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夢,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时代的风浪卷走了六朝的金粉,秦淮的歌舞,梦幻般的金陵城已王气不再。一代代的帝王在这里你方唱罢我登场,像走马灯似的匆促更替,留给历史的是一声声无比沉重的叹息。滚滚长江滔滔向前,直奔大海,永不复返,然而古老的历史却执拗地重弹着兴亡的旧调,一次次地轮回。
金陵,这片浸透着伤感气息的土地,不断地经受着因改朝换代而导致的战火洗礼。历代帝王把它选为宫城,既是它的幸运,也是它的不幸。它天生只是一片温柔富贵之乡,花柳繁华之地,它担不起一个王朝一个时代赋予给它的沉重任务。虽然它有着滔滔长江为之天堑,连绵起伏的高山为之屏障,但是这一切只不过是为那些沉溺声色的统治者增加心理上的安慰罢了,它哪里能够阻挡千军万马的铁蹄?吴末帝孙皓从这里走了,300多年后,陈后主叔宝步了他的后尘。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没有在此刹住,又过了300多年,一位风流倜傥的后主也以同样的方式重蹈了他们的覆辙。三个短命的王朝,三个命运相似的后主,给历史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公元937年的七月初七,是中国农历上的乞巧节。这一天,应该是天上的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相传狠心的王母娘娘用金簪在天上划了道天河,将这对恩爱夫妻生生拆散。好心的喜鹊同情这对年轻人,每年的七月初七,便在天河上搭起一道鹊桥,让他们相会。李煜,南唐的亡国君主,就是在这个富有中国文化特色和民俗风味的日子里出生的。据说,他出生时颇有奇表,阔额,丰颊,骈齿,一目双瞳,酷似当年的西楚霸王项羽,这副在当时被看作高贵不凡的仪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因此引起长兄弘冀的嫉恨,这使他出生后二十几年一直处在长兄那种寒颤眼光的逼视之中。
为了躲避灾祸,他便一门心思地扑在诗书棋画上面,并且给自己取了一连串的别号:钟山隐士,钟峰隐居,钟峰白莲居士,莲峰居士等等。以词来表明自己一心只想归隐山林,对政治不感兴趣。因为不敢也没有机会过问政事,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才情,精力都花费在对艺术的琢磨上。他的书法,音律,绘画,诗词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他成了一 个十足的书生和文人,这为他以后的政治悲剧埋下了祸根。
十八岁那年他娶了当朝的大臣周宗的女儿周娥皇为妻,周比他大一岁。她以天仙般的容貌压倒群芳,她的歌喉,她的舞姿,她弹的一手好琵琶,都使六宫粉黛望尘莫及。不仅如此,她还通晓史书,精谙音律。这使她跟李煜有了旨趣上的一致,从而达到了精神上的共鸣。
周娥皇凭着自己容貌和才情很快成了李煜身边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她用精神交流的力量,填补了既柔且弱的李煜精神上的缺憾。雪夜酒酣,娥皇举杯请李煜跳舞,李煜说,要是你能谱到新曲,我就答应。娥皇爽快应允。怀抱琵琶,即兴谱成了《邀舞醉舞破》和《恨来迟破》,述说他们相逢恨晚的心理,这让李煜惊诧不已。当时,唐玄宗时传下来的名曲《霓裳羽衣曲》已经残缺不齐,周娥皇硬是凭着自己的努力,恢复了它的原貌。从此,他们二人便朝朝暮暮,沉溺在轻歌曼舞之中。
李煜本名李从嘉,是唐元宗李憬的第六子。按理说,这皇位是轮不到他的,可是命运却偏偏不这么安排,他的几个哥哥不是早夭,就是横死,都先他而去,这皇帝的位子自然就落到了他的身上。公元961年,唐元宗逝于南都南昌的长春殿。处理完善后事宜,25岁的李煜便宣布登基。此时的南唐,已处于折兵损国,风雨飘摇之中。北方的宋朝虎视眈眈,步步进逼,而国内的政务又相当紊乱。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能过上花天酒地的生活,李煜不得不向宋太祖俯首称臣,纳钱贡物,以求苟安于一时,即使受尽屈辱,他也在所不惜。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李煜万万没有想到,在他登基四年之后,他的爱妻周娥皇病倒了。面对病魔缠身的周娥皇,李煜自然是关怀备至。每日问汤问药,亲自探望。但是时间一长,见她容貌枯槁,玉骨如柴,便把爱情转向别处了。周娥皇有个妹妹,史书上没有记载她的名字,人们习惯称之为小周后。