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中国在西部地区上空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氢弹
1967年6月17日,在我国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氢弹亦称“热核武器”,它是一种利用氢元素原子核在高温下聚变反应于瞬间放出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武器,它主要由装料、引爆装置和外壳组成。
氢弹爆炸时,作为引爆装置的原子弹首先爆炸,产生数千万度高温,促使氘氚等轻核急剧聚变,放出巨大能量,形成更猛烈的爆炸。
在氢弹爆炸成功的同时,中国政府重申:“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972年6月17日 尼克松与水门事件
1972年6月17日清晨,5人因被指控非法闯入位于华盛顿市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行政区而被捕。
警方说这些人是在民主党办公楼的6楼被发现的。他们衣着考究,且都戴着手套。据警方透露,他们携带着步话机、摄影机、破门工具和电子监听设备。
其中一人是洛克维尔人、名叫詹姆斯-W-麦科德。他自称是中央情报局的退休雇员,另4人中有两人声称过去与中央情报局有过联系,这4个人是伯纳德-L-巴克、化名弗兰克-卡特;弗兰克-安格洛-菲奥里尼,化名埃德华-汉密尔顿;尤金尼奥-L-马丁内斯,化名吉思-瓦尔德斯;劳伊-戈多伊,化名V-R-冈萨雷斯。
此事直接导致了“水门事件”,并使美国总统尼克松下台。
理查德·尼克松,是一位公认的外交政策领袖,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辞职的总统,而且是在失去信任后被迫辞职的总统。
尼克松于1913年1月9日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约巴林达。
尼克松是在约巴林达的贫困的家境中长大的。小时候他曾几次死里逃生,3岁时他从马车上摔下来,因流血过多,几乎丧命;4岁时他又险些死于肺炎。在学业上他以勤奋、认真、敏捷闻名。1930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惠蒂尔中学,1934年又以名列第2名的成绩毕业于惠蒂尔学院,1937年,他以第3名的成绩从法学院毕业。同年11月他在加利福尼亚取得了律师资格。
1946年,尼克松击败连任5届议员的民主党人杰里·沃勒斯,当选美国众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1968年11月5日,尼克松战胜了民主党的汉弗莱和美国独立党的华莱士,当选为美国第37任总统。
在第一个任职期间,尼克松将美军撤出了越南,逐渐结束了那场使国家陷入分裂的战争。他制定了新的中国政策,支持中国进入联合国,并且访问了中国,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也是第一次访问一个同美国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
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总统尼克松争取连任委员会首席安全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总部办公室进行窃听活动,当场被警方逮捕。结果证明他们是为共和党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工作的。听到这个消息,尼克松下令掩盖事实。在幕后一方面设法让联邦调查局停止调查此事,一方面贿赂被捕者,要他们服罪并保持沉默,从而把这件事的真相暂时掩盖起来。11月7日,尼克松在竞选连任中获得了压倒性胜利。
1973年3月,一名被告为了免于被判长期监禁,供认了有人对他施加政治压力,使他在审讯中作了伪证,于是掩盖的堤坝被一大批新揭露出来的材料的狂流冲塌了。尼克松不得不宣布由司法部负责调查水门事件,参议院水门事件委员会决定把听证会用电视向全国公众转播,使水门事件在公众中激起了更大的政治波澜。迫于形势,尼克松总统在8月8日宣布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迫辞职的总统。
1962年6月17日 巴西队获得第七届世界杯冠军
