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查饭店(现名浦江饭店,黄浦路15号)是中国第一家现化意义上的酒店,是促进东西仁人志士交往的窗口,让上海走向世界的最初舞台。饭店虽经历了15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仍然保持着其原有的建筑风貌和历史痕迹。她犹如一幢历史丰碑昂然屹立,叠影出上海变迁的缩影。
中国第一盏电灯在这里亮起──1882年7月26日,上海首次试燃15盏电灯,礼查饭店及花园内就点亮了7盏;
中国第一部电话在这里接通 ──1901年,上海第一本电话名簿礼查饭店电话号码200,这是上海最早使用的现代电话;
西方半有声露天电影首次在这里亮相 ──1908年6月9日,声形兼备,光电并茂的半有声电影首次在礼查饭店花园亮相;
中国最早的交谊舞会在这里举行 ──1897年11月5 日,为恭贺慈禧太后60寿辰,在礼查饭店举行了隆重舞会;
新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在这里成立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浦江饭店内开业。
上海开埠之后,外国商人等纷至沓来,为了满足南来北往客商住宿的需要,在洋泾浜(今延安东路)畔陆续开设了一些传统的客栈。 1846年有一个名叫阿斯脱豪夫·礼查的英国人,在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外滩附近建起了一座近代化的旅馆,名为Astor House Hotel, 它就是礼查饭店的前身。
1857年礼查看中了苏州河北岸、黄浦江边上的一块荒地,当时只有渔民在那里晒网。礼查以极低的价钱买下,准备建造旅馆。次年,亨利·史密斯又从礼查手中买下了这块地,并着手建造旅馆,1860年,一幢两层楼的西式旅馆便出现在世人面前。它就是礼查饭店(Richards Hotel) 。

礼查饭店外貌 (此景摄于1880年前)

韦尔斯桥(今日外白渡桥GardenBridge) 北堍的礼查饭店,此景摄于1900年前这是上海第一家近代化的旅馆,专门接待外国旅客。内中除客房外,还设有弹子房、酒吧、舞厅及扑克室等休闲娱乐设施。为了丰富旅客的生活,饭店还常常在楼下的大厅中,安排歌舞和戏剧演出,这吸引了众多的旅客,生意非常红火。
随着礼查饭店的开张营业,带动了上海租界旅馆业的发展。紧随礼查饭店之后在法租界天主堂街也出现了一家叫密采里的法式旅舍。 20世纪初,在南京路又开始建造6层楼的汇中饭店。这就使仅有2层的礼查饭店黯然失色,又由于它在苏州河北岸,那里较之南京路外滩要冷清得多,往往使一些耐不住寂莫的外国旅客望而却步。因此,1903年礼查饭店在老楼后面造了一幢5层砖木结构的大楼,就是现在的浦江饭店中楼,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但仍然比不上汇中饭店。
于是在1907年,礼查饭店原来的2层小楼被拆除,在原址建造起一幢6层高的钢筋混凝土与砖木混合结构的楼房。1910年竣工。它的外观采用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形式,占地面积4,400 多平方米,建筑面积 15,000 平方米,立面竖三段。位于黄浦路的大楼南面大门上装有铁架大雨篷,二层以上均挑出阳台,当时在其南面还建有俄罗斯驻沪领事馆大楼。

1907年(清·光绪33年),扩建为具有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巴洛克式筑, 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西商饭店,也是中国及远东最著名的饭店之一。
旅客凭栏既可远眺黄浦江上的越洋巨*和点点帆影,也可近观苏州河中如梭来往的船只。在夏日的傍晚,沐浴在落日的余辉之中,感受着拂面而来的夹带阵阵凉意的江风,更是一种独特的享受。5层窗旁建有大弧形拱圈,3-4层之间贯以爱奥尼克式立柱。5层以上用凸线挑出横向的层次分割层,把整个建筑分成三种情调和风格不同的层次,设计师巧妙地将它们融入一体。

大楼内的墙面上饰有欧洲刚开始流行的大玻璃镜。大楼在黄浦路与北苏州路及东大名路的转角处均呈半圆形,有门,楼顶上有一座塔楼,只是亭式的穹顶现在已毁。
饭店内设有卧房200 多间,旅客乘坐电梯可达卧房。每套卧房均装有卫生设备,每天早晚都供应热水。底层大厅极为宽敞,顶层的大餐厅,也极为豪华和富丽堂皇,可容纳500人举办盛宴,又可兼作舞厅和交际场,其氛围很适合客居的欧洲人的高层次享受。此外,餐厅部还增设了许多小间分隔的雅座。
在寒冷的冬季,由最新供暖系统提供暖气;在炎热的夏季,则可用大量的电风扇来驱暑降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