她生得风姿绰约,玉骨姗姗,衣着打扮,像仙女下凡一般,与姐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经常来探望姐姐的病情,与李后主见面以后,两人总是眉来眼去,长此以往,两人便无所顾忌,常常幽会于花前月下,欢娱于深宫庭院。周娥皇的病,一天重似一天,当她知道了丈夫和自己的妹妹同居的事后,气得差点昏了过去。恰在这时,她年仅4岁的儿子仲宣,在她生命垂危之时,因意外事故又先她而去。面对自己的丧子这之哀,李煜的负心之气,重病中的她欲哭无泪,欲言无语。3天之后,29岁的周娥皇,便香消玉陨,一缕香魂,随风而逝。对于周娥皇的死,李煜的心里是感到很惭愧的,他觉得他那样做太对不起周娥皇了。后来,他写了一篇感情浓厚的诔文,算是对周娥皇的追悼与怀念。没过多久,李煜正式迎娶了小周后。
小周后虽然有天仙般的容貌,但是在才华方面却要比周娥皇逊色得多。她不善诗画音律,也不善歌舞。但她对下棋很在行。为了讨她开心,李煜跟她一起通宵达旦地饮宴歌舞,时不时地还陪她布局对弈。每当这时,李煜为了下个痛快,不受人干扰,便吩咐卫士把住宫门,对前来奏事的大臣一律免见。据说,三朝元老萧俨知道了这件事,很是气愤。他对李后主不舍昼夜地寻欢作乐,饮宴歌舞,吟诗作画,争棋对弈,荒废政务,耽误国事,早就不满。他打算拼了老命也要去教训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帝王。他冲破阻拦,直奔皇帝皇后面前,哗啦一声掀翻棋盘,李煜不禁大吃一惊。面对如此僵局,双方争辩了一番。后来,李煜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容大度,便放过了萧俨。接下来他确实收敛了一点儿,但不久,又旧态重萌,依然如故。
北方的宋太祖赵匡胤听说了李后主荒废政务,沉迷于酒色玩乐之中,便觉得机会已到,想发兵南下灭唐,于是便设下离间计,诱使李煜杀掉了南唐最能带兵打仗的大将林仁肇。这林仁肇对朝廷可是忠心耿耿,生得身高体健,虎背熊腰,刚毅有力,他也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宋朝很早就盯上了他,认为此人不除,南唐难灭,结果昏庸的李煜便不分是非,下毒药毒死了他,林仁肇一死南唐便没有可用来御敌的大将了。李后主此举等于是自砍手足,自毁长城。消息传到汴梁,宋太祖哈哈大笑,很高兴自己的反间计成功,于是便加紧准备,伺机挥军南下。
宋朝大军压境,李煜一筹莫展,无所施从。万般无奈之中,他误用了贪婪无能的皇甫勋为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统帅全国军队,抵御宋军。这个皇甫先生之所以能够被委以重任,是因为他的老子皇甫晖乃一代名将,在抗击后周入侵时壮烈牺牲。可是,老英雄的这个宝贝儿子可并非像他老子那样勇猛无比。他自私,贪财,卑微,在国难当头之际,身负重任之时,为自己置产业,占名园,蓄声妓。他身负保家卫国的重任,却不想抵抗宋军,而是希望李煜早点投降,自己能够以降将的身份保住荣华富贵。他在自己的后园大做法事,祈求神佛保佑,阻止自己的属下抵抗宋军,对上谎报军情。李煜得知此事后怒而杀之。
面对宋军的步步紧逼,李煜在危急关头也调动人马,做顽强抵抗。但是一切都晚了,强大的宋军从四面杀奔而来,直逼金陵,南唐军队节节败退,毫无招架之力,一溃千里。不几日,宋军便包围了金陵城,其速度之快让李煜震惊不已。
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秋,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城破之日,李煜率45名文武官员一起排列宫前肉袒请降。对一代帝王来说,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他也想过自杀,准备在宋军到来之时,自焚而死,但是当他面对堆积了几丈高的薪木时,他胆怯了,犹豫了,他最终下不了自尽的决心。李煜怀着凄凄惨惨的心情,拜别祖庙,带着大臣和家属300多人,北上汴梁,去向宋太祖伏罪。
经过一个多月的劳苦奔波,李煜终于来到了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在明德楼前举行受降仪式,李煜及大臣一律白衣纱帽,匍匐于楼下请罪。受降仪式过后,赐他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封为违命侯,以警戒他的不肯听命,妻子封为郑国夫人,其他降臣则按照他们原来在南唐时的级别授予官职。
