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知道延安时的这个典故,今天终于看见这张照片,更觉珍贵。张浩真是死得太早了,可惜。二代核心就是他死后接任刘的政委。下图中的前言对张浩的功绩写得多少言不及意,语焉不详。如果凭那点事,肯定不值得毛朱亲自扶棺出殡了。


林家三兄弟林育英、林育南和林彪出身同一家族,成长于同一片大院,一样是投身革命洪流,一样是功勋卓著,最后的结局和命运却迥然不同。林氏三兄弟中的林育英,在堂弟林育南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他曾到苏联参加共产国际会议,肩负重任返回后,在同张国焘的斗争以及抗日救亡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果不是因伤病早逝,他会有更多的传奇,也一定能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毛泽东一生惟一的一次给人抬棺,就是替林育英抬棺,足见他的贡献和影响之大。
临终留言给林彪
1941年8月4日,一队日军战斗机飞到延安上空。
日军飞机这次轰炸的目标是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人。飞机在空中盘旋了一阵后,炸弹如雨点般地往下倾泻。不一会,一颗炸弹落在林育英的窑洞门口爆炸,窑洞被震得天摇地动。巨大的爆炸声,使林育英的大脑、心脏受到刺激。他的病急剧恶化。
毛泽东得悉后,指示中央医院全力抢救。经过何穆、金茂岳等名医一段时间的悉心治疗,林育英的病才稍有好转。
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躺在床上,时常回想自己参加革命的艰难历程和党内复杂的斗争,十分怀念指引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堂弟林育南和战友恽代英、李求实等,一股对王明的愤恨之情油然而生。一天,他与一同住院的原一二○师政委关向应谈起王明把持中央领导权期间,残酷打击迫害为党的事业作过很大贡献、又有很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丰富斗争经验的重要领导干部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等人的情况,激起关向应的同情与关注。
他们决定一起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上书,建议中央重新给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等人作政治结论,肯定他们勇于与王明作斗争的英雄业绩。
很可惜,他的这项工作刚刚开始,病情又突然恶化。
1942年2月,林育英得知林彪已从苏联回到西安,心里很高兴。此时,林育英很思念林彪,希望能与他见一面。
2月14日,林彪乘坐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一辆卡车回到延安。林彪走进窑洞,见躺在床上的堂哥已面目全非,喊了一句“八哥”,泪水便夺眶而出。
林育英说:“我们林家三兄弟参加革命最早的是育南,最早去世的也是育南,他实际是受王明迫害而死的。他反对王明路线,既不是为了个人,也不是争权夺利,而是为了党的事业。他还是我和你的革命引路人。他的冤屈,不是他个人的问题,关系到党的路线和大是大非问题。我们如不为他说句公道话,对不起党,也对不起他。”
林彪说:“这件事我记住了。”
林育英又说:“我们林家三兄弟能看到革命胜利的只有你了。你还很年轻,有很好的前途。但是,任何人的前途,既要靠党的培养,又要靠自己努力。毛主席多次与我谈到过你,说你很有军事才干,对你寄予很大的希望。我希望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坚定革命信念,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将革命进行到底。”
林彪点点头,表示记住了。
这一天,林彪在林育英的窑洞一直呆到很晚才离开。
主席亲自抬灵柩
1942年3月8日,延安细雨纷纷。
上午4点至9点,延安各界人士万余人向林育英的遗体告别。这一天,毛泽东亲自为林育英题了挽联,朱德、叶剑英、陈云、李维汉及林彪等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3月9日,中央决定公祭林育英。
公祭之前,毛泽东对朱德、任弼时等人说:“林育英是一位很好的同志,对革命的贡献很大,他的去世,是我们党的一大损失,我心里非常难过。我想,同志们的心情也是一样的。为表示我们对他的敬意和怀念之情,我提议,他的灵柩由我们几个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抬到桃花岭。”
朱德、任弼时都表示赞同。
上午9点,林育英的公祭仪式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门前的广场上举行,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参加了仪式。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主祭,李克农读祭文。中央领导号召大家学习林育英对组织忠诚、英勇不屈、吃苦耐劳、密切联系群众、作风正派的好品德、好精神。
祭礼结束,万余人参加出殡。毛泽东、朱德、任弼时、杨尚昆、徐特立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将他的灵柩抬到桃花岭上,又亲自为他下葬。这是毛泽东一生惟一的一次给人抬棺、下葬。之后,毛泽东还亲自为林育英题写了“张浩(即林育英)同志之墓”的墓碑。
据笔者所知,从延安到北京,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人中,只有林育英享受了这一殊荣。
安葬林育英的这一天,《新华日报》还发表了《悼张浩同志》的社论,对林育英一生的贡献和功绩,作了很高的评价。
(摘自《林氏三兄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