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美援朝时志愿军使用过的日本41式75毫米山炮
实施该任务的火炮,主要以迫击炮和推前的山、野炮为主。因为这些火力阵地靠近前沿,射击距离近,能直接观察。具体区分是:山、野炮或无后坐力炮、90火箭筒以直接射击控制向我倾斜面之坑道口,破坏封锁我坑道之敌和火力点;迫击炮阻止与杀伤向我坑道附近运动的敌人,并以火力控制阵地侧方及遮蔽的坑道口部,必要时以榴炮担负;榴炮、加农炮,负责压制封锁我坑道口的敌迫击炮和12.7毫米机,必要时压制敌榴炮火力。
在战术运用上规定:当我坑道内步兵潜出坑道反击时,我配置在纵深的炮兵,要以榴炮火力袭击敌之无后坐力炮,以山炮摧毁我坑道口部之敌地堡和发射点,以六○炮打散坑道周围监视之敌,保障步兵出坑道;炮火准备的时间,要考虑到坑道口的形状,以及战士体力削弱,出坑道后要整理队形等,根据具体情况一般最少需7~10分钟,以免火力和冲锋脱节;我反击成功后,坑道内二梯队要继续外出投入战斗,或我二线部队向坑道屯集,故对敌封锁坑道口的火力点,仍应以火炮专门负责破坏或压制,以防敌火力点复活或暗藏新设火力点危害我步兵;反击失利时,应以火力支援部队退守坑道,提防敌人争先或尾随我步兵突入夺我坑道。
为了密切协同,炮兵指挥员除直接观察指挥射击外,还和步兵营(团)指挥所取得了联系。在敌施放烟幕迷茫时,即可根据坑道内的要求进行射击。有时以步谈机收听坑道内呼唤火力,不待步兵营、团指挥员的命令,炮兵可即行射击。
炮兵部队如此细致的支援计划,极大地鼓舞了坑道部队的战斗热情。他们以积极的战术反击袭扰占领表面阵地的敌军,从10月21日至29日,共组织班组兵力出击158次,歼敌2000余人,恢复阵地7处。而每当敌人围攻上来企图报复时,坚守坑道的志愿军部队只须呼叫“张庄!张庄!我是李庄!我是李庄!苍蝇蚊子爬到门口了,快来扫扫!”这样的暗语,不到两分钟,一群接一群的炮弹,就会从五圣山前后呼啸而至,炸得敌人前倒后翻。一向迷信大炮的美国大兵,后来一听见志愿军的炮弹飞来,就吓得抱头鼠窜,高兴的志愿军战士用机、冲锋打着叫着,“打得好!”“打得好!”坑道内一片欢呼声。
坑道部队的顽守,为决定性反击赢得了10天的宝贵时间。经过精心准备,反击条件逐渐成熟。10月27日,志愿军第15军召开步炮指挥员作战会议,确定了“集中力量,先西后东,先反击597.9高地,巩固后再反击537.7高地北山”的作战方针。
此时的敌人,在我友邻部队的攻击和坑道部队的袭扰下,已呈疲态。10月25日,遭受严重打击的美第7师被撤出整补,将防御上甘岭两阵地的任务全部交给了南朝鲜第2师,并调南朝鲜第9师为预备队。美军这种抓南朝鲜军当替死鬼的作法,激起了南朝鲜人极大愤慨,他们破口大骂美国人不讲道义。
与之对比,志愿军则兵力充足,士气旺盛。早在10月20日,志愿军首长就以第12军第91团、第31师配属第15军指挥,第34师也做好了参战准备。
为给主攻部队创造条件,志愿军炮兵进行了一系列先期火力打击:23日和27日,两次统一组织对注罗峙、立石、杨谷、松洞之间地域的敌炮兵实施火力压制,摧毁敌10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9门,迫使抵近我防御阵地的敌火炮向后大幅度转移;28日和29日,组织无后坐力炮对主峰1、2、3号阵地暴露的敌地堡群进行破坏射击,毁敌工事达10%;30日12~17时,以直接瞄准的山野炮和推前的122毫米榴弹炮1个连,实施了突然的间接火力准备,对敌地堡群破坏达70%,为阻止敌人修复工事,还以迫击炮进行了监视射击。
最后一击1952年10月30日黄昏,上甘岭地区暮色苍茫,寒风袭人。由于志愿军常常在黄昏发起反击,敌人便把每天的17~20时称作“黄昏关”。20时一过,上甘岭阵地上的南朝鲜军纷纷钻进地堡里去避风养神,暗自庆贺又能过上一个平安夜了。
