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补充一下李后主的爱情故事:
公元954年,南唐首都金陵城中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婚礼,鼓乐喧天,煞是热闹。男女主角是18岁的吴王李从嘉和19岁的司徒之女周娥皇;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南唐李煜与大周后,说起这位周后,端的是国色天香,冰肌玉骨。不但是精通史书,能歌善舞会乐器。(一定是金陵音乐学院的校花) 而且是一代赌后兼服装设计师,正是这个美眉制定了中国纸牌的游戏规则,当时称为叶子格,后世遂广为传播。(想想第一夫人赌场上的绰约风姿,流口水了)而由她设计的高髻纤裳及首翘鬓朵之装,更是成为当年最流行的春装而风靡江南。读史自此,不禁长叹:娶妻如此,夫复何求? 李后主原本就佞佛弈祺,赋诗绘画。而浪漫满屋的婚后生活更让他不理朝政,只顾享乐了。
可惜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公元964年,大周后忽染疾病,不思饮食。李后主的小姨子周女英奉命进宫侍候姐姐,让李煜没想到的是,小周出落得超凡脱俗,娇艳欲滴,比其姐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举荣获了当年的金陵小姐称号。)一样的能歌善舞,才貌双全;不一样的只是比大周后更年轻更有活力。估计是男人就要被电死的,李煜更不例外了。 只是李煜不该在周后病重时与小周幽会,还以小周为第一人称发表了新的爱情专辑:《小周》。其中的主打歌便是这首《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歌曲尽情描写了他和小周的私会场面:幽静的夜晚,一个性感少女手提名牌高跟鞋,穿着超薄肉色丝袜正在偷偷溜进李后主的卧室………… 这是让无数男人喷血的镜头啊。 于是这曲词诞生的第二天,便登上了南唐后宫词曲排行榜的首位。
病重的周后听到这段绯闻,真是心内又气恼,又怀着一股妒意,顿时病势加重起来,不久自撒手尘寰。本来是娥皇女英之于舜帝,赵飞燕姐妹之于汉成帝的翻版,到最后竟成了如此下场,不禁让人惋惜伤感。李煜毕竟是有情有义之人,对周后的死伤心欲绝,写了很多追悼亡妻的诗词。小周自然也是难过后悔,反倒不经常进宫来了。但二人早已心心相印,直到四年后,李后主正式册立她为皇后。小周后温柔贤淑,善伺人意,李煜自然大加娶幸,宠爱无比。南唐后宫从此又开始了夜夜笙歌的浪漫生活。
公元975年,随着一声炮响,大宋侵略南唐的战争打响了。由于李煜长期奉行的消极不抵抗政策,首都金陵很快沦陷。李煜本人选择投降赵匡胤,成了宋朝的“违命侯”,小周后也被封为郑国夫人。二人便开始在汴京过着与世隔绝的俘虏生活,靠微薄的俸禄度日。 要命的是,小周后的才貌早已传到赵匡胤的耳中,每次小周后入宫必定要被其恣意调戏。而得知这一切的李煜却无丝毫办法,确实是作为男人最悲哀的事情。
凄风苦雨中,宋朝的最高领导人换成了赵光义。后主和小周后的日子却更加难过,痛苦郁闷中,李煜又演绎出一张悲情思乡专辑,其中有《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没想到正是这张专辑给他惹来了杀身之祸。(原来早有人把小周后演唱的《虞美人》MTV拿给了宋太宗)赵光义看到李煜写了那么多词,竟没一句提及君王圣明,社会进步,这分明是对社稷覆亡耿耿于怀了。兴衰存亡,皆系天意,如此怨谤,岂能容忍! 太宗主意已定,命人以赏酒为名,其实用毒酒鸩杀后主。可怜李煜不知计,饮下毒酒一命呜呼,弃小周后而去了。
李煜死后,赵光义将小周后收入宫中。然时隔不久,小周后就在忧郁愤懑中追随李煜而去,且与其合葬。
纵观李后主一生,得此姐妹相伴确实不枉白活。只是不该做了皇帝,最终落个国破家亡。明代诗人陈继儒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天何不使后主现文士身,而必委以天子,位不配才,殊为恨恨。”
十六、春眠不觉晓--荒唐暴戾的辽穆宗耶律璟
