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e: 雖然我經歷整個校園民歌時代 說到最初的民歌的歷史我也不是很清楚

當初只知道愛唱愛聽 買卡帶 所有零花都丟到上面 真是可愛的青少年代
為了方便讓妳明白整個始末我查了"維基百科"
這資料蠻正確的
校園民歌校園民歌是台灣的一種音樂風格。起源於1970年代台灣大學校園,於1990年代完全結束。特色是吉他、鋼琴伴唱。
此運動初期以貼近「民眾」生活以及思考「民族」(包括台澎金馬與中國大陸的人群)意識自詡為「『民』歌」。但是後來遭到質疑其既非台灣『民』歌,也不是中國『民』歌,因而應稱為「校園民歌」。
發展歷史
在1970年代之前,台灣年青人喜愛的音樂主流為西洋音樂。1972年,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觸發了部分「用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歌曲」的想法,並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號。1970 年代今是有限公司與歌林股份有限公司音樂出版部合作製播音樂節目《金曲獎》,由中國電視公司播出,主旨是鼓勵優良歌曲創作;1981 年至 1983 年,天鼎傳播公司製播歌詞歌曲創作比賽節目《大學城》,由台灣電視公司播出;這兩個節目帶動了台灣的校園民歌風潮。
1975年,楊弦和胡德夫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唱以余光中的《鄉愁四韻》等現代詩譜曲的作品,被視為是台灣現代民歌發展的開始。1976年,在淡江大學的一場民歌演唱會上,李雙澤在台上拋掉可樂瓶,拿起吉他開始唱起了自己的歌,改寫自蔣勳的「少年中國」,是揭開校園民歌序幕的變點,也正式在全國校園裏襲捲起了一片民歌運動。當時著名的民歌手尚有包美聖、黃大城、趙樹海、李建復、齊豫、葉佳修、王海玲、王夢麟、蘇來與楊祖珺等人。《龍的傳人》是台灣校園民歌的代表性作品,作者為侯德建,首唱者為李建復。
除了校園演唱之外,廣播人陶曉清也是台灣民歌發展的重要推手。她開放自己的節目,讓年青的音樂創作者有一個發表的平台。1977年,陶女士邀請楊弦、吳楚楚、韓正皓、胡德夫等四位民歌手灌錄了唱片《我們的歌》,大大帶動了校園民歌風潮。 之後,新格唱片公司推出金韻獎,海山唱片公司創辦民謠風;這兩項民歌創作比賽,將民歌帶向商業化。這些在民歌獎項中脫穎而小作品}}出的創作者,此外電視歌唱比賽節目如五燈獎六燈獎也又推波助瀾的作用,為以後的台灣唱片市場打下基礎。
[编辑] 風格轉變
民歌運動早期歌詠山水、青春,旋律清新自然、歌詞樸素,並有濃厚的中國風和大學校園氣味,包括中國景物懷詠、古典文學意識等等。早期有李雙澤、葉佳修、蘇來、李建復、劉藍溪、邰肇玫、包美聖、施碧梧、齊豫、陳明韶、邱晨、趙樹海等歌手,後期的、潘越雲、鄭怡、林佳蓉、黃韻玲、許景淳、施孝榮、王夢麟、銀霞、王海玲丘丘合唱團、木吉他合唱團等。
作曲做詞者則有靳鐵章、畢心一、畢奐一、林建助、許翰君、陳雲山、黃大城、王新蓮、吳楚楚等民歌主力。
