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精美酒器 (12P)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的精美酒器 (12P)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2204

中国古代的精美酒器 (12P)

中国古代的精美酒器 (12P)


看着这些精美的酒器,好象听见了历史流逝的声音,也好象回到了歌舞升平的古代,和古人们共饮美酒,共赏春花秋月……


























 

回复:中国古代的精美酒器 (12P)

古人云:“礼以酒成”,也就是无酒不成礼。先人对酒的热爱和执着创造了中国独具特色的酒文化,酒器是酒文化重要的载体,中国的酒器史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一页。勿庸置疑,收藏中国酒器即是收藏中国的酒文化。

酒史

中国酒器的发展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具酒器开始,流行到商代,商代以后便退居次位;漆酒器虽出现很早,但直到东周才大放异彩,汉代达到顶峰;青铜器鼎盛于商代、西周,东周开始逐渐萎缩;瓷酒器大兴于魏晋,从此在中国的酒席上长盛不衰;金银酒器盛于唐代,宋代依然流行;玉酒器自汉代开始创造第一个高峰,延续到唐代,玻璃酒器到清代崭露头角。

酒器

蛋壳黑陶高酒杯:中国古代酒器与古代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几乎从酒器一出现,人们就十分注重酒器的造型与装饰,也非常讲究酒器的材料,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了肖形酒器,如鹰形陶尊、猪形陶尊、狗形陶尊、人形陶瓶、龟形陶壶等,制作工艺生动逼真,情趣别致。

山东省曰照市东海峪遗址,1973年-1975年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陶器,其中以一件蛋壳黑陶高酒杯最为著名,被文博界公认为是山东龙山文化罕见的精品。金器高26.5厘米,由杯身、高柄和底座三部分组成,由一根楞管将三部分连接起来,中部的柄腹被透雕中空。陶质非常细腻,通体漆黑、光亮。器壁极薄,尤以杯口沿部分最薄。考古学家形象称之为“蛋壳高柄杯”,以赞叹其造型之精工,技艺之高超。全器重量仅40克左右,不到一两,据测定,这种蛋壳高柄杯的吸水率只有万分之四十三,如此精美的陶器,出自4千多年前的东楚人手中,让现代人大跌眼镜。由于烧制它的陶窑迄今未发现,此种黑陶高柄酒器的制作工艺迄今是谜。

风鸟柱铜斝:曰本泉屋博物馆,收藏一件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斝酒器,十分珍贵。说它珍贵,主要是此酒器在造型装饰方面有着不同凡响的构思与设计。斝柱上铸一对风鸟,鸟形体娟秀,头高昂,眼圆睁,喙尖直,双翅并拢,遍体斑纹,花冠舒展飘逸。观其神态,似是雏风初飞,梧桐歇翅,形象煞是可爱。青铜酒器有高高树立的双柱,柱上设置风鸟,这种装饰在商代凤毛麟角,极为罕见。斝的颈部,纤细的云雷纹衬出粗重的饕餮纹。斝的腹部,利用本身造型特点,装饰三个立体的饕餮头,双角勾弯,二目圆睁,巨吻张开,形象雄壮、可怖。绝妙的是,三棱锥状足恰似饕餮口中的巨齿,使人不禁联想到大象的门齿和猛兽的獠牙。饕餮口中的吐露尖齿,在商代青铜器中十分罕见,为不可多得的商代酒器。

司母辛奇兽铜觥:在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一件样子很奇特的盛酒器,高36厘米,重8.5公折,铭文“司母辛”,其形象似兽非兽,似鸟非鸟,怪诞难解。该器装酒的容器伯各尊乍看似马驴之形,然而却又头生一对大弯角,前肢奇蹄,双肩及前肢饰卷龙纹,后肢有鳞纹如禽鸟腿,下为鸟爪壮足,臀部正中为鸟面纹,两侧有巨翼,恰作兽尾,首作兽头,盖背兽角之后雕一条卷尾巨龙,龙生兽耳,槌状角,三角纹鳞,龙背有扉棱,空白处填充二虎一夔。

从整体形状看,盛酒器铜觥应是四足奇兽。若再仔细观看,其头、蹄似马驴,角似牛,其后肢及臀部像鸟;府视侧如蟒龙伏于兽背,究竟是何等神兽,有待考古家进一步考证。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巧夺天工的工艺不得不叹服商代艺术家的浪漫与巧思。

成化斗彩高土杯:明代成化的酒杯是我古代酒器中盛开的一朵艳丽之花,其彩色花纹题材广泛,情趣高雅,纹饰新颖,色彩柔和,淡雅,为酒器之最。史载至明万历年间就创下“成杯(成化斗彩杯)一双,值钱十万”,“成窑(成化窑的酒杯)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的高纪录。

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斗彩高土酒杯,高3.87厘米,口径6.1厘米,足2.7厘米。胎质细腻、轻薄,形如仰钟,直口微敞,口下渐收敛,浅圈足。底部有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之字款。器里光素,釉质洁白。杯身绘两组人物纹饰,一组为王羲之,王坐于岸旁观鹅,一待童捧书站立。王头部手部及下身衣着俱系青花,上身衣服轮廓青花填以矾红。僮儿头部足部及手捧图书均用青花,衣服填浅水绿色。鹅的全身用青花勾画后再加赭彩。水用青花加绿色,待童身后垂柳一株,树干用青花轮廓,加以赭色,苔点用青花,柳枝是在青花上再敷绿彩。坡石均青花,石边草竹俱加绿彩。另一组为伯牙携琴访友,伯牙双手下垂,一侍童腋下夹琴相随。伯牙头部青花,衣服用青花勾轮廓后全加水绿彩,但袖部领部丝绦及足部均露出原来的青花。待童衣服为矾红色,黄色结带,头足及手与琴都是青花。待童身后松树一棵,其着彩一如垂柳。松侧点缀野菊五株,全是用青花画好以后再加以绿色的干,黄色的花。全器斗彩丰富多样,色彩运用灵活自如,尤其是对人物的描写,描画精工。四人衣服的着色采用矾红和水绿二色交替的技法,给人一耳目一新的感觉。由于衣服均以平涂的方法施彩,形成有表无里的一色单衣,故有“成窑一件衣”之说。

