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2]【交响乐泰斗】〖指挥界27位顶级大师一人一首经典示范〗 Masters Of Conductor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爱乐之城 · 聆听一辑西方古典西方古典-Mp3区(VIP) [2006-10-12]【交响乐泰斗】〖指挥界27位顶级大师一人一首经典示范〗 Masters Of Conductor

版块说明:
◎ 本版块为社区本地下载收费版块,需付费成为音乐精灵,回复后才能看见下载链接。音乐精灵详情请查看 论坛置顶帖>>
◎ 『激动社区』品牌唱片公司及专辑下载索引汇总(附本地下载必备软件):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1553975.htm
【本地MP3区下载必备】txt、rar及mp3文件的批量下载自动重命名解压缩教程(简易版):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2556282.htm
   
1  /  35  页   12345678» 跳转 查看:35936

[2006-10-12]【交响乐泰斗】〖指挥界27位顶级大师一人一首经典示范〗 Masters Of Conductor

[2006-10-12]【交响乐泰斗】〖指挥界27位顶级大师一人一首经典示范〗 Masters Of Conductor




引用:




专集介绍:









曲目:
                       






音乐下载: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相关链接:



指挥界27位顶级大师一人一首经典示范 Masters Of Conductors ★320kbps mp3,2CD之№2★







试听:Beethoven - Symphony No. 5


Carlos Kleiber(卡洛斯·克莱伯)指挥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本专集音乐上传仅供爱好者试听,请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以保版权。



 

回复:



引用:




1-01
   
  Carlos Kleiber,卡洛斯·克莱伯,(1930-2004),德国指挥家。1930年7月3日出生于柏林。父亲是著名指挥家埃里希·克莱伯(Erich Kleiber)。早年随家庭迁居阿根廷,并在那里成长。由于老克莱伯并不希望儿子成为音乐家,小克莱伯20岁才开始学习指挥。1954年在波茨坦(Potsdam)首次登台指挥演出轻歌剧,1956年在杜塞尔多夫指挥德国歌剧。随后的8年任职于苏黎世歌剧院。1966年与斯图加特沃坦伯格国家歌剧院签约。1968年起担任慕尼黑歌剧院客席指挥。1974年首次在拜罗伊特音乐节指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获得巨大成功,从此跻身世界一流指挥家的行列。
  
    克莱伯为人不事张扬,一向不接受长期聘任,演出活动和录音也不多,他不像卡拉扬那样广泛,一生只钻研少数曲目,但依然得到极高的评价。他擅长浪漫乐派歌剧,如韦伯的《自由射手》、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比才的《卡门》、威尔第的《奥赛罗》、《茶花女》、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理查·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等,以刚柔兼优的指挥风格得到很高评价。音乐会方面则往往根据的兴趣而有所选择,曲目较少,偏爱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作品。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录制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被认为是唱片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






1-02
   
    Karl Bohm,卡尔·伯姆,(1894-1981),奥地利指挥家。先后在格拉茨和维也纳学音乐,1921年应聘到慕尼黑歌剧院任指挥,此后相继任达姆斯塔特的总音乐指导,汉堡、德累斯顿和维也纳等地歌剧院的音乐指导。

    1954年后,在伦敦修道院花园歌剧院及纽约大都会歌剧等任指挥。多年来一直活跃于维也纳音乐周、萨尔兹堡音乐节和拜罗伊特音乐节上。

    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达四十年之久。1964年被授予“奥地利音乐总指导”的最高称号,1970年维也纳爱乐乐团授予他终身名誉指挥的称号。

    1974年被选为维也纳乐友协会的名誉会员。他的指挥气势宏伟,语言朴素,结构严谨,有深刻的思想性,很能抓住听众的感情。他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可与卡拉场的柏林爱乐乐团相媲美。






1-03
   
  Herbert Von Karajan,赫伯特·冯·卡拉扬(1908-1989),奥地利指挥家。1908年4月5日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1928年12月17日在温德拉指挥班学生音乐会上首次指挥维也纳音乐学院乐队,演奏了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次年以指挥家的身份公开指挥演出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吉诃》。

