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9-26]【经典摇滚】The Beatles终结篇---甲壳虫经典专辑豪华套装版4合1 FLAC无损压缩(附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爱乐之城 · 聆听一辑欧美流行欧美流行-Mp3区(VIP) [2006-9-26]【经典摇滚】The Beatles终结篇---甲壳虫经典专辑豪华套装版4合1 FLAC无损压缩(附

版块说明:
◎ 本版块为社区本地下载收费版块,需付费成为音乐精灵,回复后才能看见下载链接。音乐精灵详情请查看 论坛置顶帖>>
◎ 『激动社区』品牌唱片公司及专辑下载索引汇总(附本地下载必备软件):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1553975.htm
【本地MP3区下载必备】txt、rar及mp3文件的批量下载自动重命名解压缩教程(简易版):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2556282.htm
   
1  /  15  页   12345678» 跳转 查看:17039

[2006-9-26]【经典摇滚】The Beatles终结篇---甲壳虫经典专辑豪华套装版4合1 FLAC无损压缩(附

[2006-9-26]【经典摇滚】The Beatles终结篇---甲壳虫经典专辑豪华套装版4合1 FLAC无损压缩(附



引用:






中文名称:甲壳虫经典专辑豪华套装版4合1
英文名称:The Capitol Albums Vol.1 [BOX SET] [4CD]
资源类型:FLAC
发行时间:2004年11月16日
专辑歌手:The Beatles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CD1:Meet The Beatles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CD2:The Beatles Second Album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CD3:Something New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CD4:Beatles ’65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回复:



引用:











中文名称:甲壳虫经典专辑豪华套装版4合1
英文名称:The Capitol Albums Vol.1 [BOX SET] [4CD]
资源类型:FLAC
发行时间:2004年11月16日
专辑歌手:The Beatles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Capitol 公司 2004年11月16日发行。

  披头士 - 单声道+立体声录音4CD经典套装 Vol.1

  全世界首次以MONO+STEREO二合一方式发行之1964年《Meet The Beatles!》、《Second Album》、

《Something New》与《Beatles’65》四张经典专辑豪华套装版

  将经典单声道录音与数位化重新混音作品完整保存于一张CD内

  四张经典专辑、45首MONO单声道录音 + 45首STEREO立体声数位化重新混音 一次完整收录






CD1:Meet The Beatles








01.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Stereo)
02. I Saw Her Standing There (Stereo)
03. This Boy (Stereo)
04. It Won’t Be Long (Stereo)
05. All I’ve Got To Do (Stereo)
06. All My Loving (Stereo)
07. Don’t Bother Me (Stereo)
08. Little Child (Stereo)
09. Till There Was You (Stereo)
10. Hold Me Tight (Stereo)
11. I Wanna Be Your Man (Stereo)
12. Not A Second Time (Stereo)
13.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Original Mono)
14. I Saw Her Standing There (Original Mono)
15. This Boy (Original Mono)
16. It Won’t Be Long (Original Mono)
17. All I’ve Got To Do (Original Mono)
18. All My Loving (Original Mono)
19. Don’t Bother Me (Original Mono)
20. Little Child (Original Mono)
21. Till There Was You (Original Mono)
22. Hold Me Tight (Original Mono)
23. I Wanna Be Your Man (Original Mono)
24. Not A Second Time (Original Mono)






CD2:The Beatles Second Album








01. Roll Over Beethoven (Stereo)
02. Thank You Girl (Stereo)
03. You Really Got a Hold On Me (Stereo)
04. Devil In Her Heart (Stereo)
05. Money (alt version to UK release)(Stereo)
06. You Can’t Do That (Stereo)
07. Long Tall Sally (Stereo)
08. I Call Your Name (Stereo)
09. Please Mr. Postman (Stereo)
10. I’ll Get You (Stereo)
11. She Loves You (Stereo)
12. Roll Over Beethoven (Original Mono)
13. Thank You Girl (Original Mono)
14. You Really Got a Hold On Me (Original Mono)
15. Devil In Her Heart (Original Mono)
16. Money (alt version to UK release) (Original Mono)
17. You Can’t Do That (Original Mono)
18. Long Tall Sally (Original Mono)
19. I Call Your Name (Original Mono)
20. Please Mr. Postman (Original Mono)
21. I’ll Get You (Original Mono)
22. She Loves You (Original Mono)






CD3:Something New








01. I’ll Cry Instead (Stereo)
02. Things We Said Today (Stereo)
03. Any Time At All (Stereo)
04. When I Get Home (Stereo)
05. Slow Down (Stereo)
06. Matchbox (Stereo)
07. Tell Me Why (Stereo)
08. And I Love Her (Stereo)
09. I’m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 (Stereo)
10. If I Fell (Stereo)
11. Komm, Gib Mir Deine Hand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Stereo)
12. I’ll Cry Instead (Original Mono)
13. Things We Said Today (Original Mono)
14. Any Time At All (Original Mono)
15. When I Get Home (Original Mono)
16. Slow Down (Original Mono)
17. Matchbox (Original Mono)
18. Tell Me Why (Original Mono)
19. And I Love Her (Original Mono)
20. I’m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 (Original Mono)
21. If I Fell (Original Mono)
22. Komm, Gib Mir Deine Hand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Original Mono)Listen






CD4:Beatles ’65








01. No Reply (Stereo)
02. I’m A Loser (Stereo)
03. Baby’s in Black (Stereo)
04. Rock and Roll Music (Stereo)
05. I’ll Follow The Sun (Stereo)
06. Mr. Moonlight (Stereo)
07. Honey Don’t (Stereo)
08. I’ll Be Back (Stereo)
09. She’s A Woman (Stereo)
10. I Feel Fine (Stereo)
11. Everybody’s Trying To Be My Baby (Stereo)
12. No Reply (Original Mono)
13. I’m A Loser (Original Mono)
14. Baby’s in Black (Original Mono)
15. Rock and Roll Music (Original Mono)
16. I’ll Follow The Sun (Original Mono)
17. Mr. Moonlight (Original Mono)
18. Honey Don’t (Original Mono)
19. I’ll Be Back (Original Mono)
20. She’s A Woman (Original Mono)
21. I Feel Fine (Original Mono)
22. Everybody’s Trying To Be My Baby (Original Mono)




试听: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歌词: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Oh yeah I tell you somethin’
I think you’ll understand
When I say that somethin’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Oh please say to me
You’ll let me be your man
And please say to me
You’ll let me hold your hand
Now, let me hold your hand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And when I touch you
I feel happy inside
It’s such a feelin’ that my love
I can’t hide
I can’t hide
I can’t hide

Yeah, you got that somethin’
I think you’ll understand
When I say that somethin’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And when I touch you
I feel happy inside
It’s such a feelin’ that my love
I can’t hide
I can’t hide
I can’t hide

Yeah, you got that somethin’
I think you’ll understand
When I feel that somethin’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本音乐仅供试听,下载请在24小时内删除,请支持正版!!!

