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卢梭”柳亚子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1714

“亚洲卢梭”柳亚子

“亚洲卢梭”柳亚子

能象郭沫若一样和毛泽东诗词相和的人,只有一个柳亚子(1887-1958)。柳亚子不仅写诗5000多首,有“一代诗圣”的美誉;而且能紧随时代步伐,高歌猛进,自比“亚洲的卢梭”(柳号“亚卢”,后因“卢”字繁体难写,故改称“亚子”),郭沫若则誉之为“今屈原”。

诗文和政治两得意的柳亚子,背后是耕读传家的柳氏家族。柳家族群繁茂,且代代出秀才,对柳亚子的性格养成影响深远。柳亚子自己说:“大概我的名士脾气,是在十岁的时候开始养成的吧。”

一个诗人、一个狂人,从一个叫做黎里的小镇缓缓走来。





避难迁入

从苏州过平望,沿着京杭大运河,就到了苏南一个极为普通的小镇一一黎里。在过去,黎里以盛产丝绸和桑蚕出名。

黎里有一条仅三华里的河道,河道旁排布了252个拴船石。除拴船用,这些石头还表示这户人家的学识背景。告老还乡的官员,刻如意形状的拴船石;考学的,刻锦旗形状;有些在朝廷受了气,郁闷回乡的,也刻如意。沿着太浦河,在镇的北岸,浒径桥西首,住着柳亚子一家,他家河道的门口刻有如意形的拴船石。柳亚子12岁那年,柳家迁入黎里。

柳亚子的祖先农民出身,原籍在浙东的慈溪。柳氏的这一族祖先以务农为业,历史并不久远,仅能上溯到明末。在南明时代,有一位叫柳春江的,因兵避难,从浙东慈溪搬到江苏吴江县北晖镇的东村。这位柳春江,柳氏后人都称他为春江公。春江公二传心园公,从东村迁到北库,北库也是村落。心园公三传到杏传公。此时,柳氏大概已由自耕农转变为地主,也就自然读起书来。

此后三百年来,氏族繁盛,从农民转变为地主、乡绅,边耕边读,一直都是知识分子世家,而且每一代都出秀才,可惜始终未能出现显达的政治家和扬名文坛的诗人,直到柳亚子出现。

绰号“小和尚”

从东村迁大胜的柳氏始祖为逊孙公。小时候受哥哥欺负,父亲过世后,就到大胜港来。逊孙公最小的儿子叫柳数芳,号古楂。他就是柳亚子的高祖,是大胜柳氏在文坛上的开山始祖,也就是柳家第一代知识分子。而古楂的次子兆薰受父亲影响,也以诗文闻名乡里。

同治三年(1864年),古楂公让兆薰去南京入闱应试,目的不是想飞黄腾达,官运亨通,实在是希望摆脱贫困,因为一般家庭如果不出一两个秀才,就会被繁重的徭役赋税压垮。20岁那年,柳兆薰进学成为秀才,连续参加岁考考绩都属上等,被举为贡生,相当于现在的优等生。柳兆薰凭此资格出任过一任县学官。告老回乡后,居家养晦,以道德文章孚乡里的众望,乡人有“老佛”之称。

此后,柳家每一代都出一两个秀才。高祖专门刻有一方印章传给子孙,文曰:有福读书。曾祖兆薰多次郑重地把印章拿出来,铃成印文,告诉子孙们高祖的期望,还解释说一个农家能够读书是一种幸福,对作诗填词不抱什么功利目的。可是他的儿子及孙子都只中到秀才为止,柳亚子的父亲也是秀才。因此,柳亚子一出生就被寄以重望。

柳亚子的名字叫“慰高”,是曾祖父起的。“高”是高祖古楂公。曾祖父孝思心切,仰体古楂公守先待后的盛心,希望后辈中能够多出几个人才,至少也要保存书香一脉。于是柳亚子父亲和叔父的名讳是“念曾”与“慕曾”。而柳亚子和堂弟的学名是“慰高”与“冀高”。“慰”是安慰的意思,“冀”是希冀的意思。柳亚子的号叫“安如”,是父亲替他取的,“高而能安”。

曾祖父亲昵地叫柳亚子“小和尚”,据说是怕他养不大。对于这位曾祖父,柳亚子曾感激地说:“他对于我的恩德,实在太大,而他对于我的印象,也实在太好。”

