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解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17  /  19  页   «1213141516171819 跳转 查看:23818

《论语》今解

回复: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关于:“其事上也敬”。
  其实,我们经常使用的恭敬一词的词根就是出自于此章孔子的“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之言。但是,有多少人知晓恭敬二字的真正含义呢?或者说,我们如果不学习孔子思想,何来知晓恭敬二字的确切含义呢?不是吗?如果不知道恭敬二字的确切含义,又如何做到恭敬呢?做不到恭敬,又怎能够成为一个君子呢?不是吗?所以说,所谓君子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一个有着实实在在内容的系列标准!
  所谓事,就是侍奉。所谓上,在此讲就是君主(用今日意义讲就是群体的头领)。所谓敬,就是戒慎、敬肃、不怠慢。
  在以上我们曾经多次的讲到过,头领是人类及诸多群居动物的共同产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在今天,由于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因此所产生出来的群体又非常之多,在这样的客观情况之下,所谓头领就会随之而增多,不是吗?
  所谓头领,就是某一群人的“君主”。由于这个头领最终是由大自然赋予并且是由他来带领及管理这一群人的,所以其他人正常情况下是应该服从他的,不然还需要头领作甚?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说得就是虎是独居的动物;当然还有熊猫,它也是独居的动物;事实上,独居的动物还有很多。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头领。那当然了,既然独居还需要什么头领?实际上它自己就是自己的头领,不是吗?所以话还的说回来,群居的动物是不可能没有头领的,而这个头领的产生,其目的就是为了这一群人来更好的生活,不是吗?不然,头领就没有存在的比要了。既然头领是必不可少的,又是带领某一群人过上好生活的,那还有不服从他的理由吗?既然要服从头领,那还不是要对他戒慎、敬肃、不怠慢,也就是敬?难道不是这个样子吗?
  所以说,以上就是孔子为什么要讲“其事上也敬”和“其事上也敬”的道理所在。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关于“其事上也敬”。
  现在我们谈“其事上也敬”的“事”。
  其实所谓事,就是侍奉。为什么要侍奉“上”,也就是君主呢?或者说是头领呢?我们以上讲过,头领是群居动物的共性,是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作为头领,他所能够起到的唯一作用就是头和领,除此之外的诸多事情他自己都是无能为力,因为“手大捂不过天来”,不是吗?譬如一个国家,只是靠一个头领能够解决领导的问题吗?还不是需要许许多的人来协助?那这些个来协助头领工作的人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才能够协助头领做好工作呢?还不是“事”,也就是侍奉?难道除此之外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在自然界之中,有许多的群居的动物。譬如狼、狮子、猴、野狗等等,我们可以看看它们是如何对待自己头领的,那岂止是侍奉,简直就是卑躬屈膝、俯首贴耳,不是吗?当然,还有其它众多的群居动物对待自己的头领也是如同上述动物,不是吗?为什么?还不是有益于它们这个群体的生存与发展?不是吗?既然同是群居的动物,其它众多的动物们都可以卑躬屈膝、俯首贴耳般的对待它们自己的头领,而且是年年月月、祖祖辈辈,那我们人类为什么就不可以侍奉我们自己永远不能够没有而又离不开的头领呢?难道就因为我们是人类?难道我们人类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能够比较其它的群居动物们大不一样?能够摆脱和取消人类是群居动物而必须得有头领的这个自然规律吗?
  我们在以上还讲过,今天的社会分工很是细致,出现了,或者是交叉出现了不计其数的群体,譬如企业、学校、团体等等。这些个群体都得有一个头领,按照自然规律,我们也都因该对于他们采取一个正确的态度。是什么态度呢?还是孔子所说的“事上也敬”,难道不是吗?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关于“其事上也敬”。
  孔子所说的“其事上也敬”上,应该是指君主,因为子产本身就是一位大夫级别的人物,他所能够侍奉的非君主莫属,应该是这个样子。
  事实上,在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相对简单,基本就是家庭、官府、帝王。这样子来说,君主就是整个国家的头领,是唯一的所谓“上”。
  在西方国家,也就是基督教国家,所谓的上,就是上帝,而且也是唯一的上。这个样子说来,西方国家的总统等等的其他人物谁都不是上,这是西方国家的现实情况。
  现在的中国,有诸多的社会结构是学习西方世界的,也就是基督教国家的,譬如在人间没有上,也就是头领。在人间没有头领,而头领是上帝,是神,这一点在西方的基督教国家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而在中国就是不可以的,因为原本中国人的总头领一直是人而不是神,如果突然取消人间的总头领,而又不能够立即建立一个人之外的神,那如何是好?莫不是我们中华民族就不应该有自己的头领吗?当然,建立一个人外之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在建神方面西方世界足足花了近2000年的时间。要是这个样子看来,我们实在是等不及再建立一个人外之神,不是吗?那怎么办呢?又不能够一日们有头领,结局只好还是用我们祖宗的老办法,用实实在在的人来做我们的头领。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老办法是人来做头领,但我们的社会结构却是从西方学来的,而西方的社会结构中又是没有用人作头领的丝毫成分;也就是说,在西方社会,人间没有头领,头领是神;是上帝。这样一来,严重的问题出现了: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竟然没有了头领!因为我们所使用的社会结构就是一种人间没有头领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头领。
  我们现在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头领,虽然表面上看不是这个样子。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就是:在西方基督教国家,它们的社会结构是人间没有头领,头领是神。这个样子来说,它们的政府、企业、团体等等都是没有头领。而我们国家将西方的政府、企业、团体等等社会形态全部引了进来,那头领的问题怎么解决?所以说,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用我们祖宗的老本法,在政府、企业、团体等等人群之中用人来做头领,来做所谓的“上”,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关于“其事上也敬”。
  其实,“事上也敬”是一个群居人类的自然法则,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能够违背的,如果违背了,一定会遭到这个自然法则的无情地报复。
  人是群居的,也就是说人类是以群为单位来活动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对于“上”,也就是头领不敬的话,所遭到的报复是非常严厉并痛苦的,譬如文化大革命,不止成千上万的人由于对M的不敬而遭到了惨绝人寰的打击。当然,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同样的人和事又有多少?不是吗?再譬如说,在一个企业里面,我们如果对于一把手不敬,想想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反之,如果我们是一个企业的一把手,对于不敬自己的人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个样子来想不就容易想清楚了吗?不是吗?
  如果我们就是不想对于这个头领“敬”呢?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当然,办法是有的,那就是离开。事实上,有时离开也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不过,这是唯一的办法了。有众多的人在文化大革命中之所以遭受到了那样残酷无情的打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采取离开的办法,如果是采取了离开的态度,我想后果可能要小的多,甚至可能是没有什么后果。在今天也是一样,如果对本群体的头领有什么不敬的行为,最好的办法是离开,因为与头领相比,非头领一定是弱者,弱者就要采取弱者的办法,不是吗?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关于“其养民也惠”。
  当然,“其养民也惠”是孔子说得子产,但同时也是一个君子之道。从君子之道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养民也惠”具有非常广泛的意义。
  孔子“其养民也惠”的思想面涉及到了“民”这个儒家重要的概念,为此我们首先来讲“民”这个概念。
  在孔子及儒家思想里面,有许多这样的概念:譬如人、群、民、大人、小人等等,这些个概念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民”,确切的讲是指一般的民众,与人不同。人是指每一个的人,包括全部,而民则是全部人当中的一部分。当然,民不包括君主,大人、君子等等,而人则可以包括。
  孔子及儒家思想之所以将每一个人区分的这个样子清楚,其根本目的就是将每一个人都予以定位,以示不同与差别,而不同与差别的背后是事实,也就是说,人本来就是存在这个样的差别和不同,只不过是孔子及儒家思想将其定位罢了。