 

回复:


John Lennon
生日: 1940.10.09 -1980.12.08
兄弟: 无
姐妹: 无
眼睛颜色: 棕色
头发颜色: 棕色
弹奏的乐器: 吉他,口琴,打击乐器,钢琴
学历: 奎利坡初级中学&利物浦艺专
进入演艺事业年纪: 20岁
先前的职业: 艺术学生
嗜好: 写歌曲、诗与游玩,女孩子们,绘画,与人们接触
喜爱的歌手: Shirelles,Miracles,Chuck Jackson,Ben E King
喜爱的男演员: Robert Mitchum,Peter Sellers
喜爱的女演员: Juliette Greco,Sophia Loren
喜爱的食品: 咖哩和果冻
喜爱的饮料: 威士忌和茶
喜爱的衣服: Sombre
喜爱的乐队: Quincy Jones
喜爱的乐器演奏家: Sonny Terry
喜爱的作曲家: Luther Dixon
爱好: 金发女郎,皮制品
讨厌: 愚笨的人们
音乐上的爱好: R&B,福音
个人的抱负: 写一部以音乐和舞蹈为主的戏剧电影
专业的野心: 变的有名有钱
The Beatles,本世纪最知名的英国流行乐队,1956年成立於利物浦,成员包括
John Lennon (1940-1980),节奏吉他、键盘乐及主唱;Paul McCartney (1942-),
低音吉他、键盘乐及主唱;以及George Harrison (1943-2001),主吉他、
西达琴、钢琴及和音。1962年,Ringo Starr〔原名 Richard Starkey,1940~ )加入,
负责鼓及和音。1970年,乐队解散,四人分道扬镳。
在1956到1962间,他们吸收美国流行音乐的要素(譬如蓝调,节奏蓝调,摇滚,
以及恰克贝瑞 Chuck Berry,猫王 Elvis Presley 及比尔哈利 Bill Haley
等人的音乐),发展成一种跳舞音乐型态的风格。他们早期的作品往往是
John Lennon写词,Paul McCartney谱曲,辅以George Harrison创新的主吉他
配乐。1962年首先灌制了 Love Me Do 及 P.S I Love You;从第二张唱片
Please Please Me (1963)起,开始了他们一系列迭获赞美、热爱的唱片录制,
一直到1970,可称是同时代最受欢迎的乐队。
1963年初英国本土的旅行演唱使The Beatles乐队陡然窜红,该年十月,他们的
声誉到达空前的高度,世界各地激起了Beatlemania的现象,青少年一见到他们
便尖叫、哭泣,而且变得歇斯底里。在纽约的一场演出,听众有五万五千人;在
澳洲,有三十万以上的人群集欧洲南部的阿得雷城,只为一睹他们到达的风采。
在表演事业的前半阶段,The Bealtles主要仍是一支巡回演唱的乐队。1966年8月,
他们在旧金山做了他们最后一场舞台演出,此后即退居录音室。
The Beatles乐队的快速走红以及他们对国际流行音乐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
即使在他们解散之后,他们的唱片仍不断再发行,他们的歌曲和风格仍盛行不衰。
(P.S. 1965年,他们获颁“大英帝国勋章”)。
歌手履历
1940年 10月9日午后6:30出生于英国利物浦,他的父母是 Julia 和 AlfredLennon,
在 John Lennon 出生之前那周,利物浦正遭受剧烈的空袭,但在 John Lennon
出生那晚轰炸却暂时停息。 ohn Lennon 很难见到他的父亲,因为他父亲常常出
海,而且一出发就失去连络,他的母亲 Julia 觉得她不能照顾好John Lennon,
因此送他去和他的伯母咪咪 ( Mimi ) 及叔叔乔治同住。John Lennon的母亲对
他来说,与其说是一位母亲不如说比较像一位好朋友。
1952年9月 约翰进入 Quarry Bank 初级中学,他很快地和 Peter Shotton 变成
分不开的好朋友,他们总是因为对老师恶作剧而惹来麻烦,然而,约翰开始显示
一些优秀的天赋,例如作家和艺术家,他在较一般儿童较早的年纪就开始阅读书籍。
1955年5月 集合朋友组成一个名为 " The Quarry Men "的乐团,The Quarry Men
的第一次正式演出是在 " The Woolton Parish Church Fete " 这个庆典上,在
那场演唱 John Lennon 也遇到一名年轻有天分的吉他手 Paul McCartney ,
后来 John Lennon 问他是否想要加入,Paul说好。史上最佳的搭挡开始合作,
Paul McCartney 加入一段时间后,George Harrison 经由 Paul McCartney 介
绍加入, John Lennon起初只把他当成小弟,但之后就见识到了 George Harrison 才华。
1955年之前 童年很不守秩序, John Lennon 就读 Dovedale 小学,在那里开始
了他胡闹反叛的童年,在他15岁那年,他终于被开除了。这段期间中第一件令
John Lennon 感兴趣的事是绘画,在1955年他的叔叔乔治过世了, John Lennon
十分的伤心, 对他而言叔叔乔治既像是父亲又像一位好友。
1957年9月 在利物浦艺术学院入学,在那里他认识了后来和他结婚的 Cynthia Powell,
同时也认识了 Stuart Sutcliffe,他变成 John Lennon 最好的朋友和短暂的第五个
Beatles,1960年,乐队新成员 Pete Best加入,The Beatles第一次到汉堡演出,
Stuart 对于音乐的兴趣不大,而且只会玩贝斯,在汉堡之行后 Stuart 决定回到艺术学院,
John Lennon 虽然很失望但仍和 Stuart 保持好朋友的关系,Paul McCartney 则接下了贝斯手的位置。
1961年 The Beatles 在" The Cavern Club " 里多场表演中的其中一场遇到 Brian Epstein,
后来 Brian Epstein毛遂自荐成为 The Beatles 的经理, 隔年众人一致决定去找一位新鼓手,
The Beatles 决定采用 Ringo Starr,他们与 Parlophone 签下合约
1962年8月 8月23日和 Cynthia 结婚,并在1963年4月8日生下他们的儿子 Julian。
1964年3月 第一本书 " In His Own Write "于3月23日出版,销路很好,那时 The Beatles
已经享有国际性的成功。
1965年6月 6月24日,他的第二本书"A Spaniard In The Works " 发行,同年 The Beatles
得到英国颁发 MBE——大英帝国勋章 ,后来John Lennon退还他的 MBE,因为英国在越战中支援美国,
当 John Lennon 得到他的 MBE 时,他的父亲再次出现回到他的生命, John Lennon拉下他的脸说道:
“为什麽我应该要照顾一个从未照顾过我的父亲”。
1966年 美国一度出现反Beatles的运动,因为 John Lennon 在一场访问中发表意见,他说:“The Beatles 比耶稣
更流行”,后来他不太情愿的公开道歉,八月时The Beatles在旧金山烛台公园举行他们最后一次的现场演唱会,
同年的11月 John Lennon在伦敦的 Indica 画廊认识一位名叫 Yoko Ono 的日本艺术家。
1967年8月 The Beatles 认识 Marharishi Mahesh Yogi, 同月他们的经理 Brian Epstein 死于服药过量,此时
John Lennon 和 Yoko Ono 的关系变的更加牢固,1967年10月他赞助她一场名叫 "Yoko And Me " 的展览,同月他
参加演出的电影 "How I Won The War " 上映。
1969年 The Beatles成立他们自己的公司 " 苹果唱片 " ,经过数个月吵吵闹闹的财务纠纷,
除 Paul McCartney 之外的三位 Beatles 选择让 Allen Klein 来掌管苹果公司,这时Beatles之间的感情已到了最低
点。同年2月 Yoko Ono 和 Anthony Cox 离婚,
3月20日 John Lennon 和 Yoko Ono 在直布罗陀结婚,John Lennon 和 Yoko Ono 一起了制做一系列单曲 "
Apotheosis ,Clock , Fly , Freedom Films , Imagine" 1969年5月他们发行他们的第二张专辑 "Unfinished
Music No .2 : Life With The Lions",九月时 John Lennon 介绍他和 Yoko Ono 所组的乐队 "Plastic Ono Band ",
11月他们发行 "Wedding Album "
1970年4月 The Beatles 正式解散后一直到在70年代初期,John Lennon 持续地和 Yoko Ono 录制了许多专辑
1980年8月 John Lennon 结束他为期五年的休息开始录制休息五年后的第一张专辑,并且接受一些访谈在他再一
次活跃于音乐界之前,令人惋惜的悲剧在
1980年12月8日晚上10:45左右发生,和 Yoko Ono 一起录音回来的 John Lennon ,在他公寓 (The Dakota) 门前
被 David Mark Chapman 射杀,John Lennon 马上被送往医院,但在11:15PM 尚未到达医院时就宣告死亡,结束
了他传奇风光的一生,造成了许多歌迷心碎,也注定 The Beatles 再也不能复合了。
 

