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6-29]【大提琴】[网络空间]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_Enrico Mainard [MONO][3CD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爱乐之城 · 聆听一辑亚洲流行亚洲流行-分享区(VIP)网盘MP3 [2007-6-29]【大提琴】[网络空间]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_Enrico Mainard [MONO][3CD

1  /  2  页   12 跳转 查看:4375

[2007-6-29]【大提琴】[网络空间]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_Enrico Mainard [MONO][3CD

[2007-6-29]【大提琴】[网络空间]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_Enrico Mainard [MONO][3CD

此稀有资源来自网络,非常感谢原发布者!
怎么说呢,一句话吧,一个大无迷们可以不喜欢但却无法忽视的演绎。
网站上传需要较长的值守时间,故保存于网络空间megaupload。打开页面后输入所显示的字母验证码,然后等待读秒结束即可,点击download下载(可使用flashget等工具下载,单线程,支持断点续传)。
若出现“分配给贵国通道已全部占用,请换个时间再试”之类字样,安装网站所提供的toolbar(工具条)即可破除配额限制。如果不想安装工具条,可以换个时间再试,比如夜深人静时。

下载链接:http://www.megaupload.com/?d=B3L102HW
 

回复:

谢谢楼主,费心上传~~
 

回复:

补点介绍,以下文字均来自网络:

五星推荐: 被炒到超过了1万人民币LP传说中的神品《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原作者_魔术号角的Elijahclassical[Orpheus]专辑介绍:

“顺便说说Mainardi,在我心里他有点像小提里的Szigeti(也许还有指挥里的Kna),都是那种越听越有味的音乐家 -- 同时伴随着令人无法理谕的技术瑕疵。不知道听过他的唱片的人还有谁再相信他曾经8岁公开演出贝多芬奏鸣曲、13岁就从音乐学院毕业的经历。记得一个朋友(某乐团大提首席)来我这做客,放上这张唱片,开始Tutti的时候他抿了口茶,大提琴第一声刚出来就喷了(想必这第一声大提琴你也一定记忆尤新)。

作为Fischer三重奏的成员,他和施耐德汉曾经多次合作这首Double,留下此曲的录音也至少有两三版(包括和Furtwangler的合作)。可就算把所有的版本包括在内,这次与Karl Bohm的现场录音至今仍为我最爱;两位独奏相互感召下所激发出的层层能量为旁人所不能及,天马行空一般,着实过瘾!这时候,作为听者,就早已无暇去苛求录音与技术上的缺陷了。 ”

“作为20世纪黄金年代的大师之一,Mainardi多少也带有点传奇色彩。他爸好象也是个拉琴的。3岁知道大提琴为何物,8岁就上台拉贝多芬,13岁从音乐学院毕业,后来没过几年又拿了个作曲文凭,曾一度与累斯霹季过从甚密。这种人被惊为天才少年是免不了的,奇怪的是一战一结束他忽然发现自己不会拉琴了,就主攻作曲。后来回心转意从新把大提琴捡了起来。二战后在欧洲开始大规模旅行演出--其实这时候的技术已经不如从前了。

在欧洲大陆,Mainardi以音乐会演奏家出名(他自己和Fischer三重奏团从没有商业录音),但也以名教师享誉英伦,作有不少大提琴练习曲、协奏曲以及著名协奏曲的华彩。可他的学生我都没怎么听说过--听过他的唱片这也不难理解。他是那种典型的意大利人,平时喜欢社交与华丽的衣服(从一些唱片说明书的照片里可见一斑),想必也少不了女人。

听他的唱片给我的感觉是那种骨感美,就像中国书法。也许是因为他的录音大多为现场,年代又早,几乎就没有“音色”可言,揉指也不出色,可Mainardi 似乎并不在乎自己这些技术上的弱点,每一个音都非蜻蜓点水,每一弓都很有张力。听过施耐德汉和斯塔克的Double之后再听这一版,就觉得施氏完全是被 Mainardi“斗”起来的,俩人你一弓我一弓,大开大盍,相当过瘾。Fischer三重奏就不必说了,无论是Brahms还是Beethoven都远非“美艺”之流所能及,完全是另一种感觉。他们的“大公”依我看并不在“黄金”三重奏之下。 ”

