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小吃典故````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1211

中国传统小吃典故````

中国传统小吃典故````

“民以食为天”,随着回归自然食品的兴起,传统美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实,这些食物的由来都有它美妙的传说。

馒头

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征伐孟获。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泸水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泸水的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但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军中带的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但是称为“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水晶饼

水晶饼是陕西渭南的名点,特色是金面银帮,起皮掉酥,凉舌渗齿,甜润适口。传说宋相寇准为官清廉,办事公正,深得民心。寇准有一年从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乡下探亲,正逢五十大寿,乡党们送来寿桃、寿面、寿匾表示祝贺,寇准摆寿宴相待。酒过三巡,忽然手下人捧来个精致的桐木盒子,寇准打开一看,里面装着50个晶莹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点心。在点心上面,还放着一张红纸,整整齐齐地写着一首诗:“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不染尘。”落款是渭北老叟。后来,寇准的家厨也仿照做出了这种点心,寇准据其特点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水晶饼”。

冰糖

相传清代康熙年间,有一个名叫扶桑的姑娘,是四川内江的一个大糖坊主张亚先家的丫环。有一次,她趁张亚先不在舀了一碗糖浆正准备喝的时候,张亚先来了,扶桑连忙把糖浆倒进猪油罐,将它藏进柴堆里,又在上边放些谷糠掩盖住。

过了几天,当扶桑捧出猪油罐时,罐里却长满了许多水晶般的东西,敲碎入口,坚脆而纯甜,其味道胜过白糖。扶桑把这一奇怪现象讲了出去,许多人如法炮制,因制出的糖形似冰,味如蜜,人们就把它称作冰糖。
 

回复:

可惜少了点
 

回复:

"臭豆腐"的由来

  清朝康熙年间,一个名叫王致和的人,在北京前门外延寿街开了一家豆腐坊。一年夏天,王致和因要给儿子娶媳妇,急等着用钱,就让全家人拼命地多做豆腐。说也不巧,做得最多的那天,来买的人却最少。大热的天,眼看着豆腐就要变馊。王致和非常心疼,急得汗珠直滚。常言道:"急中生智"。当汗珠流到嘴里,一股咸丝丝的味儿,忽然使他想到了盐。他怀着侥幸心理,端出盐罐,往所有的豆腐上都撒了一些盐,为了减除馊味,还撒上一些花椒粉之类,然后把它们放入后堂。
  过了几天,店堂里飘逸着一股异样的气味,全家人都很奇怪。还是王致和机灵,他一下子想到发霉的豆腐,赶快到后堂一看:呀,白白的豆腐全变成一块块青方!他信手拿起一块,放到嘴里一尝:吓,我做了一辈子豆腐,还从来没有尝过这样美的味道!王致和喜出望外,立刻发动老婆孩子,把全部青方搬出店外摆摊叫卖。摊头还挂起了幌子,上书:"臭中有奇香的青方"。
  市人从未见过这种豆腐,有的出于好奇之心,买几块回去;有的尝过之后,虽感臭气不雅,但觉味道尚佳。结果一传十,十传百,不到一上午,几屉臭豆腐售卖一空。

叫花子鸡"的由来

  北京有家旅游定点餐馆"知味观饭庄",经营一道名菜——"叫花子鸡",装饰别致,很受食客亲睐。提起来这种鸡还有段有趣的故事呢。
  很早以前,有个叫花子沿途乞讨,到了杭州一带。叫花子看到豪富家灯红酒绿、大摆宴席准备过年,而自已自己衣衫槛褛、饥肠辘辘,心中忿忿不平。于是,叫花子跳进豪富家偷了一只小鸡跑到河边,这时已是夜半三更,伸手不见五指。拔毛看不见,煮鸡又无锅灶。怎么办?忽然,他看到自己因膛水沾满了两脚泥,便灵机一动,想用泥把鸡糊起来,再用火烧烤岂不是一个好办法吗?
  叫花子将糊好泥的鸡放在柴草上烧烤起来,直烧得糊鸡的泥巴硬邦邦如石块。再猛一摔,泥块裂开后一剥,不但鸡毛被泥决沾了个光,露出红嫩喷香的肉,而且被野草薰得清香味儿十分诱人。他不知不觉地就把一只鸡吃光了。以后,叫花子靠乞讨来的钱买了鸡,照其烧法在市井上卖起"叫花子鸡"来,并发了大财。
  后来,杭州烹饪高手改进了作法,在鸡腹里放了葱、酒、酱油、花椒、生姜等、再裹上一层网状油和荷叶,外涂黄泥,烧成后味更鲜美。

