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官的另类“威风”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明朝文官的另类“威风”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1732

明朝文官的另类“威风”

明朝文官的另类“威风”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社会中,当官的都很威风,七品县令也有八抬大轿,仪仗执事,出门时衙役相随,百姓回避,而封疆大吏,部堂阁老们的“谱”就更大了,这就是封建王朝的官威,体现的是朝廷威仪。然而,在大明朝,文官们还有一种在今天看都有点不可思议的“威风”。

  《明朝那些事儿》中用白话文翻译一封当时的“信”:“我听说你妻子已经搬出来住快一年了,最近还得了病,我觉得你应该妥善解决这件事,你妻子是你父亲给订下的,一向贤慧,你要还不看去她,一旦出现意外,那还得了,请你听我的话,去看望你妻子,这样我死了比活着都好”。一看就知,这是在指责一个对老婆不好的男人,从口气上看,写信人象是家里的长辈,但现在把“信”里几个人称代词更换一下:“我”换成“臣”,“她”换成“皇后”,“你”换成“皇上”,您会有什么感觉?这是大明穆宗朝,一个叫詹仰庇的六品御史上给穆宗的奏章。一个黄豆大的小臣,竟管起皇上皇后两口子的私事,而且语出讥讽,真是胆大包天。但事情也就这么过去了,皇帝也没动仰庇先生一根汗毛。其实,并不是皇上心眼好,皇上恨死他了,但还真不能把他咋样,因为人家就等着你把他“咋样”呢!

    在大明朝的中央机关里,有时也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某位官员一瘸一拐的走进来,一位同僚问别人:这位年兄怎么了?知道的人会用一种十分羡慕的口气说:此公前些天上书,言词激烈,结果被今上杖责。听到的这位马上向挨打的那位投去嫉妒的目光,心里想:你他妈真走运,我咋就没这福气呢!您还真别不信,在大明朝,因上书言事,或抗旨逆鳞而得罪皇上被处罚,那是“光荣”,特别是扒裤子打屁股,那简直就是“无尚光荣”。曾有一位很胖的官员,屁股被打得掉下几块肉,他老婆捡了一块最大的,拿回家制成保质期很长的腊肉,象奖章一样挂在家里客厅墙上。您想想,官员拿和皇上作对而受惩罚当成最得意的事,这大明朝是不是有点怪?而更怪的是,皇上一般不对这样的人出重手,因为尽管话说得不好听,但大臣们个个都是进士及第,满腹经纶,不是重述先皇语录,就是引用圣人之言,找不出太大毛病,而且这些人又不是单打独斗,虽然彼此之间矛盾重重,但在对付皇上这点上,倒很抱团,你打得了一个,还能打得了十个、百个?所以皇帝对于官员们的讽刺、讥笑,甚至是谩骂,一般采取不理睬的方式,因为如果你收拾他,正合了人家的心意,人家正想靠这青史留名呢,可皇上老人家说不定就留下千古骂名。正因为如此,明朝皇帝上起朱重八,下到朱由检,就连杀人恶魔朱棣都算上,没有不受大臣挤兑的。

  明仁宗是个公认的好人,他只当了十个月皇帝,勤政事、除苛政、恤灾民,甚至释放了他老爹朱棣杀的那些建文帝大臣的家属,就是这样一个少有的好皇帝,竟被一个不大的官员给气死了。仁宗是个憨厚的大胖子,人品很好,但也被人抓住把柄,挨了顿骂。说句套话,仁宗也是人,也有缺点,他的一大缺点是好色,在工作之余,仁宗更换了一些身边的宫女,装修了一下住房,还有几天没上朝,很快,一个叫李时勉的官员的一道奏章就放在胖皇帝面前,内容主要是劝说仁宗皇帝不应把太子派到南京,而奏章后面,话锋一转,谈到最近发生在皇帝身上的三件事,话得很不好听。就是现在下级给上级提意见还得客气点,更何况那个时代对皇帝,总得讲点礼貌吧!仁宗看后当然不高兴,于是就让太监扶起自己肥胖的身躯,艰难的挪到偏殿召见李时勉,想解释一下也想训他几句,可没想到这李先生竟与皇上顶起来,别看李时勉官不大,但名声不小,多年前,李时勉就因为给大暴君朱棣提意见被关进监狱,爹我都不服,还能服儿子?仁宗本不占理,加上人胖嘴笨,被李时勉顶得直翻白眼,这下仁宗发了脾气,命令武士痛打李时勉,结果李先生被打得半死,肋条折了三根,并又一次被关进监狱。然而,仁宗也被气得大病,六天后就死了,死前,这位皇帝可怜巴巴的握着老臣夏原吉的手说:李时勉辱我!当然,仁宗过于肥胖,身体一直不好,把死亡的责任全算在李时勉身上有些过分,但李时勉也绝摆脱不了干系!就是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家伙,竟被仁宗的儿子宣宗无罪释放,并予褒奖,因为面对宣宗时,李时勉很会说话,他说:我上书的内容是:太子(就是宣宗)不可远离京城,皇上不可过于宠爱妃嫔。宣宗一听觉得有理,就说:李时勉忠!把他官复原职,有这样的榜样,能不鼓励后人吗?所以,有明一代,文官们大多数时候威风八面,连皇帝都不得不让三分。