“除全集录音外,选曲录音也为我们留下了数量可观的优秀版本,如杜普蕾(EMI),谢夫兰(yedang)、迪敏加(ECM),其中最有趣的是 Mainardi在1957年的实况录音(orfeo),斯人技巧已衰退至无技巧可言,干、硬、涩的发音也谈不上什么音色、走音,跑调,速度慢至不能再慢,三部选曲足足用了73分钟,老头儿还在那兴奋地边拉边唱,让人忍俊不禁。但这只以蚁的速度前行的老龟,直达本质,使我们忘记了技术和形式,也许没有谁会青睐这个版本,但我一听再听。”

实际上Mainardi的大无并不是完全没有名气,他曾应邀参与大无乐谱的编定,也是史上第一个在一晚上演完大无6首组曲的人。而他录制大无的次数竟然达到4次!(见下表)

Suites for unaccompanied cello, BWV.1007~1012

1) early 1950s(only No.3 & 4)
* LP ; Decca LX 3069(No.3; 10" / LXT 2673(No.4), London LPS 403(No.3; 10"

2) 12th Apr. 1954(No.1/2) & 23~25th Feb. 1955(No.5), 1955~56, Beethovensaal, Hannover(complete)
* Producer/Engineer ; Karl-Heinz Schneider/Heinz Wildhagen
* LP ; Archiv APM 14029(No.1,2) / APM 14044(No.3,4) / AP 13034(No.5; 10" / APM 14061(No.6).]
3) 31st Jul. 1957, Salzburg(live; Nos.1~3 only)
* CD ; Orfeo 360 941

4) 19th Jan.(No.3), 21st Jan.(No.2), 3rd Mar.(No.1), 5th Oct.(No.4) 1963, 22,26th Apr. 1964(Nos.5,6)(stereo)
* LP ; Eurodisc 76077 XK(4 set) / 25 400~02(3 set) / 70224(Nos.3,4; monaural), Vega Ref 19.027(No.3,4)

其中在大公司DECCA London和DG Archiv竟都留有全集,而这两个大公司竟然迟迟不肯将他的大无CD化 ,于是他的大无LP成为了传说中的神品。
他的DECCA版大无LP在EBAY上已经被炒到了疯狂的价格(见下面3个连接),最高价的US $1,369折算过来竟然超过了1万人民币。
http://cgi.ebay.com/RARE-GERMAN-4-L...1QQcmdZViewItem
http://cgi.tw.ebay.com/MAINARDI-BAC...riendlyZ1QQpvZ2
http://www.popsike.com/php/detailda...emnr=4044471298
更恐怖的是他在DG Archiv的录音,单单一个第5组曲就拍出了700美刀的价格!
http://cgi.ebay.com/ws/eBayISAPI.dl...item=4801474887
期待他的大无CD化是很多人也是俺的梦想啊
http://www.wunderhorn.com/forum/1/t11387.html
另外说明一点,Mainardi的大无是日本唱片艺术的特别推荐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Cello Suites,BWV1001-1006)

第1名卡薩爾斯(Pablo Casals)HMV版1936-1939
(20世紀名盤第1名)
第2名畢斯馬(Anner Bylsma)Sony版 1992
第3名傅尼葉(Pierre Fournier)Archive版 1960

額外名單
Enrico Mainardi(1897-1976)Decca 1950

在这点上不能不佩服日本人的眼光,这个特别推荐是相当的牛,实际上就是首选,比如巴赫的钢协就推了菲舍尔的30年代版(EMI老参考系列,已绝版,目前未有其他公司再版,俺全力寻找中),赋格的艺术推了谢尔欣的,英国组曲推了季雪金的(这个俺有,让人手舞足蹈的版本),最强的是创意曲,推了 Marcelle Meyer的,眼光之准实在让人五体投地啊!

介绍到此,这个大无肯定是最特别大无,与你以前听过的所有版肯定都不一样,也肯定有很多人不喜欢,但我相信有缘的人还是有的。
另说明,此公有古尔德似的哼唱习惯,非鬼叫,听到莫怪 。
 

回復:

「音樂之父」巴赫,無疑是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如果要將他的作品做最簡單的時期區別,可粗略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是1708-1717年間的威瑪時期,此時最主要的作品是管風琴曲。第二階段是1717-1723年間的柯登時期,雖然僅有短短的六年,但卻是他器樂曲創作最旺盛的階段,包括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布蘭登堡協奏曲、無伴奏小提琴組曲與奏鳴曲、小提琴協奏曲、創意曲、十二平均率等等,都在這個時期完成。第三階段是1723-1750年間的萊比錫時期,此時主要創作為合唱曲。
  原本在威瑪擔任唱詩班指揮的巴赫,捲入了威瑪公爵以及侄子奧古斯特兩人之間的紛爭,導致巴赫與樂長之職擦身而過。鬱悶之際的巴赫,正巧獲得柯登的雷奧波特侯爵的賞識與邀請,1717年他決定離開要威瑪皇室投效柯登皇室。但由於雷奧波特是喀爾文新教教徒,與信奉路德教派的威瑪公爵「立場」上有所牴觸,因此威瑪公爵在放行前刻意刁難巴赫,判他入獄四周。您一定想像不到吧!受到後世景仰的音樂之父巴赫,當年竟然坐過牢。
  離開威瑪之後的巴赫,已經擁有無數管風琴曲,但是他在柯登的六年中卻創作了更多的器樂曲。1717年到達柯登的巴赫才32歲,卻在事業上達到另一個頂峰,他受命擔任柯登的宮廷樂長。當時柯登的雷奧波特侯爵與一般的皇室貴族相當不同,他除了具備平易近人的性格並充滿人情味外,加上從小便學習樂器因此有濃厚的音樂修養,經常與巴赫等宮廷音樂家打成一片。巴赫在柯登倍受雷奧波特禮遇,不僅環境優渥同時在1721年底娶了第二任的老婆Anna Magdalena,工作家庭兩得意的情況下,巴赫甚至有了在柯登過一輩子的想法。
  既然主、客觀狀況都顯示巴赫在柯登相當順利,為何1723年他還是離開了柯登來到萊比錫呢?原來器重巴赫的雷奧波特侯爵後來再婚,這位新的侯爵夫人對音樂一點興趣都沒有,逼迫著侯爵放棄一切宮廷中的音樂活動,在「音樂再美,難敵枕邊細語」的情況下,巴赫當然有另謀出路的自知之明。(至於,萊比錫之後的狀況就不在本文討論之內。)
  巴赫與第一任妻子瑪麗亞?巴魯巴拉相處十三年,她留下七個小孩後辭世。第二任妻子Anna Magdalena嫁給巴赫時只有二十歲,當時巴赫與前妻所生的小孩最大的已經十三歲了。Anna Magdalena雖然與巴赫相差十六歲之多,但是她卻是巴赫藝術成就背後最重要的「無形的推手」,教養良好的Anna Magdalena不僅能夠打點繁重的家務,同時還以女高音的身份活躍於樂壇,並且經常幫巴赫抄譜。為了感念Anna Magdalena的辛勞,巴赫還曾譜寫古鋼琴小曲送給她。
  當時在科登宮廷裡有兩位古大提琴家(Viola da gamba)傅貝爾曼(Christian Ferdinand Abel)、李尼希克(Christian Bernhard Linike,同時也是此曲首演者),巴赫便以他們為對象,譜寫這套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在當時古大提琴有六根弦,而巴赫則發展出了一種五弦大提琴(Viola pomposa),因為想試試新樂器的性能,因此引起他創作大提琴曲的興趣。
  幾乎在同一時期,巴赫也寫了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組曲,是每位小提琴家必錄的經典。但也許您感到好奇,為何巴赫為大提琴寫的無伴奏只有組曲,而沒有奏鳴曲呢?反觀無伴奏小提琴曲則是組曲、奏鳴曲基交替出現,風格豐富許多。據瞭解,因為當時大提琴主要負責的是數字低音的工作,擔綱獨奏演出的情況實在不多,加上那時股大提琴的音色黯淡、樸素、共鳴度不佳,因此如果以它來演奏奏鳴曲這種著重架構、強調主題發展的長時間樂曲,過於嚴肅的主題加上沉悶的琴音,恐怕聽者會感到煩悶而睡著。因此巴赫選擇情緒輕快多樣的古代組曲為形式,為大提琴譜寫了六首組曲。(他所寫的三首古大提琴奏鳴曲因為有大鍵琴合奏,因此情況另當別論。)
  組曲顧名思義是由許多小曲「組合」起來,在當時組曲有其約定成俗的「配套」組合,也就是「阿勒曼舞曲-庫朗舞曲-薩拉邦德舞曲-小步舞曲-基格舞曲」的標準組合模式。在十七、十八世紀,組曲是一種相當普遍的樂曲形式,以巴赫的作品為例,就曾寫過英國組曲、法國組曲等按照配套創作的組曲型作品。
  組曲中的每一首舞曲,不管是何種舞曲通常都是兩段式(前半段反覆,後半段也反覆)的歌謠舞曲,一連串舞曲串成一整首組曲,舞曲與舞曲彼此間的形式、調性相同,因此它們主要以節奏性格、速度快慢來區分辨識。