1970年代後期,台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人心鼓動,在侯德建、羅大佑、李泰祥的介入,民歌運動有了質的躍進,與初期的淳樸無瑕多了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此時大量的歌詞是名家的詩作,如三毛、余光中、席慕容 、蔣勳等臺灣本土作家,而隨著侯德建、羅大佑、李泰祥、李壽全的作品的流傳,民歌運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過整個民歌運動仍舊缺乏以台灣本地常民語言--鶴佬話來創作的作品,僅有的例外是「正月調」和「拼元宵」等少數曲目。這種發展路線與台灣1990年代後的政治氣氛和文化主流的轉變背道而馳,決定了民歌運動必然衰敗的命運。
[编辑] 沒落
台灣民歌運動沒落的原因可分列如下:
政治氣氛轉變
台灣政治氣氛轉變是校園民歌運動沒落的主要因素。1980年代末期起,隨著政治上的開放黨禁、解嚴與本土化運動興起,台灣的大學與知識界氣氛轉向批判中國文化霸權、爭論鄉土文學與中華文化異同,「校園民歌」中隱藏的中國風格與單純清新的文學氣息,與新興的回歸台灣本土草根文化的號召格格不入。「校園民歌」甚至被認為不再是自己的歌,而被部分藝文與政界人士視為是遠離群眾、風花雪月與政治上保守意識、代表北京話與外來政權殖民、外省人文化的一種象徵。校園「民」歌的正當性基礎從自己的基地--台灣的大學校園開始瓦解,支持者流失,遂漸式微。隨之而起來是1990年代中期起,台灣另一階段本土化的音樂發展。
社會商業化、現代化的進展
此趨勢使「校園民歌」的經濟與社會環境開始改變,唱片業者以獲利為導向,美歐影音產品大舉進入台灣,「校園民歌」單薄的技術水平和樸素的內容變得難以與時代和市場趨勢相搭配,各唱片公司以大資本的商業行銷手法包裝流行歌手傾銷市場。商業化趨勢也使大學校園早期的社會文藝孤島地位被分割瓦解,所謂「校園」民歌的最後基地--大學校園也不復存在,甚至台灣本土化運動也無法接收「校園民歌」退潮後的校園市場,而必須從新興的小眾場域(pub、社運活動、地方政府舉辦的音樂節活動等)出發,抵抗商業化與市場或的衝擊。1982年金韻獎停辦,海山唱片結束營業,預示了校園民歌運動沒落的命運。1990年代以後,以林強、陳明章、陳昇等人為代表的台灣新歌謠曾一度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但未久即被商品拜物教的日韓偶像生產模式潮流所淹沒。
民歌作者與演唱者的星散與精神傳承
基於前述政治、社會原因與個人的生涯規劃,校園民歌運動的主要人物、歌手畢業後出國深造、服兵役造成了人才斷層,音樂風格後繼無人。若干知名民歌手如侯德健、齊豫、羅大佑等轉赴香港與大陸發展,少數歌手與作者投入新的商業化音樂和綜藝事業,擔任主持、選秀評審(如黃韻玲)的工作。多數人則完全終止創作和演出,轉入廣播界(如鄭怡)、宗教媒體(如殷正洋),甚至移民海外而銷聲匿跡,台灣「校園民歌」運動的時代遂全面結束。時至今日,「校園民歌」成為台灣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期出生人士懷舊的象徵,並留存於KTV與懷舊的中低價音像製品市場中。
不同於台灣因政治紛圍改變,產生本土化的音樂潮流,在東南亞各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華人聚居地,台灣的「校園民歌」仍受到歡迎。「校園民歌」與部份演唱者於1980年代中後加入中國大陸市場,對其華語歌曲的發展也留下深刻影響。除此之外,中視2009年八點檔連續劇光陰的故事裡亦使用校園民歌作為配樂。
[编辑] 分類例舉
歷史上台灣「校園民歌」主題根據分析,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懷古與歷史
