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鲜为人知的抗战奇兵-中美混合飞行团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一支鲜为人知的抗战奇兵-中美混合飞行团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1464

一支鲜为人知的抗战奇兵-中美混合飞行团

一支鲜为人知的抗战奇兵-中美混合飞行团


P-40战斗机

B-25轰炸机

  可能不会有太多人知道,在抗战时期尤其是在打击日本空中力量的战斗中,除由陈纳德指挥的“飞虎队”和保障战略物质运输的“驼峰航线”外,还有一支由中美两国将士共同编成的飞行部队,这就是鲜为人知但却战功显赫的中美混合团。这个“混合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命令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美国参战,为加强中美空军协同作战能力,在美国陆军航空兵第十四航空兵司令陈纳德将军建议下,中美混合团于1943年末在印度卡拉奇(今属巴基斯坦)成立并做短期强化训练,第二年年初回国参战。


  中美混合团下设六个大队,第一、第三、第五大队由中国空军组成,每个大队下辖4个中队。第一大队为配备B-25轰炸机的轰炸大队,其余皆为P-40驱逐机(战斗机)编成。中美混合团作战方针是:协助中国地面部队作战,削弱日军在中国大陆的进攻力量,打击日侵华空军力量,获取空中优势!


  1944年8月,日军急欲打通平汉路,调集几个军团集结在郑州,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为阻止日军南下,军方下令,要不惜任何代价迅速炸断郑州黄河铁桥。于是这个艰巨的任务便落在该团一大队B-25607号轰炸机驾驶员(机长)、23岁的杨训伟身上。


  战争能改变每一个人。现在23岁的人在父母眼里可能还算是个孩子,但在那个年代,就要肩负责任重大的使命。8月2日下午,接到带弹飞赴西安的命令后,杨训伟与战友分别驾驶三架B-25轰炸机(其中一架为美国驾驶员),每机各挂500磅炸弹6枚,由四川(今重庆)梁平飞赴西安。在西安吃过晚饭后,美军参谋下令让机务人员将三架轰炸机所挂炸弹保险销一一拔出,这时大家才隐约觉得今晚的出击将是一项非常困难和危险的轰炸任务。


  炸弹保险销一一拔出后,美军参谋下达命令:今夜出击,务必炸断郑州黄河铁桥!据有关资料统计,即便是在现在的白天,如果没有精确制导武器,要成功炸掉一座桥梁也需50余架次飞机投弹。而半个多世纪前那次出航却是在一个月黑风高、没有战斗机护航、没有精确制导武器且在敌人重兵把守情况下出击,困难可想而知。


  炸桥


  时针指向20点,轰炸机按间隔15分钟的次序起飞。20点30分,3架B-25轰炸机全部消失在黑夜之中。


  B-25升空后,靠着两条铁轨依稀反射的冷光,杨训伟找到平汉铁路,他把航向定准,只要沿着这条路南飞,就可以直抵郑州黄河铁桥。


  茫茫夜色中,一只“大鸟”在悄然飞行着。机舱内,机组5个人谁都没有说话,只有两个发动机传出单调的声音。飞了近一个小时,杨训伟正准备修正航向,突然发现天空不远处犹如燃起熊熊大火,仿佛整个天空都亮了起来,那正是日军高射炮拦阻前两架轰炸机所为。


  “接近铁桥,准备投弹!”机长一声令下,大家立刻各就各位。按出发前规定,杨训伟驾机以50米超低空进入,在不断闪烁的炮光映照下,黄河铁桥在杨训伟视线中越来越大。机身四周高射炮轰炸声震耳欲聋,他全然不顾,只是全神贯注地操纵飞机下降高度。


  离铁桥越来越近……“投弹!”话音刚落,杨训伟就迅速拉杆一个跃升,使飞机快速脱离敌人炮火。听到爆炸声越来越小,杨训伟这才回过头来,只听投弹手低声道:“炸弹没有投下去……”


  机舱里每个人都仿佛被雷猛击了一下呆住了。燃烧的天空、震耳欲聋的爆炸、安然无恙的铁桥、上级的严令,怎么办,怎么办?这一切都压在了年轻的机长身上。


  年轻的机长大喝一声:“再来一次!”就这样6枚500磅的炸弹相继落下,黄河铁桥在隆隆震耳的爆炸声中断裂。


  接近午夜,B-25平安降落在粱平机场,早已等在那里的中美混合团班纳特准将看到第一个从机舱里钻出来的是杨训伟时,非常不可思议,他拉住杨训伟的手说:“想不到你竟然是第一个回来……”


  杨训伟就在跑道旁向班纳特汇报炸桥经过。两人一边谈着,一边等着另外两架B-25轰炸机的归来。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班纳特和杨训伟的心情愈发沉重。一周后,传来消息,未归的两架飞机全部遇难。


  由于炸桥成功,阻止了日军南下的企图,为夺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杨训伟获得最高军事当局颁发的“武功状”一枚,这枚“武功状”已于2002年5月18日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


  



[责编:蜉蝣]
 

回复:一支鲜为人知的抗战奇兵-中美混合飞行团

鲜为人知的史实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5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