  其实,按照孔子及儒家思想来讲,民是整个人群当中最弱的群体,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弱势群体。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就是因为这些个弱势群体的人普遍相对智力低下。自然规律告诉我们,在全世界的整个人群当中,精英分子绝对是少之又少,而这种的情况是以几千年来计,不是吗?当然,我们不是来研究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我们说的是:无论何时,在全世界的整个人群里面,精英分子是绝对的少数,而普通的人是绝大多数,这个普通的绝大多数的人,按照孔子及儒家思想来讲就是民。这难道不是事实吗?所以说,孔子及儒家思想只是按照客观的自然规律,将这些绝对与少数精英分子不同的、相对智力低下的、而又是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定位为“民”。
  民只是整个人群的一部分,但不是固定的一部分。换言之,民不一定总是民,他也可以变为精英分子,不然精英分子是从哪里来的呢?然而,精英分子也不是没有变成民的可能性。所以说,民与精英分子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过,所永远不会改变的只是二者之间的比例。
  补充说:孔子及儒家思想中的“民”与君主、大人、君子等人,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普通人与精英分子一个样!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关于“其养民也惠”。
  在西方文化,也就是基督教文化之中,也有民的概念,称之为选民,也就是上帝的选民,是被上帝所挑选的民众的意思。在这种的关系里面,除了上帝就是民,也就是说,在上帝的面前,所谓得人,全都是民,没有二样。
  实际上,西方文化之中也有民,不过这个民的群体特别的大,除了上帝,其它所有的人都是民。在西方文化之中,人们将他们最优秀的精英分子只是定位在了上帝一个人的身上。而中华文化,也就是孔子及儒家思想不讲神,所以将世间的精英分子定在了譬如圣人、君主、君子等等人的身上。总之,世间是需要精英分子的,如果没有精英分子,当然也就没有这个如果,不是吗?
  人是群体生活的,我们可以看看,在每一个的群体之中,都有精英分子存在,而他们永远是占这个群体的一小部分,譬如企业、学校、团体等等,不是吗?而绝大多数得人都是非精英分子,这是事实。
  每一个人群当中的精英分子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知道,群居的动物是必须的有头领的,人类也是这个样子,关于此我们毋庸多言。问题是,比较大的群体只是依靠头领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也就是说,手再大也是捂不过天来的。这样一来,头领的协助群体就应运而生了。事实上,所谓的精英分子说到底就是头领的协助群体。当然,这个所谓的协助群体也不需要很大,即便是大了也是没有用。所以说,作为自然的选择,所谓的精英分子不可能很多。
  作为一群人,有了头领,也有了精英分子,下剩的不就是民了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民,不自然就成为被领导的人了吗?不然还要头领和精英分子作甚?所以说,民作为人群当中最弱势的群体,是必然得依靠头领与精英分子的,如果不是这个样子,那作为弱势群体的民如何能够生活的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就是被头领及精英分子所养着,不是吗?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说君子之道有“养民也惠”的思想。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关于“其养民也惠”。
  在以上我们讲过,只要是一个群体,就要依靠这个群体的精英分子所供养,世界是这个样子,国家是这个样子,企业等等也是这个样子。我们说,基督教国家,也就是西方国家,他们这个巨大群体的最精英的分子就是上帝,说到底,最终是上帝供养了整个的西方国家的人民;在伊斯兰教国家,说到底,是真主供养了他们的人民;在犹太教国家,说到底,是耶和华供养了他们的人民;而在我们国家,说到底,是儒、释、道,其中主要是孔子及儒家思想供养了他们的人民,不是吗?在一个企业,主要是依靠董事长、总经理及董事会来供养其职工;再形象一点说,在任何一个企业的营销部门,80%的业务一定是靠20%的人员来完成,这是一个规律。现在的企业营销部门,基本上都是采用按销售额来分配工资、奖金的制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难道不是少数精英分子供养该部门的普通工作人员吗?我们可以再讲一个更加贴切的例子:袁隆平院士我们大家可能熟悉,他发明的杂交水稻使得亩产可以达到近千公斤,全国每年因此而所增产的水稻高达几十亿公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难道不是袁隆平院士这样的社会精英分子养活了广大的普通人吗?当然,供养广大普通人的精英分子还有很多,他们都分布在国家的各行各业,不是吗?所以说,孔子所讲的君子“养民”之道一点问题都没有,不是吗?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关于“其养民也惠”。
  孔子这里所讲的惠,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好处。也就是说,作为君子之道,君子就是要为广大的民众谋取好处,也可以说是利益。
  为什么孔子讲君子要为民众带来好处,也就是利益呢?
  我们以上曾讲过,君子是社会的精英分子,是不为多数的一些德才兼备的人,虽然这些个人在社会之中不占多数,但是能量却十分的了得,而无论是在哪一个行业里面。
  用今天的话来讲,由于君子是一些个德才兼备的人,在一般情况之下,还是比较容易被社会所拣选,因此而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里面占居重要的位置。换言之,君子在各个群体里面所占居的这些个位置,都是一些个资源位置,加之君子的才能,也可以说是比较容易为民众创造利益的位置。所以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孔子才说君子之道就是要给广大的民众,也就是能力最为低下的人创造好处。不然,要依靠民众这些个能力低下的人自己给自己创造好处,一是没有这个方面的能力,二是达不到君子所能够达到的位置,也就是获得不了君子所能够获得的有效资源,不是吗?
  话又得说回来,如果作为君子,即社会的精英分子,又占居着对于社会资源来说有利的位置,你不为这些个相对能力低下的人创造好处作甚?不是吗?当然,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他是不会不给相对能力低下的民众创造好处,也就是利益的。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说君子之道必须“养民也惠”的道理所在。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关于“其养民也惠”。
  按照孔子之思想,只要是一个君子,他一定会“养民也惠”,这个样子说来,是否是一个君子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
  在我国的古代,人们崇尚君子情怀,几千年因此而产生了不计其数的君子人才,以致于“养民”无数,从而使得我们的国家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面,一直是一个大国、强国,不是吗?
  反观今日之社会,君子寥寥无几,而小人却比比皆是,且都盘踞着公权力,从上到下全都是唯利是图,哪有“养民”之可能?不养也罢,只要是不祸害民众也就可以了,但事实是,腐败不已,暴政不止,不是吗?
  我们的社会之所以被糟蹋成如今这个样子,其根本原因就是完全破坏了孔子及儒家思想造就君子人才的有效机制,从而社会所需要的君子型的人才极度缺乏,而被社会所摈弃的小人却是如雨后春笋般的茂盛
  。事实上,君子型的人才是需要培养的,而培养的难度却是相当的大。而小人呢?只要社会放弃培养君子型人才的进程,那小人就会如同雨后春笋。无庸置疑,孔子思想是培养君子型人才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渠道,这是几千年来不争的事实,不是吗?可是看看我国今天的现实,真正读《论语》的人究竟又有多少?那众多盘踞着公权力的人他们知道孔子究竟说了什么吗?不过要是问他哪一个馆子爽口;哪一个窑子爽身,那倒是可以张口就来,用不着半点的迟疑,不是吗?那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其根源就在M贼与ZZD的身上,是他们大搞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搞批林批孔运动,将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万恶的予以破坏,以致于不知多少得人信仰真空、道德沦丧,不是吗?就是因为这个样子,那些持有公权力的人才能够腐败不已、暴政不止,不是吗?
  其实,解决腐败不已、暴政不止的唯一出路就是大力弘扬孔子及儒家思想,进而用孔子及儒家思想来培养和造就众多的君子型人才,只有这个样子,民众才可以得到供养,而腐败与暴政才可以消弥,难道不是吗?
  我们知道,西方世界之所以能够有今天,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能够在近2000年的时间里连续不断地、锲而不舍地坚信上帝的权威,伊斯兰教、犹太教也是同样。而M贼及其同伙妄图用自己狗屎般地肮脏言语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上帝”,也就是孔子及儒家思想,这真是飞蛾扑火、螳臂当车而不自量力,最后必然会落得个不齿于人类狗屎堆地可悲下场!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关于“其使民也义。”
  所谓“使”,就是役使。
  我们知道,子产是一位大夫。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位政府的高级官员,或者说是相当于政治局常委、委员的职务。既然如此,子产就应享有相当的公权力,在这种的情况下,子产当然也有根据需要役使民众权利与可能。
  我们知道,在我国古时,作为国家需要的一些基本建设,譬如挖河、开渠、清淤等等工作,都是由国家役使民众来完成的,这是事实。
  既然子产是一位大夫,又不得不通过役使民众的方式来完成国家的基本建设项目,那这里面就会有一个“义”的问题。那何谓“义”呢?孔子是从来就没有对“义”进行过解析,倒是孟子对于“义”有一个定论:“义,人之正道也”。这个样子来讲,所谓“使民也义”的确切含义就是:在役使民众的时候,一定要走一条正确的道路。那究竟这是一条什么样的正确道路呢?非常简单,就是一条非常有益于被役使民众的道路,不是吗?
 