1962年卫冕成功的巴西队1962年6月17日,足球明星贝利因肌肉受伤不能参加比赛在场外旁观,不过这并没有阻碍巴西队在智利以3:1战胜捷克斯洛伐克队赢得决赛胜利,卫冕世界杯冠军。
阿姆瑞多是一名新的前锋队员,他的出色表现弥补了因贝利不能出场造成的损失,加林查在他所踢的每场球中都发挥得很好,给捷克斯洛伐克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尽管捷克队的守门员施罗伊夫很出色,但他还是不能阻挡巴西队疯狂的进攻。
智利队以0:1输给南斯拉夫获得第4名。在智利和意大利的前场比赛中,警察被召集在球场上。因球迷们失去控制,在比赛结束时,意大利队不得不在警察的护卫下离场。
1911年6月17日 保路同志会成立
1911年6月17日,中国商办川汉铁路股东大会在成都组织“保路同志会”。不久,四川省等地也纷纷成立“保路同志会”。
“保路同志会”是以“保路废约”为宗旨,抗议清政府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同时反对清政府与英、美、德、法四国银行财团勾结,把铁路建筑等权利出卖给帝国主义的群众性组织。
清朝政府的所谓“铁路干线国有”这种卖国丧权行为,激起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其中以四川最为激烈。四川各界人民在“保路同志会”的发动下,掀起全省的罢工、罢市、罢课以及武装斗争。同时广东、湖南、湖北各界也群起响应,提出“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口号。旅美华侨也宣称“粤路国有,誓死不从”。全国数十万人参加的保路运动发展为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1950年6月17日 中央音乐学院成立
1950年6月17日,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正式成立。
中央音乐学院是由华北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团、南京国立音乐学院和它设在常州的附属少年班、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燕京大学音乐系等合并而成的。1964年,中央音乐学院的民族器乐系、民族声乐系、民族音乐研究所与原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合并,又成立了中国音乐学院。
40多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建立了一支具有国家级学术水平、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培养出3000多名音乐人才。许多毕业生成为我国音乐艺术事业的骨干。其中不少人在国际乐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00年6月17日 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
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大沽炮台。大沽是天津门户,东临渤海,北靠京山铁路,位置极重要。
6月15日,300名日军占领塘沽火车站,250名俄、法两国军队占领军粮城火车站。16日,935名英、日、俄、德等国海军偷袭登陆,埋伏在炮台后侧,大沽口内的10艘炮艇开进海河,28艘军舰开往炮台火力射程之外停泊。晚8时,联军向守军总兵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限于第二天凌晨2时交出炮台。罗荣光断然拒绝。
6月17日凌晨2时,10余艘联军舰艇在探照灯的照明下,用大炮轰击大沽炮台。守台清军还击,击毁敌舰5艘。黎明,联军用大炮轰击清军防地,击中左营弹药库,管带封得胜阵亡,北岸两座炮台遂被占领。联军舰队集中火力轰击南岸炮台,登陆联军从侧后抄袭。晨七时,南炮台弹药库中炮炸毁。九时,守台清军向新城方向撤退。大沽炮台全部陷落。
此役,清军击毁敌舰6艘,毙伤联军255人,日海军大佐被击毙。守台清军将士阵亡700余人,北洋海军最大的巡洋舰“海容”号和4艘鱼雷艇被联军掳走。

大沽口炮台上的清军凭险抗击大群涌来的八国联军战舰
1907年6月17日 杨翠喜妓案加剧清廷内部倾轧
庆亲王奕匡之子载振
杨翠喜是清末天津歌妓,贝子载振艳之。载振是庆亲王奕匡之子,段芝贵以巨资将杨翠喜买下,献给载振,得到署黑龙江巡抚之职。
