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4]【交响乐泰斗】〖指挥界27位顶级大师一人一首经典示范〗 Masters Of Conductor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爱乐之城 · 聆听一辑西方古典西方古典-Mp3区(VIP) [2006-10-14]【交响乐泰斗】〖指挥界27位顶级大师一人一首经典示范〗 Masters Of Conductor

版块说明:
◎ 本版块为社区本地下载收费版块,需付费成为音乐精灵,回复后才能看见下载链接。音乐精灵详情请查看 论坛置顶帖>>
◎ 『激动社区』品牌唱片公司及专辑下载索引汇总(附本地下载必备软件):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1553975.htm
【本地MP3区下载必备】txt、rar及mp3文件的批量下载自动重命名解压缩教程(简易版):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2556282.htm
   
1  /  34  页   12345678» 跳转 查看:53905

[2006-10-14]【交响乐泰斗】〖指挥界27位顶级大师一人一首经典示范〗 Masters Of Conductor

[2006-10-14]【交响乐泰斗】〖指挥界27位顶级大师一人一首经典示范〗 Masters Of Conductor




引用:




专集介绍:









曲目:
                       






音乐下载: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相关链接:



指挥界27位顶级大师一人一首经典示范 Masters Of Conductors ★320kbps mp3,2CD之№1★






试听:Mozart - The Marriage of Figaro Overtur


Erich Kleiber (埃里希·克莱伯, 1890-1956)指挥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本专集音乐上传仅供爱好者试听,请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以保版权。








 

回复:



引用:




2-01



    Georg Solti,左尔格·索尔蒂,(1912-1997),英籍匈牙利指挥家,于1912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与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奥地利指挥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美国指挥家)、小泽征尔(Seiji Ozawa,日本指挥家)并称为世界四大指挥家。曾在李斯特音乐院从名师学习指挥、作曲与钢琴。1933-1939年任布达佩斯国立歌剧院专职指挥。1942年在日内瓦国际比赛中获得钢琴优胜。1946年被驻德美军聘为慕尼黑国立歌剧院的音乐指导,由于指挥贝多芬歌剧《费德里奥》成功而任拜仑歌剧院的指挥。曾加入德国籍。1953年始,先后在旧金山歌剧院及交响乐团、芝加哥抒情歌剧院、伦敦修道院花园歌剧院任指挥或音乐指导。他录制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使其名声大振。1971年获得爵士称号后入英国籍。从1969年始,他任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兼常任指挥,还任过巴黎交响乐团与巴黎歌剧院、伦敦爱乐团的音乐指导及指挥。他早期的指挥虽给人以严谨拘束之感,但后期却逐渐转化为宏伟而具有魅力。

  Sir Georg Solti 傲慢而且专横,性情暴躁但坚强而毫不气馁,他被认为是最后一个超越生命的领导者。他有力、激动的个性铸就了音乐的神髓,并以自己高超的技艺驾御了所有演员和音乐人投入演出。Solti 出生于匈牙利,最后定居英格兰。他一生工作于很多地方,无论在巴黎还是芝加哥,他都是一个精力充沛、充满想象力的人。在他80年的艺术生涯中,所获殊荣众多。1962年,他50岁时获得了葛莱美最佳歌剧奖,1992年80岁时再度获此奖项,其余的奖项均为歌剧和交响乐奖。

  他是本世纪最有才气的指挥家及欧美音乐文化领导人之一。这位伟大的艺术大师 1947 年在 Decca 唱片公司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唱片。50多年来,他为我们留下了250多张伟大的唱片--包括了45部完整的歌剧--主要是和维也纳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芝加哥和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他的唱片赢得了众多的国际大奖,包括32个葛莱美奖--超过了任何其他的流行或古典音乐家。

  Sir Georg 在布达佩斯的李斯特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作曲和指挥。尽管他在首场演出上弹奏的是钢琴,但很快他就被布达佩斯歌剧院聘为指挥。1937年,他被托斯卡尼尼在 Salzburg 音乐节上选为助手。二战爆发前,他作为难民来到了瑞士,为了生计,又开始练习钢琴,1942年,他在日内瓦的国际大赛上首次获奖。

  1946年,他受美国政府邀请指挥了在慕尼黑举行的贝多芬作品演奏会。演奏会非常成功, Sir Georg 本人也被指定为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音乐主管,他在六年里使得歌剧院的演出质量和名誉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他在慕尼黑的这段时间里, Salzburg 音乐节又重新举行了,Sir Georg 出席了音乐节。后来他还曾参加了在维也纳、柏林、巴黎、罗马、佛罗伦萨等地举行的那几届。

  1952年,这位艺术大师接受了法兰克福歌剧院艺术及音乐主管的职务,并在那里住了九年。61年到71年,他担任了皇家歌剧院的音乐主管。这段时间里,他成功的演出了 Die Frau ohne Schatten、Ring 等作品,闻名全球。他还和 Decca 合作,用七年时间录制了 Ring 全剧。这也是第一个完整的录音室版本。

  Solti 大师和芝加哥交响乐团令人难忘的合作开始于1954年的 Ravinia 音乐节。1956年,他回到芝加哥,在歌剧团担任职务。他在芝加哥管弦乐厅的首场演出是1965年12月9日,而作为音乐主管的首次音乐会则是在1969年9月。Solti 大师从1969年到1991年的22年里,为扩大管弦乐团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乐团1971年的首次国外巡回演出就是在他的指导下进行的。作为音乐主管,他有责任管理乐团从10月份开始的1000场演出。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Sir Georg 的演出时间表还被安排到和只有他一半年纪大的人一样紧密,而他的预约则一直被安排到了21世纪。

  1972年,为了表彰 Georg Solti 对音乐作出的重大贡献,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他骑士称号。从79年到84年,他在伦敦爱乐乐团担任首席指挥和音乐主管,并被英国的牛津大学、伦敦大学、达拉谟大学、利兹大学、萨里大学,美国的耶鲁、哈佛、芝加哥 De Paul 大学等世界上众多著名学府聘为名誉教授。

