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武备趣谈之三:火器为什么没有带来军事优势?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明朝武备趣谈之三:火器为什么没有带来军事优势?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1022

明朝武备趣谈之三:火器为什么没有带来军事优势?

明朝武备趣谈之三:火器为什么没有带来军事优势?

要是有幸和明朝的一位公民聊天,他会和你大谈国策军策外交谋略用人帷幄将才……任一位有文化,有涵养的明朝士人都会严肃地告诉你,不战屈人之兵,搞好蛮夷地区的动态平衡是最佳的方案。

要是有幸你遇到一次明军的操演,你可能会感到震撼,因为各种资料都表明到明末的时候,鸟铳、火绳枪甚至佛郎机炮和骡车牵引的重达千斤的“大将军”散弹炮都已经正式列装部队。

于是你可能和那位明朝的公民一样的困惑:先进的战略,先进的火器,为什么换不来战场上的优势呢?

回到现在,许多许多的人对这样的问题不屑一顾。

他们教育你说,这是因为官场腐败,专制统治,宦官专权,兵无斗志,特务横行,将领无能……还有差劲的皇帝。

好像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主观因素的落后。

前文里我说到了纸铠甲和明朝军装的不合理,从这些细微末节来说明一个大型的骨干问题似乎是蚍蜉撼树,但是事实上我们在看待这些历史问题的时候,精神层面,意识形态,经济社会的因素往往占据了太高的比重,我们恰恰需要从一些不重要的细节上去考虑“明朝的技术优势(火器)为什么换不来战略优势”?

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是同等重要的。

首先,明朝的武装力量低下的社会待遇。

明朝国防军其实大部分是用来对内统治的暴力工具,重点不在防边,更不在拓土开边。以军事力量的分配上看,我们知道高峰时期的明朝军事力量的总数达到过200万这样的吓人数字。但是,仅仅在南京守备区,就有驻军12万。负责漕运的兵力也有12万之多,他们的职责是监控和保障漕运命脉。

真正的战斗兵力是很少的。

前面提到过,明朝士卒欠缺退伍后的社会保障,在军队时一样免不了长官的盘剥、欠饷和装备的可怜。而且相当数量的部卒在日常时候不过是官爷的驱使杂役。明朝自始至终弥漫着对军人的漠然和敌视。

其次,明朝的军事欠缺军事理论指导和军事人才培育机制。

简单地说,就是没军校,没操典,而且统领权和用兵权是分离的。

灭亡前的60年,戚继光写出本《纪效新书》,这实际上是一本步兵操典,里面从月饷金额到干粮的制作方法都不厌其详地一一说到,戚家军的高战斗力居然就是因为狠抓了标准化流程建设,而这时候已经到了明朝气数的末尾,亡羊补牢还是太晚了,可为一叹。

由于军户制度的实施,明朝大部分将领属于世袭,后代袭领前辈的军衔(降级袭领),数代都是行伍,导致武夫充斥。前文说到的杜松就是个一旦失利就愤怒抓狂的典型,连野蛮的努尔哈赤都管他叫“杜疯子”。

第三,明朝文官集团对军事发展的压制

明朝有了武举考试,但没有正经人家会以此为正途。明朝著名的经略使无一不是文官挂牌,武官永远只是配角和冲锋陷阵的工具。戚继光能干又怎样?随着谭纶的死去和张居正的被清算,还不一样免不了老死家中的悲凉结局?他在军事方面的一切创新最终一样免不了尘归尘,土归土.

第四,明朝的官方军需品生产欠缺规范,质量堪忧。

首先是标准化问题,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明朝的火器制作还是停留在躁乱的小作坊时代,经常发生口径不标准,导线不合格,火药质量不过关的现象。

戚继光就曾在《纪效新书》里提到,士兵对火器总是非常地不信任,因为在实际应用中,火铳经常地发生爆炸,操作人员谁也不肯认真地双手抱持进行发射,因为那无异于自杀――自然射击精度也就无从谈起。

最终明朝历史上堪称强悍的戚家军的主要武器不再是火器,12人的鸳鸯阵中火铳手只有两人,其他的编制武器有毛竹竿,耙子,叉子,朴刀,长矛……

还有产品质量问题:当时的官府文件称:往年京师亦尝造数百管(火铳),其炼铸既苦恶,而又无能用之者,是以遂为虚器。也就是全都是摆设。

第五,是火器使用上的欠缺。

戚继光就曾痛心地描述先进武器不但不帮忙反而怎样地添乱:

火器尤为误事。或向天而打,或手向前放铳而头已回顾走路。或先将铅子衔口中,忙乱装铳,忘子在口,顺气咽入腹中。或忘入铅子,或先下铅子,而后入药。或子小口大,照打时铳口一低,铅子流出。或装毕而火绳落地,为湿气所灭。或持线自 焚其药。十铳之中,仅有六七铳发出;六七之中,仅有二三中耳。此盖百战中面见熟试而知之也。难矣哉!


没有成体系的战术理论,没有军事人才的产生培养机制,没有任何具有科学性的官兵训练机制,没有具备标准化的军火生产……

火器的领先也就永无可能化为战略战术的优势,虽然也有过昙花一现的闪亮,但终究避免不了消极被动挨打。

对于我的文字,许多的智者张口就是宏观大战略,动辄就拿志愿军和二战、社会经济的大篇章来驳斥,网络的孩子气真是铺天盖地的势大.

我想说的是,一个国家武备和军力的上进,最真实的,恐怕还是要从军人社会地位、伙食标准、着装……这些细微之处的进步作为基石。一个无社会经验的孩子,谈起国防建设,最自然地就是和你说航母战略,说超级战机,说超限战,说连横大战略。

但是基石不稳,武器超级又怎样?想象一下吧,你可能来自于浙江或是福建,现在你手捧最先进的燧发枪蹲守在大雪纷飞的锦州前线,不过弹药是否合格你全无把握,也没有人认真地训练你如何使用,饷银已经一年未发,铠甲是纸制的,从家乡来这里的盘缠都是自费,军服很难保暖……打仗?打胜仗?怎么打啊?
 

回复:

明朝国防军其实大部分是用来对内统治的暴力工具,重点不在防边,更不在拓土开边。..............
 

回复:

分析得有道理.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