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原满族镶蓝旗人,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清咸丰帝奕詝登基后,于咸丰元年(1851年)二月第一次挑选八旗秀女,叶赫那拉氏中选,时年16岁,次年五月进宫,事咸丰帝,为兰贵人,住储秀宫,咸丰四年(1854年)封懿嫔;六年三月生载淳,晋懿妃;翌年春又晋封懿贵妃。咸丰帝死后,载淳继位,懿贵妃被尊为皇太后,诏旨称圣母皇太后,旗籍亦抬入上三旗的镶黄旗。同治元年四月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以后又累上徽号,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帝死后,慈禧决定立溥仪为嗣皇帝,她自己被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即死于中海仪鸾殿,终年74岁。
在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慈禧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统治中国几达半个世纪之久,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显赫一时、影响至深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
慈禧一生追求权欲和享受,她在生活上奢侈糜费,挥霍无度。凡世间享乐之事,诸如美食华服、纸牌戏剧、游山逗狗,她无所不好,在其晚年,又对照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摄影术于19世纪中叶才从西方传入中国,这一外来新鲜事物具有方法便捷,影相真实并便于长期保存等特点,摄影作品可供艺术欣赏,又可为社会交际和生活纪念之用,因而颇受清廷王公大臣们的青睐。兵部侍郎崇厚称之为“开数千年不传之秘”。

左起:瑾妃、德龄、慈禧、容龄、容龄之母、光绪皇后)
照相首先出现于一些朝廷大员和皇亲国戚的家中,并逐渐被推广而代替了传统肖像画。早在同治七年(1868年),办理洋务的恭亲王奕訢就曾请英国的约翰?汤姆森为他拍摄肖像。光绪十一年(1885年)醇亲王奕譞受命总理海军事务,于是年四月赴天津巡阅海防。为了加强宣传,他特招梁时泰和德国人来兴克进行拍照。这些照片于次年由醇亲王进呈皇帝御览,这样,摄影相片便首次进入了宫中。同年,清廷下旨绘制“四案图”,用以表彰为维护清朝统治而丧命的“功臣”, 奕譞提议绘画时应以“照相为准”。慈禧太后于当年首次看到摄影相片时,不禁大为惊叹和赞赏。
慈禧晚年喜欢为自己画肖像,曾以厚金聘外国画师进宫供役。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皇后将一幅八英寸着色全家照,命驻华公使赠送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当她看到摄影比画像快而方便,并且神情酷肖,效果更为真实时,跃跃欲试的心情便日益强烈,对照相产生浓厚兴趣,想亲身领略一下其奥妙了。
摄影在当时主要还是采用玻璃版底片或干片,它的成像程序复杂,全部照相材料均须进口,成本昂贵。如今故宫博物院内换珍藏着大量当年所摄的玻璃底片和照片,其中仅慈禧一人晚年所拍照的三十余种装束、神态各异的照片就有百余张,大多系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其七旬寿辰前的留影,都是由清廷曾驻日、法公使三品卿衔裕庚的次子勋龄所摄。光绪二十九年,曾在西方研习过摄影术的勋龄奉旨进宫,携带刚运回国的全套照相器材,专门为慈禧太后拍照。勋龄的妹妹容龄曾任慈禧御前女官,她回忆说:“有一次,慈禧问我姊妹俩会不会照相,她想在画像之前先照几张相,从外边找人来照相不很方便。我母亲说:‘她们两人不会照相,奴才勋龄会照相。’慈禧说:‘那很好,明天就让他进来给我照相,照出相来好让柯姑娘照着画。’” 勋龄曾自述:“光绪年间,勋龄及两妹追随先母,同侍宫闱,凡慈禧太后之御照,莫不由仆一人所摄。”

左起:德龄、四格格(庆亲王奕劻的四女)、慈禧、元大奶奶(慈禧内姪媳)、容龄
慈禧为了照相,特传御旨在其颐和园寝宫乐寿堂前搭席棚,用布景屏风为衬,并按殿内样布置豪华的陈设。当时颐和园内虽已有电灯,但不具备用于摄影的照明器材,为了突出主体人物的立体形象,又不触犯慈禧所忌讳的阴阳脸,提高成相的清晰度,只有利用自然的散射光,方可使其“尊容”拍摄达到最佳效果。慈禧在照相之前,要亲自翻阅历书,选定吉日良辰。拍照时常命御用摄影师勋龄为其连续拍上几张不同姿态的宫装像,并迫不及待地命令将每张放大数幅,还要速将尚未上光的带水的样片呈奉御览。

慈禧着色照
慈禧所拍照片,在故宫旧藏《宫中档簿?圣容帐》上有详细的记载,原文如下:
《圣容帐》,光绪二十九年七月立;
戴冠穿花卉大圣容十六件,带匣子。
梳头穿花卉大圣容十九件。
梳小头穿花卉半身团扇乘轿圣容五十九件。
梳小头穿花卉戴璎珞圣容四十八件。
……(原文从略)。
以上慈禧照片共计约三十种,其中放制最多的一种放大了百余幅,这和故宫博物院旧藏慈禧照片的种数相吻合。这批照片均为慈禧七旬大寿之前所拍,系特为其寿辰时悬于宫中或赏赐他人之用。所照主要为全身相,半身相极少,记载中只发现一种“梳头穿花卉半身大圣容一件”。而目前故宫珍藏的慈禧照片则都是全身的。