  除了创下葛莱美获奖次数最多的记录之外,Sir Georg 还获得了很多其他的国际大奖。1989年,他获皇家爱乐乐团金奖--英国的音乐最高奖(以前的获奖人包括了 Johannes Brahms、Richard Strauss、Arturo Toscanini 和 Igor Stravinsky)。他还成为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的名誉会员。1985年9月,他在德国被授予 Professor Honoris Causa 称号,还被联邦德国授予二级爵士十字章(Knight Commander’s Cross)和1987年的 Loyola-Mellon 人文学奖。那一年,在他75岁生日时,Solti 大师被授予芝加哥的最高奖--Medal of Merit,林肯公园里也树立起他的铜像。匈牙利共和国授予他 Order of the Flag,美国音乐协会则授予他"年度最佳音乐家(MUsician of the Year)"。

  1988年,芝加哥的 Union League Cicic and Arts 基金会授予他 Edward Moss Martin 奖。1992年,他获丹麦的 Leonie Sonning 音乐奖。1993年,获匈牙利共和国 Middle Cross of the Order of Merit 和德国的最高奖--Grosses Verdienstskreuz mit Stern und Schulterband。同一年,维也纳爱乐乐团为了庆祝他80岁生日及合作40年,赠予他 Hans Richter 奖章。1993年12月,他被授予肯尼迪中心荣誉奖及比利时 Commandeur de l’Ordre de Leopold 称号。1994年,他被葡萄牙总统授予 Ordem Militar De Santiago De Espada --该国最高荣誉(上一个获此荣誉的音乐家是1954年的 Stravinsky)。他还获得了法国的 L間ion d’Honneur 及1995年的 Commandeu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1996年,他在巴黎被授予 Knight Grand Cross of the Order of Merit of the Republic of Italy 荣誉称号,同时还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Solti 奖,每年用来奖励表现突出的年轻歌手。这一奖项的首位获得者是美国女高音 Ren閑 Fleming。

  Decca 唱片最近重新录制了 Sir Georg 的两张古典唱片--97年重新发行了传奇的 Ring,98年秋天,发行了歌剧 Strauss。

  1998年十月,Sir Georg Solti 逝世一年多后,在伦敦皇家艾伯特音乐厅举行了纪念音乐会,Mstislav Rostropovich, Angela Gheorghiu, Anne Sofie von Otter, Maxim Vengerov 和 Zubin Mehta 与伦敦爱乐乐团合作,在音乐会上为新成立的 Solti 基金会募集资金。该基金会是 Georg Solti 逝世前开始构思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音乐教育,并帮助全世界年轻的音乐天才们。






2-02


    Eugen Jochum,尤金·约胡姆,(1902-1987),在指挥艺术史上,德国是一个指挥人才倍出的国家,抛开与它同风格的奥地利指挥家不谈,仅德国自己便在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出现了一大批光照世界指挥史册的指挥大师,其中包括老一辈的伟大人物汉斯·冯·彪罗、理查·施特劳斯、克列姆佩勒、富尔特文格勒、克纳佩茨布什和约胡姆,在一大批中年人物中,也有着像桑德林、腾斯泰特和卡尔·里希特这样一些出色之辈。因此,德国的指挥艺术在世界上的确是值得骄傲的。然而在以上所列出的大师中间,真正具有纯正的德奥风味及特点的人却仅局限在各别人身上,因为这些指挥大师们各自的经历、性格和爱好都有着很大的差别,故此都代表着带有明显倾向的个人风格,从这方面来说,约胡姆自然也是不会例外的,但他却是一位真正具有纯正德奥风格和深邃的精神内涵的指挥大师。

尤金·约胡姆于1902年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的一个音乐家庭中。他的父亲是一个优秀的管风琴家,还是当地的一个合唱团的团长。约胡姆兄弟几个都从小学习音乐,后来,除了他成为世界著名的指挥大师以外,他的哥哥奥托·约胡姆也成了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曲家,而他的弟弟乔治·路德维希·约胡姆则当上了杜伊斯堡音乐学院的院长,并且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指挥家。尤金·约胡姆早年曾在奥格斯堡音乐学院中学习钢琴、管风琴和指挥,后又转到著名的慕尼黑音乐学院中学习作曲和指挥。1926年,约胡姆作为指挥家首次登台,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举行了一场有意义的音年会,这一年,他虽然仅有24岁,但却在音乐会上出色地指挥了难度很大的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便当时的听众和舆论界都感到了极大的惊讶。从这以后,约胡姆便慢慢成为欧洲指挥界中崭露头角的人物,首先,他在全国的各个乐团和歌剧院中频繁地担任指挥,然后又逐渐地将艺术的触角伸到了国外,从1927年到1929年,他一直在基尔剧院中担任艺术指导和常任指挥,1930年,他又被杜伊斯堡歌剧院聘为指挥。1932年至1934年间,他担任了柏林广播乐团和国家歌剧院的指挥。1934年以后又转任汉堡爱乐乐团和汉堡国立歌剧院的指挥。1949年,约胡姆组织创建了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并亲自担任了这个乐团的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1959年,任期满十年的约胡姆离开了这个与他朝夕共处的乐团,开始了他在世界范围内的指挥活动。1961年,59岁的约胡姆走马上任,成了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常任指挥,干了四年以后,他又回国转任了班贝克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但在这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他始终是英国伦敦爱乐乐团和伦敦交响乐团的客席指挥,经常往来于德国和英国之间,并在那里指挥定期的音乐会,为此,伦敦交响乐团还在1975年将“桂冠指挥家”的称号授予了他。

约胡姆是本世纪早期最有影响的德国指挥家之一,他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就是亲手组建和培养了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1949年,约胡姆在.自己的家乡创立了这个乐团,当时它与英国的许多老牌优秀乐团相比,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显得是那样的年轻和缺乏经验,然而约胡姆却以其刻苦而持久的创业精神和伟人般的天才能力。在短短的十年内,就把这个崭新的乐团训练成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著名乐团,这个事例,的确不能不说是约胡姆杰出的指挥生涯中的一项最重大的功绩,他不但以自己的才能为家乡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也为德国和世界交响乐事业的壮大做出了贡献。

