儒家思想里面。从这一点来讲,只有弘扬孔子及儒家思想,才能够将正确对待贫穷的态度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只有将正确对待贫穷的态度在全社会树立起来,人们相互间在摆脱贫穷奔向富裕的时候才能够少做或是不做既伤害自己又伤害别人的事情,如此这般,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够最终过上幸福而富裕的生活,不是吗?
 

回复:

雍也第十章。
  【原文】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注释】1、冉求,孔子的学生。2、说---同“悦”。3、画---画线为界,停止前进。4、女---同“汝”。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孔子)所讲的道理,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孔子说:“能力不够得人是走到中途才(力尽)停止,而现在你是自动停止前进。”
  


 
  【原文】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
  在此章,冉求说喜欢孔子之道,孔子之道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何谓孔子之道呢?简单的说,孔子之道就是孔子为这个世界,为我们的民族、国家、家庭、每个人所指出的一条正确地道路。换言之,当我们离开了孔子之道,我们的国家、民族、家庭、个人,都是会失去正确地方向,进而走向可怕地深渊!
  冉求还说实行孔子之道“力不足”,按照孔子所说是“今女画”,也就是冉求自己画线停止实行孔子之道。其实,冉求之所以“今女画”,其实质还是对于孔子之道没有能够真正的理解,或者说是对于实行孔子之道而给自己和别人所带来的巨大收益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孔子说冉求不是“力不足”,而是“今女画”。按照孔子所说,如果冉求真的是“力不足”,应该是“中道而废”,但事实是冉求“今女画”,不是吗?
  由于我们都清楚的原因,孔子及儒家思想在相当长的一短时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压,基于此,有许许多多的人对于孔子及儒家思想心怀反感,更有甚者是极力的反对,对于这些个人,我们不想说什么,也没有必要说什么。我想说得是,可能目前还有一些个人对于孔子及儒家思想仍然怀有正确的认识,针对于他们而言,我们可以讨论是“中道而废”,还是“今女画”的问题。
  所谓对于孔子及儒家思想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是在于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于世界、国家、家庭、每一个人能够提供巨大的利益。但在实行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同时,有一些个人的确是能力有限,这就如孔子所说的“中道而废”,这是事实,因为每一个人的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对于这些个人,我们没有什么好说得,因为人家已经力所能及了,不是吗?但可能还有一些个向冉求这样的人,他对于实行孔子之道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今女画”,这个样就是太遗憾了。
  我们说,只要是能够坚持认真的学习孔子思想,是一定能够获得巨大的收益,相反,如果不是坚持认真的学习孔子思想,是一定会遭到巨大的损失,一反一正,我想明眼人不用多说,不是吗?再者说,这种的巨大收益与损失是可以表现在民族、国家、家庭、每一个人上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真是没有任何理由不好好的坚持学习孔子思想,争取做到既不“中道而废”,又不“今女画”,最终使得民族、国家、家庭、每一个人都统统受益,这个样子不好吗?
 

回复:

雍也第十一章。
  【原文】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注释】1、子夏---孔子的学生。2、儒---学者之称。3、女---通“汝”。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原文】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
  关于儒、儒学、儒家。
  我们说,是孔子创造了儒学,其根据就在于此。也可以说,孔子思想就是儒学的原始。
  从儒子上看,左为单人,右为需。其意义就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学问,不是吗?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朱熹曾解释说:“儒,学者之称。”既然如此,儒学便顺理成章。
  儒学由孔子所创造,之后又有许多的人加入到儒学的队伍中来,包括当时孔子的学生,以及后来的孟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王阳明等等,这个样一来,从事儒学得人多了,也便就成为一个大家庭了,所以说,儒家由此而来。
  关于君子儒。
  君子与儒是两个概念,一为君子,二为儒。也就是说,首先要成为一个君子,然后才能够为儒,也就是学者。也可以这样说,先为一个君子,后才可成为真正的学者。反之,如果不能够成为一个君子,他是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学者的。所以说,我们若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首先必须得是一个君子。
  关于小人儒。
  当然,作为一个小人,是无法阻挡他学习儒学的,不过,如果他一直就是一个小人,即便是学习了儒学,也是无济于事,不是吗?所以孔子对子夏说:“无为小人儒”。
 
19  /  19  页   «1213141516171819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