与此同时,志愿军第15军45师副师长唐万成正站在一个炮兵指挥所里,等待着反击的开始。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联系着整个前沿的所有电话总机、分机、步话机,一下子都哑然无声了。终于,分针和秒针,在21时处整合,唐万成副师长拿起通往各炮群的通话器,大声喊道“开炮!”“开炮!”“开炮!”“开炮!”“……”接着唐副师长的命令,数百名各级炮兵指挥员,像后浪催前浪似地连续下达了命令。顿时,志愿军第15军104门火炮突然发出怒吼,炮弹像下雨一样飞向597.9高地和敌炮兵阵地。强大的炮火把敌人的地堡掀开,用来构筑工事的小铁轨、钢板,夹着敌人的尸体抛向半空,又狠狠地砸在半死不活的敌人头上。
10分钟火力急袭后,志愿军炮兵实施火力延伸。在地堡里躲避弹雨的南朝鲜部队跌跌撞撞地钻出来,准备抗击志愿军步兵即将发起的冲锋。隐蔽在反斜面的南朝鲜军也纷纷爬上山来支援。就在这时,已经延伸的火力又掉转回来,对原压制目标实施了10分钟的火力急袭。原来,志愿军炮兵实施的是假火力延伸,阵地上的南朝鲜军完全被覆盖,大部分防御工事也被摧毁。
在火力急袭中,志愿军火箭炮第209团实施了两次全团一次性齐放。瞬时间,无数拖着红色尾巴的火箭弹,带着呼啸声掠空而过,就像一群追逐的闪电,整个上甘岭上空的云层被映得通红,比朝霞还要鲜艳。由于发射阵地选在了作战正面的侧方,虽然火箭炮发射集中,声音大,但在大山的遮障和其它火炮声音的掩盖下,敌人很难捉摸我火箭炮阵地的方向和位置。
在志愿军炮兵强大火力和灵活战术的打击下,敌人抵近的迫击炮群和整个通信网路受到极大破坏。特别是在我火箭炮发射后,空中窃听所就听到敌人在叫唤“XX连被歼,XX营被歼,失掉战斗力,火器被毁,通讯联络不上,步炮兵失掉联系,炮兵不明情况,无法支援步兵等等。”此后两个小时,敌炮兵始终沉寂。
炮火准备后,志愿军第15军突击队在迫击炮的支援下,数路数波次发起冲锋,后续梯队也源源不断投入战斗。为了减少运动中的伤亡,志愿军第15军于29日夜,将2个连的兵力隐蔽越过敌炮火封锁线区,进入597.9高地坑道,与原坑道部队一起作为反击的第一梯队。
步兵发起冲锋后,志愿军炮兵提供连续不间断的火力护送。迫击炮群和集中使用的60炮,利用其在山地便于曲射、转移射和射速快的优点,集中轰击攻击目标、反敌斜面二梯队屯集位置,消灭和迟滞敌之反扑,并对利于敌抵近的主要凹部构成拦阻地线,直接护送步兵跃进冲锋。直接射击的炮兵,对妨碍步兵前进的敌侧方与正面火力点实施压制,消灭射程内可以射到的敌探照灯,继续压制和消灭敌固定坦克。远战炮兵,积极地、不间断地压制敌炮兵,尤其是敌迫击炮;按预先准备的地段,实施固定拦阻,一直持续到第二梯队投入前沿阵地;同时适时机动,以集中射击手段,及时增强射击敌主要反扑方向。
由于我炮兵支援准确、及时,突击部队就像跟着炮弹的脚步冲击一样,炮火前脚刚落到敌人的下一个阵地上,步兵的后脚就站在了前一个阵地那些残存的地堡、火力点的洞口。没等敌人向外钻,志愿军战士就一阵冲锋、手榴弹把他们消灭在里面。而整个突击部队的位置,就夹在前面我军弹幕和后面敌人弹幕中间,敌我双方的炮弹就像长了眼睛一样,前面的“开道”,后面的“送行”,始终给我步兵留着一个空隙,这可真乐坏了志愿军步兵!经5个小时激战,志愿军将南朝鲜第2师第31团1个营又1个连全部歼灭,并击退南朝鲜军1个营的多次反扑,歼其一部,恢复了597.9高地除东北山腿2、8、11号阵地以外的全部阵地。
根据反击准备阶段总结的经验,第15军首长将反击部队和固守部队分开,反的只管攻,守的只管防。为激励固守部队,凡是坚守24小时的部队,都给立功。这种别具一格的兵力使用方式,保证了我军攻守兵力的平衡,有效地避免了昼失夜反局面的再次发生。
我军反击成功,使敌人大丢颜面。从10月31日4时开始,敌人拼命反扑,试图夺回失去的阵地。志愿军炮兵则立即转入支援步兵巩固阵地阶段。部队一上去,炮兵部队即按照预定计划,以最有力的手段,对敌第二集结地区和火力点实施火力袭击,力争阻止或扑灭敌由纵深内部开始的反扑。11月1日1时4分,敌一部在597.9高地东南凹部集结,准备实施反扑,我炮兵以火箭炮4个连实施一次性齐放,以突然猛烈的火力将其大部杀伤并将该敌击退。
我迫击炮群和抵进射击的山野炮,充分发挥位于第一线发现情况及时的优点,在我第二梯队赶上阵地后,对主要地段实施火力拦阻袭扰。如无其它情况,则停止发射,控制弹药,以应付突然发生的情况。