回复:


Paul McCartney
兄弟: Mike
姐妹: 无
眼睛顏色: 淡褐色
头发颜色: 黑色
弹奏的乐器: 贝斯,吉他,鼓,钢琴,五弦琴
学历: 利物浦专校
进入演艺事业年纪: 18岁
先前的职业: 学生
嗜好: 女孩子们,写歌,睡觉
喜爱的歌手: Ben E .King ,Little Richard,Chuck Jackson,Larry Williams
喜爱的男演员: Marlon Brando,Tony Perkins
喜爱的女演员: Brigitte Bardot,Juliette Greco
喜爱的食品: 鸡肉
喜爱的饮料: 牛奶
喜爱的衣服: 好的套装,小山羊皮
喜爱的乐队: Billy Cotton
喜爱的乐器演奏家: 没有特别的
喜爱的作曲家: Goffin-King
爱好: 音乐,电视
讨厌: 修胡须
音乐上的爱好: R&B , Modern Jazz
个人的抱负: To Have My Picture In The Dandy
专业的野心: 让流行音乐普及化
歌手履历
1942年6月 6月18日 Paul McCartney 出生在利物浦的 Walton Road 医院,
Paul McCartney 是 Mary 和 James McCartney 的第一个儿子,他的弟弟
Michael 在18个月后出生, Paul McCartney 的母亲是一位助产士于1955年
死于乳癌,她的逝世深深地伤害了 Paul McCartney ,Paul McCartney 的父
亲是位棉花推销员和业余的爵士乐音乐家,在Paul McCartney 幼年就启发他
对音乐的兴趣。
1957年 通过考试进入利物浦专校就读。有一天,他在去学校的巴士上认识一位
年轻的学生 George Harrison ,未来的 Beatles 之一 .
1961年 Stuart Sutcliffe 离开乐队,Paul 接下贝斯手的位置,The Beatles
初期的歌大部分是由 Paul McCartney 和 John Lennon 所写的,The Beatles
广为人知后,John Lennon 和 Paul McCartney 还是写他们各自的歌或是彼此
合作,但双方都同意歌曲用" Lennon / McCartney " 的名义发行,当时
John Lennon 的歌曲比较倾向摇滚或 Cutting edge 的曲风,而 Paul McCartney
喜欢浪漫类的,像 " Yesterday " 、" Michelle " 、" When I’m Sixty-Four "、
" Lovely Rita " 都是典型的 Paul McCartney 歌曲。
1967年8月 The Beatles 的经理 Brian Epstein 因服药过量死亡,Paul 为了
防止 The Beatles 失去工作兴趣,鼓励他们拍电影 "Magical Mystery Tour",
这在 Paul McCartney 和 John Lennon 之间引起一些摩擦,因为 John Lennon
觉得 Paul McCartney 试着要变成这个乐队的领导者,同年 Paul McCartney
导演影片"Hello Goodbye"。
1968年 认识了 Linda Eastman 并在1969年3月结婚,Paul McCartney 接纳了
Linda 的女儿 Heather,而后来他们也有三个自己的小孩 Mary、Stella、 James 。
1969年 在制作 "Let It Be" 的录音及电影期间,Paul McCartney 和
George Harrison有过数次的争执,最后还导致 George Harrison 的出走,
经过劝说后 George Harrison 才又回来,但 The Beatles 已不是从前的
The Beatls了,后来当其他三位 Beatles 任用 Allen Klein 做为苹果公
司的领导人,违背 Paul McCartney 的愿望,使得 Paul McCartney 更加不满。
1970年 发行了他的第一张个人专辑 "McCartney" 并正式宣布“由于个人的、
商业上的、及音乐上的意见不同”他不再是 The Beatles 的一员,过了一阵子
Paul McCartney 组成他自己的乐团 "Wings" 包含他的妻子Linda─键盘手,
在70年代和80年代出了一些专辑,有着不错的成绩时在80年代和90年代也有
数次的电视演出。



George Harrison
生日: 1942.02.25-2001.11.29
兄弟: Peter和Harry
姐妹: Louise
眼睛顏色: 深棕色
头发颜色: 棕色
弹奏的乐器: 吉他,钢琴,鼓
学历: 利物浦专校
进入演艺事业年纪: 17岁
先前的职业: 学生
嗜好: 女孩子们,录音,驾驶
喜爱的歌手: Little Richard , Eartha Kitt
喜爱的男演员: Vic Morrow
喜爱的女演员: Brigitte Bardot
喜爱的食品: 小羊排,炸马钤薯条
喜爱的饮料: 茶
喜爱的衣服: 没有特别的
喜爱的乐队: Duane Eddy Group
喜爱的乐器演奏家: Chet Atkins
喜爱的作曲家: 没有特别的
爱好: 驾驶
讨厌: 剪头发
音乐上的爱好: 西班牙吉他,C&W
个人的抱负: 设计一把吉他
专业的野心: 达成乐队的希望
歌手履历
1943年02月 2月25日出生于利物浦, 他的父母是Louise 和 Harold Harrison,
父亲是公车司机,George Harrison 和他的兄弟比得就读 Dovedale 小学。
1954年 成为利物浦专校的学生, 一所接近市中心的大众化中学。在学校里
George Harrison 是位不用功的学生,但 George Harrison 在很小的年纪
就对音乐很感兴趣,他曾和他的兄弟以及一位叫 Rebels 的朋友组成一个乐队,
而他母亲不但没有反对 George 接触音乐,后来还成为 "The Quarry Men "
(后来的The Beatles)的头号啦啦队。
1958年 在利物浦专校中,George Harrison 认识了 Paul McCartney ,经由
Paul McCartney的介绍,他加入了 John Lennon 的 "The Quarry Men"乐团,
起初 John Lennon 因为他年纪太小而不喜欢他,当时 George Harrison才15岁,
但George Harrison以如影随行的态度一直跟着 John,加上他不凡的才能,
到最后也得到 John Lennon 的认同,还成为 The Beatles 的首席吉他手。
1960年 The Beatles 到德国汉堡演出,George Harrison 被迫回到英国,因为
他是乐队中唯一未满18岁的人。
1966年 1月21日结婚和模特儿 Pattie Boyd ,于1977年6月9日离婚,后来和
Olivia Arias 结婚,直到现在。
1967年08月 The Beatles 认识 Marharishi Mahesh Yogi,一位印度的冥想大师,
Beatles 还去印度学习超自然冥想,其中又以 George Harrison 最为热衷,
George Harrison 还去向 Ravi Shankar 大师学习印度乐器西塔琴,也学会了
冥想和保持心灵平和的方法,这些影响也表现在他所作的歌曲之中。
1988年 加入由 Bob Dylan,Jeff Lynne,Tom Petty 和 Roy Orbinson 所组
成的 "The Traveling Wilburys ",这是个很成功的乐队。
1999年 12月在自家寓所被一精神错乱男子在胸口连刺数刀,这是继 John Lennon
后又一次传出Beatles 成员遭到攻击,但 George Harrison 显然比较很幸运,
在住院数日后就出院了。
2001年 11月29日,因脑癌突发,永远离开了我们。




