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汤食材属性大搜集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15  /  24  页   «1112131415161718» 跳转 查看:11405

煲汤食材属性大搜集

回复:

薤头(薤白、野蒜)

性味:苦辛、温、无毒。
归经:入肺、大肠。
功效:温中散结,祛湿止痢。
主治:胸痹心痛,赤白痢疾。
说明:薤气味相似大蒜,故名野蒜;根色白,又名薤白,入中药用。民间多用作酸菜食用。
验方参考:
1、薤头60克,糯米60克,煮稀饭食,治赤白痢疾。
2、鲜薤头洗净,捣烂如泥,用米粉和蜜糖适量拌和做饼,烤熟食之,治小儿疳痢(包括慢性肠炎)。
3、薤白10克,瓜蒌仁10克,半夏5克,水煎去渣,黄酒冲服,一日两次,治胸痹心痛。
4、薤白粥,薤白10-15克(鲜者30-45克),与粳米100克共煮粥。煮熟后油盐调味食用。有宽胸行气止痛作用,适用于冠心病之胸闷不舒或心绞痛,老年人慢性肠炎、菌痢。
 

回复:

洋葱

性味:辛、温。
归经:入心、脾。
功效:杀虫除湿,温中消食,化肉消谷,提神健体,降血压,消血脂。
主治:腹中冷痛,宿食不消,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说明:洋葱,又名葱头,与大蒜有密切关系,有相近的辛辣味,化学结构也相似。洋葱几乎不含脂肪,而在其精油中含有可以降低胆固醇的含硫化物的混合物。据报道,洋葱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含前列腺素的植物,还含有能激活血溶纤维蛋白活性的成分。这些物质均为较强的血管舒张剂,能减少外周血管和心脏冠状动脉的阻力,对抗人体内儿茶酚胺等升压物质的作用,又能促进钠盐的排泄,从而使血压下降。可以说,洋葱是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血管病人的佳蔬良药。所以洋葱自古倍受重视。
 

回复:

小茴香

性味:辛、温、无毒。
归经:入心、脾、膀胱。
功效:调中下气,行气止痛。
主治:小肠疝痛,腹胀气胀,膀胱冷痛。
禁忌:阴虚内热者忌用。
说明:小茴香、花椒各30克,大茴香、砂姜各50克,桂皮10克,共研细末,即为“五香粉”,是肉类或蔬菜之调味佳品,其性质温热,有健胃行气作用。
 

回复:

芫荽(香菜)

性味:辛、微温、有小毒。
归经:入心、脾、胃。
功效:消食通气,透发麻疹。
主治:宿食不化,麻疹初起、疹点未透,发热无汗,辟鱼肉毒。
说明:芫荽是一种香菜,可放鱼或肉中调味去毒,亦可加入醋、辣椒、盐作凉拌菜食用,其味芳香,有健胃消食作用。本品伤神损眼,不宜多食。
验方参考:
1、芫荽250克,捣汁,分三次冲酒温服,治乳痈初起。
2、芫荽或芫荽子10克,水煎服,可透发麻疹;或用芫荽500克,水煮沸片刻,加酒少许,熏洗躯干手足(勿熏疹面),亦可透发麻疹。
3、芫荽子,水煎服,治蕈类中毒,毒重多服,毒轻少服。
 

回复:

紫苏

性味:甘辛、微温、有小毒。
归经:入肺、脾。
功效:发汗散寒,温胃和中,止痛下气。
主治:风寒头痛,肢节疼痛,寒泻。
禁忌:气虚或汗多者少用之。
说明:紫苏有两种,其中一种叶背紫色,有芳香清甘之味,常用此种鲜紫苏叶和嫩姜捣烂加盐拌白切猪肉,白切鸭肉食用;或用鲜紫苏叶加大蒜头,食盐捣烂为凉拌菜食用。有行气健胃,帮助消化,发汗祛寒之作用。
验方参考:
1、紫苏叶15克,水煎加红糖6克冲服,治寒泻。
2、紫苏叶60克,煎浓汁当茶饮,或加姜汁十滴调服,可解食鱼、鳖中毒。
3、紫苏叶60克,煎汤熏洗,对子宫下垂有疗效。
 

回复:

生姜

性味:辛、温、无毒。
归经:入肺、脾、胃。
功效:发表散寒,去湿去水,止呕祛痰,健胃进食。
主治:中寒呕吐,咳逆痰饮,腹中冷气,胃纳不佳;能解南星、半夏毒及杀鱼腥肉类毒。姜皮主治浮肿胀满。
禁忌:阴虚火盛、汗症、血症、心气耗散及火热腹痛忌食。
说明:姜是日常食用的一种调味品,又可入药用。嫩姜用作日常调料和做酱菜,入药治病则多用老姜。
验方参考与药膳:
1、姜捣汁,加少量开水饮服,治胃寒呕吐。
2、姜水煎冷服,解半夏中毒。
3、姜捣汁去渣,加蜂蜜30克调匀服下,治呃逆。
4、姜、陈细茶各10克,水煎服,连续数次,治淋雨湿衣感冒,腹泻。
5、姜十片,葱白七根,共捣烂,热酒冲服,或敷脐部,治寒症腹疼。
6、姜15克,红糖30克,水煎服,治血虚痛经,风寒感冒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口不渴,无汗。
7、姜一大块,连皮包上黄泥,放火中煨,有香气时取出,去泥切片,开水冲泡当茶饮,治嗳气。
8、姜放热灰中煨热,切开搽患处,冶冻疮。
9、姜捣烂涂患处,治脚膝肿痛,蜈蚣咬伤,蜂蝎螫伤,水火烫伤。
10、姜15克,陈皮10克,水煎服,治恶心呕吐和妊娠恶阻。
11、姜擦患处,每日两次,反复应用,治斑秃。
12、五神汤:荆芥、苏叶、生姜各10克,茶叶6克,水煎五分钟后加入红糖30克,随量服用。有发汗解表作用,可治畏寒,身痛、无汗诸证的风寒感冒。
13、姜糖苏叶饮:生姜5克(切丝),苏叶3克装入茶杯内,开水冲泡,浸泡5-10分钟后,加入红糖搅匀趁热服用。有发汗解表、祛寒健胃作用,可治风寒感冒、恶心呕吐、胃痛、腹胀等症。
14、姜蜜膏:生姜汁200克,蜂蜜200克,水煎至稠粘如膏时停火,冷却后装瓶备用。每次服30毫升,以热开水冲服,每日2次。可治肺寒、肺燥型久咳不愈。
15、姜汁糖:白糖250克,水少许煎熬至较浓时,加入生姜汁一汤匙调匀,再继续煎至用铲挑起即成丝状而不粘手时,将糖倒在大盆中(盆中四周及底部涂抹食用油),待稍冷时,用刀分切成50块左右,每日空腹时食用数块。有健脾、和胃、温化寒痰、止嗽作用。适用于胃寒型老年慢性气管炎咳嗽,多白痰,食欲不振,以及呕恶等症。
16、砂仁5克,生姜汁一汤匙,清水半碗,蒸半小时,去渣饮汁。有温胃散寒,调中止呕功效,适用于胃寒呕吐,妊娠呕吐等症。
17、姜醋:生姜100克切成细丝,浸泡在250毫升米醋中,密闭贮备存用。每日空腹服用10毫升,有温脾胃、散寒、敛气止痛功效,可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痛、感寒性腹痛、蛔虫症腹痛,以及过量食用水果引起的腹痛等症。
18、生姜粥:鲜生姜5-10克切片,大枣2-5枚,粳米100-150克,同煮粥,用适量油盐调味食用。有暖脾养胃,祛风散寒功效,适用于病后或老年人脾胃虚寒,反胃食少,呕吐清水,腹痛泄泻,头痛鼻塞,以及慢性支气管炎肺寒喘咳。若用于风寒感冒则去大枣,加入葱白3根。
 

回复:

砂姜(三柰)

性味:辛、温燥、无毒。
归经:入脾、胃。
功效:温中散热,化湿止痛,芳香辟恶。
主治:心腹冷痛,寒湿霍乱,气滞胃痛,风虫牙痛。
禁忌:阴虚内热、胃热口渴、口气臭者忌食。
验方参考:
1、砂姜粉,每次3克,用开水冲服,治腹痛。
2、砂姜粉放于普遍膏药上,在疟疾发作前二小时贴于任何一手的桡动脉处,每日换一次,连用五至七次,治疟疾。
 