11月1日夜,志愿军第15军调整部署,以第12军第91团换下了苦战19日的第45师135团和134团。为进一步加强炮兵力量,保障巩固阵地的胜利完成,11月4日,志愿军炮2师以6个榴弹炮连参战。次日,志愿军总部以第12军接替第15军的任务。
为统一指挥,志愿军组成了五圣山指挥所,以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负责,该指挥所由第15军军长秦基伟直接指挥。相应地成立了炮兵指挥所,由炮7师师长颜伏负责统一指挥支援五圣山前沿作战的各配属炮兵,并将炮兵群重新编组,由7个群改编为4个群。
由于志愿军炮兵对反扑之敌进行了层层火力拦阻,进攻之敌往往未能靠近我前沿便被击溃,从而使我597.9高地岿然不动。至11月5日以后,“联合”停止了对597.9高地的反扑。
巩固了597.9高地后,志愿军适时机动兵力火力,将反击重点转向537.7高地北山。11月11日16时,志愿军炮兵以榴弹炮52门、迫击炮20余门和火箭炮1个团,支援第12军第92团2个连又1个排发起反击。激战至17时,全部恢复了表面阵地,歼灭据守阵地的南朝鲜第2师1个营大部。此后,志愿军发扬迫击炮和步兵火力予敌杀伤,并尽一切力量构筑地面和坑道工事。
在志愿军的强大反击下,敌人损失惨重,渐渐无力进行营以上兵力的攻击,遂改以1个排至1个连的兵力进行连续的小型进攻,同时以猛烈的空、炮火力对我志愿军炮兵进行报复。
面对敌人的挑战,志愿军炮兵坚持“以火力确保巩固”的思想,除以部分火力控制阵地安全和掩护加修工事外,集中力量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对敌炮战,重点打击对我危害最大的敌迫击炮群和推前的榴弹炮。11月7日,志愿军炮兵组织4个炮兵连对注罗峙、桥甲里、城柱岘等敌炮兵阵地进行袭击。由于志愿军前线没有空军,敌炮兵气焰甚为嚣张,从来不构筑工事,仅以麻袋垒成围墙式,上盖棚布,牵引工具和弹药都堆在靠近阵地的公路上,在我炮火袭击下,迅速燃起熊熊大火,根本无法还击。后来一遇到我炮击,敌人就以另外一至两个炮群对我进行反压制,并以空军进行临空轰炸。我炮兵则充分机动,快打快撤,当敌机临空时,我高炮部队刚好逮个正着。
战至11月25日,南朝鲜第2师由于伤亡惨重,南撤整补,其防务交南朝鲜军第9师接替,从此停止了对537.7高地北山的进攻。上甘岭战役随之结束。
在历时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联合”先后投入3个多师6万余人、300余门火炮、近200辆坦克、3000余架次飞机,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多枚。志愿军则陆续投入3个多师4万余人,山、野、榴弹炮133门,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迫击炮292门,共发射35万余发炮弹。而承受这一切的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总面积仅3.7平方公里!按地区面积落弹量计算,超过了一战时期战斗最激烈的凡尔登要塞争夺战和二战时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在整个战役期间,志愿军炮兵对敌炮战16次,配合步兵反击43次,配合步兵阻击39次,配合步兵袭击6次,对空作战792次,共计896次。取得了歼敌12801人的战果,占总歼敌人数2.5万余人的一半以上。此外,还击落击伤敌机74架,击毁击伤敌大口径火炮61门、坦克14辆。对此,在1952年12月16日指出:“今年秋季作战,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致胜的要素”。
不仅如此,志愿军炮兵在上甘岭战役中所取得的辉煌胜利,还预示着我军已从原来的战为主向炮战为主的转变。这是现代化战争的特征,也是我军发展的方向。而其所体现出的英勇顽强、战斗到底的“上甘岭精神”,更是与五圣山同在,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