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9珍宝岛反击战经过
1969年1月以后,因苏军在珍宝岛上一再使用武力,中国方面开始考虑采取自卫反击措施。1月25日黑龙江省军区提出了在珍宝岛地区反干涉斗争的方案,设想以3个连兵力参加,以一部兵力上岛潜伏,如苏方以武力强行干涉我巡逻分队执行任务,潜伏分队视情况给予支援。沈阳军区基本同意这一方案,但认为岛上气候寒冷,不宜潜伏。
进入2月份以后,珍宝岛上形势更加紧张,2月7日出现了苏军鸣枪的严重事件后,中央军委认为下一阶段会有新斗争,并作了进一步指示。总参谋部、外交部都同意了黑龙江省军区的方案,并要求要严格遵守针锋相对、后发制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既不示弱,又不主动惹事。当时边防斗争仍由中共中央、毛泽东亲自掌握,总的精神是进行以政治斗争为主的边防斗争,又要准备好以重点进行自卫还击斗争为后盾,还同意选择珍宝岛作为还击的重点。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总参和沈阳军区都下达了指示,并抽调了精干的小分队,准备对付苏军的入侵和挑衅。黑龙江省军区决定,在靠近珍宝岛的公司边防站(因当地的公司亮子村而得名)成立“公司临时指挥所”。遵照中央军委、总参指示的斗争原则,沈阳军区确定了在珍宝岛地区进行边防斗争的新方式。中央军委、沈阳军区还规定,自卫还击严格限制在主航道中心线我国一侧,要行动迅速,不纠缠、不恋战,取得胜利后立即撤至有利地区。沈阳军区还规定,由肖全夫副司令员率领工作组前往虎(林)饶(河)方向指导战备工作,并成立虎饶前指,由肖全夫、李少元统一指挥。这样,珍宝岛地区抗击苏军入侵的斗争有了中央军委和沈阳军区的指挥,并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从这一阶段中国方面的边防部队、省军区、大军区、总部机关和中央军委的指示部署看,对珍宝岛地区进行自卫反击确实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安排。

3月2日虎饶前指决定再次派出部队登上珍宝岛巡逻,并向珍宝岛地区中国一侧岸上派出2个步兵连、4个侦察排、1个无后座力炮排和1个重机枪排,秘密掩护巡逻分队,遇到情况时即准备采取行动。
根据虎饶前指的部署,3月2日上午8时40分,公司边防站派出30人分两组登珍宝岛巡逻。由公司边防站站长孙玉国带领的第一巡逻组上岛之后,很快被对面苏军发现,仅10分钟后苏军即由下米海洛夫卡、库列比亚克依内两个边防哨所派出70余人,分乘2辆装甲车、1辆敞篷卡车、1辆指挥车向珍宝岛驶来。苏军上岛后以两路向中国第一巡逻组进逼,并形成合围态势。
苏军上岛并摆成战斗队形后,即阻止中国边防人员巡逻,要中国边防人员退回。中国巡逻人员则根据上级精神,要求苏军退出珍宝岛,苏联边防军毫不理睬,继续进逼,双方处于荷枪实弹对峙的严峻气氛之下。
在这一关头,原先未被苏军发现的中国边防分队第二巡逻组从侧翼穿插出现,挡住苏军迂回分队。苏军突然发现中国军队已有准备,便表现慌乱并在仓促间首先开枪,于是珍宝岛战斗于9时17分打响。
苏军向中国边防第一巡逻组开枪时,中国边防人员还未展开,当即伤亡6人,其余人员马上予以还击。此时第二巡逻组正与苏军伊万上尉率领的7人相遇,听到枪声后班长周登国下令开火,击毙了当面苏军7人。在珍宝岛中国一侧江岸上隐蔽待命的部队,也奉命投入战斗。中国军人经顽强奋战和连续冲击,终于消灭了在岛上丛林中的大部苏军人员。当时苏军2辆装甲车不断向中国边防军人开火,虎饶前指命令岸上的炮火向苏军装甲车还击,当即击毁装甲车1辆、指挥车1辆和卡车1辆。在中国边防部队的打击下,岛上剩余的10余名苏军人员退到江面上,乘另一辆装甲车撤回苏境。战斗至10时30分结束。
在3月2日的战斗中,中方参战人员估计苏联边防军死伤共60余人(据苏联官方公布的数字苏军死亡31人)。中国军人阵亡17人,负伤35人,并有1名通讯员失踪。中国边防部队在战斗结束后即带着伤亡人员从岛上撤回,苏联边防军随后派人登岛,将苏方伤亡人员运回己方一侧。
3月2日珍宝岛战斗结束后,苏联军队在远东方向进入了临战戒备状态。苏军多次派出配备有装甲车的武装部队越过乌苏里江上封冻的冰面,于3月4日、5日、7日、10日、11日、12日和14日登上珍宝岛。中央军委在珍宝岛战斗结束后要求当地部队以不示弱的态度继续上岛巡逻,中方部队几次上岛都未与苏军遭遇,所以没有发生冲突。这一时期中国方面根据情况判断,对面苏军已调来1个摩托化步兵团和大批炮兵。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沈阳军区决定加强边防部队的力量,特别着重准备在珍宝岛和七里沁岛进行反击入侵的准备。军区前指的作战计划是,若苏军向一岛进犯则一岛打,若向两岛进犯则两岛一齐打。