龍的傳人(李建復演唱)、唐山子民(黃大城演唱)、中華之愛(施孝榮演唱)、易水寒、古國今昔(王夢麟演唱)、俠客(施孝榮演唱)、我心似清泉(王海玲演唱)、送你一把泥土(費玉清演唱)、赤壁賦(施孝榮演唱,陳雲山詞)
鄉愁
鄉愁四韻(余光中作品)、歸去來兮(侯德建作品,李建復演唱)、歸人沙城(施孝榮演唱)、出塞曲(蔡琴演唱)、蘆歌(李建復演唱)
中國詩詞(含新詩)
釵頭鳳(包美聖演唱)、雨霖鈴(包美聖演唱,宋朝柳永詞)、秘摩崖月夜(包美聖演唱,胡適新詩)、雪花的快樂(王海玲演唱,徐志摩新詩)、再別康橋(范廣惠演唱,徐志摩新詩)、偶然(卓秀琴演唱,徐志摩新詩
文化經驗
廟會(王夢麟演唱)、月琴(鄭怡演唱)、今山古道(黃大城演唱)、鄉間小路(齊豫演唱)、晚霞滿漁船
台灣常民生活
雨中即景(趙樹海、王夢麟、黃大城演唱)、酒干可賣無?(蘇芮演唱)、外婆的澎湖灣(潘安邦演唱)、鄉居記趣(葉佳修演唱)、正月調(簡上仁演唱)、鹿港小鎮(羅大佑演唱)、拼宵夜(木吉他合唱團)
流浪、告別與回歸
橄欖樹(李泰祥作品,齊豫演唱)、浮雲遊子(陳明韶演唱)、曠野寄情(李建復演唱)、就要揮別(楊芳儀、許曉菁演唱)、匆匆的走、露莎蘭(蘇格蘭民謠,楊芳儀演唱)、告別憂傷(蔡藍欣演唱)
遺忘
被遺忘的時光(蔡琴演唱,被用為香港電影無間道主題曲)、微風往事(鄭怡演唱)、忘川(李建復演唱)、讓我們看雲去(陳明韶演唱)
童年童稚
捉泥鰍(侯德建作品、侯德建演唱)、童年(羅大佑作品、張艾嘉演唱)、老師斯卡也達(楊芳儀演唱)、神話(羅吉鎮、李碧華演唱)
***捉泥鰍(這應該是包美聖演唱的)***自然詠歎與懷想
秋蟬(楊芳儀、徐曉菁演唱)、小貝殼(邰肇玫演唱)、小草(王夢麟演唱)、聽泉(楊芳儀、徐曉菁演唱)、守住這一片陽光(林佳蓉 (台灣)、許淑絹演唱)、七月涼山、露莎蘭(蘇格蘭民謠,楊芳儀、許曉菁演唱)、蝸牛與黃鹂鳥(銀霞演唱)、夕陽伴我歸(陳淑樺演唱)、蘭花草(銀霞演唱)、微光中的歌吟(鄭怡演唱)、漁唱(李建復演唱)
愛情
你那好冷的小手(銀霞演唱)、小秘密(銀霞演唱)、風告訴我(陳明韶演唱)、如果(施碧梧演唱)、神話(羅吉鎮、李碧華演唱)、偶然(卓秀琴演唱)、木棉道(王夢麟演唱)、拜訪春天(施孝榮演唱)、小茉莉(包美聖演唱)、忘了我是誰(王海玲演唱)、阿美阿美(王夢麟演唱)、離開你走近你(王夢麟演唱)、風中的往事(王新蓮演唱)、生命中的陽光(木吉他合唱團)、歡顏、走在雨中、陽光和小雨(潘安邦演唱)、守著陽光守著你、天天天藍(潘越雲演唱)、忘了我是誰、恰似你的溫柔(蔡琴演唱)、為何夢見他(丘丘合唱團)、野百合也有春天、夢的衣裳(李碧華演唱)、請擁抱我(鄭人文演唱)、我深愛過(周秉鈞、楊海薇演唱)、夜玫瑰(以色列民謠,楊芳儀、楊芳青演唱)、想你
友情、親情、救國團團康歌曲
看我聽我(包美聖演唱)、歌聲滿行囊(楊芳儀、徐曉菁演唱、讓我們看雲去(陳明韶演唱)、神采飛揚(涂佩岑、詹育章演唱)、偶然(銀霞演唱)、走向我走向你(包美聖演唱)、好好愛我(鳳飛飛演唱)、那一盆火(包美聖演唱)、歡樂假期(王夢麟演唱)、愛的真諦
勵志、和平
小草(王夢麟演唱)、祈禱(翁倩玉演唱)
----------------------------------------------------------------------------------------------
以上的校園民歌 才是真正的原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