回复: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关于“其使民也义。”
  我国历史上的使民不义,我们暂且不提,只是49年后全国性的就数不胜数!
  首先是“大跃进”。所谓的“大跃进”是全国性的,而所参与的人绝大多数是农民,而农民在我国现阶段来说是最为贫穷的群体。实际上,作为国人之中最为贫穷的人,国家应对于他们进行有效保护与帮助,恰恰相反,他们在所谓的“大跃进”中的各种劳作都是无偿的,这不是典型的使民不义吗?
  其二是“人民公社”。由于人民公社的性质是公,所以无论是人、财、物都得姓公。在这样荒唐的“理论”之下,让你做什么就得做什么。所以说,在如此的白色恐怖之下,使民还能够有义吗?
  其三是“义务劳动”。其实,在我们国家相当常的一段时间内,所谓的义务劳动之风弥漫城乡各地,而且是要人人参加,不计老人还是儿童,更无什么节假日之分。在这种的情况之下,没有人敢于不从,如果稍有怠慢,轻则批评教育,重则党、政记处分。呜呼!简直就是被一帮土匪强行的勒索,不是吗?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还能够说“使民也义”吗?
  所以说,孔子所说的“使民也义”不是一个小问题。实际上,“使民也义”是执政者如何对待民,也就是我们人群之中最为弱小的那一些人态度的大问题,这太重要了,不是吗?如果不是对于民,也就是最为弱小的那一部分人,有一个帮助、关怀的态度和作为,请问:要那些个所谓的执政者作甚?吃干饭吗?而且养活这些个执政者的还是那些个最为贫穷之人,也就是“民”所纳的税,不是吗?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的这一段话虽然是针对子产所说,但也同时告诉我们这就是君子之道,也就是作为一个君子所要做的。
  在孔子看来,这里所指的君子之道,有四种的做法:一是怎么样要求自己;二是如何对待头领;三是怎样养活百姓;四是怎样使用民众。
  最为一个君子,无论何时,就是在今天其一生也无外乎两种选择:一是外出做事;二是隐居。我们在以上讲过,君子作为一种社会稀缺之资源,正常情况下都会被大大小小的人之群体所重用,这与我们人类都喜欢黄金的道理是一样,因为黄金稀缺。
  作为一个正人君子,在加入各种的群体之后,一定会被该群体所重用,不然就不是黄金般的价值了,不是吗?
  作为一个君子在担任了某个群体的重要职务之后,所面临的,至少是孔子所说的以上四方面问题,也就是对己;对上和对民的两种态度。即便是在今天企业的这个群体,也脱离不开孔子所说的这四方面的问题,即:对于自己;对于企业的头领;对于企业里面的普通职工的两种态度,也就是“养”和“使”的问题。所以说,作为一个君子,只要是人类还存在,他就无法摆脱孔子所说的这四个方面的问题,不是吗?所以说,在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君子型的人才,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孔子所说的这四个方面的问题。然而,这也是一个君子所必须做到的。
  我们今天的现实是:在担任国家重要职务的那一些个人里面,你要是说没有一个君子,似乎不是很令人信服;要是说这些个人里面有多少个君子,恐怕也说不过去,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省委书记、省长、部长,当然还有不少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能够沦为罪犯呢?不正是由于此,才腐败不已,暴政不止吗?既然都腐败不已、暴政不止了,怎么还会有君子存在其中呢?即便是参与其中的“君子”还能够称其为君子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似乎又是没有君子,不是吗?
  所以说,要想解决腐败不已、暴政不止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孔子所说的君子之道的那四个问题,也就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只有解决了孔子所说的这四个问题,不少的高官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君子,只有成为一个君子了,才能反过来做好孔子所说的“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只有这个样子了,腐败、暴政才可以得到消除,不是吗?
  孔子距我们已经有2500多年了,可是他所说的话就我们今天的人也是没有做到,我们还能够说什么呢?所以说,什么也不要说了,为了我们的国家好;为了我们的人民好,还是赶紧按照孔子所说得去作吧!
 