在本世纪早期的德国指挥家当中,约胡姆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从指挥风格上来看,他是一个德奥味道十分纯正的大师,纵观他的指挥生涯,—也主要是以德国乐团为其指挥对象的,因此,他的指挥特点可以说是德奥体系中最德国化的一种,他与富尔特文格勒相比,缺乏的是那种由于强烈的情感因素而导致的主观即兴发挥,而与卡尔·伯姆相比,也没有那种维也纳流派中的典雅、端庄和秀丽的风格,然而他却具有着德国风格中所特有的丰厚,沉重和深邃的特点,虽然有时听起来略显古板,但却恰恰从这种古体现了德国风格中的冷静、理智和逻辑清晰的特点。

约胡姆是一位修养深刻的指挥家,对于德奥历代大作曲家们,如巴赫、贝多芬、瓦格纳、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等人,他在演释其作品时,总能够恰到好处地揭示出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和精神内涵,明快而完整地体现出作品的整体构思和突出意义,因此,他的演释,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注重理性和朴实无华的印象。

约胡姆并不是一位指挥曲目广泛的指挥家,一般来说,无论是指挥歌剧、交响乐还是室内乐,他都以德奥作品为主。在所有这一类作曲家中,他尤以指挥布鲁克纳的作品最为著名,其实,从他在24岁时首次登台指挥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时开始,就已经意味着他作为“国际布鲁克纳专家”而出名了,以后,他在其成绩萤然的指挥生涯当中,始终将这位作曲大师奉为自己的偶像,他曾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宣传和介绍布鲁克纳的作品,并首次指挥乐队将布鲁克纳的全部交响曲录制成唱片,由于在这方面成绩突出的原故,他曾担任了国际布鲁克纳协会的德语区主席,成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布鲁克纳专家。

约胡姆另外最擅长指挥的作品便是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作品,对于贝多芬的交响曲,他的演释非常独特和令人信服,他指挥的效果即不像托斯卡尼尼那样火热和富有激情,也不同于卡拉扬那样宏大和厚重,而是一种较为适中和清晰的、很有分寸感的演释,尤其是对于贝多芬的早期交响曲(如第一和第二交响曲),他的演释很能使人感到一种特殊的价值。

和许多指挥大师一样,约胡姆也是一位既善于指挥交响乐,又善于指挥歌剧的指挥大师,在这方面,他的天才同样是光彩夺目的,他曾在自己的一生中游历了许多世界著名的歌剧院,指挥过很多以德国歌剧为主的重大歌剧演出,也曾录制过像瓦格纳的《纽伦堡的名歌手》这样的歌剧的唱片。

约胡姆曾在自己指挥艺术最为成熟的时期里,广泛地参加了世界性的众多音乐活动,大约从50年代以后,他便经常活跃在国际音乐舞台上,他曾在许多著名的音乐节中担任指挥,也曾访问过美国和加拿大等美洲国家以及日本这样的亚洲国家,并和这些国家中的著名乐团一起举行了很多出色的音乐会。此外,他与伦敦爱乐乐团之间保持了多年良好的合作关系,作为客席指挥,他与这个乐团合作录制了很多极有价值的唱片。约胡姆是一位风格纯正,修养深邃的老指挥大师,这已是如今人们所一致公认的评价,他的朴实、端正和深奥的艺术风格,的确是一种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艺术风格,当今天人们已经厌恶了那种靠一时激情和哗众取宠来取悦听众的浮浅风格后,反过来再回顾和领略一下约胡姆那货真价实的艺术风格,便更加觉得它是那样的精致、珍贵和具有永久意义了。





 

回复:



引用:




2-03


    Rafael Kubelik,拉斐尔·库贝利克,(1914-1996),拉斐尔·库贝利克于1914年出生在捷克的皮霍里。他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音乐世家,父亲扬·库贝利克曾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世界着名小提琴家,在当时是着名的塞夫契克小提琴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库贝利克出生在这样优越的家庭音乐环境中,确实获得了许多使他终身受益的因素。他从14岁开始进入布拉格音乐学院中学习钢琴、小提琴、指挥和作曲。19岁从音乐学院毕业以后,便于第二年与捷克爱乐乐团合作进行了首次登台指挥。在其后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多次随父亲外出旅行演出,并指挥乐队为他的父亲伴奏。1936年,22岁的库贝利克担任了着名的捷克爱乐乐团的指挥,正式开始了他一生繁忙的指挥艺术生涯。在这个举世闻名的大乐团中工作了三年以后,库贝利克接到了布尔诺民族歌剧院的聘书,并于1939年至1941年担任了这家歌剧院的常任指挥。

    1941年以后,库贝利克重返捷克爱乐乐团,与上次不同的是,这回他已是这个乐团的首席指挥了。库贝利克在这个乐团中整整工作了七年,为这个历史悠久,又具有着光荣传统的乐团的继续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48年,库贝利克辞别了祖国,来到了大洋被岸的美国。在美国,库贝利克进行了广泛的活动,力图在这里显露出他的指挥才华,1950年,他终于如愿以偿,上任担任了三年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然而就在他在美国展开他的活动范围之后,英国着名的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又向他频频地招手了,这使得他于1955年重又回到了欧洲,担任了这家在世界上与斯卡拉歌剧院齐名的大歌剧院的常任指挥,在这段时期里,库贝利克指挥该院演出了大量的歌剧作品,其中还包括许多具有纪念性意义的演出,比如他曾指挥该院在英国首演了雅那切克的歌剧《耶努法》和柏辽兹的歌剧《特洛伊人》,而这些重要的活动经历,都使得他逐步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世界声誉。1961年,库贝利克又来到了德国,在这里,他担任了另一个着名乐团——慕尼黑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他在担任这个乐团的常任指挥期间,曾多次率领该团出国访问演出,为这个乐团赢得广泛的世界影响,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库贝利克又开始重返美国,他在1971年到1974年间担任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常任指挥,他在就职以后,力尽艰辛,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使这个剧院恢复到了正常的轨道上来。1974年,库贝利克辞去了大都会歌剧院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的职务,来到了位于中欧的瑞士,并最终加入了瑞士国籍。此后,库贝利克又以捷克一瑞士双重指挥家的身分,继续活跃在国际音乐舞台上。