公元942年,当时天下第一孝子石敬瑭不幸先走一步,在老爹耶律德光的百般刁难侮辱下忧惧而死。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继承了皇位和随之而来的“孙皇帝”称号。耶律德光听到消息后,非常高兴,认为自己虽然死了儿子,但是毕竟又抱了个孙子,孙子肯定比儿子要更为孝顺,于是他下诏承认了宝贝孙子的帝位。然而过了不久,自做多情的爷爷却恼怒的发现,石重贵压根没有孝敬他的意思,他不但逐渐削减了岁贡的数额,还要求取消臣属关系。耶律德光这下脸上挂不住了,觉得古今中外、上下千年,都找不到这样不孝的坏孙子,真是家门不幸啊。公元944年,耶律德光终于忍无可忍,兴兵攻打“忘恩负义”的石重贵。战争进行了三年,一开始后晋军队在中原百姓的大力支持下,数次击败契丹,其中一次打的耶律德光狼狈不堪的夺了头母骆驼,快骆加鞭,恨骆不成马的落荒而逃(战场上逃跑的很常见,但能逃的这么有创意,德光爷爷算第一人)。不过好景不常,到了公元947年,后晋统兵大将杜重威、张彦泽在契丹的利诱下临阵倒戈,其中厚颜无耻的张彦泽马上恶狠狠的掉过头来,汇合契丹兵猛烈进攻后晋首都开封。石重贵抵挡不住,终于城破被俘,短命的后晋仅仅历经两帝而亡。
耶律德光趾高气扬的进入开封后,宣布吞并后晋,并改国号为辽,还准备以开封为首都。不过他显然低估了中原百姓的斗争精神,不久以后,各地辽军便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耶律德光见势不妙,无奈的撤出开封北返,在途中染病,不幸死于河北栾城。
耶律德光死后,他的帝位由随行的侄儿耶律兀欲继承。过了五年,兀欲死于军事政变,耶律德光的儿子寿安王耶律璟即位,这就是辽朝历史上著名的辽穆宗。
说辽穆宗是著名皇帝,那是一点都不掺假。凡著名之人必有异于常人之处,耶律璟也不例外。他的看家本领之一是睡觉,这位皇帝非常注重养生之道,喜欢蒙头大睡,呼呼大睡,还可以倒头便睡,据说他的睡觉造诣甚至达到了见床就睡的高度,睡功真是炉火纯青,深不可测。本来他完全可以创造连续睡觉达x小时的世界记录,不过非常遗憾的是,耶律璟考虑到自己毕竟还是皇帝,要顾及到政治影响和圣明形象,所以还是尽量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加以控制,争取每天不超过24小时。由于在辽穆宗的皇帝生涯里,他的白天基本上都是在睡梦中度过的,所以自叹不如的群臣们给他上尊号曰“睡王”。
辽穆宗另一个著名之处在于,他不近女色(也不近男色),他后宫只有皇后一人,不但从来不搭理,死后也不许陪葬。当然了,不近女色也不能说是个缺点,但是耶律璟要求众人见贤思齐,以他为榜样,违者处以死刑,这就有点恐怖了。有一次,他的一个随从因为私自回家,被耶律璟知道后,竟然“以近侍私归,杀其妻。”都说逼良为娼是恶行,我看逼良为圣更为可怕。
辽穆宗第三个异于常人之处是,他以杀人作为自己的首选娱乐活动,并且“嗜杀不已”,看来不是一般的能杀,而是杀出了瘾,杀出了水平,杀出了花样。据史书记载,他采取的杀人手段有刺面、腰斩、炮烙、铁梳等玩法,“手刃剌之,斩击射燎,断手足,烂肩股,折腰胫,划口碎齿,弃尸于野”。杀人理由更是千奇百怪,有因养宠物被杀,有因动作慢被杀,有因酒醉后被杀,杀的他身边的人个个胆战心惊。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嗜杀的辽穆宗却常常叮嘱大臣们要进谏,我想群臣听了这话肯定无一不是脊背发凉,心惊肉跳吧。
公元969年的2月,辽穆宗去黑山游猎。夜里醒来想要吃饭,结果叫人没答应,耶律璟大怒,又准备杀那些卫士和厨师。不过他没想到群众发起飙来也是很可怕的,那些人知道难免一死,于是干脆借送饭为名杀死了耶律璟,“睡王”这次终于真正的长眠了,从此再也没有醒来。
我觉得辽穆宗耶律璟很有可能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辽国在他的十八年统治下,朝政不修,国力不振。要不是当时宋太祖制定的是先南后北的战争方针,恐怕以“睡王”的能力,根本保不住雁云十六州。有此来看,他在39岁被杀,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和幸福。穆宗死后,辽世宗的次子耶律贤即皇帝位,这就是辽景宗,辽朝也由此开始进入了全盛时期。
十七、美味的人肉--历史上达官贵人的餮饕盛宴