屈辱的“楚囚”生活开始了,他的自由被严格的加以限制。妻子小周后,不时地被宋太祖招到宫中侍宴,一去就是几天。小周后每次从宫中回来,见到李煜都要大闹一场,向他哭诉宋太祖的无礼。对此,李煜无可奈何,只能哑巴吃黄连,苦水往自己的肚子里咽。他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放到了书画和诗词上,以排遣自己的痛苦。到汴梁的第二年,赵匡胤不幸在烛光虎影的千古疑案中死去,其弟赵光义即位,史称宋太宗。赵光义不像太祖那样对亡国的君主宽宏大量,而是刻薄寡恩。他克扣李煜的俸禄,动不动就羞辱他,李煜的囚徒生活因此而更加难过了。
公元978年的乞巧节,是李煜的四十二岁生日,他吃了宋太宗派人送来的巧果之后,便一命呜呼。原来,巧果中已下了名为牵机药的毒药,服后一刻工夫,就会五脏断裂,周身抽搐而死。李煜死后,小周后悬梁自尽,其他妃嫔,或者殉主,或者循入空门。
宋太宗以王礼葬李煜于洛阳北邙山,消息传至江南,故南唐臣民当街哀号失声,纷纷筑庙祭祀。
秋风过后,地上留下的是枯枝败叶;洪水消退,滨畔留下的是污水泥沙,一个王朝覆灭以后,给人们留下的是对人事兴亡的思考。
作为一个君主或政治家,李煜是不称职的 ,尽管以小国与大国抗衡,挽回国家的颓势,即使对于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来说也是相当困难的,但毕竟有可能延续甚至推拒丧邦灭国的耻辱的降临。作为一个既不懂得任用贤能又不会整军经武的君主,李煜对南唐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幸。
唐朝诗人刘禹锡有《台城》诗云: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这虽然是对早李煜300多年的陈后主的评价,但是映衬在李煜身上,也极为恰当。同为亡国的君主,他们的命运实在是太相似了。一样的沉溺酒色,一样的荒废政务,一样的拥有非凡的艺术才华,结果都被中原王朝所灭,梦断金陵。有一点不同的是,陈后主的阶下囚生活要比李煜好一些,他到了隋朝之后,依然是花天酒地,于公元604年善终于隋的大兴城,终年52岁。与陈后主相比,李煜有着太多的忧郁气质,也正因为如此,在汴梁时,他才创作了那么多光耀中国文坛上千年的优秀诗篇。也可能是因为这些,他不幸丧命。他在词中流露出了太多的怨恨,宋太宗对他的书生文人气也深表不满,这些因素混合到了一起,就引起了宋太宗的猜忌,于是灾祸在所难免。
李煜带着他的满腹艺术才华,含恨离世,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学艺术史上,写下了让人惊叹的一笔。他生性本是个风流倜傥的文人,勉强把他嫁给政治,既是政治的悲哀,也是他个人的不幸。魏征在《陈书》中云:古人有言,亡国之主,多有才艺,考之梁陈及隋,信非虚论。魏征的这一论断,不仅总结了过去,而且也预测了未来。300多年后的南唐后主李煜及后来的北宋亡国之君宋徽宗,莫不如此,不经意间,他们又一次次的验证了他的言论。
政治永远现实,艺术永远浪漫,李煜的悲剧,也许是这二者的矛盾无法调和的结果。他除了痴迷艺术酒色之外,还是一个十足的佛教徒,这似乎很矛盾,但事实就是这样。早年他淡泊政治,醉心艺术,一心只想着归隐。他的心态因此而变得平淡洒脱,似乎对什么也不在乎。他虽然没有恪守佛教徒的清规戒律,但是他的心态是虔诚的。因此在政治上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也许就不难理解了。
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性格宽厚温顺。在南唐风雨飘摇之时,他就是那样从他那个风流的父亲身上继承了风流的的性情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的。作为一个帝王,他缺乏一种霸气,显得过于懦弱,这在太平盛世倒也还过得去,但是生逢乱世,情况当然就不一样,其悲剧命运也就可想而知。
李煜走了,走得并不洒脱,他是背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上路的。他虽然荒淫,虽然是一个十足的阶下囚,但是人们的心中对于他的同情远远多于对他的愤怒。政治没有成全他,但是文学成全了他,使他光耀千古。他的历史价值就在于他跳出了政治的樊笼,为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这可能是他在世时所没有想到的。最后,就用他的一首传诵千古的词来为文章作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