    库贝利克的名字对于专业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来说应该是并不陌生的,他是20世纪中非常活跃和有影响力的着名指挥家。除了以上提到的那么多一流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以外,他还是一位异常繁忙的世界性客席指挥,在他的指挥生涯中,曾经担任过包括欧美各国和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交响乐团的客席指挥,足迹遍布之广是使很多人都望尘莫及的,因此有的资料上曾说他在客串指挥方面是仅次于卡拉扬的第二号人物,这种说法准确与否我们先另当别论,但他是20世纪中最繁忙的客席指挥之一,则是肯定无疑的了。

    库贝利克是老一辈指挥家中精力充沛式的人物。他那高雅的艺术趣味和极有吸引力的气质,一直是被后代的青年指挥家们奉为榜样的,而在专业素质上,他也是有着十分突出的特点的人物。他有着高度的艺术鉴赏力、敏锐的音乐感受力以及清晰明快、自然稳健的风格和特点,人们在聆听他指挥演奏的作品时,以上的特征便会随着音乐的进行而极其自然流畅地表现出来。

    人们都说库贝利克是一位艺术修养既高雅又全面的艺术家,而这些不平凡的气质首先要归功于他那音乐世家家庭中的优雅的音乐环境的直接熏陶和影响,库贝利克的家庭是捷克有名的音乐世家,这个家庭曾经诞生过捷克历史上重要的音乐家,如果翻开捷克音乐史仔细观察的话,在那记载着斯美塔那、德沃夏克、雅那切克和苏克、塞夫契克等音乐大师的史册上,同样也端庄地记载着扬·库贝利克和拉·库贝利克的名字。他们父子二人,早己成为捷克音乐界中的重要人物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了。

    大凡现代的指挥家们,一般都受到过托斯卡尼尼和富尔特文格勒的影响,有的偏重于前者,有的则倾向于后者,库贝利克在这方面也不例外,但从他的风格上来看,似乎更接近于富尔特文格勒。他是一位“音乐性”很强的指挥家,有时常在指挥时表现出令人惊讶的主观即兴风格,甚至于在屡次指挥同一作品时很少有相同的时候。然而他指挥演奏出的音乐的那种流畅与雅致的特性,往往能够给人带来十分醒目的印象。当然也有的评论家认为他的指挥缺乏深度和强度,其实这也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罢了。

    库贝利克和许多人一样,也是一位集指挥家和作曲家为一身的双料指挥大师。作为指挥家,他曾取得了享誉世界的名声,而作为作曲家,他的才华也是广为人知的,据说这方面的才能他还是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作学生时就已显露出来了。他从音乐学院毕业以后,就曾先后创作了许多各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两部交响曲、一首钢琴协奏曲、一首大提琴协奏曲、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此外还有许多室内乐作品,一部歌剧《维罗尼卡》以及为悼念他的父亲而作的安魂曲等等。

    库贝利克是一位指挥作品范围很广的指挥家,他既能指挥歌剧,也能指挥交响乐和其它体裁的音乐作品,从曲目的时代和风格上来看,他还是更善于指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品,其中特别擅长指挥戏剧性较强的作品,当然,在对待他的祖国的作曲家的作品方面,他的演释就更具有权威性了。从总体上来看,他对贝多芬、柴科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雅那切克和马勒等人的作品,有着更加精湛的理解和演释。






2-04


    Sir Neville Marriner,内维尔·马里纳爵士,(1924-    ),英国指挥家、小提琴演奏家。1924年生于英国林肯郡。幼年学小提琴,13岁就学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此后又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1947-1948年就学于英国久负盛名的伊顿公学。1949年加入马丁四重奏组,担任第二小提琴手。同时他还与一些演奏家,如达特等,建立过二重奏组(Jacobean Ensemble)、三重奏组。1949-1950年在母校皇家音乐学院教授小提琴。1952年起,先后担任伦敦交响乐团第二、首席小提琴手。并在伦敦许多乐团中担任过演奏,在与托斯卡尼尼、卡拉扬等知名指挥家的合作中,给予了他珍贵的经验。1959年,他创建了圣马丁乐团,并一直担任团长至1978年,其间为 Decca、Philips、EMI 等唱片公司录制了大量巴罗克和古典时期音乐的优秀唱片,其中许多荣列企鹅三星带花、《唱片艺术》最佳金曲名榜。1978-1985年出任美国明尼苏达管弦乐团音乐总监,1981年又兼任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1979年,马里纳获得大英帝国爵士勋章,1985年被授予爵士。

  马里纳指挥的巴罗克音乐,与平诺克等人追求严谨精确的本真原貌不同,他的演绎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线条清纯明晰。一些评论家也因此颇有微词。






2-05



    Ernest Ansermet,埃内斯特·安塞梅,(1883-1969)瑞士指挥家。1883年11月11日生于日内瓦湖畔小镇沃韦(Vevey)。曾在洛桑大学学习数学,在很长一段时间,他同时学习数学和音乐,但强烈的爱好终于使他决定献身于音乐。他曾前往德国随穆特与尼基什学习指挥。19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首次登台指挥。1913年,在斯特拉温斯基的推荐下,他担任了瑞士蒙特勒的科萨尔乐团指挥(Kursaal Orchestra)。此后斯特拉温斯基成为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不久,斯特拉温斯基又说服贾吉列夫(S.Diaghilev),任命安塞梅为他所领导的知名的俄罗斯芭蕾舞团指挥。1616年安塞梅率领俄罗斯芭蕾舞团在美国进行了巡回演出,他曾创造了在105天中演出105场的纪录。成功的演出为俄罗斯芭蕾舞团和他本人带来了巨大的荣誉。