如果有人问我:“你说人肉好吃吗?”我肯定郑重的告诉他:“好吃啊,绝对好吃,非常好吃,不仅能让人吃的心情舒畅,吃的神魂颠倒,还能使人吃的欲罢不能,吃的醉生梦死。” 说完我再露出森森大板牙诡异一笑,估计后果就是我的帖子马上被斑竹转到莲蓬鬼话去了,呵呵。
说到吃人肉这种现象,其实在我们的漫长历史中并不罕见。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当遇到天灾人祸、粮食绝收的时候,悲惨的百姓们为了保命往往易子相食。在那种极端困苦的光景下,人们被逼无奈的做出这样的事情来也是无可厚非的,任何违反人权的指责在这里也都会显得苍白无力,迂腐可笑。不过假如吃人现象只存在于这一种情况下的话,那我上一段对人肉的描写就是虚构杜撰,胡说八道了,因为伤心欲绝的父母是绝对不会吃出如此情调来的。所以本文的主角将由下面真正的食人美食家们来充当。
咱们先来看看三国时期,据《三国志》记载:袁绍围臧洪时,“城中食尽,初尚煮筋角,后无可食者……(臧洪)杀其爱妾以食军士。”(这位小妾与其说是二奶,不如说是候补猪肉更确切一些)。不过臧洪好歹是被迫的,再看这位,“吴将高澧,好使酒,嗜杀人而饮其血。日暮,必於宅前后掠行人而食之”(在高澧眼中,芸芸众生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直立行走并且免费的美味佳肴。)
三国以后,美食家们认真的在牙缝间细细品尝,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慢慢的把吃人活动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隋朝末年,中华大地终于诞生了两位惊天地,泣鬼神的吃人大宗师:诸葛昂和高瓒。这两位经常互相切磋吃人心得,研究食人方法,力求做到煎炸炒都有,色香味俱全。有一天,高瓒请诸葛昂吃饭,隆重推出了“双子宴”:取一对十来岁的双胞胎为原料,烹熟洒料后,把他们的头、手、脚分别装在盘子里端上,俩人就这么旁若无人的品尝起来;过了几天,诸葛昂回请,特别介绍“烤全人”:他把自己的一位爱妾(当二奶可真惨)一股脑的塞进大蒸笼里蒸熟,然后把其放在一只大盘子里,当然还得让她摆成盘腿打坐的姿势摆好造型,为了美观,又在她脸上重新涂上胭脂,然后身上洒上食盐、味精、八角等调味品。当仆人们端上,不,是抬上大盘子后,诸葛昂就亲手撕下她大腿上的肉给高瓒吃,高瓒吃的是连声称赞,诸葛昂自己也没闲着,早就瞄上了乳房上的肥肉,俩人这次吃的油光满面,风卷残云,在留下一堆骨头后意犹未尽的尽欢而散,。
万分可惜的是,经过隋末的战乱,两位的美食家的食谱不幸失散,到了唐朝,吃人的方法又简单粗暴起来。“武后时,杭州临安尉薛震,好食人肉。有债主及奴诣临安,止於客舍,饮之醉,并杀之,水银和煎。”(退化到了用有毒重金属水银煮肉的地步)。“唐张茂昭为节镇,频吃人肉,及除统军到京,班中有人问曰:闻尚书在镇好人肉,虚实?笑曰:人肉腥而且韧,争堪吃?(即使没煮熟,也是争先恐后的吃)。五代时“苌从简,家世屠羊。从简仕至左金吾卫上将军,尝历河阳忠武武宁诸镇好食人肉,所至多潜捕民间小儿以食之。”(看来屠羊的老本行派上了大用场,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专业啊)。
社会总在进步和发展,宋明时期,美食家们又开始流行起生吃人肉来。北宋大将王彦升喜欢生吃人耳,每次得胜后设宴时,他就用失传已久的分筋错骨手硬扯下俘虏的耳朵,一边咀嚼,一边饮酒。可怜的俘虏们鲜血淋漓,惨叫声不绝于耳,就在这另类的背景音乐下,王大将与宾客神色自若的谈笑风生。(宾客也蛮强的嘛,汗~)。另据不可靠消息,契丹的东丹王喜欢喝鲜血,他常把小妾身上扎个洞(再一次对二奶表示同情),然后像喝蒙牛袋装牛奶似的,吸食新鲜血液(中国古代连吸血鬼都比西方高级,在阳光普照之下照样茁壮生长)。明代初年,长洲人韩雍曾为大将,他经常在开军事会议时命人上大碗饮料,碗里盛的是刚从俘虏脑袋里倒出来的热气腾腾的脑汁(脑白金算什么啊,这是货真价实的脑白浆)。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朱有熹有活吃人肝、胆的爱好(苦胆竟也能吃,佩服),每天天黑后,就命令手下把外面的行人引诱到府中,供他食用(怎么看怎么像黑山老妖,寒~)。
