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扫盲:每人必须认识1500到2000字

中共建政后,即开展了扫除文盲(扫盲)运动。到1953年止,全国扫除职工文盲近100万人,扫除农民文盲308万人,这算是第一次扫盲高潮,毛泽东很满意。两年后,他希望扫盲工作进一步加大力度。
1955年,扫盲教育工作再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年9月,毛泽东看到了《山东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十分欣喜,他很赞赏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以本乡高小毕业生为教员,以合作社为单位办记工学习班的扫盲经验。他说:「这个经验应当普遍推行。」
毛泽东为这份报告写了按语:
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我国现在文盲这样多,而社会主义的建设又不能等到消灭了文盲以后才去开始进行,这就产生了一个尖锐的矛盾。现在我国不仅有许多到了学习年龄的儿童没有学校可进,而且还有一大批超过学龄的少年和青年也没有学校可进,成年人更不待说了。这个严重的问题必须在农业合作化中才能解决,也只有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才能解决。
在这方面,山东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做了一个创造性的工作。
这种学习班,各地应当普遍地仿办。各级青年团组织应当领导这一工作,一切党政机关应当予以支持。
几天后,毛泽东就扫盲教学内容和教材作了详尽的指示:
第一步,为了记工的需要,学习本乡的人名、地名、工具名、农活名和一些必要的语汇,大约二三百字。第二步,再进一步学文字和语汇。要编这样两种课本:第一种课本由从事指导合作化工作的同志帮助当地的知识分子,各就自己那里的合作社的需要去编,各处自编一本,不能用统一的课本,这种课本不要审查;第二种课本也应由从事合作化工作的同志帮助当地的知识分子,根据一个小范围的地方(例如一个县或一个专区)的事物和语汇,加上一部分全省(市、区)的事物和语汇编出来,也只要几百字,这种课本,各地也不要统一,由县级、专区级,或者省(市、区)级机关迅速地加以审查。做了这样两步之后,再做第三步,由各省(市、区)教育机关编第三种通常应用的课本。以后还要有继续提高的课本。中央的文化教育机关应当给这件事以适当的指导。
在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又谈到了扫盲运动:「扫盲运动,我看要扫起来才好。有些地方把扫盲运动扫掉了,这不好。要在合作化中间把文盲扫掉,不是把扫盲运动扫掉,不是扫扫盲,而是扫盲。」
不久后,毛泽东还亲自制定了「每人必须认识15002000个字」的扫盲标准。
在这种背景下,扫盲运动又一次发动起来。
1955121,共青团中央发布《关于在七年内基本扫除全国青年文盲的决定》,指出「扫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大量文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是有战略意义的任务,为了适应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必须加快扫盲的速度。」
126,《人民日报》发表了《要在七年内基本上扫除全国青壮年文盲》的社论。
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评奖扫除文盲优秀教师、优秀工作者、优秀学员、先进单位的暂行办法》、《颁发识字证书及业余小学、业余中学毕业证书暂行办法》。
      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大规模地展开了扫盲运动,形成了第二次扫盲高潮。
1957年上半年,全国原有文盲中,已有2200万人脱盲,并已有160万人达到高小和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