  1933年首次参与萨尔茨堡音乐节,指挥演出古诺的歌剧《浮士德》。翌年,他在萨尔茨堡首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1935年被委任为德国最年轻的音乐指挥使者到布鲁塞尔、斯德歌尔摩、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客席指挥演出。1937年应瓦尔特之邀,在维也纳首次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938年在柏林国家歌剧院首次登台,指挥演出《费德利奥》。1939年担任柏林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翌年指挥演出《埃列克特拉》,受到作者理查·施特劳斯的高度赞赏。同年与DG公司签订录制首张唱片合约。1947年成为维也纳爱乐协会负责人,策划维也纳爱乐协会乐团和维也纳交响乐团的演出事务。1948年起恢复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活动,并与世界各地著名乐团建立关系,四处演出,名噪一时。1949年兼任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常任指挥,1950年兼任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51年登上拜罗伊特音乐节的舞台。1955年成为柏林爱乐乐团的终身首席指挥。1956年又接替指挥大师伯姆,就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1957-1970年担任萨尔茨堡音乐节音乐总监。他在短期内取得了世界四大歌剧院(米兰、维也纳、纽约、伦敦)的霸权地位,成为欧洲乐坛上的“帝王”,被称为“欧洲的音乐总监”。1967年,他创办了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1968年,萨尔茨堡省授予他名誉指环,受委为萨尔茨堡大学荣誉参议员。

  1979年10月,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团首次访问中国,演出了莫扎特第三十九交响曲、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和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等。

  1983年,伦敦皇家爱乐协会授予卡拉扬金质奖章。他是70年来第一位获得此荣誉者,过去接受此奖章者只有托斯卡尼尼、比彻姆和瓦尔特。1989年7月16日病逝。

  卡拉扬的指挥严整而富有条理,精雕细镂,一丝不苟,达到了完美和瑰丽境界。他一生灌制了900张唱片,代表性的作品有:巴赫《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比才《卡门》、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海顿《12首伦敦交响曲》、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等。
   





1-04
   
    Fritz Reiner,弗里茨·赖纳,(1888-1963),匈牙利裔美国指挥家。1888年12月19日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商人家庭。1903年考入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曾师从巴托克。1908年在布达佩斯歌剧院首次指挥《卡门》。1910年任莱巴(今卢布尔雅那)地方剧院指挥。1914年任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指挥,演奏了大量瓦格纳的作品,同时成为理查·施特劳斯的好友和追随者。1922年移民美国,出任辛辛那提交响乐团音乐指导。1931年任费城柯蒂斯学院歌剧及管弦乐系系主任,同时,继续指挥费城大歌剧院,并任费城交响乐团客座指挥。1936年首次在考文特花园演出。1938-1948年任匹兹堡交响乐团音乐指导。1948年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指挥。1953年成为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指导。在他的带领下,该团成为“世界上最精确、最灵活的乐团”。1963年11月15日在纽约为大都会歌剧院排练《众神的黄昏》时不幸逝世。

  赖纳的指挥忠于原作,结构清晰,速度精确,色彩华丽,富于热情,追求以最小的动作获得最大的效果。特别擅长莫扎特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他为 RCA Victor 留下了不少优秀的唱片。






1-05
   
    Karl Richter,卡尔·李希特,(1926-1981),德国指挥家。1926年生于德国中部普劳恩(Plauen)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后就学于莱比锡宗教音乐学院。在这里他饱受以巴赫为代表的德国音乐传统的熏陶,20岁即成为德累斯顿基督教堂的唱诗班指挥,1949-1950年期间任莱比锡托马斯教堂管风琴师,这里正是巴赫200年担任过的职务。1951年移居慕尼黑,任马可教堂音乐总监,并在慕尼黑音乐学院任教。1953和1955年,先后组建了慕尼黑巴赫合唱团和慕尼黑巴赫乐团,积极推广巴赫的音乐。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这两个音乐团体很快获得了国际性的声誉。

  作为指挥家,卡尔·李希特专长于演绎J·S·巴赫的作品。1968年,他分别于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成功的指挥了巴赫的两部伟大作品:《马太受难乐》和《b小调弥撒》,在当时很少有人敢于染指巴赫这两部宏伟而复杂的作品,他的成功引起轰动。