Ringo Starr
兄弟: 无
姐妹: 无
眼睛顏色: 蓝色的
头发颜色: 深棕色的
弹奏的乐器: 鼓,吉他
学历: Liverpool Secondary Modern , Riversdale Technical College
进入演艺事业年纪: 18岁
先前的职业: 工程师
嗜好: 睡眠,晚上开车
喜爱的歌手: Brook Bentan,Sam "Lightning" Hopkins
喜爱的男演员: Paul Newman , Jack Palance
喜爱的女演员: Brigitte Bardot
喜爱的食品: 牛排
喜爱的饮料: 威士忌
喜爱的衣服: 套装的衣服
喜爱的乐队: Arthur Lyman
喜爱的乐器演奏家: Bert Bacharach
喜爱的作曲家: John Lennon & Paul McCartney
爱好: 速度快的汽车
讨厌: 洋葱
音乐上的爱好: C&W,R&B
个人的抱负: 保持愉快
专业的野心: 达到最顶尖
歌手履历
1940年07月 Ringo Starr 的原名是 Richard Starkey 他出生于1940年7月7日,
他的父母是 Elise 和 Richard Starkey Sr,Ringo Starr 的双亲在1943年离婚,
他和她母亲很快搬到10 Admiral Grove ,Ringo 在那里的幼稚园,开始了他幼
年许多病痛中的第一场病,而且严重地影响他的教育。
1946年 因为剧烈的下腹痛,被带到皇家孩童医院, 诊断结果是盲肠破裂造成了
腹膜发炎,这也是年轻的 Ringo Starr 许多手术中的第一次,其它几个手术造成
他长达二个月的昏迷,Ringo Starr 的"易出意外倾向"是很有名的 。当他终于回
到学校,他发觉自己学校的功课远远落后,这给他一个冤枉的名声─变笨。
1953年 十三岁 Ringo Starr 又感冒了,而且转变成慢性肋膜炎,使他待在
Myrtle Street 医院, 这场病还引起一些肺并发症,结果这可怜小伙子被
送到Heswall 孩童医院,直到1955年才出院。这时候他母亲 Elise 已经嫁给
Harry Graves,,那位 Ringo Starr 曾经提到的─"他的摺梯", Ringo的继父,
买了一套二手的鼓给他, 而 Ringo Starr 也表现出将会成为一位伟大音乐家的样子。
1956年 一开始 Ringo Starr 被许多乐队解聘,后来他终于找到一个
家" Rory Storm & the Hurricanes "; Rory Storm 是一位秀场主持人,他坚决
认为把 Richard 重新命名为 Ringo Starr 会使他的节目增加光辉,而后 Hurricanes
在利物浦变成最受欢迎的流行乐队之一,在汉堡的 Kaiserkeller 俱乐部他们
常在节目单的最上面,还在 The Beatles之上,而那时 The Beatles 的鼓手
Pete Best 并不是很可靠的鼓手,如果 Pete 没有演出,Ringo Starr 偶而
会代替 Pete 出场。当时,在利物浦及英国大部份的地区,The Beatles 已经
是最好的乐队,The Beatles 只有和 Parlophone 签约并雇用了 George Martin,
可是 Beatles 而不喜欢他们的鼓手 Pete ,Beatles 率直地描叙他的不好,新
的任务是去找一个替换的鼓手, 许多人认为在 "The Big Three" 的 Johnny Hutchinson
是利物浦最好的鼓手,但后来 The Beatles 打算问 Ringo Starr 他是否愿意填
这个空缺。当 Ringo 第一次和 Beatles 一起录音,George Martin 已经决定
雇用他。事实上录用 Ringo Starr 是件令人震惊的事,起初歌迷并没有友善的
对待他, 当 Ringo Starr 第一次和 Beatles 在 The Cavern 俱乐部演出, 歌迷
开始扰乱并且呐喊着" Pete forever,Ringo never !! "
1965年 2月11日,Ringo Starr 娶了他长期的女友 Maureen Cox,他们有三个小孩:
Zak , Jason 和 Lee ,后来他们在1975年7月离婚,Ringo Starr 最後和 Barbara Bach
结婚一直到现在。
1969年 The Beatles 解散,Ringo Starr 有一段很成功的独唱经历,他总出了八张
专辑和13支单曲,Ringo Starr 也同时在许多的电视做秀演出,包括他个人的特别节
目"Ringo Starr",和迷你系列" Princess Daisy " 与他的妻子 Barbara 一同演出。
1992年 组成 The All-Starr 乐队,于1992年6月猹始在美国和欧洲巡回演出,成员包
含其子Zak,吉他手Dave Edmunds、Nils Lofgren、Todd Rundgren 和 Joe Walsh,
萨克斯风Tim Cappello,低音提琴手Timothy B Schmit 和键盘手Burton Cummings。
 

回复:

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又译甲克虫乐队)毫无疑问是流行音乐界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拥有最多歌迷,最为成功的乐队。披头士乐队对于流行音乐的革命性的发展与影响力无人可出其右,对于世界范围内摇滚乐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影响了自60年代以后的数代摇滚乐队的音乐和思想,直接影响了摇滚乐的变革和发展,在英国,披头士乐队更是影响了60年代至今几乎每一支乐队的形成和发展。而乐队中四名伟大的音乐家,特别是约翰·列侬(John Lennon)和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对于世界各个角落的后辈摇滚歌手及音乐创作者们的影响持续至今。披头士乐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引领了轰轰烈烈的,被美国称为“英国入侵(British Invasion)”的音乐文化入侵浪潮,从根本上冲击了美国音乐的基础,彻底埋葬了“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的王朝,统治了美国唱片市场,并影响了此后美国本土流行音乐的发展道路,对于美国唱片工业冲击形成的影响,时至四十年后的今天仍能找到遗留的痕迹。

  虽然从成立到解散,披头士乐队仅仅存在了十年的时间,但是乐队作为一个音乐文化的革命者,他们不仅拥有世界上最高,而且令后人难以企及的唱片销售纪录,而且他们的文化影响力也早已超过了其艺术的本身。披头士乐队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早已成为了流行音乐和流行文化的标志,同时也成为了英国文化和英国历史的一个商标,他们中的成员也有被英国女王加封晋爵。披头士乐队引领了六、七十年代世界各个国家的流行文化方向,成为时尚流行的风向标,关于披头士乐队的任何东西全部都成为了最具文化内涵的商品,而披头士乐队曾经使用过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以惊人的天价来拍卖。披头士乐队除了不计其数的登上各种杂志的封面以外,还经常登上世界多个国家的邮票和明信片等纪念品,他们拥有不计其数的相关主题博物馆和纪录片,电影等相关文化资料储存组织。除此以外,在世界上至今仍拥有大量的披头士乐队成员的职业模仿者,以及专业组织和评判模仿大赛的机构和组织。披头士乐队以及披头士文化早已成为人类在20世纪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被永远铭刻,他们作为上个世纪流行文化的商标,从未受到任何的挑战。