由汪康年及夫人汪禾青主编的《京报》刚于3月份创刊,即载文披露此事,轰动京城。5月7日,御史赵启霖奏劾段芝贵夤缘无耻,以天津歌妓杨翠喜献于奕匡之于载振,并以10万金为奕匡寿礼,遂得署黑龙江巡抚。慈禧太后于是诏命醇亲王载沣、大学士孙家鼐彻查,并撤去段芝贵布政使衔,毋庸署理黑龙江巡抚,而以程德全暂行署理。
载振闻讯将杨翠喜匿退,载沣、孙家鼐为保全皇室体面,复命查无实据。5月16日,赵启霖反以“奏劾不实”被革职。舆论更加哗然。
清廷遂撤段芝贵黑龙江巡抚职,载振亦请辞农工商部大臣职。而瞿鸿基、岑春煊等与奕匡等两派的斗争更其激化。奕匡开始排挤瞿鸿基和岑春煊。
6月17日,翰林院侍读学士恽毓鼎在奕匡的授意下,奏参协办大学士、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瞿鸿基暗通《京报》报馆,授意言官,阴结外援,分布党羽,怀私挟诈,请予罢斥。慈禧太后诏命孙家鼐、铁良查明。
当日,慈禧太后将瞿鸿基革职回籍。鸿基固尝密请赦还康梁,正中太后之忌。此次奕匡乘机贿恽毓鼎劾之。同时将岑春煊排挤出京。《京报》也被勒令停止出版。
1974年6月17日 伦敦议会厅遭恐怖炸弹袭击
具有800年历史的威斯敏斯特大厅的部分建筑被毁
1974年6月17日,爱尔兰共和军又开始出击了。这一次,爱尔兰共和军在国会大厦最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即具有900年历史的威斯敏斯特大厅里安放一颗炸弹。
一个操爱尔兰口音的人在炸弹爆炸6分钟之前通过了警察。官方人员迅速撤离了这座建筑物,但在发生爆炸时,11人受伤,正厅受到些损失。在浓烟萦绕在“大本”钟周围时,爆炸所产生的大火烧坏了大厅附近的房屋。国会领导人罗伯特-梅利什说:“恐怖主义者似乎决心要毁掉我们遗产的这一精华部分。”
1996年6月17日 中美知识产权磋商达成一致
1992年6月17日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确定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1992年6月17日 南非发生残酷屠杀黑人事件
1991年6月17日 南非白人国会通过结束种族隔离政策
1984年6月17日 欧洲议会举行选举
1984年6月17日 中国首次参加国际伤残人运动会
1981年6月17日 香港国泰航空公司地勤人员罢工
1980年6月17日 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失踪
1974年6月17日 我国成功地进行了第16次核试验
1974年6月17日 爱尔兰共和军引爆英国国会大厦
1972年6月17日 美国水门事件
1967年6月17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2年6月17日 巴西队获得第七届世界杯冠军
1959年6月17日 瓦雷拉当选爱尔兰总统
1957年6月17日 迪芬贝克就任加拿大总理
1956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次派观察员出席在维也纳举行的第5届世界动力会议
1954年6月17日 英国与中国建交
1951年6月17日 法国大选戴高乐派失败
1951年6月17日 廖承志提出侨务工作基本方针
1950年6月17日 阿拉伯联盟防御条约签订
1950年6月17日 中央音乐学院成立
1948年6月17日 豫东战役获胜
1944年6月17日 侵华日军第三次进攻长沙
1944年6月17日 中共对美、蒋方针作出指示
1944年6月17日 冰岛独立日
1943年6月17日 法国反法西斯战士、民族英雄让·穆兰殉难
1930年6月17日 台湾邮电局及电信局建成启用
1924年6月17日 共产国际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
1922年6月17日 国民政府海军全体官兵通电讨伐陈炯明
1915年6月17日 奥斯曼土耳其屠杀大批亚美尼亚人
1911年6月17日 保路同志会成立
1906年6月17日 汴郑铁路竣工通车
1902年6月17日 《大公报》问世
1900年6月17日 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
1898年6月17日 张太雷同志诞辰
1885年6月17日 李鸿章设立天津武备学堂
1775年6月17日 班克山战役爆发
1660年6月17日 清军被郑成功击败于厦门
1528年6月17日 《明伦大典》修成。明世宗亲自为之作序
1397年6月17日 卡尔玛联盟形成。丹麦统治冰岛、芬兰、挪威、瑞典四国走向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