曾祖父在年老时,渐渐觉得精神不济,而对柳亚子又是抱着非常期望的,他常常说道:“我老了,也不指望小和尚发科发甲,我只要能够看到他上学的那一天,就心满意足了。”当时封建的脑筋,在母亲膝下念书是不算数的,一定要请了老师,拜过孔夫子,才算正式上学。曾祖父也不能免俗,可惜的是,柳亚子正式上学的前一年,曾祖父就悄然过世。

有福读书

柳家的子弟不忘高祖的期望,很早就读书。早在三岁,柳亚子就站在大红漆的立桶里面,跟从母亲费漱芳开始认字。费漱芳也是书香门第,其父费吉甫是翰林,她自己也师从名师,可算是清代大名士袁子才的三传弟子。柳亚子熟读的唐诗三百首,就是由费太夫人在膝前口授的。而且他还读得很高兴,每天像唱山歌般。

而几位私塾却并不高明,五年内一共换了六人。其中的一个王云孙老师喜欢喝酒,还偷偷请柳亚子喝;他很能下象棋,又偷偷教柳亚子下。柳亚子随后又结交了堂弟冀高的黄子城老师。而黄老师则善种菊花,不知去哪弄了很多菊秧来,种在柳家的天井里,秋天来时花开得非常好看。柳亚子与王黄两位老师把酒看花,模仿名士吟诗清谈,十分得意。完了,他还去黄老师那里津津有味地听老师讲说《聊斋志异》里的狐鬼故事。柳亚子自己说:“大概我的名士脾气,是在十岁的时候开始养成的吧。”柳亚子12岁时(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西太后挟持光绪蒙难出奔。面对动荡的社会,柳亚子颇自命不凡,撰写了《上清帝光绪万言书》。这篇文章如果流传出去可是要杀头的,但柳亚子的父亲看了,却并不害怕,还点点头说孺子可教。

14岁时,柳亚子在父亲的陪同下,与舅舅费仲深一起去吴江县应童子试及第。三场下来,舅甥俩名次难分高下,主考官一时难于决断,但因为柳亚子是外甥,得让舅舅一下,为此,主考官还请柳亚子父子每人吃了一碗鸡片火腿面作为补偿。县考结束后,柳亚子去苏州应府考和道考,这才算中了秀才。倘使曾祖父冥中有知,一定不会再叹息柳氏子弟没有出息。更何况这位新科秀才还是他心爱的小和尚。

柳亚子的四个妹妹就不像柳亚子那样有福读书了。父亲去世后,母亲就做主把四个人都订了婚。二妹公权国文很好,高小毕业后,母亲不让她外出求学,未读几年书,便出嫁了,一出嫁便得生小孩,一生小孩便完结了。柳亚子说,公权是牺牲于养小孩的一个可怜虫,把她文学的天才给生生摧残掉了。

但是,柳亚子却不稀罕当个秀才、在苏州城结交了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后就不想考举人了。巧的是,柳亚子1902年中秀才,过三年去考举人的时候,科举在1905年就取消了。曾祖父没有预料的是,在他死后不到20年,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所爱护的封建社会已经急剧崩溃了。

柳氏分家

早在清光绪二十四仔(1898年),柳氏开始有了分家的念头。

那一年,柳亚子的祖母、外祖母、长妹接连去世。家人觉得形势有点可怕。另一方面,柳亚子的几个叔父们,都去上海见了大世面,觉得要做一点事业,还得到都会中去,至少要在市镇上住,这样生活才能热闹一些。乡村淳朴的空气,再也不能吸引少年子弟们的心了。但家族中也有保守派,柳亚子的父亲和六爷、中爷对聚族而居的兴趣特别浓厚,不赞成搬家。

到了这一年的春夏,事情却大坏了。保守派的主将六爷和中爷先后因病逝世。按迷信说法,龙翻身的谣言更厉害了。搬场的大局看来是定了。而更加咄咄逼人的是,那一年旧历中元,柳亚子的二姑母从黎里来大胜,也染病身亡。于是,一百多年聚族而居的大胜柳家,就此像大树倒下,猢狲尽散,飞鸟投林,各奔前程去了。民国纪元前十二年,也正是义和团运动闹得一团火热的时候,柳亚子一家迁去黎里。在这里,柳亚子开始集南社,走上了以文学救国的道路。   

文明结婚

“怀抱平生马克思,最难燕妮更艰危,苍从满眼成何济,青史他年已有辞。”

