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中生,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徐向前的副手,以游击战略而名贯全军。后被张国焘长期关押,并被秘密处决。
段德昌,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洪湖苏区的创始人,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火龙将军”之称。后被特派员夏曦杀害于肃反中。
伍中豪,红一方面军中与林彪齐名的将领,毛泽东的“三骁将”之一。朱德曾有意自己进军委后让其接任红一方面军总指挥之职,但不幸的是,伍中豪在病愈追赶队伍时被江西安福县民团袭击牺牲。
叶镛,1899年生,四川乐至人。鄂豫皖苏区最早的师长,徐向前是他的参谋长。1928年6月被敌逮捕,后遭杀害。
陈毅安,1905年生,湖南湘阴人。井冈山的红军骁将之一,任过红五军参谋长等职。1930年8月7日牺牲于长沙战役。
袁国平,湖南邵东人。1933年1月起,先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军第1方面军政治部代主任。参加中央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两次入闽作战。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政治部主任,工农红军学校政委等,1938年3月,袁国平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1年1月19日在皖南事变突围中牺牲。
洪水,1906生,原名武元博,越南河内人,解放军中唯一外籍将军。兼有越南人民军少将衔,是世界少有的两国将军。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翌年加入中国党,曾参加广州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改名洪水。1932年,以师职干部身份到瑞金红校任教。1934年,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同年参加长征。抗战爆发后在山西、河北等地开展抗日工作。1945年回到越南,改名阮山,任军区司令员,授少将军衔。1950年再到中国,任中央部越南科负责人。后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任中央军委条令局副局长、《战斗训练》杂志社社长兼总编。1955年,被授予解放军少将军衔,1956年患癌症后回越南,在河内病逝,终年48岁,越南为他举行了国葬。
郭化若,1904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毛泽东最早的军事秘书之一,解放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政委、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上海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95年11月26日在北京逝世。
除了上述的外,四期生中的党将领还有王世英、方之中、李天柱、李鸣珂、李运昌、李逸民、肖芳、季步高、胡陈杰、倪志亮、唐天际、曹广化等人。
黄埔五期中出了几个重量级人物。
许光达,湖南长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将之一,建国后受命组建装甲兵,任装甲兵司令员,后兼任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
宋时轮,湖南醴陵人,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九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委、军事科学院院长兼书记。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张宗逊,陕西渭南人,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后勤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陶铸,湖南祁阳人,建国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政治局常委。1967年1月遭江青等人诬陷,受到残酷迫害,1969年11月30日逝世于合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
赵尚志,北满抗联的灵魂人物,与杨靖宇有“南杨北赵”之称。日将冈村宁次在东北时数次对赵加以围捕而不果,将其写入自传中。赵尚志对敌作战英勇,却被自己的中央两次开除党籍,直到牺牲四十年后才得以平反昭雪,鄂豫皖苏区的最早创建者之一。
五期中还出过解放军上将杨至成和中将谭希林。
黄埔六期中出过郭天民(上将)、王诤(中将)、张开荆(少将)等解放军将领。在高级班中有两个著名人物,一个是黄公略,毛泽东最器重的红军将领之一,将其写入诗词中。另一个是贺国中,彭德怀的得力干将,红五军中最早的几个党员之一。贺作战勇猛顽强,为广大将士爱戴,被誉为“虎将”。
黄埔在武汉办过分校,同样出了一些著名的党将领:张子清、王良、罗瑞卿、游曦、周维炯、邓萍、程子华、段玉林、赵一曼、陈伯钧(上将)、徐彦刚、胡筠、刘型、李青云、李超时、张赤男、张友清等。
其中,游曦、赵一曼、胡筠还是三位巾帼英雄。游曦,广州起义著名女英雄。带领一班女兵与敌巷战,因寡不敌众全部牺牲。游曦也血洒疆场,年仅19岁。赵一曼,四川宜宾人,原姓李,抗联中的著名女英雄,任抗联第三军第二团政委。在吉林珠河战斗中受伤被俘。在入院疗伤时说服护士韩勇义及看守,雇马车偷偷逃离。因马车速度慢,在离游击区仅二十里时被日军追上,不久英勇牺牲。死后长时期身份不明,后在同学罗瑞卿帮助下,终于明确了真实身份。胡筠,双枪女将,极为能干,平江地区苏维埃主席,彭德怀当时是她手下的委员。后在肃反运动中,一代女杰胡筠被冤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