  回溯披头士乐队的形成、发展以及他们数不胜数的光辉成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最初,这支神话般乐队的开始是从英国名城利物浦开始的。早在披头士乐队录制专辑轰动世界的五六年之前,这支看起来和其他无名乐队并没有太多区别的音乐团体就已经开始了他们传奇般的经历。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流行起了噪音爵士乐,当时只有十几岁的约翰·列侬(出生于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在美国纽约遇刺身亡)就是当时追逐潮流的一个叛逆青年,1956年,16岁的约翰·列侬在利物浦一处教堂里结识了小他两岁的保罗·麦卡特尼(出生于1942年6月18日),两人都给对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双子星走在了一起。1957年3月,正在高中读书的列侬购买了一把吉他,并且在高中校园里组建了一支名叫Quarrymen的噪音爵士乐队,乐队的名字来源于他们的学校Quarry Bank高中。保罗·麦卡特尼马上就加入了列侬的这支乐队担任另外一名吉他手,不久之后麦卡特尼的好朋友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出生于1943年2月25日,2001年11月29日在美国洛杉矶因恶性脑肿瘤去世)也加入了乐队成为了第三名吉他手,与此同时也陆续的有其他乐手临时性加入并退出这支高中校园里的乐队,其中留队时间较长的是乐队的鼓手柯林·汉顿(Colin Hanton)他于1957年加入,于1958年退出。最终,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和乔治·哈里森这三名利物浦吉他手在50年代末构成了Quarrymen乐队的核心稳定阵容。

  1960年3月,约翰·列侬的大学同学兼好友,才华横溢的贝斯手斯图亚特·苏茨里费(Stuart Sutcliffe,出生于1940年6月23日,1962年4月10日因突发型脑出血病逝)加入了Quarrymen乐队,同时他建议乐队更名为甲壳虫乐队(the Beetles),1960年夏天,Quarrymen乐队把名字变更为银色披头士乐队(the Silver Beatles),一直缺乏固定鼓手的乐队也找到了合适的鼓手彼德·贝斯特(Pete Best,1941年11月24日出生在印度Madras市)加入,同年8月份,乐队正式定名为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随后披头士乐队前往联邦德国的汉堡作为乐队在欧洲的起点,但是汉堡的经历却为披头士乐队泼了一头冷水。在汉堡,劈头士乐队虽然非常成功的在当地的一些俱乐部站住了脚,并且成为了当地一支小有名气且颇受欢迎的乐队,但是在1960年末,由于乔治·哈里森尚未成年,所以他们被西德方面遣送出境,披头士乐队再次回到了英国的利物浦,但是乐队通过在利物浦的一些演出渐渐成为了当地较为知名的小乐队。

  1961年3月份,披头士乐队再次回到了德国的汉堡,去作为汉堡歌星托尼·谢里丹(Tony Sheridan)的后备乐队来参与专辑的录制工作,在此期间披头士乐队也创作了一些歌曲,但是没有被发表,不过这些音乐在披头士乐队成名之后陆续的被发行,这些早期作品证明了他们从这时开始就已经开始展现自身的才华了。与此同时,披头士乐队在利物浦的事业发展则日渐辉煌,在当地的俱乐部和酒吧的演出使他们渐渐从一支地下乐队逐渐的走向当地音乐文化的前台,在利物浦和默西塞德郡(Merseyside)地区,披头士乐队已经拥有了大量的忠实的歌迷和听众群体,而他们在卡文俱乐部(Cavern Club)经常性的演出表演早已成为了流行音乐界的一个传奇,整个1961年,披头士乐队的一系列活动为他们日后的成功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但是同样在1961年,乐队的贝斯手斯图亚特·苏茨里费却重新回到了大学校园去完成他的学业,保罗·麦卡特尼转而成为了乐队新的贝斯手,乔治·哈里森成为了主吉他手,约翰·列侬担任节奏吉他,彼德·贝斯特担任鼓手,但同时他们在演唱和表演的时候又经常互换和演奏其他各种乐器,而每个人几乎都是乐队的主唱歌手。

  在1961年,披头士乐队在利物浦演出和表演的过程中,乐队从最初时候的仅演唱翻唱曲目,到后来乐队成员自行创作歌曲,特别是约翰·列侬和保罗·麦卡特尼两个人相互合作创作了大量在日后脍炙人口的歌曲,同时他们也开始了自己音乐风格的探索,从最初的噪音爵士乐,到逐渐从民谣,布鲁斯,R&B音乐和摇滚音乐中汲取精华加以融合,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开始了在各种乐器演奏技巧并将其融入乐队音乐的摸索。同是在这一年,披头士乐队的忠实歌迷,乐队前贝斯手苏茨里费的女朋友Astrid Kirchherr突发奇想,让乐队的所有成员全部把头发剪成拖把头一样的发型,这一起怪诞的想法变成了现实,这一发型也成为了披头士乐队成名以后的商标之一,并且带动了后来的流行方向。不过并不是乐队每一名成员都非常乐意把头发剪成拖把头一样的发型,乐队的鼓手贝斯特就特例独行的留着和乐队其他成员完全不同的发型。1961年底,披头士乐队的巨大潜力被利物浦的唱片店老板布莱恩·爱泼斯坦(Brian Epstein,生于1934年9月19日,1967年8月27日由于吸毒过量死于伦敦的家中)所发现,并且在不久之后成为了披头士乐队的经理人,他成功的运作即将把披头士乐队带上世界音乐的颠峰。

  1962年1月1日,披头士乐队前往Decca Records唱片公司试音,但是最终被唱片公司管理人员迈克·史密斯(Mike Smith)回绝,并且声称,吉他乐队已经没前途了。此前他们已经被多家唱片公司所拒绝,但是在爱泼斯坦的带领下,披头士乐队再次前往百代(EMI)唱片公司的下属Parlophone公司碰运气,经过试音之后,唱片公司制作人乔治·马丁(George Martin)在1962年5月9日和披头士乐队正式签约。除了忙于和唱片公司的签约谈判,披头士乐队还继续在德国和英国进行演出,而成功和唱片公司签约后的爱泼斯坦开始潜心包装乐队的形象,除了已经形成的发型之外,还在着装等各方面打造披头士乐队,1962年8月16日,不合群的鼓手彼德·贝斯特被爱泼斯坦开除出队,这一决定引起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议,而他的被开除原因也是被传说的多种多样,有说法称贝斯特的离队是因为他不合群体的着装打扮和发型,也有说法称贝斯特是因为古怪多变的性格,以及乐队其他成员嫉妒他良好的形象,特别是在女性歌迷中的地位而被开除,还有说法称制作人乔治·马丁对他的鼓技不满。最终,利物浦土生土长的鼓手林戈·斯塔尔(Ringo Starr,原名Richard Starkey,生于1940年7月7日)被应招入队取代了彼德·贝斯特,而乐队的成员也实现了清一色的利物浦本土化。而1962年对于披头士乐队的另一个重要事件就是乐队的前任贝斯手斯图亚特·苏茨里费因脑出血病逝,年仅22岁。林戈·斯塔尔加入之后,披头士乐队立即开始了乐队第一支单曲《Love Me Do/PS I Love You》的录制。在这首单曲发行之后,顺利的排进了英国单曲榜的前20名,据说爱泼斯坦为了乐队的单曲能够进榜而自掏腰包购买了一万张,同时,披头士乐队也正式成为了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固定表演嘉宾,从1962年到1964年,披头士乐队共在BBC进行了50多场表演。

