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国音乐剧不妨也抓抓“小”
北京日报 李红艳
一边是百老汇音乐剧《42街》热演、《悲惨世界》中文版选角;一边是中国原创音乐剧《奉旨越狱》、《凭什么爱你》敲鼓鸣锣、跃跃欲试,眼下北京演出市场正在酝酿新一轮音乐剧热潮。同时不难发现,音乐剧在中国已愈发本土化,并开始青睐低成本、小制作。
贪大的“迷狂”
《猫》、《狮子王》、《吉屋出租》、《妈妈咪呀!》……经过一系列国外经典剧目“奠基”,中国音乐剧市场近年来逐步形成,但同时也让中国一些音乐剧创作者产生了一个误区,认为音乐剧就要大制作、大产出,于是推出了一些“大手笔”,遗憾的是市场反响和观众口碑不尽如人意。有业内人士叹息,盲目的大投资,使中国音乐剧步入“迷狂时代”。大制作,首先意味着高成本,再加上演出档期短,票房回收时间短,最终必定导致高票价,更多观众则被拒之门外。
如何使音乐剧更为大众化?中国音乐剧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沈振翮认为,低成本、小制作是目前中国音乐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制作,影响力也会大,但同时也意味着市场风险大。小投入、低票价的音乐剧,对观众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必需的“前奏”
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主任助理胡月明也认为,小成本音乐剧比较适合目前的中国演出市场,不失为培育更广阔音乐剧市场的一种“前奏”。他介绍,在音乐剧发展比较成熟的美国,一部音乐剧从“出生”到“成长”,一般要经过“三步走”战略。首先是外百老汇,剧目多属试验性质;其次是小百老汇,剧目多为半公益半商业性质;最后进入百老汇,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剧目,并开始常演。“百老汇音乐剧产业比较成熟了,但也只有20%的成功率。对中国而言,发展音乐剧就更难了,一定要进行必要的前期培育。”
上世纪90年代,小剧场话剧带动了北京话剧市场的活跃。音乐剧能否因循此道?音乐人小柯意识到了这一点。《凭什么爱你》是他倾心打造的一部音乐剧,以“小剧场音乐剧”为口号,尝试一种新的本土音乐剧模式。该剧已确定将在北京演出40场。在小柯看来,只有尽可能地多演,才能使更多人看到,从市场角度讲也才更易回收成本。“很多音乐剧轰轰烈烈地演三两场,之后就悄无声息,很多人还没看到呢就被埋没掉了。这样的作品根本不可能印到人们心中。”
严肃的娱乐
今年初,由林依轮主演的音乐剧《ILOVEYOU》在京上演,有人喜欢它“富于幽默轻松之娱乐性”,也有人直言它“从形式到内容都过于‘小儿科’”。如此矛盾的评价,反映出观众对音乐剧这种演出形式不同的认知和定位。
音乐剧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早期被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由此可知,音乐剧的最大特点是通俗易懂、易于欣赏。正如古装搞笑音乐剧《奉旨越狱》制作人杨军所说,音乐剧是一种通俗的娱乐产品,应想方设法贴近观众,才能体现它与生俱来的娱乐精神。
不过,“小”不等于“不正规”,“娱”也不等于“不严肃”——沈振翮强调。“小也会很精彩,关键是要本着严肃的艺术态度,在真正的音乐剧创作理念下,推出精品力作。”他认为,目前中国很多音乐剧忽视了对戏剧性的追求。“剧是核心,要突出矛盾、冲突和节奏。”胡月明也认为,音乐剧要好看,关键有三点——音乐好、故事好、表演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模仿西方音乐剧进行原创的同时,要重视对民族性的追求,这样才能培养中国观众群落,才能建立中国音乐剧生存的土壤。此外,在重视民族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对现代意识、现代价值观等的追求和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