  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就是以這樣的形式寫成,六首組曲的調性分別是G大調、d小調、C大調、降E大調、c小調、D大調,每一首組曲由六段舞曲組成,除了依照「阿勒曼舞曲-庫朗舞曲-薩拉邦德舞曲-小步舞曲-基格舞曲」的標準組合模式外,最前面都加上前奏曲,此外在美首組曲的第五段上它也略加變化,例如第一號G大調、第二號d小調時採用小步舞曲,第三號C大調、第四號降E大調則採用佈雷舞曲,第五號c小調、第六號D大調他則採用了嘉禾舞曲。
  接著我就更詳細地,將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所選用的舞曲性格加以說明,讓大家欣賞時能更進入狀況。
  第一段前奏曲(Praeludium):一般的組曲並沒有前奏曲,但有時作曲家因需要會在組曲前加上前奏曲當作開頭,以這闕無伴奏大提琴曲正是這樣的情況。前奏曲是由帶有兩個帶有對比性格的主題所構成的完備形式。是一種即興的自然性格,強調分解和弦、音階進行、自由展技,有點像是具有熱身功效的曲子,用以喚起組曲中的後面幾首舞曲。
  第二段阿勒曼舞曲(Allemande):是一種古老日耳曼(德)的舞曲,速度中庸多為四四拍子而且不改變節奏,兩段式,前、後兩段的長度幾乎相等。主要特徵在於興奮感十足、充滿裝飾的主旋律上。在一首組曲中,它往往是約定成俗的開頭曲。
  第三段庫朗舞曲(Courante):是一種三拍子的法國舞曲,通常比一般的日耳曼舞曲速度快,由於每小節的強音經常會變動,因此聽起來比阿勒曼舞曲更為輕巧、快速,更具有流動力。同樣為兩段式,前、後兩段的長度相同。
  第四段薩拉邦德舞曲(Sarabande):十七世紀西班牙一種三二拍或是三四拍子的舞曲,給人的感覺是緩慢莊重。與其它舞曲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少用流動性的聲部,而著重在以穩重的和聲結構緩緩推展。同樣是兩段式,通常後半段的時間較長,因此有時後半段還再分成兩段。後來,它成為奏鳴曲慢板樂章的前身,尤其是海頓時期的奏鳴曲最為明顯。
  第五段正如同我前面所說,在這套作品中是較多變化的,其中第一、二號採用的小步舞曲(Menuetto),這種舞曲後來廣泛地使用在交響曲、奏鳴曲上,同時也是組曲中眾多舞曲形式唯一被納入交響曲系統的舞曲,形容一種優雅的跳舞。第三、四號採用的佈雷舞曲(Bourree),佈雷的原意就是「振翅」,是一種快速振動的感覺。第五、六號採用的嘉禾舞曲(Gavotte)則是當時相當流行的宮廷舞曲,放在組曲中通常是緊接著薩拉邦德舞曲,也是兩段式。
  第六段吉格舞曲(Gigue):是流傳於英國民間的古老舞曲,絕大多數為三拍子系統,具有活潑快速的性格。也有人說這是源自意大利西西里的節奏,眾多主題間常常彼此模仿出現,兩段式而且長度相當一致,第二段從主題模進開始,通常放在最後當成整首組曲的終曲。
  在當時有的組曲形式會在舞曲之外,還加上抒情曲、變奏曲,或在基格舞曲之後加上夏康舞曲,但巴赫採取的是標準的古典組曲形式,因此並未添加這寫曲子到組曲中。
  從資料上看來,六首無伴奏大提琴曲中前四首是為當時的一般大提琴(古大提琴)所寫,第五首為了便於演奏,最高音弦必須調低一個音(但後世提琴家很多已經不這么作),第六首則是巴赫為他的新樂器五弦大提琴所寫。
 

回复:

好碟,可是上不去啊,可不可以上传到论坛下载?
 

回复:

是这张吗?
 

回复:

thanks for sharing
 

回复:[2007-6-29]【大提琴】[网络空间]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_Enrico Mainard [MONO][

thanks for sharing
 

回复:[2007-6-29]【大提琴】[网络空间]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_Enrico Mainard [MONO][

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回复:[2007-6-29]【大提琴】[网络空间]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_Enrico Mainard [MONO][

好碟
 
1  /  2  页   12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