  1918年,安塞梅在日内瓦创建了瑞士罗曼德乐团,并担任罗曼德乐团指挥长达49年,这使他成为与一个乐团合作最久的指挥家。1924年后的3年,他曾兼任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交响乐团指挥,1928年曾与科尔托同任巴黎交响乐团指挥。1937年,他又创办了卢塞恩音乐节(Lucerne Festival),并很快使它成为一个有影响的音乐节。1946年,安塞梅与Decca签约,Decca为他录制了100多张唱片。二战前后,他经常应邀在世界各国许多著名的乐团担任客座指挥。

  1969年2月20日,安塞梅逝世于日内瓦,享年86岁。

  安塞美是20世纪前、中期舞曲的最重要的指挥。他并非受到特定指挥家影响,也许正因为此,他在诠释曲作时总可以创造新意。他把指挥艺术比喻成“精确的诗人”,在作品中小心翼翼地找寻作曲家可靠的情感。一方面,他反对指挥家将自己的个性强加于作品之中,力求以作曲家的风格来表现作品。因此,他不同意布列兹关于作品必须以时代精神来表现的说法。另一方面,他认为指挥之所以能够统领整个乐团, 是基于对音乐的见识广博,熟谙乐曲的文化背景,而且富于想像力。他强调乐谱上的表情记号是相对的,演奏起来可以按图索骥,但不可以作为绝对标准。他说:“演奏音乐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已,因为音乐不只是听觉现象,它是一种肇始于此现象, 而又描绘不出其深处真面目的东西。”由于每个演奏者都有不同的观点,各有各的洞察力,所以一部作品就会有各种不同但都能令人满意的演奏。

  晚年安塞美从舞曲转变到古典乐派,但是他的气质与音乐语法一般而言还是十足的法、俄系统,加上他过于理智、稍嫌冷淡,这些古典乐派作品的诠释说服力不是很够。他指挥过海顿的巴黎交响曲系列、贝多芬、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及一系列浪漫时代的作品,但是最擅长的还是德彪西、拉威尔、斯特拉温斯基、奥乃格、拉洛、巴托克及俄罗斯国民乐派,这些演奏均衡、精确、风格优美,富于热情,音响色彩极其鲜明,后世很少有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回复:



引用:





2-06


    Benjamin Britten,本杰明·布里顿,(1913-1976) 英国作曲家,指挥家,自幼从母学习钢琴,十七岁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钢琴,四年后辍学,为剧院和制片厂创作戏剧和电影音乐。1939年旅居美国, 从事指挥和钢琴演奏。他在创作中尊重本民族的传统,又大胆吸收和运用现代派的风格、技巧。
    主要作品 有:歌剧《彼得·布尼安》、合唱与乐队《战争安魂曲》,变奏—赋格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春天交响曲》、《大提琴交响曲》、《小交响曲》等,还写有不少协奏曲、重奏曲、独奏曲、独唱曲、 儿童歌剧及一部《中国歌集》(歌词采用我国唐宋诗人的六首诗)等。 [和平使者] 本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布里顿,其重要作品中至少有两首与战争有关的安魂曲,而且不少版本 将他这两部作品都称作《战争安魂曲》。作品20号(Op.20)的《战争安魂曲》是一部交响曲,作于1940年。 1940年初,美国有人通过英国文化协会的一个高级文职官员问布里顿是否愿意为某外国王室的 一次庆祝大典创作一部交响曲。布里顿说,只要不要求他进行民族主义的宣传,他就没有异议。 在着手写作后,他才得知这部交响曲将参加日本皇朝建立二千六百周年的庆祝活动,这当然使布里顿 处境很窘迫。 这时日本早已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

    布里顿是一个热烈的和平主义者,他最终选用了 “追荐亡人弥撒曲”来作为这部“庆典交响曲”的主题,这样不仅可以表达出他对战争的态度, 而且也能激起听众的同感。日本政府居然也接受了这部交响曲的提纲及其题材(此事颇令人感到吃惊), 但在完成的手稿送出后不久,就有人转告布里顿某些方面“出了一点问题”。到1940年底, 日本政府终于通过驻伦敦的日本大使向英国发出一份愤怒的抗议书,声称英国呈交的是一部根据 基督教义和礼拜仪式来污辱日本天皇的作品。既然日本的委托取消了,这部交响曲就没有理由再扣压不演,于是在次年3月29日,由纽约 爱乐乐团作了首次公演,指挥是约翰·巴比罗里。从此,这部反战题材的交响作品便流传于世。 另一部《战争安魂曲》为作品60号(Op.60),是一首包含独唱、合唱、童声合唱与管弦乐队的 大型声乐作品,作于1961年。 英国城市考文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0年11月,遭到法西斯德国空袭,全城几乎毁灭殆尽。

    1962年5月,当地的圣米迦勒大教堂举行献堂式时,首次演出了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这首宏大的声乐作品和一般的安魂曲有所不同,不仅追思了战争中死去的人们,同时也具有极其鲜明的 反战内容。 这部作品所用的歌词,除了通常追思弥撒的经文之外,还选用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 青年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诗集中的九篇诗章,这两者互相对比,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深刻地表现出 战争的悲惨和严酷。欧文是在1918年11月4日战争结束前一周在法国战场上死去的。布里顿在总谱里封上 引用欧文的诗说:“我的主题是战争,以及战争的悲痛。诗人所能作的一切在于提出警告,以唤起 世人的戒心。”这两部各具规模的音乐作品,都堪称为作者的代表作。布里顿用他的心声道出了世界人民 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不愧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布里顿的这两部作品,极易在曲名方面引起混淆。因此,通常将注明布里顿的作品20号为 《安魂交响曲》,作品60号为《战争安魂曲》。