慈禧所拍照片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二十余张慈禧的单人特写照,均摄于颐和园乐寿堂前一个宽大的御座旁,或站或坐,虽已是69岁的老妪,却面貌姣媚,目光炯炯有神,可可、以窥见她保养有方,青春长驻。每幅照片中,慈禧的装束、头饰和周围的陈设皆不相同。慈禧特下御旨将其中几张神态仪表各异、角度不同的得意之作放成罕见的巨照,并命如意馆画师着上艳丽而协调的色彩。每幅都在长75厘米、宽60厘米之间,非常精细平整地拓裱在硬纸板上,装帧极为考究,并镶在长107厘米、宽85厘米的特制雕花金漆大镜框内,以增强艺术观赏效果。又专门配制了紫檀木匣盒,长128厘米、宽100厘米、厚20厘米。外加御用明黄色丝绣锦袱。其豪华程度,在世界上亦是绝无仅有的。当时这些照片大都悬挂于寝宫中,挂钩是银制行龙圆头的,因镜框太重,下面均配有一对底托钩。可以想见,在20世纪初的技术条件下,把照片放成如此之大,甚为不易。且这些照片影相清晰,色彩雅丽,采光极为柔和协调,构图十分讲究,画面意境深邃,人物传神,立体感、质感均佳。这样的照片不仅在当时罕见,即使用现代标准衡量,也堪称是人物摄影的佳作,足以体现出勋龄于摄影术纯熟的技法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在中国式的墙纸上展现出一幅幅足具中国特色、趣味横生的人物照片,颇引人注目。西方人的摄影构图总是力图脱离直线或垂线,而慈禧则要求在拍摄特写照时画面平衡对称,这种习惯是深受中国传统肖像画形式的影响,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

据《清宫琐记》载:“勋龄给慈禧照相,他在对光的时候要跪着,但跪着又够不着照相机。李莲英便给他搬来一把凳子,让他跪在凳子上照。慈禧说:‘就让他在照相的时候免跪吧。’勋龄是大近视眼,在慈禧面前是不准戴眼镜的,勋龄不戴眼镜便无法对光,他只好告诉李莲英。李莲英禀明慈禧,特许他戴着眼镜对光。慈禧太后在拍这类个人特写照时,每拍一张都要更换一身袍褂装饰。她所穿的衣服包括各色绸缎绣龙袍、龙褂、绣蟒袍、绣百蝶袍、绣牡丹袍、绣凤和寿字袍,各色缂丝、绣不同式样的寿字图案敞衣、马褂、金丝串珠丝绣礼服、绣花串珠褂等,有的袍褂还镶有金边。衣服上都密缀了许多上等明珠,乌黑的两把头上则插着金银凤簪、玉蝴蝶、珠宝或翠花等各种不同的头饰,禀佩戴各式名贵的耳环,璀璨耀目。有几幅照片头饰左边还悬着八串珠珞。手上则带有几副玉钏、翠戒、搬指、在右手的中指和小指上戴着三寸长的金指甲套,左手戴有同样长的玉指甲套,各种首饰都与袍褂相配称,在珠宝之间,还夹有几朵鲜花,白茉莉是慈禧最喜欢的一种。

值得一提的是,慈禧虽然珠宝无数,每次拍照时的装束及首饰也不尽相同,风采各异,但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慈禧所有的照片中皆戴有两副耳环,其中一副不太显眼的小宝珠耳环从来不曾摘过,而只是频繁地更换另一副。原来慈禧初进宫时,正值妙龄,丰姿俊俏,为嫔时就灵巧过人,能背诵五经,通达满文,大略浏览过二十史,通晓古今治乱大事,又能察言观色迎合上意,遂得咸丰帝独宠一时。
照片中御座周围的陈设也随时更换,其中有鹤灯、九桃檀香熏炉、盛满水果的七宝锦鸡牡丹大瓷盒、插着盛开的荷花的龙凤大胆瓶,另有兰花、青松、钟表等。御座周围地上铺着华丽精美的提花地毯,座后是孔雀牡丹围屏,上悬“大清国当今圣母皇太后万岁万岁万万岁”横幅,御座两旁竖着一对孔雀翎掌扇。或换成松柏玉兰屏风,后边以布帏挡住,布帏上绘山石丛竹图案,屏风上悬挂有一幅横匾,上写“大清国当今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26字,并携“慈禧皇太后之宝”和“大雅斋”御玺,有“光绪癸卯年”(1903年)款。这26字中有16字是徽号,慈禧既是第一次上的徽号,所谓徽号,系帝后尊号之上再加的褒美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