这是1946年柳亚子在重庆为夫人郑佩宜58岁生日作的一首寿诗。柳亚子与郑佩宜感情甚笃,他们的文明婚礼曾轰动整个盛泽。

1906年,正是秋风送爽、桂子飘香之时。柳亚子和郑佩宜在吴江盛泽举行文明婚礼。郑佩宜的父亲是个商人,是盛泽商会会长。他还在家里办了一个学校,教邻居、亲戚识字。郑佩宜也常常拿了个小板凳听课。两人举行的是上海的新式婚礼,而且是在女家结婚。郑佩宜头上不带头面,不盖四方红巾。柳亚子穿长跑马褂,不牵长长的红绸。向长辈行礼后,互相鞠躬,婚礼完成。婚后不久,柳亚子把“平生不二色”一语请人刻成介方印章,作为立身行事的座右铭,开始了他“屈原式”的救国生涯。

此后50余年,夫妇俩晨昏相伴,患难相依。柳亚子的脾气刚强固执,惟郑佩宜能以柔顺忍耐克服之。柳亚子忙于参加革命活动。郑佩宜则追随支持,协力襄助。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柳亚子就回到故乡黎里,在周赐福堂的“磨剑室书斋”里写出了一篇讨伐蒋介石的檄文,蒋介石非常愤怒,决定将他除掉。1927年5月8日晚上,张群奉蒋介石密令,带领一团兵,从上海窜到黎里,把周赐福堂包围得水泄不通。郑佩宜立即意识到有人来抓柳亚子,便让他藏身在楼房夹壁中。当国民党士兵蜂拥而入的时候,柳亚子已不见踪影。第二天,柳亚子扮做乡下人模样,坐小船至上海,郑佩宜带着孩子亦至上海,然后一同亡命日本。

抗日战争期间,柳亚子携郑佩宜避居香港。珍珠港事件发生后,柳亚子又要逃避香港,郑佩宜不便同行。当时友人劝她回上海,但她再三考虑,还是决定回内地,之后辗转惠阳、龙川、曲江。历时半年,终于到桂林与柳亚子重聚。两年后,同赴重庆。

在动荡复杂的时代,郑佩宜随柳亚子过着萍踪不定的生活,不以为苦。

家学教育

他们的家庭是个民主的家庭,柳亚子把郑佩宜称为校长,其他都是她的学生。柳亚子是大学生,还有三个小学生,都归校长管。大、小学生之间,是习诗文的朋友。

柳亚子常把长子柳无忌唤为小友。在柳无忌去上海读书以前,柳亚子为南社主任,事无大小巨细,都一手包办,在家中忙得不亦乐乎。于是柳无忌这个小友帮忙他做点小事情,如在发出给南社社员通知书时,柳无忌就坐在书桌旁为他粘信封,贴邮票;柳亚子收集吴江文献时,从朋友那里借来乡里的前辈文人所写的诗文,柳无忌就帮忙抄写。

柳无忌喜欢集邮。柳亚子交友广天下,朋友来信,他总是连信封一并保存,数十年下来,积存了好几十只箱子给儿子。柳无忌弄邮票的时候,柳亚子就从箱子里找出成百上千的信封,把邮票剪下来,然后做检对、取舍、辨别、品相。如果发现一枚前所未有的邮票时,柳亚子也和儿子一样的高兴。

父子俩最嗜下棋,下棋足有家学渊源的,柳亚子的父亲和叔父都嗜好下棋。俩人下围棋最多,也最认真,有时不免紧张起来。柳无忌38岁生日时,柳亚子赠给儿子的诗中还提及此事,有句:难忘偕隐他年约,犹记争棋少日狂。那次争棋,柳亚子生气了,为的是一不小心,给无忌偷吃了他的一个白子。

柳亚子不忘“有福读书”的祖训,很关心孩子的教育。柳亚子常说他字写的不好,要孩子们别学他。在磨剑室书房旁边,有一张特制的矮桌,抽屉里放着毛笔和字帖,矮桌上面是一块金砖,柳亚子和他的孩了们每天都用蘸着水的毛笔在上面练字。署假,柳亚子亲自为柳无忌讲授《楚辞》与《又选》。日本避难时,柳无忌的妹妹柳无非和柳无垢失学。柳亚子亲自给她们上课,《左传精华》、《曼殊诗集》、《磨剑室诗》,几无闲暇.他还不惜出巨款,把无忌送去清华学校,毕业后有在美国读书5年的机会。此后无非、无垢相继赴美求学。

兄妹三人学着父亲的样,常写一些短文,都收在《菩提珠》里,献给他们最亲爱的父母。

文脉分流

“英雄末路作诗人”是高祖古楂公传后的又一印章。早年的古楂公是宏大抱负的,他总认为应该出来干些治国、平天下的事情,而读书写字只是穷途末路。但当不能治天下的时候,只能边耕边读,安分守己地过一生。