  1958年,李希特开始与 Archiv 合作,为Archiv 录制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之后他又录制了巴赫创作的几部重要的康塔塔唱片,获得了人们的空前好评,确立了他在演奏巴赫声乐作品方面的稳固地位。60年代,李希特录制的《圣诞清唱剧》、《b小调弥撒》和《约翰受难曲》也和他录巴赫的康塔塔一样出色,70年代,使李希特引以自豪的是,他精心挑选了一批训练有素的合唱队员和一些有创造力的器乐演奏家,并在许多优秀艺术家和歌手的支持下,为 Archiv 录制了巴赫64部康塔塔全集。

  李希特于1981年去世,终年55岁。

    李希特的演奏风格,源自莱比锡乐派传统,强调戏剧性与效果,在演奏时不仅有力度,而且刚柔相济,有宏大的气势又有美妙的音色,有极大震撼力。面对战后蓬勃兴起以仿古乐器演奏巴罗克音乐以力求原样再现的古乐风潮,李希特并没有随波逐流,他的乐团仍使用现代乐器。他把精力主要用在研究巴赫音乐乐谱的内涵上,准确把握每一个音型的表情及含义,在“神”而不是在“形”上去再现巴赫。






1-06
   
    Giuseppe Sinopoli,朱塞佩·辛诺波里,(1946-2001),生于意大利威尼斯而在西西里长大。他的家庭没有音乐源源。12岁时他开始秘密学习音乐,因为他父亲认为他的智商很高,应该做个医生什么的,所以非常反对他把音乐作为终生职业。他只好到在保达大学念医学,一方面在威尼斯班乃廸托马赛罗音乐院进修音乐。一九七一年他从保达大学毕业就到维也纳,拜到史瓦罗夫斯基门下学指挥。一九七五年成立布鲁诺·马德纳合奏团,一九七九年与柏林爱乐合作演出现代曲目,一九八一年他的首部歌剧《罗·沙洛美》在慕尼黑首演。

    1983年他首度在美国登台,与纽约爱乐合作演出,并在伦敦柯芬园演出《曼农·列斯考》。他在伦敦的首度登台,则是与伦敦小交响乐团演出贝里奥和自己的作品。他在作曲方面,是拥护现代音乐的一员,并使用电子合成器和电脑,一九八一年被选为德国声学院(不是声乐学院)的荣誉艺术家。一九八四年他继慕提之后被聘为爱乐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同时也是罗马西西利亚音乐学院管弦乐团指挥。1992年秋天,辛诺波里被指定为德累斯登国家管弦乐团首席指挥,他与德累斯登国立管弦乐团的合约到2007年才届满。辛诺波里是当今三大意大利指挥之一(另两位是阿巴多和慕提),他们三位现在可说在伦敦叱吒风云,其声势与二十年前的匈牙利三大:萧提、杜拉第、克尔提斯席卷伦敦的盛况下相上下。与他的义大利同侪一样,他对威尔第格外崇敬,曾花整整四年单单研究威尔第,并精心准备《马克白》的演出。

    马勒和舒曼也是他所擅长,辛诺波里不愧是学究出身,透过他写的唱片解说可看出他对这些作品下的研究工夫。在舒曼第二号交响曲唱片解说中,辛诺波里详尽的写出舒曼创作这出作品时的心路历程:同时从心理学和病理学观点来重新分析舒曼的作品内容。他指出:「现在我们应该放弃仅以主题、发展结构……等衡量十九世纪古典音乐的老观念,因为若以这些因素作为价值标准,那么舒曼的音乐根本不及格!像偏执狂、强迫性心理病症……等,不仅是舒曼的个人病历,同时也是其作品的重要基本成份。

    辛诺波里又指出,除柏辽兹外,舒曼可能是首位把心理状态的变化,转变为音乐要素变化的一位。舒曼在完成第二交响曲后说:“当我写完第四乐章时,我从自己作品中,发觉到更多的自我。”辛诺波里的本曲录音,与柴可夫斯基的《曼弗雷德》收录在一起,都是富原创力而令人印象深刻的。

    到了九十年代,辛诺波里开始活跃在华格纳领域。他几乎每年都会被邀请到拜鲁依特音乐节指挥华格纳的歌剧。是当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华格纳指挥大师。