  1963年,披头士乐队的第二首单曲《Please Please Me》迅速成为了英国单曲榜的冠军单曲,同时这首单曲也被公认为是“英国入侵”浪潮的标志性单曲。随后披头士乐队发行了第三首单曲《From Me to You》同样成为了英国单曲榜冠军。1963年3月22日,披头士乐队发行了第一张专辑《Please Please Me》,这张专辑在发行之后迅速成为了英国专辑榜的冠军,并且在冠军位置上异常惊人的连续称霸了长达30周的时间,这在英国引起了轰动,上至皇室宗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不被披头士乐队的音乐所吸引,无论男女歌迷都为之倾倒,这些狂热者们也拥有了自己的专有名词“Beatlemania(披头士狂)”。披头士乐队的音乐在这时候已经初步成型,他们富有活力的音乐迎合了战后英国新一代的年轻人要求文化解放的思潮,带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同时他们的音乐融合了不同的风格和音乐元素,无可挑剔的音乐旋律以及谐和的音乐融合,兼有活力四射的吉他演奏以及诗意般的歌词和极其富有感染力的演唱,因而迅速主宰了英国的音乐市场,也带动了整个英国文化的发展,保罗·麦卡特尼和约翰·列侬成为乐队音乐创作的核心,两位天才之间的完美配合成为了音乐界的一段佳话。而制作人乔治·马丁卓越的制作才能也被人们所肯定,他完美的理解了披头士的音乐,并且精妙的音乐和器乐编排,成为了披头士音乐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披头士乐队的更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并没有使自己的音乐陷入一个程式化的怪圈,他们并没有使自己的音乐停滞不前,而是不断的摸索前进,进一步的去发展完善自己的音乐风格,并且在编曲,创作,以及器乐的表演方面进一步提高。披头士乐队在1963年底发行的第二张专辑《With the Beatles》,除了进一步的巩固了他们的地位之外,也充分表现了乐队在作曲以及各种乐器的演奏配合和编排上的成熟,他们用多种不同的乐器创造并完美的演绎了许多不同的音乐旋律以及把他们谐和的编排在一起,此时的披头士乐队已经具备了高出其他任何人一筹的王者实力,到1963年底,披头士乐队已经初步的统治了英国的音乐,狂热的歌迷们遍布英国的每一个角落,仅仅发行了两张专辑,但是披头士成为了文化现象。

  大西洋对岸的美国显然不会对英国的疯狂充耳不闻,百代公司在美国的伙伴Capitol公司成为了最先的获益者,他们发行的单曲迅速席卷了美国的单曲榜,1964年初,Capitol公司发行了披头士乐队第一张美国专辑《Meet the Beatles》,结果他们在美国引起了并英国更剧烈的疯狂,专辑发行后不久,披头士在电视节目《The Ed Sullivan Show》中出现,结果吸引了全美超过七千三百万的观众收看,美国同样出现了极大量的披头士狂热者,披头士乐队成为了美国最受欢迎,最具轰动效应的乐队。同样,由于披头士乐队的出现,也掀起了“英国入侵”浪潮。从此之后,披头士的每一张专辑,每一首单曲都可以在大西洋两岸非常轻松的成为排行榜的冠军。他们对于唱片市场的统治地位,再没有任何人和乐队可以对他们形成任何冲击。1964年,披头士乐队出演了第一部电影《A Hard Day’s Night》在这部类似于自传性质的电影中,除了电影上的欢快活泼的音乐喜剧形式赢得了巨大的票房成绩和影评界的广泛好评以外,乐队贡献的电影原声更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列侬和麦卡特尼的完美依然在继续,英国摇滚风格的音乐除了在英国引领音乐的发展之外,还逼迫着美国的一些慢节奏民谣歌曲风格的乐队和歌手投入到了摇滚音乐之中,就连美国音乐的象征“猫王”埃尔维斯也开始做出变化以对拯救自己的音乐市场做垂死挣扎。在这部电影原声中,乔治·哈里森受到了美国“革命的音乐诗人”鲍勃·迪伦(Bob Dylan)扔掉木吉他,拿起电吉他唱摇滚的影响,第二个拿起了电吉他来演奏摇滚歌曲,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直接推动了摇滚音乐革命性的变革并影响了摇滚乐以后的发展。

  随着披头士乐队成功的冲开美国唱片市场的大门,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等众多的英国乐队在此后一拥而上,从根本上冲击了美国音乐市场,“英国入侵”轰轰烈烈的在更大范围内展开了,但是始终没有任何乐队对披头士乐队的地位形成威胁,而披头士乐队和鲍勃·迪伦一起成为了后来摇滚乐发展的教父级人物,英国的众多乐队影响了此后的数代美国摇滚音乐歌手和乐队的风格和思想。从1964年到1965年,披头士乐队又发行了《Something New》,《Beatles for Sale》,《Beatles ’65》,《Beatles VI》,《Help!》,《Rubber Soul》等多张专辑和电影原声,这些专辑除了继续轻易的获得巨大销量以外,虽然某些部分带有商业催生的色彩,但是绝大多数在音乐上也是不断的进步,在吉他演奏和其他各国乐器的使用融合上,披头士依旧是世界领先,并且他们不断的汲取其他音乐人的精华,列侬就从鲍勃·迪伦的歌词创作中吸取了很多非常优秀的经验,并且表现在了自己的音乐中,这种不断追求进步的状态使得披头士在音乐领域保持着持续进步的辉煌成就,而这期间的一些单曲也呈现出民谣和乡村风格,并且更多的注重了列侬和麦卡特尼个人感情的表达。除了发行专辑以外,披头士还增加了全球性的巡回演出,这使他们的辉煌和巨大的影响里渐渐成为了全球性的,他们的歌迷开始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同时,他们所主演的电影《Help!》在票房商业取得了更为巨大的成功。
 

回复:

1966年,披头士乐队又发行了专辑《Revolver》,这张专辑依旧在世界范围内热销,不过这张专辑的风格却开始更加趋向于迷幻音乐,虽然这种变化是非常成功的,编曲,旋律,吉他的表现都依旧是协调组织的非常完美,但是此前听多了披头士那种摇滚风格的歌迷却有一部分声音认为披头士应该继续自己的器乐和声乐表现非常完美的摇滚乐风格,而不应该趋于迷幻色彩。尽管有不同声音,但是绝大多数的披头士狂热者仍旧继续着自己的狂热,专辑中多首单曲仍然在世界各国轻松的成为排行榜冠军,续写着披头士乐队以前的辉煌。在1966年发行的另一张专辑《Yesterday...And Today》封面却引起了相当巨大的争议,由于封面的生肉以及屠杀玩具娃娃的封面来抗议Capitol唱片公司控制他们唱片在美国市场的生杀大权,结果这些唱片在送往唱片店不久尚未发行的时候就被封存禁止发售,直到一个星期之后封面重新换成了普通图案之后才再次上市发售,而现在拥有那张专辑原始封面的唱片其珍藏价值早已超过数万美元。同年,乐队又因为列侬的“披头士比耶稣更受欢迎”的言论而一度遭到了电台和媒体的封杀,但是这只持续了很短时间媒体就妥协了,在披头士道歉之后,他们重新对披头士敞开了大门,似乎披头士确实比耶稣更受欢迎。但是乐队在1966年8月29日结束了在旧金山Candlestick公园的演唱会之后,就宣布暂停巡回演出,集中精力在录音室去做音乐创作。但是媒体却广泛的认为乐队即将解散,特别是乐队的成员在注重乐队发展的同时也开始了个人音乐的发展,更加刺激了这种说法的蔓延,不过披头士最终以新单曲核心专辑的发布而彻底打消了媒体的各种猜测。