2-07



    Leopold Stokowski,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1882-1977),美国指挥家。1882年4月18日生于英国伦敦。父亲是波兰人,母亲是爱尔兰人。自幼学习小提琴、钢琴和管风琴。1895-1900年在英国皇家音乐院学习,是该院年纪最小的学生。1902年起,任伦敦圣詹姆斯教堂管风琴师和合唱队长。1905年赴美国,任纽约圣巴托罗缪教堂管风琴师,每逢夏季仍返欧洲,在柏林、慕尼黑和巴黎继续深造。1908年在巴黎首次指挥。1909-1912年任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12-1938年任费城交响乐团指挥,曾指挥首演马勒、勋伯格等作曲家的许多作品。还为改进管弦乐队音响进行了多种实验,包括将全部小提琴置于指挥左侧,大提琴居右,中提琴居中,这一方式沿用至今。1929年起放弃指挥棒徒手指挥。1940年在费城创建泛美青年乐团(All American Youth Orchestra)。1942-1945年任纽约交响乐团指挥。1949-1950年任纽约爱乐乐团指挥。1955-1960年任休斯顿交响乐团指挥。1961年任美国交响乐团指挥。1972年还以90岁高龄指挥伦敦交响乐团举行了一系列音乐会。1974年5月在伦敦皇家艾伯特音乐厅举行音乐会后告别演出生涯。之后他又录制了几张唱片。1977年9月13日因心脏病逝世于美国,终年95岁。

  斯托科夫斯基在60年的指挥生涯中,指挥演出了7000多场次。他的指挥富于激情,速度变化强烈,音响丰满浑厚,追求乐队音响的高度完美,强调鲜明的层次感、总体效果的协调一致和乐手的艺术创造精神。他本人也经常采取自由处理手法,甚至改动古典作品。他对声学和录音技术有深入研究。他对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也深感兴趣,是演出美国作曲家新作品极多的指挥家之一。此外他还是第一个指挥电影音乐的指挥家,曾指挥了《1937年的大广播》、《100个男人与一个女孩》等电影音乐。






2-08


    Colin Davis,科林·戴维斯,(1927-    ),英国指挥家。1927年9月25日出生于韦布里奇(Weybridge)。他未受过专业的指挥学习训练,完全靠自学,最初为友人乐队做指挥,还曾自己组织过乐队,包括切尔西歌剧团(Chelsea Opera Group)等,由此走上指挥道路,并成为一位专业指挥家。1957任 BBC 苏格兰管弦乐团副指挥,1959-1965年间担任萨德勒兹·威尔士歌剧院(Sadlers Wells, 今英国国家歌剧院)的首席指挥,不久又担任了音乐总监。1960年首次在皇家歌剧院指挥演出芭蕾舞剧而声誉鹊起。1967-1971年出任BBC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71年成为考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音乐总监兼指挥。此后的15年期间,他指挥演出了许多歌剧,包括莫扎特的作品、蒂皮特的《仲夏之婚》、《诺特花园》(The Knot Garden) 、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柏辽兹的《特洛伊人》、布里顿的《彼得·格林姆斯》等,保持了皇家歌剧院稳固的声誉。此外他还多次率团出国访问演出,诸如1967年赴米兰斯卡拉歌剧院、1979年赴远东和1984年至洛杉矶奥林匹克艺术节等。1983-1992年出任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1990年起兼任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Dresden Staatskapelle)荣誉指挥。现任伦敦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此外他不指挥过其他许多著名乐团,包括欧洲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和英国室内乐团等,美国的明尼苏达交响乐团、克利夫兰乐团、费城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和波士顿交响乐团等。他曾获得过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的多个奖项。1965年荣获大英帝国骑士勋章(Comman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1980年受封为爵士(knighthood)。1995年获皇家爱乐协会金奖(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 Gold Medal)。

  戴维斯被认为是比彻姆之后英国最出类拔萃的指挥大师。他的曲目不但包括了英国的歌剧和其他古典作品,也涵盖了重要德奥曲目。他指挥演奏的莫扎特的器乐作品和歌剧,都相当出色,Philips 推出的《莫扎特全集》中不少作品都是由他来指挥。此外还擅长贝多芬、柏辽兹及西贝柳斯的作品。1995年曾录制过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






2-09


  Valery Gergiev,瓦列里·杰基耶夫,指挥家,(1953-    ),俄罗斯指挥家。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在奥尔忠尼奇泽音乐院学习钢琴与管弦乐指挥,后来到列宁格勒音乐院师从穆辛(Ilya Mussin),1975年获得苏联指挥大赛第一名,1976年在柏林举行的卡拉扬指挥大赛中得到第二名,1977年进入基洛夫剧院(现马林斯基剧院)担任泰米卡诺夫助理指挥,1981年到1985年接掌亚美尼亚国立管弦乐团,并与苏联境内各大乐团合作,1988年起担任基洛夫剧院音乐总监,1995年成为鹿特丹爱乐首席指挥,1998年乐季成为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席客座指挥。






 

回复:



引用:





2-10

2-10

    Erich Kleiber,埃里希·克莱伯,(1890-1956),在当今世界上,人们对卡·克莱伯的精湛指挥艺术赞叹不已,特别是全世界众多的人们从电视上看到他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时的迷人风采以后,崇拜他的乐迷可以说是在成倍成倍地增长着,然而,对于卡·克莱伯的父亲埃·克莱伯,也许当代的人们就有些陌生了,当然这里是将专业音乐工作者和高水平的音乐“发烧友”除外的。其实,埃·克莱伯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人物,他是本世纪早期最重要的著名指挥家之一,在20世纪的指挥艺术史上,这位杰出大师的名字是与托斯卡尼尼、富尔特文格勒、布鲁诺·瓦尔特以及克列姆佩勒等人的名字并列在一起的,现今老一辈的音乐爱好者们都知道,埃·克莱伯在20世纪早期的世界音乐界中的知名度,是决不比卡·克莱伯在今天的世界音乐界中的知名度低的,相反,尽管卡·克莱伯自身具有惊人的才能和令人信服的艺术修养且始终是凭借着自己独特的能力打的天下,但不管怎么说,埃·克莱伯作为老一辈著名指挥家而给他留下的巨大影响力,恐怕是无论如何也甩不掉的,不过,人们倒可以由此而看出埃·克莱伯的艺术魅力是多么的吸引人和具有长久的意义。
     