狗不理"包子的由来

中国的天津有一家享誉津门,驰名海内外的包子店名——"狗不理"。  据传这家包子店主姓高名贵友,乳名叫"狗仔"。据传,高贵友小时候的脾气很倔强,倔起来连小狗来逗都不理睬。因此,街坊邻居都取笑他,叫他做"狗不理"。后来,高贵友去学厨艺。他制作的包子不仅选料十分讲究,而且技艺十分独到;味道更是十分鲜美,具有鲜明的特色,因而深受广大食客赞扬与青睐。慈禧太后慕名品尝后,"龙颜大悦",不禁也大加赞赏。从此,这种包子"一登龙门,声价十倍",也就闻名遐迩,生意越来越红火,慕名前来品尝包子的顾客与日俱增,常常令高贵友忙不过来。
后来高贵友突然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经营新点子:在店内桌上放上几大箩洗干净的筷子,顾客们想买包子,先把零钱放进碗内,然后他便照碗里的钱多少按价给包子。顾客们吃完包子,放下碗筷就离店,而高贵友忙得自始至终不说一句话。于是街坊邻里们都取笑他说:"狗仔卖包子,一概不理睬"。后来,好事的街坊们就把他的包子店取名"狗不理";把他制作的包子叫做"狗不理包子",而高贵友也不表示异议。此店名一经传开,远近闻名,一直传至今天,可谓久盛不衰。

"过桥米线"的由来

  米线是优质大米加工成粉丝状,类似北方挂面的小吃,也有人叫它米粉。过桥米线则是云南省多种米线中的佼佼者。米线就是米线,为何要加"过桥"二字呢?
  古时候,滇南蒙自县的南湖之中有一小岛,岛上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有一位秀才为了赶考,在此专心攻读。每天,他的妻子从家送饭给他吃。秀才很爱吃米线,但因为他家离岛较远,而且必须走过一道长长的桥方能到达,所以妻子每次送来的米线都因路远时间长而谅了。
  一天中午,妻子念丈夫读书之苦,就炖了一支又肥又壮的母鸡。鸡炖好后,一层厚厚的黄油覆盖在汤上,又鲜又香。她把鸡肉和鸡汤装入罐中,正准备给丈夫送去,忽然有人来叫她。待她急急忙忙办完事情回来,日已偏西。她唯恐饭菜已凉,尝了一下,发现鸡汤还热得烫嘴。她赶快拾起瓦罐,带上米线,穿小道,过长桥,来到丈夫身边后,将米线往鸡汤里一放,随即捞出放在碗中。秀才吃后十分满意。以后,尽管秀才的妻子天天还是要穿小路,过长桥,但因厚厚的油层将汤盖得严严实实,秀才便能顿顿吃上滚热鲜香的米线了。"过桥米线"也就因此得名。
  方法传开后,人们纷纷仿效。有的还将切得薄薄的鱼片、生肉片放入汤中汆熟,再夹米线和菜就汤吃,更增加了过桥米线的风味。现在的过桥米线,用料比过去讲究得多,制法也更加精细了。




腊八粥的传说

  腊月初八中国人有吃腊八粥习俗。此习俗传自印度对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的纪念。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 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至今在中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




中秋节食月饼习俗的由来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悲痛欲绝的后异,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特别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至今已经演变成了食月饼的习俗了。

纤夫老鸭汤之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重庆朝天门码头有许多的纤夫,因当时生活压力和社会的窘迫,不得不使他们靠拉纤这种方式来维持生活。有一天,一个纤夫的老婆来探望他勤劳的丈夫,当她看到自己的丈夫为了生活而疲累不堪的身体时,十分伤心。便用家养老鸭,连同自己带来的陈年酸萝卜煲出一锅清香的汤。汤汁酸味浓厚,鲜美可口,使人回味无穷。纤夫感动极了,深深地说了一句:"这哪是酸萝卜老鸭汤?这是老婆的心意啊!这锅汤就叫老婆汤。"后来,这种老婆汤被当地人所接受,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道美食。事隔近百年,客满堂邓厨经研制,用三年以上的农家老鸭作主料,陈年酸萝卜作辅料,配以秘制佐料,用文火煲制而成。一出锅,香气四溢,有"鸭汤出炉十里飘香"之美称。当你端起一碗汤,细细品尝,想到的是当年重庆纤夫的悲惨生活,为了纪念这个特别的故事,便取名"纤夫老鸭汤"。

麻婆豆腐

  四川传统名菜,始创于清同冶初年,当时成都北郊万福桥有一陈兴盛饭铺,主厨掌灶的是店主陈春富之妻陈刘氏。她用鲜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酱等烧制而成。她烹制的豆腐,麻、辣、烫、嫩,味美可口,十分受人欢迎,人们越吃越上瘾,名声渐传开,因她脸上有几颗麻子,故传称为麻婆豆腐,从此名扬全国。