回复:

公冶长第十六章。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晏平仲---齐大夫,曾做过齐景公的宰相,名婴,字仲,“平”是他的谥号。
  大意:孔子说:“晏平仲这个人善于和别人交往,即便是相识的很久了,别人仍然很尊敬他。”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关于晏平仲这个人:一是不能够多说,因为史料匮乏;二是不想多说,因为《论语今解》主要是阐释孔子思想,而不是其他,请见谅。
  孔子的“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的思想有以下几个精要:1、善;2、人;3、交;4、久;5、敬。
  关于“善”。
  善是孔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思想的核心,换言之,如果没有善,此孔子之思想也就不存在了,不是吗?
  何谓善呢?在《论语》之中孔子没有将其定义,孟子也是如此,只是讲道善罢了。
  所谓善,我的理解与认识是:说到底,是有益于我们生存的言行。也就是说,你说得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益于我们生存的。也可以说,不说无益于我们生存的话;不作无益于我们生存的事,这就是孔子所讲的善之根本。
  此外,是孔子创造了“善”的价值系统,我们国人几千年来,祖祖辈辈崇尚善良、与人为善,其实这种精神都是孔子所赋予的,所以有许多的人说,凡是赞成、拥护孔子得人,都是一些个善良得人;凡是反对、诋毁孔子得人都不是一些个善良得人,而是一些个恶人、小人,这话说得真好哇!
  其实,我们可以回顾历史;展望今天,凡是赞成、拥护孔子得人,有哪一位不是善之人?凡是反对、诋毁,甚至是欲将孔子打倒在地得人,又有哪一位不是恶人、小人,甚至是恶魔?所以说,善良,善良嘛!只有善,才可以有良,不是吗?没有善,又会从哪里得良?不是吗?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关于“人”。
  “人”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一个价值系统,他是指所有的人,无论是圣人、大人、君子,还是老人和年轻人等等。当然,人与人之间还有很大的差异,不过那是另外一回事了,虽然孔子及儒家思想对此都有明确地区分。
  在这里,孔子所说的晏平仲是“善与人交”。这个样子说来,晏平仲就是与人交往时并没有将其对象限定为某一些人。也可以这个样子理解,按照孔子思想,晏平仲所交得人之面应该是比较宽泛,不然孔子不会说“善与人交”,不是吗?也可以这样理解,晏平仲这个人善于与各种各样的人来交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并不反对晏平仲的“善与人交”,相反还有对此进行肯定与褒奖的意味。
  其实,所谓的“善与人交”之关键在于善,如果有了善,其实与什么人交往已经并不重要了。
  事实上,在这里孔子是赞成“善与人交”的,所以几千年下来,中国人都有善交朋友的优良传统,其实根源就在于孔子。
  孔子“善与人交”的思想还有这样的意义:只要是坚持善良,并不一定在意与什么人交往。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所谓“交”,就是交往,此不必多说。
  所谓“久而敬之”,一是久,二是敬,也就是“久”与“敬”的关系。
  按照孔子思想,虽然“善与人交”,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时间,所谓“敬”的效果也是恐难达到。也可以说,得到人家尊敬与敬佩是需要时间的,当然这也是一个对于善的检验与认可的过程。还可以这样说,所谓“善与人交”,就是用善良与人来交,什么是善良呢?还不是有益于对方的言行,既然如此,那有益于对方的言行就有多种多样,当然有近期的,也有远期的。近期的好确认,那远期的呢?还不是需要时间来检验?事实上,只有当你的善意开花结果时,别人才能够认可,不是吗?所以说,“善”就好比是种子,“敬”就是花朵与果子,而将种子种下之时至开花结果的时间,就是孔子所说的“久”。
  为什么善与人交而久生敬意呢?我们知道,所谓善,说到底就是有益于所交方的言和行。事实上,长时间对于所交方来说都是有益于他的言行,我想所交方就是石头也是会开花结果的,不是吗?这里面还有一个“久”的问题,方才我们所说的长时间对于所交方来说都是有益于他的言行,就是这个“久”字。既然是长时间的对所交方所采取的都是有益于他的言行,我想除了其它的以外,恐怕生出敬意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我想每一个人遇此都会是这个样子的,不是吗?
  我想,所谓“敬”就是“善”的效应,也可以这样说,是因为“善”,才有了“敬”,“善”又是“敬”的种子,不是吗?这个样子说来,如果我们都能够处处种下“善”的种子,指不定开出多少的美丽花朵,不是吗?
  其实,孔子善之思想还有很多。实际上,孔子就是一个善的发明者与推销员,是他发明了种种的善良,还将善良推销给了我们的国家和世界。如果这个样子来说,孔子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善良推销员,不过他的推销史有一些个长,已经将近3000年了!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人是群居的,既然如此相互间必然就要有交往,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和改变的。既然是这个样子,人与人之间哪一种的交往形式为最好呢?事实上,孔子所推崇的晏平仲这种的人与人相交往的形式为最佳。为什么呢?因为就是“善与人交”,也就是善为先!
  我们知道,人与人相交的形式还有很多,譬如为酒肉、利益、肉欲等等的相交。其实,作为人类无论有多少种的相交形式,最为崇高的就是以善为交。换言之,以善为交没有任何一点点的不良后果,而除此之外一切的相交形式都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良之后果,不是吗?
  其实,人类的生存方式很简单,也很复杂。之所以这个样子来说就是:如果你知晓和掌握了这种正确的生存方式,其实生活很简单与优雅;如果你不知晓和不掌握这种正确的生存方式,那生活将会非常的复杂且一塌糊涂,不仅如此,还有可能使得你的生活陷入危难,不是吗?所谓“交友不慎”,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善与人交”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其实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等等,说到底都是人与人在交往,只不过是代表了某个群体的意愿罢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是否是以善来交也是同样的重要,所谓友邻、友邦,说得不就是这个道理吗?。不然,也不可能得到好的结果,不是吗?。
  其实,孔子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为我们而建立价值系统,以便让我们这些个普通之人来遵守,最终以达到有益于个人、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国家之目的,不是吗?
 