    埃里希·克莱伯于1890年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但他在幼年时,便随家移居到了捷克的布拉格,并在那里长大和受教育。埃·克莱伯早年曾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中学习钢琴、管风琴和指挥等专业课程,同时,他还在布拉格大学中学习哲学和历史。学习毕业以后,他便在当地的布拉格剧院中工作了一段时间,随后又在1912年担任了达姆施塔特宫庭剧院的指挥,从这时开始,便是他正式从事指挥职业的起点了。埃·克莱伯在以后的九年间,除了同时在杜塞尔多夫等其他城市的歌剧院中担任指挥以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在达姆施塔特宫庭剧院中,1922年到1923年,他在曼海姆歌剧院中担任了一年的短期指挥,此后便在1923年担任了著名的柏林国立歌剧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这时,他已经开始获得了一定的世界声誉,成为当时的一位颇有希望的青年指挥家了。埃·克莱伯在这个享誉世界的歌剧院中一直任职到1935年,这一年,他由于同情遭到纳粹迫害的作曲家亨德米特,愤然辞去了这家剧院的音乐总指导职务,并开始将自己指挥生涯的方向转向了美洲地区,他先在南美洲的阿根庭担任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哥隆剧院的首席指挥,并在这期间指挥了大量的德国歌剧作品。此后,他又在1943年至1947年担任了四年古巴哈瓦纳爱乐乐团的指挥,这期间,他曾广泛地在南美各国和美国的许多歌剧院和交响乐团中担任客席指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已成为著名指挥大师的埃·克莱伯重又回到了欧洲并于1950年担任了英国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的定期指挥,在此期间,他曾指挥了贝尔格的歌剧《沃切克》在英国的首演。1954年,埃·克莱伯重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柏林国立歌剧院,再次担任了该院的音乐指导。1956 年,埃·克莱伯在瑞士的苏黎世去世,享年66 岁。
     
    埃·克莱伯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指挥大师,其经历是丰富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几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在世界各地,为音乐艺术在全世界的传播做出很大的贡献。他是一位极有正义感的艺术家,当年为了抗议纳粹反动统治者对犹太音乐家的迫害,就曾不惜放弃了与自己多年来苦心栽培和训练出的柏林国立歌剧院的合作,他宁愿丢掉待遇优厚的职业,也要和受迫害的音乐家们站在一起,而决不服从于纳粹的威逼和施加的各种压力,他这种善良的艺术家的正直本性,曾经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埃·克莱伯是一位高明的指挥大师,尤其在指挥歌剧作品时,他的造诣是非常深厚的,柏林国立歌剧院,这个老牌的著名剧院,在埃·克莱伯执掌帅印期间,可以说是最为辉煌的时期,埃·克莱伯为其付出了十分艰苦的努力和代价,使其在20世纪30 年代中获得了极高的世界声誉,并且在以后的若干年中都始终保持着高超的艺术水准,而在这方面,埃·克莱伯所做出的功绩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今天,人们在评论卡·克莱伯时,总是津津乐道地欣赏着他那异常高雅和深邃的艺术气质,然而这些优秀的音乐素质,实际上在作为父亲的埃·克莱伯身上,则体现得更为明显,埃·克莱伯在指挥时,给人的感觉是轻松、适度而毫不做作。从指挥风格上看,他是一位严谨、典雅、精致和细腻的指挥家,在对待作品的处理上,他既能够保持适当的理智,又能够赋予作品强烈的歌唱性。这些作为优秀指挥家的良好素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他那艰深而渊博的艺术修养和特殊的天赋,这种修养和天赋尤其对他出色地指挥歌剧作品,起到了极其有效果的作用。
     
    埃·克莱伯不但善于指挥古典作品,对于许多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他也是一位极为优秀的解释者,他的这种积极的态度,从以下这些有意义的经历中,便能够清晰地体现出来,
    1.1942年在柏林指挥了捷克作曲家雅那切克的歌剧《耶努法》在德国的首演;
    2.1925年在柏林指挥了奥地利作曲家贝尔格的歌剧《沃切克》的世界性首演;
    3.1930年在柏林指挥了法国作曲家米约的歌剧《克里斯朵夫·哥伦布》的世界性首演;
    4.1934年在柏林指挥了奥地利作曲家贝尔格的《露露组曲》的世界性首演。
    以上的事例仅仅是埃·克莱伯在这方面所做出的部分的、影响性最大的成就,但它们所含的份量,大概读者们已经深深地感到了吧。
     
    埃·克莱伯的指挥曲目主要是以德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作品为中心的,对于捷克等斯拉夫民族作曲家的作品,他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演释专家。一般来说,埃·克莱伯被认为是莫扎特、理查·施特劳斯和贝尔格的歌剧作品的杰出解释者,这一点似乎已是被定论的观点了。
     
    埃·克莱伯一生指挥演奏了大量的作品,对于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交响乐作品,他的演释也有着很高的世界声誉。他指挥交响乐作品时非常的投入,为此曾获得了“精巧细致的管弦乐指挥专家”的美誉。然而,他在指挥艺术上所取得的更高成就还是在他指挥歌剧作品方面,他一生曾在柏林、米兰、伦敦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等许多地方举行过效果辉煌的歌剧演出,其中一次在英国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演出的理查·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其效果之惊人,演释之精湛,直到今日还被人们传为佳话,这的确不能不说是歌剧指挥史上的奇迹。
     
    埃·克莱伯作为老一辈指挥大师是极其受人尊敬的,可惜的是他在66岁时便辞世了,这对于艺术家中相对寿命较长的指挥家说,的确是一个较为少见的例子。虽然埃·克莱伯在有生之年曾给人们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唱片,但他毕竟没有赶上高速发展的立体声录音时代,否则的话,他将再会给人们留下多少难得的宝藏,遣憾的是,人们只能把这种美好的愿望保留在尽情的幻想当中了。