  1967年,披头士乐队发行了专辑《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这张专辑不仅让披头士继续着流行和摇滚乐界的统治性地位,同时也是披头士出色的迷幻音乐专辑,多种乐器的混杂以及多首歌的混录等,旋律、编曲、歌词、器乐等各方面仍旧是无可挑剔,同时专辑中歌词所流露出的嬉皮士态度,再一次代表了当时社会上年轻人的思想,披头士再次代表了年轻一代的文化思潮,因而虽然他们的迷幻音乐以及生活上开始服用迷幻药的做法受到了一定的压力,不过披头士却依然扮演着青年人先锋的角色,披头士依然是文化的先驱,不过他们的音乐却开逐步的离开摇滚乐转而向着流行音乐的方向发展和变化。1967年8月27日,披头士乐队的经理人,为乐队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爱泼斯坦由于吸毒过量而死在了伦敦家中,种种迹象表明,爱泼斯坦可能是蓄意服毒过量自杀。失去了经理的披头士突然变得有些混乱无主,他们自编自导拍摄的第一部电影《Magical Mystery Tour》在BBC播出,但是最终遭到评论界的口诛笔伐以及媒体的刁难,虽然电影的原声专辑仍旧受到了歌迷们的疯狂欢迎,但是这一切却成为了披头士乐队出现崩溃的开始。

  1968年,披头士乐队在爱泼斯坦去世之后建立了自己唱片公司Apple Records,用来管理和组织乐队的财政问题。但是披头士乐队成员多年来对于印度宗教的追捧却在这时达到了极至,他们偷偷的来到了印度,潜心修行印度宗教,但是随着媒体的刁难和追逐,乐队成员最终被迫离开了印度,并且放弃了宗教方面的学习。同时由披头士乐队制作音乐的另一部动画片《黄色潜水艇(Yellow Submarine)》再次遭到媒体和批评家们的责难,不过歌迷们的狂热并没有受到丝毫的减弱,影片同名主题歌《黄色潜水艇》也已经成为了披头士的经典作品之一。1968年末,披头士乐队发行了双唱片的专辑《The Beatles [White Album]》,这张专辑在进一步巩固他们在歌迷群体中影响力的同时,又重新赢得了各方的好评,重新证明了乐队成员的大师级水平。在这张专辑中,披头士乐队放弃了迷幻音乐,转而继续坚持以吉他为主的摇滚乐,并且继续展示他们的多种风格融合以及多种乐器的演奏能力和编曲等才华,这张专辑也成为了披头士乐队最经典的专辑之一。但是在专辑辉煌的背后,披头士乐队不可调和的原因逐步的被暴露出来了,与早期音乐创作和表演时相比,此时的披头士音乐已经开始出现个人化程度过高的现象,一首歌并不是由集体或者个人创作出来之后再由乐队集体来表演,而是某个人创作出来一首完全适合自己来演唱或者表演的歌曲,由个人展示才华,乐队的其他成员只是伴奏,在歌曲中并没有什么表现机会,这种现象最为突出的就是两大天才列侬和麦卡特尼,两个人只创作适合自己个人的单曲,而越来越少的为乐队整体创作音乐,这是乐队的集体音乐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列侬和麦卡特尼两个人明争暗斗的恶性竞争,各自创作各自的音乐,并且在爱泼斯坦去世之后,列侬和麦卡特尼两个人都希望能够由自己一个人统领乐队,但是双方又不能相互心服,而只能暗地斗争,并且屡次在录音室争吵,列侬还在此期间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个人专辑。更为棘手的是,在列侬和麦卡特尼明争暗斗的同时,同样富有创作才华,特别是极其富有编曲作曲以及演奏天赋的乔治·哈里森也渐渐因为自己年龄最小而在专辑制作时受到的一些不太公正的对待而感到不满,比如更少的作为领唱,创作的单曲也更少的被收录在内等情况,同时乐队的相对内敛的鼓手林戈·斯塔尔也开始不能忍受由于不是乐队原班人马而受到的各种不平等对待,比如平时基本看不到斯塔尔担任领唱,甚至连乐队的合影中,斯塔尔的单人照也是四名成员中最少的。披头士乐队不可调和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乐队团结的危机一触即发,所幸的是,当时的媒体在此时尚未意识到这些问题。而与这些矛盾同时出现的还有列侬的爱情问题,列侬此时已经和日本女星小野洋子(Yoko Ono)深深的坠入了爱河,尽管遭到了乐队其他成员以及大量歌迷的一致批评,但是列侬依然是执著的和这个日本女人在一起,并且因此时常影响乐队的计划。

  1969年初,披头士乐队的成员间再次出现了分歧,麦卡特尼主张乐队重新恢复大规模的巡回演唱会,但是其他人决定继续在录音室内录制新专辑,并且暂定名为《Get Back》。但是乐队的录制计划却非常的不顺利,麦卡特尼表示不同意,而哈里森又暂时性离队,并且在归队以后带来了美国的键盘手比利·普雷斯顿(Billy Preston)作为乐队固定的键盘手,同时为了缓和一下乐队四名成员间的不和谐气氛。但是遗憾的是乐队新专辑的计划最终流产,乐队此后只是为一些电影和电视节目录制了少量的几首单曲而已。随后在1969年1月30日,披头士乐队在伦敦Apple Records唱片公司的房顶上举行了即兴的小型演唱表演活动,但是在表演结束之后没有人会想到这竟然是他们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公开表演。但是在1969年春天,披头士乐队原本准备录制的专辑中最好的两首单曲《Get Back》和《Don’t Let Me Down》以单曲形式发表,并且依旧在全世界各地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歌曲,世界上的披头士热潮并没有降温,大量的披头士狂热者们依旧保持着狂热。可是更大的矛盾在不久之后到来,保罗·麦卡特尼在3月12日和美国摄影师琳达·伊斯特曼(Linda Eastman)结婚,几天之后,约翰·列侬也正式迎娶了日本女星小野洋子,关键的问题随后出现,麦卡特尼坚持由自己的岳父李·伊斯特曼(Lee Eastman)作为乐队的新经理,但是乐队的其他成员最终聘请了美国商人艾伦·克莱恩(Allen Klein)担任了乐队的经理。披头士乐队在1969年中期最后一次走进了百代公司的录音室,和制作人乔治·马丁一起去录制专辑《Abbey Road》。这张专辑中,尽管多个部分是四名成员分开录制的,但是乐队却达到了非常惊人的统一,四名音乐家在这一时间里又重新发挥出了最高的艺术水平,同时在音乐旋律,编曲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的和谐,而在歌曲的音乐音乐创作方面,哈里森也和列侬以及麦卡特尼平分秋色。乐队成员间最后的努力最终缔造了这张完美的专辑。最终这张专辑在市场上又继续了披头士的时代,疯狂的披头士迷们继续无限制的发挥着自己的热情,然而没有人会想到此时的披头士乐队,解散已经只是时间问题。而此时由于披头士乐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进行过公开表演,以至于在美国大陆产生了许多谣言,有一种说法认为麦卡特尼已经早在数年之前就已经因车祸而去世,现在只不过是一名出色的模仿者替代了他,而这些想象力丰富者们的依据则是根据唱片封面的艺术抽象性来判断出来的。然而真实的是,1969年9月,约翰·列侬提出退出披头士乐队,但是由于此时的披头士乐队正在于百代公司商谈续签合同的问题,列侬退队的事情就被临时搁放下来。