不过以上这些美食家虽然吃人吃的有滋有味,乐此不疲,但毕竟是吃的少,吃的有限,总之人肉资源利用率不高。久而久之,一些军队将领也发现了吃人肉的美好前景,他们也义无反顾的打起了人肉的主意,这下才真正的掀起了吃人的新高潮。十六国时,前秦的苻登领兵作战时就吃敌人的俘虏,这样部队每天都可以吃肉,所以战斗力非常强悍。唐朝末年,秦宗权部队不带米面,把沿途杀死的百姓用盐腌起来,随军携带,作为军粮。 元朝时,驻守淮右的官军捕人为食,“以小儿为上,妇女次之,男子又次之”(吃肉还吃出了心得,分出了档次)。明成化年间,都指挥彭伦把抓获的俘虏绑到高竿上,把他们用乱箭射死后割裂他们的身体,让兵士烹煮而食(这样身上有洞,大概就容易孰吧)。和上面的美食家们的个别行为比起来,我看官军吃人,才是整个吃人历史中最为恐怖的一幕。
我不知道你我这样活生生的人在以上那些恶魔的眼睛里算什么,也许他们仅仅把我们看成蛋白质和脂肪的混和体而已。一代文豪鲁迅先生曾在狂人日记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先生这里的“吃人”虽然指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不过看了上面这些张着血盆大口的美食家们的表演以后,我们理解成吃人肉的本意又有何妨呢!
十八、悬在知识分子头上的利剑--文字狱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代的知识分子们也很是自以为傲,经常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显示自己的学识和清高。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对他们的基本态度是:既要运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来治理、发展国家,又要防止阻挠他们的锐利思想去质疑、反对朝廷。毫无疑问,如何避免后一种情况的发生是个世界范围内的难题,不过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后,无所不能的皇帝们终于找到了解决的方法,那就是实行文字狱。文字狱关的不是文字,而是孵化文字的文人。皇帝就是要通过文字狱来让知识分子们明白,原来写出对朝廷语出不敬的文章,竟然和打架斗殴、聚众抢劫、乃至杀人放火一样,都是扰乱社会治安的恶性事件,都是刑部机关严打的典型案例。这样一来,文字狱不但可以杀人,更可以诛心,所以便慢慢的成为帝王手中得力的法宝之一。
不过文字狱在宋朝以前,并没有掀起过什么滔天巨浪,其中只有一个苏轼的“乌台诗案”值得一书。北宋时期的大词人苏轼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极有文名,不过一般这样的人也通常比较恃才傲物,经常对看不惯的一些事情进行口诛笔伐,冷嘲热讽。当时的北宋正在进行王安石变法,苏轼恰恰对这个变法抱有很大的意见,于是免不了在自己的文章里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这样做就不可避免的得罪了皇帝支持下的变法派,一时间,御史们纷纷上书弹劾,指责苏轼攻击改革变法以来的大好形势,造成了极其恶劣的政治影响,不办不足以平民愤。正在变法兴头上的神宗皇帝看了奏折后大怒,立刻下诏把苏轼关进御史台受审。由于御史台庭院树上乌鸦很多,又被称为乌台(看来御史们都是乌鸦嘴,要不怎么吸引那么多乌鸦来寻亲呢),这件轰动全国的案件就被人称作“乌台诗案”。苏轼被关了4个月,在写出了悔过材料、检讨书等若干份后,被皇帝以反对改革为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被贬后,心如明镜,曾为儿子作诗一首,诗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害到公卿。)