    2001年辛诺波里在柏林德意志歌剧院排练《阿伊达》时,突然因心脏病发作,从指挥台上摔下而且失去意识,不治。年仅五十四岁。






1-07
   
    Lorin Maazel,洛林·马策尔,(1930-    )美国指挥家,又译马泽尔。1930年3月6日出生于巴黎,父母都是美国人。早年就被带到美国接受教育。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还曾在匹兹堡随巴卡里尼科夫(Vladimir Bakaleinikoff)学习指挥。7岁应托斯卡尼尼之邀,指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NBC),随后又指挥了纽约爱乐乐团的夏季音乐会演出。9岁与斯托科夫斯基合作,指挥了洛杉矶爱乐乐团的演出。13岁初次指挥克利夫兰乐团。1946年进入匹兹堡大学学习文学、数学和哲学,同时担任了匹兹堡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1951年至意大利学习巴洛克音乐,并开始指挥欧洲的知名乐团。此后作为年轻的指挥家,指挥波士顿、纽约、芝加哥等乐团,以及欧洲知名乐团,活跃于欧洲、北美、南美及日本等地的音乐节和歌剧院,包括萨尔茨堡、爱丁堡、大都会歌剧院、拉斯卡拉歌剧院、巴黎歌剧院、科文特花园剧院等。他还在许多乐团担任过重要职位,包括1965年任德国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1970-1982年任克利夫兰乐团指挥,1976-1980年任伦敦爱乐乐团首席客座指挥,1982-1984年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1988-1990任法国国家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88-1996任匹兹堡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88年曾率乐团来华演出,1993年任巴伐利亚电台交响乐团音乐总监。2002年受聘为本乐季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

  马策尔是一位精力旺盛、充满活力并且成就卓著的国际性指挥家,获得过诸如法国军队荣誉勋章、德国十字司令勋章等许多荣誉。他指挥过130多个乐团,在40多个国家演出了4000余场歌剧和音乐会,录制过300多张唱片,其中不少获得国际性大奖。

  他的指挥风格严谨、精细,管弦乐队发音清澈、逻辑性强。以对古典乐派和晚期浪漫主义的作品理解深刻,以及对歌剧艺术处理得体而著称。作为小提琴家,他还经常举行独奏音乐会。




 

回复:



引用:




1-08
   
    Seiji Ozawa,小泽征尔,(1935-    )日裔美国指挥家。1935年9月1日出生于中国沈阳。父母均为日本人,1936年随家迁居北京,1941年回日本东京。小泽七岁学习钢琴。1951年进入东京桐朋学园,师从斋藤秀雄学习作曲。后改学指挥。1959年赴法国学习。同年9月获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奖。次年至美国,荣获了科乌谢维茨基大奖,并成为蒙什的学生。此后又曾随卡拉扬、伯恩斯坦学习,并担任过纽约爱乐乐团的副指挥。

1962年,出任日本广播协会交响乐团指挥。不久辞职返美。1965-1969年任多伦多交响乐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70-1976年任旧金山交响乐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73年起任波士顿交响乐团终身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76年带领波士顿交响乐团在欧洲首演,后又曾巡回美国14个城市演出。1981年再次大规模巡回日本、法国、西德、奥地利及英国。

  此外他还曾担任过世界上许多交响乐团和歌剧院的客席指挥,诸如柏林爱乐乐团、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巴黎管弦乐团、新日本交响乐团和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等。他还曾是萨尔茨堡音乐节和坦格伍德音乐节等世界著名音乐节上的主要特邀指挥和音乐指导。

  2002年,他在维也纳指挥了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

  小泽征尔与印度指挥家梅塔、新加坡指挥家朱晖,并称为“世界三大东方指挥家”。

  小泽曾多次访华:1976年12月庆邀首次到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1978年6月第二次访问北京,指挥了中央乐团的演出;1979年3月率波士顿交响乐团访华,轰动北京;同年12月第四次访问,指挥前中央乐团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1994年5月第五次访问中国,曾在沈阳指挥辽宁交响乐团演出贝多芬《埃格蒙特》序曲、《梁祝》等。1999年又曾至北京讲学。

  小泽荣获不少学位称号,包括旧金山大学名誉博士、日本艺术院大奖,马萨诸塞州大学、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诺顿惠顿学院荣誉音乐博士学位等。
   