  进入1970年,披头士乐队再也没有录制一首歌,乐队的成员只是分开后,独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列侬和小野洋子为自己的乐队操劳,麦卡特尼准备自己的第一张个人专辑,哈里森和其他乐队一起做巡回演出,斯塔尔则在拍摄电影,仅仅在一些公开露面的时候举在一起,并且形式上否认有关解散的传闻。整个世界都没有真正意识到这支正处事业颠峰的伟大乐队即将解散。1970年春天,由于需要再进行混音制作的1969年初录制的单曲加工制作完成,并且作为电影原声《Let It Be》正式面世,但是由于录制时间等原因,《Abbey Road》通常被认定为披头士乐队的最终专辑,不过这张专辑依然在全世界取得了非常令人瞩目的成绩,因为此时的披头士热潮并没有减少。但是在这张专辑发行之前的1970年的4月10日,保罗·麦卡特尼宣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他将退出披头士乐队,从此也宣告了伟大的披头士乐队即将进入历史。最初的时候由于人们还不了解情况,所以率先提出离队的麦卡特尼受到了歌迷和媒体的巨大压力,但是当一切渐渐清楚之后,人们似乎认为四名伟大的音乐家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注定了乐队的解体。而从乐队解体以后,Apple Records唱片公司也有名无实。1970年10月31日,麦卡特尼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完全解散披头士乐队,并且禁止乐队重组,经过长达一年的审理辩论之后,最终诉讼被法庭批准,披头士乐队从此以后再无任何希望重新复合。

  披头士乐队解散以后,乐队的成员也各自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自己的事业,哈里森在列侬和麦卡特尼的阴影里得不到施展的才华终于得以在世人面前展现,他组建了All Things Must Pass乐队,列侬则和妻子继续经营着自己的乐队(Plastic Ono Band),麦卡特尼的单飞生涯最为成功,他的Band on the Run乐队在商业上及评论界都获得极大的成功,在流行音乐界和摇滚音乐界续写着自己的辉煌,而最不顺利的则是斯塔尔,并没有太多创作才华的他在70年代初的时候只能是频繁的帮助各个前队友,做一些伴奏工作,并没有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问世。经过70年代之后,列侬的音乐在独立发展后越来越拥有伟大的思想和深意,歌词方面的造诣越来越深,而麦卡特尼则依旧保持着音乐的美妙旋律,哈里森依旧在器乐的表现上超出其他前队友,而斯塔尔则只能创作出相对不错的音乐,渐渐的趋于平庸,但是仍旧是一名优秀的音乐家,单曲和作品都曾经达到过非常辉煌的高度。应该说在70年代的时候,披头士的成员们由于披头士狂潮的延续,依然能够续写着自己乐队的传奇和辉煌,并且取得伟大的商业成就和非常高的评论。

  尽管在整个70年代,关于披头士乐队要重新复合的传闻连绵不断,但是在1980年,随着列侬在纽约街头被刺身亡,披头士彻底的进入了博物馆。而在进入80年代以后,前披头士乐队成员的作品销量虽然依旧非常受到欢迎,但是销量却呈现出了逐年下降的趋势,歌迷们已经渐渐的习惯了披头士已经不复存在的事实,披头士乐队和披头士的前队员们正在慢慢的成为了记忆中的偶像和传说中的人物。虽然披头士乐队的前队员们的作品销量日益减少,但是披头士乐队的作品却依然释放着不老的光辉,除了不断的被其他新生代歌手所翻唱以外,乐队的专辑销售也一如既往的保持着非常高的销量,丝毫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的退色,披头士仍然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新歌迷。

  进入90年代,披头士乐队的三名剩余成员还有列侬的遗孀,就披头士乐队的各种版权的所有权问题最终在法庭上达成了基本的一致。这使得披头士早期的作品得以在90年代利用高新技术重新的发行,其中包括约翰·列侬创作的乐队未曾发表过的两首单曲《Free as a Bird》和《Real Love》也得以重新面世,这些专辑在推出之后依旧成为了唱片市场的畅销货,同时由于早期一些音乐作品的版权达成了一致,结果披头士乐队早期曾经在BBC的电视节目中表演的现场录音和录像,以及拍摄的关于披头士乐队的纪录片等等都有机会重新发行,这些CD和VCD在90年代陆续的被发行,解散二十多年的披头士乐队再次把经久不衰的音乐带给了后代。

  进入新世纪,披头士乐队依然经常有精选集或者翻录专辑问世,他们的这些伟大的音乐作品,在新世纪依然散发着永恒的魔力,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着几十年后的唱片市场,经常会在乐队解散数十年后继续成为排行榜的冠军。而当列侬离开人世的时候,为其举行追悼纪念活动以及参加守夜的世界歌迷多达数百万人,当2001年杰出的吉他手乔治·哈里森因病辞世的时候这种场面又再次重现,至今仍又一代又一代的性格迷被披头士的魔力所吸引,为他们的音乐所痴迷,披头士的音乐成为了人类的永恒。

  披头士乐队拥有着世界上各种唱片销量统计的最高纪录,全球拥有数亿张的唱片销量,并且每年仍有近千万张的增幅,大大领先于“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仅在美国就拥有将近一亿六千五百万张的销售纪录,领先亚军多达六千万张,几乎每两个美国人就拥有一张披头士的唱片。作为乐队整体,披头士乐队还曾经获得过八次格莱美奖。第一次是在1964年度第七届格莱美颁奖中,披头士乐队凭借单曲《A Hard Day’s Night》获得了最佳乐队奖(Best Performance By A Vocal Group),在两年后的第九届格莱美颁奖中,披头士乐队由约翰·列侬和保罗·麦卡特尼创作的单曲《Michelle》获得了年度最佳歌曲奖(Song Of The Year),专辑《Revolver》同时还获得了一个技术类奖项——最佳唱片封面奖(Best Album Cover, Graphic Arts),在1967年度第十届格莱美颁奖上,披头士乐队凭借专辑《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收获了年度最佳专辑(Album Of The Year)和最佳当代专辑(Best Contemporary Album)两项大奖,同时这张专辑又获得了两个技术性奖项——最佳非古典类录音工程奖(Best Engineered Recording - Non-Classical),以及蝉联了最佳唱片封面奖。1969年度第12届格莱美颁奖典礼上,披头士乐队的专辑《Abbey Road》第二次获得了技术类的最佳非古典类录音工程奖。1970年度第十三届格莱美颁奖上,披头士乐队凭借《Let It Be》获得了最佳原创电影电视音乐奖(Best Original Score Written For A Motion Picture Or A Television Special)。此后由于披头士乐队的解散一直未能再次获奖,直到1996年度第39届格莱美颁奖典礼上,已经解散近三十年的披头士乐队包揽了格莱美三项大奖,凭借单曲《Free As A Bird》,披头士获得了格莱美最佳流行乐队奖(Best Pop Performance By A Duo Or Group With Vocal),而《Free As A Bird》的音乐录影带,以及音乐录影带《The Beatles Anthology》分别获得了格莱美最佳音乐录影带短片奖(Best Music Video, Short Form)和最佳音乐录影带长片奖(Best Music Video, Long Form),再次书写了披头士不老的传奇。
 

回复:

好详细 !

谢谢旅程斑斑!
 

回复:

很喜歡這首試聽曲,呵呵...
 

回复:

坐在楼下耐心等待上传的档案,看来版主又要花去不少心血了!
 

回复:



引用:
最初由 聞到咖啡香 发表

很喜歡這首試聽曲,呵呵...


4张里面我最喜欢的也就是这首。
 
1  /  15  页   12345678»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5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