    世宗嘉靖皇帝,就是被海瑞骂的那个皇帝,早年也在大臣面前低三下四。明武宗死后无子,世宗以堂弟身份入承大统,这就发生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按大臣们的意思,世宗得认武宗之父,也就是自己的伯父孝宗为父亲,而自己的亲生父亲得降为“皇叔父”,这使很有孝心的世宗不能接受,他决心要把自己的父亲追谥为皇帝以便祭祀,但大臣们集体反对,当时年轻的世宗被迫得没办法,想亲自去求大臣们又觉得不妥,就派身边一个亲信太监去见礼部尚书毛澄,这个太监到了毛尚书面前,长跪不起,这位太监边磕头边说:“人孰无父母,奈何使我不得获伸!”实际上这是替皇帝在下跪、在磕头、在乞求,而毛尚书竟不为所动!后来世宗在另一派官员支持下,坚持已见,对一百多个反对追谥其父的官员廷杖,打死十多人,才镇压了反对派,达到了目的,他的生父被追谥为睿宗,后来他母亲去世后,也被谥为太后。但因此事和一班重臣闹得不可开交,只好把他们打发回家,大明朝的朝政受到很大破坏。然而,世宗死后,他父母的牌位还是被搬出了祖庙,不再祭祀于明堂,追谥也被取消。世宗的一切努力付之东流,最后的胜利者还是官员们。

  神宗万历被认为是一个最糟糕的皇帝,因为他二十多年不上朝,但人们未必知道,一帮想当面骂他的官员时刻在等机会。大家想一想,如果一大群时刻想对你破口大骂的人在等着见你,你会去见他们吗?作为皇帝不主动解决问题,而用二十多年不上朝来消积对抗,万历故然不对,但大臣们也难辞其咎。


  能痛骂皇帝,能气死皇帝,能逼皇帝派人下跪,能骂得皇帝二十年不上朝,够“威风”吧!对皇帝都能这样,对同僚就更无所畏惧了。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弄兵的大太监王振和几十位大臣死于乱军之中,英宗皇帝被蒙古人请到北面去打猎,朝中大臣们闻迅乱成一团,在摄政王朱祁钰面前哭起来。这时,已故大太监王振的亲信,锦衣卫指挥马顺,摆起平日威风出来大声呵斥群臣,大臣们先是一怔,安静下来,但很快,事情发生了剧变。户科给事中王竑跳到马指挥而前,破口大骂:你小子算什么东西,以前王振那个阉狗在日,我等惧你三分,现在他都死了,你还敢逞威风!说罢,挥出几记重拳将马顺打得蒙头转向,这哪是什么言官,简直是他妈拳王,要知道锦衣卫可是皇帝的近卫,就是现在的“中南海保镖”,这马顺还是保镖头,身上总得有点功夫,但竟不是一个文人的对手!王拳师打蒙马镖头后,又将其抱住,但可不是要玩柔道,而是使用他的第二手绝技:上嘴咬!而且从马镖头脸上咬下一块肉,这不是五百多年前的泰森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他官员一拥而上,一顿围殴,马镖头竟被打死在金殿之上!随后,马顺的两个亲信毛贵和王长随也被这帮官员们活活打死!这时,兵部侍郎于谦向朱祁钰提出,应赦群臣无罪,朱祁钰自然照办。马顺等人以前干过不少坏事,不然一向文质彬彬的官员们也不会下死手。但官员论死也得有个程序,堂堂锦衣卫指挥使及部下竟被同殿为臣的同事们活活打死,而且白死,真是空前绝后!