1-09
   
    Claudio Abbado,克劳迪奥·阿巴多,(1933-    )意大利指挥家。1933年6月26日意大利米兰的一个音乐世家。早年在米兰音乐学院跟随父亲学习钢琴,后来进入威尔第音乐学院主修钢琴、作曲,并随指挥家沃托(A.Votto)学习指挥。毕业后赴维也纳深造,1955年在萨尔茨堡师从古尔德(G.Gould)学习钢琴,后在梅塔推荐下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随斯瓦洛夫斯基(H.Swarowsky)学习指挥。1958年参加在美国唐格尔伍德举办的库塞维茨基指挥比赛(Koussevitsky Competition),获一等奖。

  两年后,应邀参与纪念斯卡拉蒂诞生300周年音乐会,首次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登台指挥演出。他组建了米兰独奏家室内乐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63年赴纽约参加第一届米特罗普洛斯国际指挥比赛(Mitropoulos Prize),荣获第一名。在一个乐季中担任纽约爱乐乐团的伯恩斯坦的助理指挥。

  196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卡拉扬认识了他,邀请他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中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马勒《第二交响曲》,这次成功的演出奠定了他在国际乐坛的地位。

  1968年首次在米兰著名的斯卡拉歌剧院(La Scala)指挥演出贝利尼的歌剧《凯普莱特与蒙泰古》,由此获任歌剧院首席指挥(9年后升为音乐总监)。在此后的18年中,他大力扩充演出剧目,除传统剧目外,还指挥了一系列现代歌剧。同时他率领该院赴慕尼黑、维也纳、伦敦、华盛顿、巴黎等地演出。此外他还经常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爱丁堡音乐节、柏林音乐节和佩萨罗音乐节上担任客席指挥。

  1971年阿巴多与不设常任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签约,此后曾带领乐团展开了一系列的世界性巡回演出。1979年接替普列文出任伦敦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在1983年至1986年期间担任该团的音乐总监,曾带领乐团赴世界各国演出。

  1984年首次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威尔第的歌剧《西蒙·波卡涅格拉》,1986年,出任该院音乐总监。在维也纳,他指挥演出的贝尔格《沃采克》、罗西尼《意大利姑娘阿尔及尔》等作品,反应热烈,好评如潮。1987年被委任为维也纳城的音乐总监("Generalmusikdirektor" of the City of Vienna),对维也纳所有的歌剧院、音乐厅和音乐节的演出拥有最高的权力,打破了以前只有奥地利人任该职的惯例。

  1989年卡拉扬逝世,阿巴多被柏林爱乐乐团选为第五任音乐总监,事业达到高峰。1998年,65岁的阿巴多宣布,2002年将离开柏林爱乐。

  阿巴多最初是歌剧指挥,后来则主要指挥交响乐,曲目十分广泛,他对罗西尼、威尔第等意大利作曲家的歌剧,演绎尤为出色,同时他也擅长德、奥、俄的交响乐以及现代作品。自70年代开始,阿巴多录制了大量录音,主要由DG、EMI、Sony发行,包括贝多芬、马勒、门德尔松、舒伯特、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交响乐全集。

  阿巴多的指挥具有意大利风格,较为传统,忠于原作、注重细节,同时明快流利,富有生气,不乏热情,善于抓住音乐中最本质的东西。但一些作品也被认为缺乏个性。他指挥时他通常不看谱,认为这样可以使他跟团员的接触更紧密。排练时比较沉默,很少作口头解释,认为凭手势、眼神即可传达他想的东西。他说:“指挥应该研究作曲法,会演奏乐器,具备良好的节奏感及音感,熟悉人们的心理,还要有好记性。而最重要的是他必须有为音乐献身的热情……还应当理解及尊重那些个性有别于自己的演奏家及歌唱者。

  为了表彰阿巴多在音乐上的卓越贡献,许多国家都给了他很高的荣誉,诸如意大利最高荣誉奖 Gran Croce,德国音乐最高荣誉 International Ernst von Siemens Music Prize,维也纳爱乐荣誉指环、桂冠指挥,法国文化部勋章,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奖,国际马勒协会金质奖章,剑桥大学荣誉学位等。