当时在两国发生冲突的珍宝岛地区,双方兵力相差不多,然而中国军队只有徒步的步兵和部分炮、工兵,既无坦克、装甲车也无空军支援;苏军步兵则全部摩托化,不仅有占优势的炮兵,还有大量坦克、装甲车及空军飞机和直升机可直接用于支援作战,因而在技术装备、火力上居于绝对优势。尽管中国方面的军力在边境冲突地区处于劣势,但是中共中央、毛泽东进行边防斗争的决心却坚定不移。当时“九大”即将召开,根据中共中央的安排,全国开展了声讨“苏修”入侵的群众性示威活动,参加者据当时宣称有1.5亿人以上。中苏边境、中蒙边界附近的人民解放军部队和民兵,也进入了战备状态。
鉴于苏军装甲车辆不断进入珍宝岛活动,3月14日深夜中国军队派出1个步兵班进入珍宝岛警戒,掩护工兵在乌苏里江的江叉上埋设反坦克地雷。3月15日4时,苏军装甲车6辆乘天亮前的黑暗掩护步兵60余人进入珍宝岛北端,潜伏在丛林中,有偷袭中国登岛部队的迹象。这一情况被中国部队发现后,经上级决定,中国边防部队再次进行了自卫反击,双方就此于3月15日进行了一场更为激烈的战斗。
3月15日早晨,虎饶前指命令第23军第73师217团1营营长冷鹏飞率领一个排、边防站站长孙玉国率领一个班于7时40分登上珍宝岛。部队上岛后,即于8时2分与岛上的苏军潜伏人员发生火力接触。激战一个多小时后,苏军的装甲车和步兵撤回对岸,第一次战斗结束。
当天9时46分,苏联空军以3架飞机向珍宝岛地区俯冲,进行威胁,随即苏军又以坦克6辆、装甲车5辆分两路向珍宝岛上的中国军队实施攻击,并以4辆坦克沿着冰面向珍宝岛南侧江叉运动,企图从后方迂回攻击岛上的中国军队。这时中国军队的一个无后座力炮班刚刚登岛,迅即在江边架炮向苏军坦克射击。苏军坦克遭射击后队形混乱,1辆坦克驶入雷区被炸毁,其余3辆慌忙逃回对岸。11时以后,中国守岛分队在岸上掩护分队的火力支援下,顽强抗击苏军的冲击。然而中国军队使用的75毫米无后座力炮和40毫米火箭筒都系四十年代设计,破甲能力低,因而只击毁装甲车2辆,未能击毁坦克。战斗中营长冷鹏飞负伤,孙玉国接替指挥。苏军在遭到顽强抵抗后,于中午12时以后撤回己岸,第二次战斗就此结束。
当天下午12时50分,苏军又以大口径火炮、坦克炮向珍宝岛及江岸中国一侧的防御阵地、公司边防站和后方桥梁猛烈射击,火力正面达10公里,纵深达7公里。在持续2小时的炮击后,15时13分,苏军又出动坦克10辆、装甲车14辆和步兵约100人,向珍宝岛上发起第三次攻击。岛上的中国边防分队以近战开火的方式,用无后座力炮、火箭筒在几十米、十几米的距离上开火,一再打退了苏军的冲击。15时30分以后,在中国江岸一侧的中国炮兵群加入战斗,以火力急袭给岛上苏军和苏方岸上的指挥机构以突然打击,击毙了苏军指挥官上校边防总队长列昂诺夫。下午17时以后,天色转黑,苏军从珍宝岛上全部撤出,第三次战斗也就此结束。
1969年3月15日珍宝岛上的战斗,是中苏边界冲突中最激烈的一次战斗。当天苏军共出动坦克、装甲车50辆以上,向中国领土发炮1万多发,并出动了飞机36架次(未投弹)。中国方面仅以步兵和炮兵协同,以顽强的战斗精神,打退了苏军三次攻击,共击毁坦克2辆、装甲车7辆,估计苏军死伤在140人左右(其中死亡约60人)。中国方面在当天的战斗中表现出较高的战斗技巧,伤亡仅有39人(亡12人,伤27人)。
3月16日苏军出动人员和车辆登上珍宝岛,拖回前一天战斗中遗弃在岛上的尸体和被击毁的车辆。17日,苏联边防军再次出动坦克5辆、步兵70余人,在炮火掩护下又进入珍宝岛,在岛上大量埋设防步兵地雷,并企图将珍宝岛和中国江岸之间江叉上被地雷炸毁的T62坦克拖回。中国江岸一侧的炮兵群猛烈开火后,苏军急忙从岛上撤走。后来,苏军向这辆坦克发射大量炮弹,企图将其炸毁。然而苏军的炮弹落到这辆坦克周围后,即将冰面炸裂,坦克沉入江中。5月2日中国海军潜水员和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在民兵配合下将这辆坦克捞出,以后送往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
通过3月2日、3月15日和3月17日的战斗,中国边防部队击毁苏军坦克、装甲车共17辆,估计毙伤苏军人员约250人(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报道的数字,苏军在边界冲突中死58人,伤94人)。中国军队为保证日后上岸巡逻的安全,派出工兵上岛进行了排雷作业。因珍宝岛面积很小,全岛又都在中苏双方高地的目视范围之内,夏季洪水季节岛上多数地区又有积水,从军事角度看难以在岛上驻兵。因此,中国边防部队此后也只是间歇派人前往该岛巡逻。
珍宝岛战斗后,前苏联国内曾大肆宣传两个“英雄”:在珍宝岛战斗中被打死的“瘸子伊万上尉”和列昂诺夫上校。列昂诺夫上校是珍宝岛战斗的苏军前线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