碧筒杯和鞋杯:在中国古代的酒器中,号称雅中之雅者是碧筒杯,而俗中最俗的则是“鞋杯”。据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三国时魏国郑士懿在盛夏率宾客避署于历城,取荷叶盛酒,用簪子把荷叶刺穿,使与叶茎相通,从荷叶茎的末端吸荷叶中的酒,“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雅称“碧筒杯”。另据记载,宋元时期有饮客用妓女的鞋载酒引酒,名曰:“鞋杯”、“金莲杯”,不少无聊文人乐此不疲,因此酩酊大醉,有人为此还写了几首歪诗:“借足下权为季雅,向尊前满注流霞。沾唇分外香,入掌些儿大,鹦鹉鸬鹚总让它,把一个知味人醉杀”。词中的季雅、流霞、鹦鹉、鸬鹚皆古代有名的酒器。

中国酒器千奇百怪,《南史》记载的“虾头杯”,即取海中巨虾之头制成的酒杯;《十洲记》中周穆王的“夜光常满杯”,白玉制成,晚上把玉杯放在室外,天亮时杯中便会甘露溢满;《朝野佥载》说,三国曹植有酒杓,柄似鹊尾,因而名叫鹊尾杓,每当曹植想劝某人饮酒时,只要呼一声,樽中的酒杓便会指向某人。《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皇宫中有件青玉酒杯。有纹如乱丝,壁薄如纸。杯上镂金字“自暖杯”,每当杯中盛酒时,“温温然有气如沸汤”。

古人研究酒器有九品之说,分别叫蓬莱盏、海川螺、舞仙、瓠子卮,慢卷荷、金蕉叶、五蟾几、醉刘伶、东溟样。宋代叶廷圭《海录碎事·饮器门》,集录古代若干种酒器,并加以解说;《茶余客谈》载,成窑出产的瓷酒杯,所绘花样百出,“鸡缸杯”,即上方画牡丹,下方画子母鸡;“娃娃杯”,即五婴相戏;“秋千杯”即仕女秋千图;“高士杯”即茂叔(敦颐)爱莲,渊明爱菊,羲之爱鹅图。总之,酒器不但是酒的载体,还能反映出各个时期,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侧面。

子韦爵(商代后期)

什么酒器为至尊,应以古玉器和古瓷器为上乘,犀角、玛瑙次之,近代上好的瓷器又次之,金银器再次之,给酒器收藏的朋友一个参考。相信,通过中国古代的酒器,可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华夏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

酒令

古代行酒令,大体有四种,即古令、雅令、通令、筹令。古令中有鼓盘起舞,加停令、藏钩、藏阁、射覆、急口令、招手令、手势令、骰子令、鞍马令、旗幡令、抛打令等十多种。雅令是以“四书”及小说中的人物故事为题材制成酒令。通令一般用骰子为工具。筹令是将书刻酒令于筹上,抽筹行令。白居易《同李十饕餮纹觚一醉忆元右》诗中有句“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似乎临时攀折花木枝条也可充当酒筹。

1982年丹徒县丁卯桥出土了50支唐代银质酒令筹。这组酒令筹,呈长条状,有细柄,总长20.4厘米,宽1.4米,厚0.05厘米,每枚银筹正面刻行书文字,字口内涂金,其内容是,上斗部为《论语》辞句,下半部分是规定饮酒的对象、方法、酒量,涉及饮酒对象有25种人之多,饮酒方式有饮、劝、处、放四种,其中“饮”有自饮,自酌,清人伴饮,许请两人伴饮,上主人饮,上下座饮,大户饮、大器饮、上客饮等;“劝”,有任劝、任劝两人、劝主人、劝意到、在座劝、在座各劝、劝大户、劝律录事等;“处”有官上高处、频得劝人处、恭默处、来迟处、少年处、多语处、好争令处、衣服鲜好处、新放盏处等;“放”,即不饮酒。饮酒量,有五分、七分、十分,最多四十分。“分”系量词,系酒量多少,目前暂无考证。

唐代宴宾饮酒,往往行令助兴。筵上设专人负责管理玉烛,职名“玉烛录事”,每发宾主行令时,即把玉烛令筹送到抽筹人面前。抽出令筹,如果令牌上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上客五分。即坐在左首的人要喝五分酒。如抽出,朋友数斯疏矣;劝主人十分。即请筵席的主人十分酒。如抽出一箪食、一瓢饮;自酌五分。即自己喝五分酒。总之,每一枚令筹都是一道喝酒的命令。唐代的筵席“录事”有从宾客中推出,有的是召妓女侍侯,充当“玉烛录事”。录事在古代是监酒、掌罚酒的服务人员,因而又把录事叫酒纠。
 

回复:中国古代的精美酒器 (12P)

漂亮都是国宝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