柳亚子祖上几代想兼济天下,但始终隐而不露。到柳亚子这代才露出来,但也只能是屈原式的救国。柳亚子活动的重心是“隐”还是“露”,自接影响了他儿女的道路,当然也有时代的因素。

在三兄妹中间,柳无忌继承了柳亚子的文学,柳无非基木上是家庭妇女型的,柳无垢在政治思想世界最靠近柳亚子。柳无忌1907年出生,20岁时到美国留学。1920年代,柳亚子在南社交友作诗,辛亥革命失败后,结过酒社,有过8年沉沦。“英雄末路作诗人”,柳无忌受此感染,选择文学而独善其身,成为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

1924年夏,为鼓励儿子把《哀希腊》诗译为白话成功,柳亚子从家藏书籍内找出拜伦《哀希腊》诗的四种中译本:苏曼殊、黄侃、马君武、胡适译本。他用四种不同颜色的钢笔把这四篇译诗,写在柳无忌的新练习本上。而柳无忌又用第五种颜色抄上了英诗原文,并加后记。数十年来,柳无忌东奔西走,抗战时更历经艰险。这本小册子却依然无恙,还随他远渡美国。《哀希腊》诗的翻译,引起柳无忌对译者之一苏曼殊的兴趣。

1926年夏,柳无忌开始随着父亲研究苏曼殊。1927年到留学美国,获美国耶鲁大学英国文学博士学位。从195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文学的研究,进行中西文化的沟通。1960年代初,在印第安那大学成立东亚语文系,被公认为中西比较文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1983年,美国《时代报》刊文把柳无忌誉为“虎子出将门”。

1927年以后,南社的活动基本结束,柳亚子开始跟着孙中山改造社会。柳无垢中学毕业后,想跟父亲一样,学点改造社会的门道。当时清华大学有社会学系,她想,社会学应该是改造社会的。结果人家说,社会学不是改造社会,而是研究社会的。而且清华用的是美国的教材,跟中国对不上号。她很失望,书没好好念,就经常参加革命活动,业余也做西方文学的翻译。柳无垢曾担任过宋庆龄的私人秘书,后在外交部工作,曾被内定为副部长,但因身体不好,没有任命。

柳无非解放前在中学教过一段书,后在政协分管妇女问题。

后辈承继

解放以后,柳亚子儿女的后一辈更多地顺应了时代的需要,从事的行业也五花八门。

1937年,柳无垢生子光辽,在“九一八事变”六周年的日子里,柳亚子为外孙起名光辽,铭记收复河山之志。柳光辽高中毕业后,正逢国家工业化,当时的抱负就是改造社会,而留苏是最先进的,可惜他没轮上。其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到中学招生。那时抗美援朝战争刚结束,最当红的就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说去军事学校,柳光辽当然愿意。

柳亚子知道之后,把柳光辽叫到房里,询问报考情况。“你是不是打算到哈尔滨去。你母亲身体不好,你这么走了是不是……”但柳光辽还是希望北上。柳亚子的话就到此为止,他没有再说什么,议柳光辽自已去决定今后的生活道路。柳亚子曾经公开讲过:“我对儿童教育,是主张放任自由的。”

柳光辽现在是南京理工大学的教授和党总支书记,专业是枪炮设计制造。“我基本上也让他们自由发展。大学毕业后,今后的路怎么走,我一概不管。”当时执意北上的柳光辽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和柳亚子的观点一样。柳光辽的大儿子柳松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专业毕业后,就读次美国孟非斯大学计算机系,现在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通讯器材公司工作。小儿子柳杨在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到美国印第安那波利斯分校,从毒物学硕士转到计算机硕士,现在是该学校的科研助理。两个儿子都在美国成家立业了。

柳无非的儿子陈君石与女儿陈君华学科研出身,是医药卫生食品方面的专家。

柳无忌留学美后,和高蔼鸿结婚,居住在美国。女儿柳光南嫁给了美国人克瑞登。而外孙女也与美国人史瑞吉结婚。她们对于中国文化已经很隔阂。

现在常常有电视剧导演找柳光辽核对历史。“我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其实,在柳家后辈中,最懂中国文学的是陈君华的先生,刘三,他学中文出身,是北京语言文学院的教授。可惜早年就去世了。他要是在的话,这些就都是他的事了”。
 

回复:“亚洲卢梭”柳亚子

也是一个人物!!!
 

回复:“亚洲卢梭”柳亚子

不甚了解柳公
 

回复:“亚洲卢梭”柳亚子

这人厉害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