1-10
   
    Hermann Scherchen,赫尔曼·舍尔辛,(1891-1966)德国指挥家。1891年6月21日出生于柏林。早年自学中提琴,1907-1910年在柏林布鲁斯纳乐团(Berlin Blüthner Orchestra)担任中提琴手,不久又在柏林爱乐乐团担任中提琴手。1914年成为里加交响乐团(Riga Symphony Orchestra)指挥。一次大战期间滞留苏联。1918年返回柏林,创建了新音乐协会(New Music Society)和一个弦乐四重奏。一年后又创办了音乐杂志《旋律》(Melos)。1920年在柏林音乐学院学习。1921年加入莱比锡音乐会协会乐团(Leipzig Concert Association Orchestra),并继富特文格勒之后成为法兰克福展览音乐会的指挥。1923年起定期指挥温特图尔乐团(Winterthur Orchestra)。1923年与他人一起创建了当代音乐协会。1928年移居柯尼希斯贝格(K?nigsberg),担任北方电台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1933年离开德国,在布鲁塞尔、维也纳和瑞士等地创建交响乐团和杂志,俱以 Ars Viva 或 Musica Viva 来命名,并主要演奏当代音乐。1944-1950年担任苏黎世广播乐团指挥(他在任时名为贝罗明斯特广播乐团,Beromünster)。二战后在威尼斯和达姆施塔特(Darmstadt)从事教学工作。1950年在苏黎世创建 Ars Viva 出版社,专门出版被遗忘和不太知名的古典音乐作曲家的作品。同时开始研究音乐电声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于1954年在瑞士的格拉夫萨诺(Gravesano)建立了实验室。1959-1960年又担任了西北德爱乐乐团指挥。1966年6月12日逝世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舍尔辛是20世纪重要的指挥家。他致力于推广当代音乐作品,发掘天才,指挥了勋伯格、伯格(Alban Berg)、韦伯恩(Anton von Webern)、理查·施特劳斯等许多当代作曲家作品的首演。同时,他也从未忽视旧有的传统,直到现在,他对莫扎特及浪漫时期的音乐作品的解释,仍然无与伦比。此外他还写过《指挥学教程》(Lehrbuch des Dirigierens)、《感受现代音乐》(Das moderne Musikempfinden)等著作。他还是一位少有的不用指挥棒的指挥家。

  舍尔辛的女儿玛利亚(Myriam Scherchen)在1980年代创立了舍尔辛基金会,以研究他在指挥艺术上的成就。她还是塔哈拉唱片公司(Tahra Productions)的创始人之一,塔哈拉因而也以舍尔辛指挥的剪影为图标。

附注:
  舍尔辛1936年2月13日在北京与萧淑娴(Hsiao Shusien, 1905-1991)结婚(这是他的第三次婚姻),二人生育了三个孩子。萧淑娴是中国作曲家萧友梅的侄女,姐姐萧淑芳是画家(吴作人的妻子)。她本人也是一位音乐家,1924年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随萧友梅学钢琴,1927年随刘天华等人发起组织国乐改进社,1928年毕业,任上海国立音乐院钢琴教师。1930年赴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留学。1935年毕业回国,执教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婚后定居瑞士,1941年创作的管弦乐组曲《怀念祖国》,是最早在欧洲演出的中国作曲家管弦乐作品之一。后来与舍尔辛分手,1950年带着三个孩子回国,曾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长女萧曼,是一位翻译家。外孙江利奇,则成为流行歌手。






1-11
   
    Evgeny Mravinsky,埃费吉尼·穆拉文斯基(1903-1988),在优秀的俄罗斯指挥家中,穆拉文斯基是元老人物,名望最高,功绩最大,被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1903年6月4日,穆拉文斯基生于圣彼得堡,早年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科学.以首次指挥由乌兰诺娃主演的《睡美人》(柴科夫斯基曲)而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6年之内,指挥了《天鹅湖》、《胡桃夹子》、《歌剧玛捷帕》等。