回复:

公冶长第十七章。
  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藏文仲---鲁大夫藏孙氏,名辰。“文”是他的谥号。
  居蔡---蔡,蔡国出产的大乌龟,这里指大乌龟壳。居蔡,就是把大乌龟壳藏在房子里面。古代用乌龟壳来占卜吉凶,藏乌龟壳是为占卜而用。
  山节藻棁(zhuo 卓)---节,柱子上的斗拱。山节,指斗拱雕成山形。藻,水草。棁,大梁上的短柱。藻棁,指短柱上装饰有花草图案。山节藻棁,即雕梁画栋之意。当时只有天子才可以将大乌龟壳藏在这样豪华的屋子里面,而藏文仲也是如此,孔子认为是越礼。
  知---同“智”。
  大意:孔子说:“藏文仲给大乌龟壳盖了房子,房子的斗拱雕成山形,短柱上画着水草,这个人怎么能够算是明智呢?
 

回复:

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
  孔子这句话的中心意思在于:藏文仲所作所为不明智,其根本原因是越礼,也就是越天子之礼。
  我们曾经说过多次,人是群居的动物。然而,对于群居的动物来说,头领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天子,就是该群体总的头领。我们还说过,为了保证头领的地位、威严等等,就必须建立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这些个行为规范,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说得礼。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礼的作用就是保证天子,也就是头领的地位、威严等等。如果是破坏了礼,实际上就等于破坏了天子,也就是头领的地位、威严等等。盖如天子,也就是头领没得了地位、威严,试想,这个群体还如何能够正常的繁衍生息吗?不是吗?换言之,“大雁高飞头雁领”、“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如果没有了“头雁”和“火车头”,请问,大雁如何飞?火车如何跑?不是吗?
  现实生活中,其他的人为什么不能够享受国家主席的待遇?在企业中为什么其他人不能够领取与董事长、总经理相同的薪水;使用与他们同样的住房、车辆和办公室?说到底就是一种所谓“礼”的约束,尽管有许多的人不晓得这是礼,但是他必须得承认这是规定,或者是约束,也可以说成这是必须要做的。无论怎样说,其实这种的不同与差异,说到底就是为了维护这群人头领的地位与威严,因为头领的地位与威严最终是非常有益于这个群体生活的,不是吗?也可以这样来说,既然人群是离不开头领的,或头领如果没有地位与威严对于这个群体来说是灭顶的,那这个群体得人就会为头领制造出与普通人不一样的差异,而这个差异可以体现在头领与普通人之间的方方面面,不是吗?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蜂王的地位、威严,就可以换算我们人类,不是吗?小小蜜蜂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类呢?不是吗?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能够比较容易的理解孔子为什么说:“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的意义了吧。其实孔子就是说藏文仲破坏了他与天子,也就是这群人总头领之间的必然差异,而最终会伤害到天子的地位与威严,进而使得这整个群体受到伤害,同时,就是自己也有可能会因此而受到打击与惩罚,所以孔子才说藏文仲不明智。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之中,在我们社会的个个层面,包括政党、政府、军队、学校、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等,类似于藏文仲之人到处都有、比比皆是,只不过是手法和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其实质他们都是破坏了各个头领的地位、威严,进而使得该群体无序且造成混乱,这就如同各种的道路上没有交通规则一个样,想想吧,不言而喻,不是吗?
  达到社会稳定与消除社会无序,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是非常的重要!诚然,达到社会稳定与消除社会无序的方式方法很多,但是孔子在此章里面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可忽视。
  我们现在有许多的人对当今社会混乱状非常的不满,但是他不知道如何去解决或消除这种的混乱局面,其实解除混乱局面所有的方式方法都在孔子思想里面,就看我们是不是去学习、索取,不是吗?
  


  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
  其实,孔子之所以这个样子对待藏文仲,就是指责他;指责他越天子之礼而不明智。
  藏文仲的所作所为不要说在中国的古代,就是在西方世界、中东世界和犹太教世界的今天也是不允许和一定会遭到非常强烈谴责的。
  我们知道,孔子及儒家思想不讲神,所以将国人总头领的位置留给了人,也就是君主。而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是神的世界及统治。换言之,是这些个宗教将他们的那一大群人的总的头领位置给了耶稣、真主和耶和华。
  在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宗教里面,是没有,也是永远不可能会有一个人可以与耶稣、真主、耶和华比肩的,这是永远也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说,在我国,还会发生藏文仲与天子比肩的事情,而在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来看,这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不是吗?
  其实话说到底,就是牵扯到人之头领的地位与威严的问题。如果能够认识到头领对于这一群人的极端重要性,那么就要千方百计的维护头领的地位与威严,具体上就会作出普通人与头领之间方方面面的巨大差异来。如果没有能够认识到头领对于这一群人的十分重要性,那他就会不去在方方面面作出普通人与头领之间的巨大差异来,即便是将普通人与头领之间的巨大差异建立了起来,他也是会去破坏这种的普通人与头领之间的巨大差异。其实,在普通人与头领之间建立起巨大的差异这个问题上,做的最好的莫过于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我国的古代,做的最差的就是我们中国的今天,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一锅粘粥没个豆”和“一个圆圆没个头”,不是吗?就是这个根本的缺失,才使得我们国家有五亿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还有不知多少的家庭每一年要丢失不知要多少的自行车,以及腐败不止、暴政不已等等等等,不是吗?所以说,在整个世界历史上,49年至今的中国可以说是最残暴、最黑暗、最腐败,最肮脏的时期,不是吗?
 

回复:

公冶长第十八章。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其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姓閗(dou 豆),名彀於菟(gou wu tu 构乌图),字子文。
  三已---三,指多次;已,罢免。
  崔子---齐国大夫崔杼(zhu 助),曾把齐庄公杀掉。
  弑(shi 式)---古时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在上的人为“弑”。
  齐君---齐庄公,姓姜,名光。齐国,在今山东北部,建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陈文子---齐国大夫,名须无。在崔杼杀死齐庄公时出国,两年后又回到齐国。
  大意: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的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子。(每一次的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新的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的上是忠了。”子张又问:“算得上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的上是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掉齐庄公,陈子文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说:‘(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大夫崔子一个样。’又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有说道:‘(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大夫崔子也是一个样。’于是又离开了。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的上是清高了。”子张问:“算的上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又怎么算的上是仁呢?”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其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
  在这一章里面,出现的人物多,相互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不过重点还是孔子的思想,然而,我们会将其一一厘清。
  在这一章里面,孔子的学生子张问了两个问题,而孔子也回答了两个问题。
  我们首先来研判子张所问和孔子所答的第一个问题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对于“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的问题,孔子将其定性为“忠”。孔子为什么会这样子来定性呢?在君臣关系的这一点上,孔子早就建立了自己的价值系统。孔子曾经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作为子文来说,他“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真是如孔子所说,忠诚非常。那子文对谁忠诚呢?自然是对其君主,也就是多次罢免他的那个人。那孔子为什么还要说子文算不上是仁呢?那在此究竟何谓仁呢?我们知道,按照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之思想,子文对待君主可谓忠了,也就是说,“臣事君以忠”作为子文是已经做到了。但是,作为“君使臣以礼”,而君主却没有做到。为什么呢?因为作为君主有这个样子对待臣,也就是子文的吗?子文作为一个国家的宰相,说起来也是一个国家的二号人物了吧,既然如此怎么能够多次的任用与罢免呢?难道是坐滑梯吗?这不是对于国家,对于宰相子文来说太过轻率了吗?当然也就不会存在“君使臣以礼”的问题了,也可以这个样子来说,在君主对待宰相子文多次的任用与罢免的问题上,毫无“礼”,也就是规矩而言,不是吗?作为君主对待宰相子文多次随便的任用问题上,子文所采取的态度是“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在孔子看来,子文此为“忠”而无疑,但为什么说宰相子文算不上“仁”呢?在此来说,究竟什么是仁呢?第一、孔子曾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也就是说,克己复礼为仁,不是吗?第二、作为宰相的子文,曾被多次的任用与罢免,既然如此,多次的罢免之后为什么又要同意被任用?这里面不排除有诸多说不清的理由,可能包括私欲等等。此外,作为宰相子文也应该能够明显的察觉到君主对于自己的无“礼”。这样子就会出现以下两个问题:1、作为一个国家的宰相,其首要任务就是协助君主建立“礼”,也就是复礼。2、当然“复礼”要“克己”。所谓克己,对于子文来说,就是要克制住自己一定要担任宰相的欲望。
  按照孔子思想,此时的宰相子文上台以后就应该迫不及待的建立礼,也就是国家的秩序,当然也包括“君使臣以礼”。如果是这个样子,就不会发生宰相子文多次的被君主任用和罢免的现象。即便就是因为种种的原因建立不起来所谓的“礼”,也就是国家的秩序,也因该在被罢免宰相的时候,或者是在第二次被罢免宰相的时候选择离开。如果是这个样子来做,我估计孔子既会说宰相子文“忠”,又会说他“仁”。其原因就是:宰相子文在两次的被罢免和任用之中已经体现了“忠”;在“复礼”不成选择了“克己”,也就是离开,不是吗?所以说,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说宰相子文“忠”而算不上仁的根本原因所在,不是吗?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其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
  在这一章里面,出现的人物多,相互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不过重点还是孔子的思想,然而,我们会将其一一厘清。
  在这一章里面,孔子的学生子张问了两个问题,而孔子也回答了两个问题。
  我们再来研判子张所问和孔子所答的第二个问题。
  对于子张所提出的“崔子弑其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和“仁矣乎?”的问题,孔子定性为:“清矣”和“未知,焉得仁?”
  其实,崔子弑君,也就是杀齐庄公,与陈文子并没有关系,可是这位陈文子竟然连十乘的马都不要了,而且还去了一国又一国,说各国竟然都有崔子这样的人,最后不得已还是回到了原国家。对于陈文子这样的举动,孔子认为是“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清高,和这样做算的上是仁吗?
  我们首先来说“清”。
  所谓清,是与浊相对的,意思就是清高。
  为什么孔子说陈文子“清”呢?我们知道,先秦是礼崩乐坏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逃脱的掉,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的国家没有那一个不是礼崩乐坏的,不是吗?就是因为此,陈文子去了那么多的国家,还不是发出了同样的感叹:“犹吾大夫崔子也”。也就是因为此,孔子才说陈文子“清”。按照孔子思想,陈文子的“清”就在于,他看不到整个时期的礼崩乐坏,而只是简单的认识到自己的国家礼崩乐坏,所以才抛弃了财产去寻找他认为的“清”地,其结果是无功而返,这也是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当时期各个国家的礼崩乐坏之程度,不是吗?
  我们再来说“焉得仁”。
  其实,作为崔子弑君,这本身就是大逆不道,也同是礼崩乐坏的彻底表现,陈文子作为大夫,应该明白此中之道理,而不是离开国家去寻找什么所谓的净地,不是吗?孔子说陈文子算不上仁,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齐国,之所以能够发生弑君的事情,其根本原因就是礼崩,也就是这个国家失去了最为基本的秩序,而作为一国之大夫的陈文子时下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想怎么样才能够“克己复礼”,以恢复国家的正常秩序,即便当时做不到,也不应该去所谓别的国家去寻找净地。
  事实上,陈文子被孔子称为算不上仁,其根本原因有两条:一没“克己”,也就是没有克制住出国两年的欲望(这里面可能是有外出躲避的嫌疑,如果是这个样子,那就更算不上仁了)。二没“复礼”,也就是作为大夫应建立国家正常的秩序。所以孔子说陈文子,“焉得仁?”
 

回复:

公冶长第十九章。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
  斯---就。
  大意:季文子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首先要说明的是:“三思而后行”的确是出自《论语》此章,然而绝非是孔子思想,恰恰相反,孔子是非常不赞成“三思而后行”的。
  我们知道,“三”在古汉语之中不仅仅是指一二三的三,“三”还有多的意思。“三”在此章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语句里面,其意义就是多次。也就是说,季文子是在行动之前要考虑多次,然后再采取行动。
  对于季文子这样的举措,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我们知道,“再”就是两次的意思。孔子说“再”,就是指考虑两次的意思。
  我想说得是:1、“三思而后行”在今天社会上的应用是错误的,是不符合孔子思想的,说得严重些是违背孔子思想的,是没有道理的。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错误理解甚至是歪曲孔子思想的行为比比皆是,其后果不容小视。2、我们应该按照孔子思想所要求,在行动之前两次考虑就可以了,而不要所谓的“三思而后行”。
  为什么孔子不支持“三思而后行”,却说二思就可以了呢?道理何在?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孔子不是反对先思后行的做法,恰恰相反,孔子是肯定先思后行的做法。孔子所反对的是三思,也就是多思。
  按照孔子之思想:在行动之前一定要经过思考,而不论是什么样的行动,因为在此孔子并没有说什么样的行动可以思考和什么样的行动可以不思考。但是,按照在任何行动之前进行思考都会有益于此次行动,而行动之前不思考就不会有益于此次行动的现实与规律,认为孔子此时的思想还是支持在采取任何的行动之前还是需要考虑的。
  在孔子看来,在采取任何的行动之前,都是需要考虑的,此无庸置疑。但问题是,季文子的多思显然过分了,但不思与少思,也就是不思与一思,却又不足,所以孔子说两思就可以了;这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也就是说,在思与行的问题上,思的频率最佳点是两次而不是其它,不是吗?
  为什么孔子会说行与思的思之频率为两次最佳呢?1、按照中庸思想,最佳一定是在中,而不是其它。当然,这个所谓中不一定就是中间的中,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中。2、在行动之前,能够考虑出最佳的方案就考虑出来了,考虑不出来也就考虑不出来了,多虑已无意义。譬如考试,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会再考虑也是瞎耽误功夫,不是吗?3、有了第一次的考虑;再有第二次的考虑对其进行肯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反反复复,浪费时间又贻误时机。4、培养果断、刚毅的素质。
 