然而历史进入明朝以后,文字狱不但数量上开始激增,而且在处理手段上也显得血腥起来,这集中体现在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早年免不了做过小偷盗贼之类的勾当,加之又当过和尚,所以登基为帝后,对这几个字眼非常忌讳,生怕知识分子从中讽刺,于是对他们所写的文章,总是带着怀疑批判的眼光去看。大臣林伯瑾所写奏章内有"垂子孙而作则"一句,朱元璋认为里面的“则”是"贼",这句话竟然说自己是"垂子孙而作贼",于是林伯瑾被杀。徐一夔所写奏章内称赞朱元璋"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朱元璋理解成“光头之下,天生僧人,为世作贼”,徐一夔只好被杀。周冕的奏章赞美朱元璋"寿域千秋",也被杀,原因是朱元璋认为这是在骂他"兽欲千秋"。吴宪奏章内有“天下有道”一句成语,不幸又被老朱解释为“天下有盗”,是讽刺自己以前做过盗贼,这下吴宪也活不成了。火眼金睛的朱元璋,不作文字编校,实在是有点屈才啊。
到了清朝,文字狱又进化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判罪的不仅是当事人自己,往往还包括其亲朋好友;涉及的不只是政治领域,还延伸到其他范畴。康熙十九年,中医朱方旦发现脑才是人的思想中枢,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心,于是被爱好科学的康熙皇帝以"妖言惑众"之罪斩首。康熙五十年,发生了《南山集》案,因为这部著作中提起南明弘光帝及其年号,作者戴名世就被以大逆罪处死,并牵连师友三百余人。雍正时,相继发生了汪景祺案,钱名世案,查嗣庭案,邹汝鲁案,吕留良案,谢济世案,陆生楠案,屈大钧案,徐骏案等,株连的范围极为广泛。乾隆时,文字狱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共发生120余起,比以前所有朝代的总和加起来还要多。大臣胡中藻写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被斩首弃市(原因是国号上加浊字,实属居心叵测)。沈得潜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的诗句(人家这是在参观完花展后赞扬黑牡丹比红牡丹好看),结果死了也被剖棺戮尸。尹嘉铨自称"古稀老人",乾隆认为,古稀老人是他的专利,怎么尹老头胆敢侵犯名号权,于是尹嘉铨被杀。李一夔《糊涂诗》里写“天糊涂,地糊涂,帝王师相,无非糊涂”,被乔廷英举报,后来查办大臣发现乔廷英也有“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的诗,日月为明,原来你这是要做明朝的“千秋臣子”啊(如果今天还活着,该大臣应该参加短信谜语大奖赛),结果李乔两人同时被凌迟处死,两家子孙均坐斩,妻媳为奴。卓长龄编有《忆鸣诗集》,鸣明谐音,明察秋毫的乾隆帝于是说他"丧尽天良,灭绝天理",卓长龄被满门抄斩。
不过所有的文字狱效果加起来,也比不上《四库全书》的编纂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了编写,朝廷查缴禁书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吴晗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著名的《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略》,竟是二百年后从日本文献中找到的,不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将会永远被人们遗忘。可以想象的是,因书籍销毁而消散的历史片断,绝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小数目。
历史上的文字狱,禁锢了思想、剥夺了自由、异化了人格,培育了奴才。言论自由,也成了数千年来无法实现的一个奢求。然而,历史毕竟是一直朝前发展,十九世纪以后,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确立和民选政府的出现,文字狱也就慢慢的没有了逞威之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一定能够生活在更加民主,更加开放的社会中,文字狱自己下地狱的日子,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