    使他一夜成名的是1938年荣获全苏指挥比赛第一名,同年即被任命为前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即今圣彼得堡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并兼任前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即今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教学工作(后升任院长).任职期间,他几乎只专职指挥这支乐团,一个指挥在一支乐团任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综观其一生,穆拉文斯基最大的功绩就是造就了一支世界一流的乐团-前列宁格勒爱乐乐团.这支乐团气质之好、音质之纯、演绎之优、音色之清、音响之佳、气魄之大、感染力之强,完全可与世界上任何超级乐团相媲美,而这了不起的成就正是穆拉文斯基一手训练出来的.在他广泛的曲目中,最为人称赞的是他对俄罗斯作品的演绎,那款柴科夫斯基《第四、五、六交响曲》(DGG 419745-2),是历史上的经典之作,至今仍是后世之楷模。

    穆拉文斯基还是前苏联当代音乐作品的积极推广者,特别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多半是由他指挥前列宁格勒爱乐乐团首演,如第五交响曲》(1937年) 、《第六交曲》(1939年) 、《第八交响曲》(1943年) 、《第九交响曲》(1945年) 、《第十交响曲》(1953年) 、《第十二交响曲》(1961年)等。

    1988年1月20日,穆拉文斯基因心脏病在列宁格勒逝世,终年85岁。






1-12
   
    Mikhail Pletnev,米哈伊尔·普雷特涅夫,(1957-    ),俄罗斯钢琴家、指挥、作曲家。1957年出生于苏联阿干折(Archangel)的一个音乐家庭,成长于喀山(Kazan)。1970年进入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1974年进入莫斯科音乐院,师从弗利尔(Yakov Flier)、弗拉先科(Lev Vlasenko)。1978年获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大赛金奖。1990年创办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担任音乐总监及首席指挥,曾带领乐团在美国各地巡回演出。他也常应邀担任伦敦交响乐团、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洛杉矶交响乐团等客席指挥。

  钢琴演奏方面,他定期在俄罗斯及欧洲、美国重要的音乐都市举办独奏音乐会。曾与海汀克、夏伊、桑德林、肯特长野、葛济耶夫、贾维、阿巴多,以及柏林爱乐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马捷尔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提勒曼及以色列爱乐乐团、欧洲室内乐团等知名乐团有过广泛的合作。他的钢琴曲录音唱片已有100余张,曲目非常广泛。其中为钢琴所改编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睡美人》钢琴组曲,柴可夫斯基第二钢琴协奏曲、《四季》,1998年入选飞利浦首批“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斯卡拉第键盘奏鸣曲集》获1996年留声机唱片大奖。

  作曲方面,普雷特涅夫的作品有《古典》交响曲、为交响乐团所写的三景、为小提琴与管弦乐团所写的《哈萨克主题幻想曲》,为钢琴与管弦乐团所写的《随想曲》等。此外还改编过贝多芬的作品。

  普雷特涅夫曾于1995、1996年两度获得叶利钦总统授予的俄罗斯联邦第一国家奖。






1-13
   
    卡洛·马里奥·朱利尼(Carlo Maria Giulini) 1914年5月9日出生于意大利东南部城市巴列塔。1944年30岁时,朱利尼才第一次执棒指挥奥古斯泰奥乐团演出(乐团后改名为圣西西里亚音乐学院乐团),两年后被任命为罗马电台乐团总监。1950年他受委托组建米兰电台乐团,并亲自出任指挥,同年在贝尔加莫市歌剧院第一次指挥歌剧演出剧目《茶花女》。

    朱利尼的冒起,引起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萨巴塔的注意,邀请他在斯卡拉歌剧院当指挥助理,1953年后继为首席指挥。朱利尼在国内指挥界有了名声,便开始向国际乐坛进军,1955年他应聘为罗马歌剧院首席指挥,并首次出国在爱丁堡音乐节、美国指挥演出。3年后,他在伦敦皇家歌剧院首次亮相。并于1960年率领该团赴美国、日本巡回演出。

    1963年,他在斯卡拉歌剧院指挥演出《唐·乔万尼》,1967年在皇家歌剧院指挥演出《茶花女》。1969年--1972年为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客席指挥。1973年--1976年成为维也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78年-1984年转任洛杉矶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现今他定期客席指挥世界各地著名乐团演出。