回复:

公冶长第二十章。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卫国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
  知---聪明。
  愚---愚蠢。此意为假装愚蠢。
  大意: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假装愚蠢。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假装愚蠢别人就做不到了。”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关于邦。
  所谓邦,就是古代诸侯封国之称,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
  关于道。
  所谓道,此在孔子及儒家思想里面,就是指得道路,不过这个道路不是人们所走得行车意义上的道路,而是国家所走的一条道路,他是形而上的,而非形而下的。
  关于邦有道。
  按照孔子思想,所谓邦有道,就是指国家正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那何谓国家正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呢?何谓国家没有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呢?其实,对于这一点是有试金石和分水岭的,这个试金石和分水岭就是作为国家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态度问题上。也就是说,只要是推崇于弘扬孔子及儒家思想,此时的国家就是有道,反之则国家无道。
  从孔子此后的近3000年来看,先秦时为礼崩乐坏,显然是无道时期;始皇时焚书坑儒,也是属于国家无道时期;之后的三国、五代等都属于国家无道时期;M贼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最无道时期,M贼亲自发动和领导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就足以说明。按照孔子思想说起来,汉、唐、宋、明、清等都是国家有道时期,不是吗?
  关于今天的国家。
  今天的国家是一个文化转型的时期,也可以说,今天的国家正是逐步恢复和转向用孔子及儒家思想统治社会的时期!也就是说,今天的国家正是由无道向有道转变的时期。从孔子及儒家思想来看,此次从国家无道向国家有道方面的转化是有效的。不过,待国家真正走上有道的时期而达到仁之状态,至少还需要大概30年的时间,还必须得有王者出现,因为孔子曾经说过:“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如果此间没有王者出现呢?真是不敢想象!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关于“邦有道则知。”
  所谓“邦有道则知”的“则”,就是原则的则,它的意义是:在“邦有道”时的原则就是“知”。也可以说是在“邦有道”时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们知道,所谓“邦有道”,就是国家已经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譬如一只股票已经进入了稳定的上升期,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时我们所最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积极地买入这只股票,不是吗?作为“邦有道”呢?还不是积极地发挥我们所有的聪明才智?不是吗?
  此外,只要是“邦有道”,也就是国家已经走上了一条正确地道路,此时国家的各行各业一定是欣欣向荣、活力四射,不是吗?所以说,国家在这样欣欣向荣、活力四射的情况之下,各行各业一定是机会多多,在这样机会多多的情况之下,我们的聪明才智难道没有用武之地吗?
  再者说,“邦有道”,也就是国家已经走上了一条正确地道路之时,也正是我们为国家、为家庭、为个人做事情的大好时机。即便是暂时没有能力为国家做事情,也是为家庭做事情的大好时机;即便是暂时没有能力为家庭做事情,也是为自己做事情的大好时机,不是吗?所以说,在“邦有道”的大好时机,最佳的选择就是“知”,也就是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为家庭、为自己创造所应该创造的一切,不是吗?这就好比一艘远航的船,暴风雨过后艳阳高照且顺风徐徐,这难道不是我们扬帆向着目的地航行的大好时机吗?不是吗?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关于“邦无道则愚。”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时期之中,有许多的“邦无道”,远的不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就是如此,不然执政党怎么会称其为“十年浩劫”?难道作为一个国家遇有“十年浩劫”,还不是“邦无道”?
  既然文革十年为“邦无道”时期,按照孔子思想就应该“愚”,也就是假装愚蠢。为什么要在“邦无道”时一定要假装愚蠢呢?大概原因有二:其一、保护家庭和个人;其二、使得“邦无道”时期尽快度过。我们首先以文化革命为例,我们可以回想文革,凡是自作聪明的,有一个有好的下场吗?譬如“四人帮”,当然还有其他许许多多得人,不是吗?我不敢说文革中有多少得人假装愚蠢,但我敢说是这些个假装愚蠢得人一定是会基本没有受到伤害,在这一点上,凡是有文革经历的人肯定都会认同,不是吗?为什么?譬如危险,我们越是远离就越是安全,不是吗?所以说,在“邦无道”时,我们越是离这个执政党远就会越是安全,远离这个执政党的唯一的条件就是假装愚蠢,而那些个所谓由“聪明人”组成的执政党是不屑于这些个“愚蠢人”的,说到底就是那些个“愚蠢”之人是不会参与所谓“聪明人”,也就是执政党人之间争斗而获利的,既然不参与执政党人之间的争斗而获利,当然也就是等于远离危险了,既然已经远离危险了,那还不就是等于安全了吗?既然个人都已经取得安全,那不就意味着家庭的安全吗?其次,对于一个国家来讲,“邦无道”的时期越短于好,此不言而喻。那怎样才能够使得“邦无道”的时期短暂呢?这就好比火灾,可烧的东西越是少,火灾所持续的时间越是短,此也是不言而喻。按照孔子思想,假装愚蠢得人越是多,就相当于可燃烧的东西越是少,既然如此,火灾所持续的时间就越是短了,同理,如同火灾一个样的“邦无道”的时间也就会缩短了,不是吗?
  如果一个国家不幸处于“邦无道”时期,作为个人与家庭,在那种的情况之下,想逃脱是很难逃脱掉地,除非是假装愚蠢,对此有过文革经历得人都是会有这种的切身体会。
  孔子所教给我们的,都是在各种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有益于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应该不对此进行学习。换言之,我们学会了能够在各种社会条件下的最好之生活方式,难道不是越有益于我们自己、家庭和国家吗?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关于“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所谓“其知可及”,意思就是说有许多人在国家有道时,基本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为这个样子做相对比较简单,也可以这样说,面临国家的繁荣昌盛,一般人都可以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所以孔子说宁武子在“邦有道”时的聪明,别人是可以做到的,其事实也的确如此,不是吗?
  所谓“其愚不可及也”,意思就是说有许多的人在国家无道时,却做不到宁武子的愚蠢,也就是假装愚蠢。对于这一点,我们还是不用举历史上的例子,而只是讲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我国历史上最无道之时期,可是我们可以看一看,究竟有多少得人假装愚蠢?恰恰相反,可以说有95%以上的人都是自作聪明,不是吗?到头来,有多少得人最终失去了自我、亲情、家庭甚至是生命!据保守的估计,文革种死亡的人数怎么样也得会有上千万,甚至是会更多。如果这些个死去的人当中有知道“邦无道”则愚的道理,我相信会有很多的人能够生存下来,不是吗?也可以这个样子来说,这么多的人之所以能够死去,其绝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不懂的和没有做到“邦无道”则愚!难道不是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思想的意义是有多么样的伟大,这还是针对一个文化大革命,如果是将其应用到我国的历史当中和国家的今后,以及世界的今后发展之中呢?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意义?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真是没有错误!
  我们用孔子及儒家思想来看今天,是处于有、无道的之间。文化转型做的好,很可能较快进入“邦有道”的时期;反之则继续在“邦无道”之中徘徊。此外,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政治之变化是很快的,所谓“夫政也者,蒲卢也”(《中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在按照孔子及儒家思想,目前对于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对半的聪明与愚蠢。也就是说,既对“邦有道”持有信心;也对“邦无道”保留警惕,不是吗?
 

