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12][原创]水烛香蒲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摄影天地 [2006-12-12][原创]水烛香蒲

1  /  2  页   12 跳转 查看:4531

[2006-12-12][原创]水烛香蒲

[2006-12-12][原创]水烛香蒲



引用:


水烛香蒲

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 Typha angustifolia L.

多年生草本。茎高1-2.5米;叶线形,长35-100厘米,宽0.5-0.8厘米;雌雄花序有间隔,果径1-2厘米。
深褐色或红褐色,下有总苞片1枚,叶状;雌花小苞片较柱头短,花被退化成茸毛状,与小苞片近等长,
柱头线状长圆形。小坚果无沟。生于池沼、水旁或浅水中。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诸省。常生长
于河湖岸边沼泽地。花期6~7月,果期7~8月。

植物叶片可作编织材料;茎叶纤维可造纸;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序,晒干后碾轧,筛取花粉。
性能功用:甘,平。归肝、心包经。止血,化瘀,通淋。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
闭痛经,脘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内服:5~9g ;水煎服。外用:适量,敷患处。孕妇慎用。
雌花当作"蒲绒",可填床枕。











拍摄日期:2006-6-22 傍晚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回复:



引用:


近日翻出来的旧PP
拍摄时天色已晚,傻照的不理想

下面是不加框的原P
比较一下哪种好看些丫?













 

回复:

真新奇耶
        (水烛香蒲 也好像水中香腸、熱狗)
 

回复:



引用:
最初由 lkk001 发表



    真新奇耶
        (水烛香蒲 也好像水中香腸、熱狗)




嘿嘿
请大神探当夜霄吃好啦
 

回复:

哦了,迟了一步丢掉沙发了
 

回复:

恋姐拍的PP好漂亮哦
 

回复:



引用:
最初由 lkk001 发表



    真新奇耶
        (水烛香蒲 也好像水中香腸、熱狗)




001你不说我还没想到呢
 

回复:

戀班: 這是 "蒲黃" 可止血
 

回复:



引用:
最初由 shipman2 发表

戀班: 這是 "蒲黃" 可止血


是丫是丫
下次拽几个回家来备用哦
 

回复:



引用:
最初由 恋之风景 发表



引用:
最初由 shipman2 发表

戀班: 這是 "蒲黃" 可止血


是丫是丫
下次拽几个回家来备用哦


戀班:

【藥用】本品為相蒲科植物水燭的花粉。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肝、心包經。
【功效】收斂止血,活血祛瘀。
【臨床應用】1. 用於嘔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創傷出血等症。
              蒲黃藥性澀,收斂止血作用較佳,各種出血都可以應用,臨床上可
              以單用,也可配合仙鶴草、旱蓮草、茜草炭、棕櫚炭、側柏葉等同
              用。
            2. 用於心腹疼痛,產後淤痛,痛經等症。
              蒲黃生用又能活血祛瘀,故可用於瘀血阻滯引起的心腹疼痛等症,
              常配合五靈脂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生蒲黃(曬乾用,主要用於活血祛瘀)
            蒲黃炭、炒蒲黃(用文火炒至黑色,用以止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包煎。
【按語】1. 蒲黃一藥,在《本經》上說它“利小便,止血,消瘀血”。這說明古代
          勞動人民在與疾病作鬥爭的實踐中,認識到蒲黃既有止血的作用,又有
          活血祛瘀的功效。但是沒有明確指出他生用行血、炒用止血。至宋代《
          大明本草》上始有“破血消腫者,生用之;補血止血者,需炒用”的記
          載。明代《本草綱目》也有同樣敘述,因此,流傳下來。一般認為蒲黃
          生用性滑,行血消腫;炒黑性澀,功專止血。但跟據臨床實踐體會與近
          人報導,生蒲黃也具有一定止血作用,不論入湯劑煎服或用粉劑吞服,
          都可用以止血。至於炒炭之後,它的止血作用是否增強或降低,有待進
          一步研究。
        2. 生蒲黃有收縮子宮的作用,故孕婦忌服;臨床上用於產後子宮收縮不良
          、出血不止的病症。
【方劑舉例】失笑散(《和局方劑》)蒲黃、五靈脂
              治瘀結腹痛,一切氣痛瘀痛。
 
1  /  2  页   12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5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