    在近半个世纪的指挥生涯中,朱利尼荣获不少名衔,其中包括维也纳爱乐协会授予他的名誉会员、维出纳交响乐团赠给他的"布鲁克纳指环" 、芝加哥迪·保罗大学颁给他的名誉博士学位、国际马勒基金会授予他的马勒奖章等。1989年5月,为了表彰朱利尼对DG唱片公司的卓越贡献,DG特意赠予他“金留声机”,这是DG所发出的最高奖项。


1-14
   
    德国著名指挥家、作曲家。又译“富特文勒”。1886年1月25日生于柏林。父亲阿道夫·富特文格勒(Adolf Furtwängler)是著名的考古学家。1894年全家迁居慕尼黑。他曾师从舒林斯(Max von Schillings)、雷伯格(Rheinberger)等人学习,从康纳德·安索尔格学钢琴。1908-1909年在慕尼黑任莫特尔(Felix Mottl)的助手。1910年开始指挥生涯,在斯特拉斯堡歌剧院任指挥。1920年接替理查·施特劳斯任柏林歌剧院指挥。1922年继尼基施(Arthur Nikisch)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接着又被聘为莱比锡布商大厦乐团指挥。1925年1月在美国首次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受到广泛赞扬。1927年任维也纳爱乐乐团指挥。1928年,柏林市任命他为音乐总监。1931年首次在拜罗伊特(Bayreuth)音乐节任指挥。1933年担任柏林国家歌剧院院长及国家音乐协会副主席。

  纳粹时期,他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得以摆脱当局对他和柏林爱乐乐团的侵犯,并保护了一些犹太演奏家。1934年3月12日,他指挥演出欣德米特的交响曲《画家马蒂斯》,因欣德米特的妻子是犹太人而受到纳粹头目戈培尔的严词训斥,称欣德米特是一名“文化上的布尔什维克”,“信仰上的非亚利安人”。1934年12月4日他辞去一切职务,数月后又回到柏林爱乐乐团任指挥,并于1935年3月25日指挥了第一次音乐会。1936年,接替托斯卡尼尼任纽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二次大战爆发后移居瑞士,1946年回到德国,同年12月17日,同盟国特别法庭对他参加亲纳粹活动予以赦免。1947年5月25日,他举行了二战后的首次音乐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受到热烈欢迎,这也改善了他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和萨尔茨堡音乐节的关系。1949年他试图应聘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由于公众反对而终止。以后他率领维也纳和柏林两个爱乐乐团在西欧作了大量的旅行演出。此外还任伦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51年,他在重新开幕的拜罗伊特音乐节上担任指挥。1952年柏林爱乐乐团恢复他首席指挥的职位。

  富特文格勒晚年耳聋逐渐加重,在指挥台上必须安装助听装置。1954年11月30日因肺炎逝世于巴登-巴登(Baden-Baden),当时他正准备率柏林爱乐作首次访美演出。卡拉扬被选为他的继任人。

  富特文格勒的指挥风格富于激情,是德国浪漫指挥学派传统的完美体现者。他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以及瓦格纳作品的演绎,成为公认的典规。1922-1954年间,他一直担任柏林爱乐的指挥,使这支乐团长期保持了较高的水准,特别是他加强了弦乐组的实力,从那时起柏林爱乐的弦乐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

  与许多德国指挥家一样,富特文格勒也是一位作曲家,作品有三部交响曲,一首感恩赞,一首钢琴五重奏,钢琴协奏曲,两首小提琴奏鸣曲及其他小品,其风格遵循了浪漫派的传统。

  他的著作和文章还有《布拉姆斯与布鲁克纳》,《关于音乐》、《声音与语言》、《遗愿》等。

  富特文格勒获得过许多荣誉,包括1927年海德堡大学的哲学博士称号,1932年获歌德金质奖章,1939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勋章等。



   
 

回复:

交响乐泰斗,哇我喜欢听
 

回复:

很爱吃蛋炒饭!  今晚就吃蛋炒饭
 

回复:

蛋炒飯:

美帖 且版本棒哦 還是大師們的作品哦
 

回复:

谢谢分享
 

回复:

Masters Of Conductors ★320kbps mp3,2CD之№1
介紹詳實
謝謝
 

回复:

 

回复:

炒飯DD太棒了!
 
1  /  35  页   12345678»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