回复:

公冶长第二十一章。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陈---古国名,约在今天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
  与---语气词。
  吾党---古代五百家为一党。吾党,意即我的故乡。这是指鲁国。
  狂简---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
  斐然---有文采的样子。
  裁---节制。
  大意: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那里的学生们志向远大,但是行为粗率简单,文采虽很可观,但是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
  其实,这一章意义之更重要已经不在于孔子说了什么,而在于孔子所说对于后世以及我们今天的深刻影响。
  关于“归”。
  此之“归”,就是归乡的归。说起归乡,那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敏感神经,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的文学作品将归乡作为主题来写作,不是吗?作为今天来讲,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歌曲《归来吧 海外游子》,说起来都是受到孔子的影响所致,当然,还有今天所谓“海归”的说法,不是吗?
  关于“小子”。
  “小子”之说法由孔子延续至今,以致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讲“小子”这个词,不是吗?
  关于“斐然成章”。
  “斐然成章”作为一个成语,我们今天的人仍然在使用着。
  关于“所以”。
  “所以”,是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中国人说话和写文章无法离开的字眼,不是吗?
  关于“裁”。
  裁就是裁正。“裁”对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影响在于:裁缝这个行业;裁判员这个职业;仲裁这个机构;总裁这个位置等等,不是吗?
  其实,这一章寥寥数语,所表达的就是孔子的思乡之情。此孔子已经周流四方多日,道不行而思归也!
  这一章的重要意义还有:孔子“欲行其道于天下,至是而知其终不用也。于是始欲成就后学,以传道于来世。又不得中行之士。而思其次,以为狂士志意高远,犹或可与进于道也。但恐其过中失正,而或陷于异端耳,故欲归而裁之”,这是朱熹所说的。
 

回复:

公冶长第二十二章。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殷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怨是用希---“是用”,因此的意思。希同“稀”。
  大意: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关于“不念旧恶”。
  所谓“念”,就是思念的意思。所谓“旧”,就是以往的意思。所谓“恶”,说起来应该相当的复杂,不过我们最好还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清楚。善与恶,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价值系统,不过说到底,人类的一切行为最终都已善恶来决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凡是有益于人类生活的言行就为善,反之则为恶。所谓“不念旧恶”的今天之准确意义是:忘记过去有人说过、做过无益于我们的话和事。当然,孔子的这句话的是专指伯夷、叔齐而言。
  事实上,目前我们的国家以致个人,都是受孔子此思想的深刻影响而作为着,最典型的就是国家对待日本的态度,当然也包括美国。由于此二国对于我国来说是曾经做过恶,可是从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对他们国家的态度来看,还不是坚持孔子的“不念旧恶”之思想的原则来处理与日本和美国的国家关系?不是吗?对于个人而言,我们中国人还不是坚持“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处世原则?其实,“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处世原则之理论出处就是来自孔子的“不念旧恶”之思想,不是吗?
  为什么要“不念旧恶”呢?说到底,人类的一切活动不外乎为善与恶。而事实上,善的行为越多则越有益于我们的生活,反之亦然,此不言而喻。但是怎样做才能够将善弘扬,将恶抑制呢?除了其它许多应该做的事情以外,“不念旧恶”就是一个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我们知道,所谓恶是有比较强烈传染性的。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以及“学坏容易学好难”就是证例,不是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恶加以控制与制约,“不念旧恶”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此外,“不念旧恶”的“相反数”和“绝对值”就是“冤冤相报何时了”。试想,如果作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个人等等都去“冤冤相报”,那这个国家、企业和个人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成色?相反,如果是“不念旧恶”呢?
  事实上,人是群居的动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家和集体等等各种的团体形式就永远也不可避免,既然如此,相互间的摩擦、碰撞甚至是挑战也同是不可避免,这个样子来看,最有益于这些个国家、企业等等形式的群居生活,就是“不念旧恶”,不是吗?
  我们经常的说,孔子思想历久弥新和具有永恒的价值,难道不是这个样子吗?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关于“怨是用希”。
  “不念旧恶”与“怨是用希”之间是逻辑关系。也就是说,“不念旧恶”是基础,“怨是用希”是结果。
  在以上我们曾经说过,人类如果要生活的好,唯一的途径就是加大善的总量,同时要减少恶的总量。而加大善的量,就是要“不念旧恶”,而减少恶的量就是要“怨是用希”,不是吗?
  如果不是“不念旧恶”呢?那就是“冤冤相报何时了”,不是吗?既然如此,就不会是“怨是用希”了。既然不是“怨是用希”了,说到底还不是减少了善的量,而加大了恶的量?这样的结果最终还是会使得整个社会生活变得更加糟糕,不是吗?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对与另一个人的“恶”总是念念不忘,而这个念念不忘的心情总是会最终表现在言语与行动上,既然如此,对方能够没有怨恨吗?也可以说,在这种的情况之下,没有怨恨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有怨恨已经是一种相对轻微的表现了,严重时,很有可能发生更为恶劣的后果,不是吗?所以说,如果要“怨是用希”,也就是减少怨恨的成分,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念旧恶”,不是吗?
  一般情况之下,首先向对方施恶得人,总是会有理亏或者是理不直气不壮的表现,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如果被施恶之方“不念旧恶”,很有可能此次冲突便告一段落。反之则有可能使得冲突进一步升级,以至于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而实际上这种严重的后果对冲突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不是吗?所以说,“不念旧恶”是避免进一步冲突的一道重要防线,有了这道重要的防线,就可以有效的减少诸多的不必要的冲突和因此而产生的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不是吗?所以说,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说“不念旧恶”和“怨是用希”的良苦用心了!
 
17  /  19  页   «1213141516171819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