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8/9/2014]请教音乐爱好者,这首曲子的名字,先谢谢了
在我听了几百首类似曲子后,终于知道了答案。如下
古曲《望江南》的作者:阿修罗天,是佛教名曲!! 古筝在江南丝竹中占了重要的位置,她音色悠美,对山水的演绎更是其他乐器难以比较的。 背景: 江南历来都让人向往她的旖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派繁华的景象,长在南方,在古筝的演绎下,〈望江南〉一曲竟然让我感到有点陌生的感觉,莫非那是来自世外的一幅画卷?美得让我神魂缭绕久徘徊,恍如梦中撑一竿轻舟,撑进了画图中。 乐曲在如潮水搬的琶音开篇,是钱塘的春潮么?抑或是平湖的秋波?分明听见了流水的声音,急切而清越,正如起伏的旋律,难以名状。洞箫随着流水的余音,以其浑厚的音域展示了一种向往的情感。苏东坡在《赤壁赋》中曾写洞箫之声为“如怨如慕”,然江南美景如诗如画,何怨之有? 在民俗的乐器中,若要单独演绎〈望江南》一曲,任何乐器都显得单调,正如在一片鲜红的花丛中看不见一片绿叶,未免使人遗憾。古筝在高八度的音域中,勾出一个个清脆的音符,以衬托的形式使乐曲显得十分和谐,颤音和泛音的使用是心的激动么?莫非是平静的心湖里飘落一片绿叶,泛起了涟绮? 在中国传统的古乐中,与西方的交响乐层次不同,她或许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成段落式,如《春江花月夜》中,依照主题分成了:江楼钟鼓、月上东山...等段落,又或者采用了回旋式演绎,就如《望江南》。她没有继续延伸旋律而是用古筝演绎同一曲式。古筝在江南丝竹中占了重要的位置,她音色悠美,对山水的演绎更是其他乐器难以比较的。 《望江南》一曲中,古筝的各种演奏技巧表现得十分出色,颤音的技法使整个乐曲动人心扉,象怀念江南的激动,也象江南美景未能尽收眼底的轻微的幽怨,泛音悠长空远,意味无穷。轮指更是诉说着江南一幅幅画卷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把乐曲推向高潮。 由于乐理的知识的欠缺,我不能详细的介绍这首曲中的表现技巧,只是为那意境为那悠扬的音色感动着,基本上《望江南》一曲的格调上是十分明快的,通过音乐表现了江南如画的风光。然而在音乐的欣赏中,依我认为,没有感性的细胞则对音乐的触及是很肤浅的。梁元帝曾云:“秋士悲于心,捣衣感于外,内外相感,愁情结怨,然后哀怨生焉。苟无感,何嗟何怨也?”,这一观点说得十分透彻,我们不一定要弄得很明白,即使是自己也难于名状,但只要溶合进旋律中,又何必真真实实的展现呢,需知道音乐是在意象上的感悟,而不是文字上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