回复:

辣椒

性味:苦辛、大热、无毒。
归经:入脾、胃、肝、火肠。
功效:祛寒健胃,消食化滞。
主治:胃纳欠佳,胃寒饱胀,消化不良。
禁忌:患有目疾、肝炎、肾炎、胃热、痔疮、鼻衄、咳血、咽痛等热性病者忌食。
说明:辣椒和制品(辣椒粉、辣椒酱、辣椒油、辣椒干)是日常生活中的调味之品,有强烈的辛辣味和刺激性。辣椒品种较多,越小者其味愈辣,可食用亦可入药;大者不椒,可作蔬菜食用。辣椒易伤眼、刺激肝脏。
验方参考:
1、辣椒粉30克,加水250克煮沸,外搽患处,治冻疮。
2、用辣椒酒(尖头小辣椒6克,切细,用烧酒30克浸泡十天,过滤去渣即成)可防治冻疮,冻疮初期局部红肿发痒时频搽患处;可治秃发,一日搽数次,有促进毛发再生之功。
3、红辣椒十个,萝卜一个,共捣烂,敷于患处,治风湿性关节炎,敷后暂有疼痛感。
4、辣椒叶适量,或用根10克,加盐少许捣烂,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敷于任何一手腕桡动脉处,治疟疾。
 

回复:

花椒(川椒)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入脾、胃、肺。
功效:温中祛寒,祛湿杀虫,健胃止泻。
主治:风寒湿痹,腹内冷痛,呕逆反胃,腹胀肠鸣,肺寒咳嗽,杀蚘虫;外洗治脚气,湿疮。
禁忌:肺、胃、大肠积热者忌食。
主治:花椒与胡椒均是调味之品,又是辛热之物,都具有祛寒健胃之作用,有热性病患者不宜多食,若多食则易损肺,甚则令人咯血。
验方参考:
1、花椒(去椒目)10克,研细末,在锅内放入少许花生油(或香油、猪油),待油熟后放入花椒粉,略炒片刻,打入一两个鸡蛋炒熟,一次食完,每日食三四次,能止虚寒腹疼。
2、花椒一撮,水煎服,治白痢。
3、花椒叶晒干研末,调浓茶敷患处,治乳痈初起,秃疮。
4、花椒一粒,放龋齿上,用力咬住,或用花椒末塞入龋洞,治虫牙疼。
 

回复:

胡椒

性味:辛、大热、无毒。
归经:入肺、胃、大肠。
功效:助火,散寒、健胃、温中。
主治:心腹冷痛,宿食不消,胃寒疼痛,寒湿反胃,大肠寒滑,冷痢,虚胀冷积,肺寒咳嗽痰多。
禁忌:胃热火重呼气臭者,以及患有肝胆疾病者宜戒之。
说明:胡椒分黑、白两种。黑胡椒是未成熟的、受伤、风吹或自落的果实,未经加工,干燥后外皮皱缩变成黑色;白胡椒是由种仁饱满、成熟的果实经去皮加工而成,所以呈白色。气味和药用,黑胡椒不及白胡椒。因胡椒辛热,最易刺激肝胆,肝炎或胆囊炎患者食用胡椒容易刺激肝胆,加重病情。
验方参考:
1、白胡椒10克,放入洗净的猪肚内,用线将猪肚两头扎紧,加水煮熟后,胡椒取出晒干研末另服,趁温吃肉喝汤,治胃寒痛。
2、胡椒十粒,绿豆八十粒,共研细末,开水泡服,治赤白痢疾。
3、胡椒,按年龄每岁用一粒,研成细末,放于脐部,用胶布固定,治小儿痢疾。
4、胡椒粉1克,敷脐部,用胶布固定,隔日换一次,治小儿或成人消化不良。
5、胡椒粉2克和饭团或大蒜,打成饼,或将胡椒粉放膏药上,贴于脐部,治寒泻。
6、胡椒粉1克,放于膏药上,在疟疾发作前二小时贴于第三脊椎或大椎穴上(最好在穴位上先用针浅刺几下),治疟疾。
 
15  /  24  页   «1112131415161718»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5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