2-11



    Leonard Bernstein,伦纳德·伯恩斯坦,(1918-1990),美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1918年8月25日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10岁学钢琴,17岁入哈佛大学学音乐,后又入纽约柯蒂斯音乐学院,随赖纳学作曲与指挥。1940年在波士顿跟库塞维茨基学指挥。1945-1948年任纽约市立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58年起任纽约爱乐乐团指挥,是该团第一位美国指挥。他在纽约爱乐乐团任职三十年,1959年担任音乐总监,后成为终身桂冠指挥。1990年10月16日逝世于纽约。

  伯恩斯坦是20世界知名的指挥大师,他擅长演绎马勒、西贝柳斯和斯特拉温斯基的作品。指挥风格理智而直率,富有时代精神和主观表达,长于把自己的感觉全部表现出来。创作方面,他作有交响曲三部,芭蕾舞剧《自由的想象》和《真迹》,一些合唱及乐队曲,现代弥撒曲以及歌剧《塔希提岛的困厄》等,而在最为为的作品是音乐剧,诸如《在小镇上》、《美妙的小镇》以及《西城故事》等,不少成为百老汇经常上演的剧目,在音乐剧的推广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奥地利曾于1977年举办“伯恩斯坦音乐节”,表彰他的艺术活动。






2-12


    Pierre Monteux,皮埃尔·蒙特,(1875-1964),法国指挥家。又译“蒙都”。1875年4月4日生于巴黎。6岁学小提琴,9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随拉维尼亚克(A.Lavignac)学习,12岁即首次登台指挥音乐会演出。早年作为小提琴演奏家,是热洛索四重奏(Quatuor Geloso)的成员之一,曾为格里格、勃拉姆斯演奏。1911年组建了自己的乐团——柏辽兹音乐会乐团,自任音乐总监兼指挥。后被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贾吉列夫(Serge Diaghilev)看中,聘请他出任俄罗斯芭蕾舞团指挥。在任职七年间,指挥过许多著名作品的首演,包括斯特拉温斯基的《彼得鲁什卡》(1911)、《春之祭》(1913)、《夜莺》(1914),拉威尔的《达菲尼斯与克洛埃》(1912)、德彪西的《游戏》(1913)等。1917年以后的三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指挥演出了一些法国歌剧。1819年出任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指挥。在职五年间,他改组了乐团的结构,使大量年轻的艺术家进入乐团。1924年辞职返回法国。后担任阿斯特丹音乐厅乐团门盖尔贝格的副指挥,并经常在欧洲各地担任客席指挥。1928年应美国费城交响乐团之邀,在斯托科夫斯基休假期间指挥乐团的演出。1929年担任巴黎交响乐团指挥,使乐团水平迅速提高。1935年出任旧金山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指挥之后。1942年加入美国籍,并定居于缅因州的汉考克(Hancock)。次年与夫人多丽(Doris Monteux)一起创建了一所指挥和乐队学校(即皮埃尔·蒙特学校)以培养青年音乐家。1952年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指挥,并兼任波士顿交响乐团客席指挥。1961年出任伦敦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63年还以88岁高龄在伦敦指挥演出了《春之祭》。1964年7月1日逝世于汉考克。

  蒙特是20世纪伟大的指挥家之一。他的指挥带有着轻松、明快、典雅的法国风格,与克伦佩雷尔、瓦尔特等人激烈、强劲的德奥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一生也留下不少录音,RCA 公司曾出版了他的作品集。






2-13


 
    Sergiu Celibidache,塞尔吉乌· 切利比达凯(1912-1996),兼指挥家、作曲家、哲学家和数学家为一身。他的指挥艺术和教授指挥的艺术受到广泛的赞扬。切利比达凯是后浪漫主义音乐的伟大演员之一,他被认为是布鲁克纳和法国印象派如德彪西和拉威尔交响曲的独特指挥家。

    塞尔吉乌·切利比达凯1912年出生于罗曼市,但在雅西度童年。后来布加勒斯特学习音乐、哲学和数学,24岁时他在德国柏林取得音乐博士学位。二战结束后接任柏林交响乐团临时指挥的职位,共指挥了4百场音乐会,他是得到人们公认的优秀艺术家。他经常被邀请指挥斯图加特广播乐团、巴黎国家乐团、斯德哥尔摩广播交响乐团、哥本哈根皇家乐团、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乐团和威尼斯拉非尼切歌剧院剧院乐团等欧洲重要音乐团体。

    1979年切利比达凯接任慕尼黑市音乐主任和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在他的指挥下,慕尼黑交响乐团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交响乐团之一。他在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巡回演出并教授音乐理论和指挥艺术。他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教师。他的学生们说听他的一堂课胜过几个星期的学习。他把指挥艺术和早在青年时代吸收的佛教艺术结合在一起。谈到切利比达凯指挥艺术的一位日本禅宗大师说他的音乐是“出自自由之手的自由音乐”。切利比达凯作曲的作品中有一个动人的安魂弥撒曲、四个交响曲和一个钢琴与交响乐音乐会。但他只同意录制一个作品,这就是“口袋园”。






 

回复:

这么好的东西实在等得心急如焚,终於来了,谢谢蛋炒饭兄!
 

回复:

蛋炒飯:

你的大PP 我們不用放大鏡看哦

又來送第二集ㄚ

好聽哦 都是經典曲哦
 

回复:

还要改了拉~~有些资料不好找哦


上面的图图不舍得改小啊,毕竟是大师,一定是要仔细地欣赏的。

如果是17英寸以上液晶显示器,那就会看得很舒服了
 

回复:

经典哦
 

回复:

其实对于古典交响乐,炒饭DD绝对是Fresh Man,所以也需要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其实在这几天,紧张的工作之余,搜集这些伟人资料的过程中,炒饭我学到了好多好多的东西。

也希望大家和我一样,去了解去触摸古典,毕竟能流传数百年的不是通俗,而是永恒的古典之经典。
 
1  /  34  页   12345678»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