  张居正在万历初年担任首辅大学士,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他一方面大玩权术,排斥异已,大权独揽,一方面大刀阔斧,改革癖政,把大明朝搞得很有生气。他的威信太高了,小皇帝见了他都很紧张。就是这样一个“权臣”,也逃不过同僚们的算计。

  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的父亲死了。依据当时的规定,官员的父母去世,这个官员要回家守制三年,实际是二十七个月,称“丁忧”。但如果这个官员是那种国家离不开的人,可以缩短“丁忧”时间,也可以由皇帝出面予以挽留,继续工作,这就是“夺情”。在以孝制天下的中国古代社会,“夺情”极少发生,而且被“夺情”者也是很难接受的,因为社会舆论你就受不了。不幸的是,当时大明还真离不开张首辅,至少皇帝和太后这样认为,于是,张居正被“夺情”。张居正是很悲痛的,但谁让他把自己搞成诸葛亮,大事小事一把抓,你不干谁干?他把孝服穿在官服里面,白天办公事,晚上给父亲守灵,真是十分辛苦。然而,就是这样,一班早就想把他搬倒的同僚们毫无同情心,竟逼张居正走人,理由当然是请他回家“丁忧”,张居正继续工作是皇帝的“夺情”,于是他们就去找皇帝,让皇帝下令,皇帝当然不同意,于是便三番五次的去找,话也越说越难听,终于,小皇帝不耐烦了,打了几个领头的,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更多人签名要求张居正回家。翰林院掌院学士王锡爵和侍郎申行时竟直接到张府求见,张居正不见,王锡爵可能很熟悉张家情况,竟溜进张家院里,并直接进到张居正的卧室,这时的张居正又累又气,已经倒在床上了,可这位王先生直接要求他的上级回家尽孝道,古人把逆臣到皇宫大内去逼迫皇帝叫“逼宫”,这位王先生的作法可谓逼床。忍无可忍的张居正从床上跳下来,拿起一把小刀,来到王先生面前,扑嗵一声跪下,把刀子架到自己(请注意,是张居正自己)脖子上,大喊:你杀了我吧!你杀了我吧!看到要出人命,王先生才跑了。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张居正呀!如日中天之时,竟被下级逼得几乎精神崩溃!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他死后,家里被整得那么惨,封门等待抄家期间光是饿死的就十多人。

  有明一代,文官集团是帝国的政治主流,由于相对宽松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以及士大夫们比较纯洁的行为操守,明朝生产了许多敢作敢为、勇于牺牲的大臣,如方孝儒、于谦、王守仁、杨继盛、张居正、海瑞、左光斗、杨涟等人。但凡事总有正反两面,明朝官员向有骨梗敢言、以道事君的作风,在劝谏皇帝、铲除奸佞、清除阉党、框扶纲常上,表现出前赴后继、舍生取义的凛然正气,这足法后世,然而,也养成了斗角攻讦、坐而论道、以骂取宠的毛病,甚至结党营朋、以势欺人,有时欺负到皇帝身上,皇帝也无可奈何,这种另类“威风”也真让人感到害怕!但到了清朝,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君权发展到极致,官员们争当奴才,谄媚事君,所以“万马齐暗”,皇帝的耳根子清静了,但士风却縻弱了。看来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凡事不能太过分,过则偏,过则危,而太过则亡!
 

回复:明朝文官的另类“威风”

呵呵,确实很威风~~~~~~
不是风,总想像风一样,自由自在地在空中四处流浪;不是云,总想像云一样,无拘无束地在风里放飞心情!!!
 

回复:明朝文官的另类“威风”

  事不能太过分,过则偏,过则危,而太过则亡!
 

回复:明朝文官的另类“威风”

前车之鉴~~~
不是风,总想像风一样,自由自在地在空中四处流浪;不是云,总想像云一样,无拘无束地在风里放飞心情!!!
 

回复:明朝文官的另类“威风”

自古当官的就端架子耍威风了
 

回复:明朝文官的另类“威风”

现在要恢复!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5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