回锅肉

  四川名菜,又称熬锅肉,传说这道菜是从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当家菜。当时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清末时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隐家居,潜心研究烹饪。他将原煮后炒的回锅肉改为先将猪肉去腥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后再煎炒成菜。因为久蒸至熟,减少了可溶性蛋白质的损失,保持了肉质的浓郁鲜香,原味不失,色泽红亮。自此,名噪锦城的久蒸回锅肉便流传开来。

纤夫老鸭汤之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重庆朝天门码头有许多的纤夫,因当时生活压力和社会的窘迫,不得不使他们靠拉纤这种方式来维持生活。有一天,一个纤夫的老婆来探望他勤劳的丈夫,当她看到自己的丈夫为了生活而疲累不堪的身体时,十分伤心。便用家养老鸭,连同自己带来的陈年酸萝卜煲出一锅清香的汤。汤汁酸味浓厚,鲜美可口,使人回味无穷。纤夫感动极了,深深地说了一句:"这哪是酸萝卜老鸭汤?这是老婆的心意啊!这锅汤就叫老婆汤。"后来,这种老婆汤被当地人所接受,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道美食。事隔近百年,客满堂邓厨经研制,用三年以上的农家老鸭作主料,陈年酸萝卜作辅料,配以秘制佐料,用文火煲制而成。一出锅,香气四溢,有"鸭汤出炉十里飘香"之美称。当你端起一碗汤,细细品尝,想到的是当年重庆纤夫的悲惨生活,为了纪念这个特别的故事,便取名"纤夫老鸭汤"。

夫妻肺片

  相传当年成都少城附近,有一男子名郭朝华,与其妻一道以制售凉拌牛肺片为业,他们夫妻俩亲自操作,走街串巷,提篮叫卖。由于他们经营的凉拌肺片制作精细,风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为区别一般肺片摊店,人们称他们为"夫妻肺片"。夫妇二人设店经营后,在用料上更为讲究,以牛肉、心、舌、肚、头皮等取代最初单一的肺,质量日益提高。为了保持此菜的原有风味,"夫妻肺片"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四川毛血旺

70年前,沙坪坝磁器口古镇水码头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卖肉剩下的杂碎,以贱价处理。王的媳妇张氏觉得可惜,于是当街起卖杂碎汤的小摊,用猪头肉、猪骨加豌豆熬成汤,加入猪肺叶、肥肠,放入老姜、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味道特别好。在一个偶然机会,张氏在杂碎汤里直接放入鲜生猪血旺,发现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鲜。这道菜是将生血旺现烫现吃,遂取名毛血旺。

成都担担面

担担面是著名的成都小吃。用面粉擀制成面条,煮熟,舀上炒制的猪肉末而成。成菜面条细薄,卤汁酥香,咸鲜微辣,香气扑鼻,十分入味。此菜在四川广为流传,常作为筵席点心。担担面中最有名的又要数陈包包的担担面了,它是自贡市一位名叫陈包包的小贩始创于1841年。因最初是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而得名。过去,成都走街串巷的担担面,用一中铜锅隔两格,一格煮面一格炖鸡或炖蹄膀。现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的担担面,多数已改为店铺经营,但依旧保持原有特色,尤以成都的担担面特色最浓。


川北晾粉

清朝末年创立于南充。创始人谢天禄在南充渡口搭棚卖凉粉,其凉粉细嫩清爽,佐料香辣味浓,逐渐卖出了名气,谢家便世代相传专卖凉粉,后正式办起川北凉粉店。现已流传全省,成为著名小吃。川北晾粉自清末问世以来,以其独具红辣味醇、鲜香爽口的川味风格饮誉巴蜀,流传至今。


四川小吃瑰宝---龙抄手

创始于本世纪40年代,当时春熙路"浓花茶社"的张光武等几位伙计商量合资开一个抄手店,取店名时就谐"浓"宇音,也取"龙凤呈样"之意,定名为"龙抄手"。龙抄手的主要特色是:皮薄、馅嫩、汤鲜。抄手皮用的是特级面粉加少许配料,细搓慢揉,擀制成"薄如纸、细如绸"的半透明状。肉馅细嫩滑爽,香醇可口。龙抄手的原汤是用鸡、鸭和猪身上几个部位肉,经猛炖慢煨而成。原汤又白、又浓、又香。(注:抄手即是北方的"馄饨",广东、广西人叫"云吞")

陈年糟蛋

叙府陈年糟蛋产于四川宜宾,蛋质软嫩,色泽红亮,醇香味长,营养丰富。相传,清同治年间,叙府西门外有一中医大夫,喜饮窖酒,并作为驱疫健身之方。为了备酒长饮,他每年都要酿制窖酒,还习惯在酒液里放几个鸭蛋,以延长窖酒的贮存时间。一次,他发现经窖酒浸泡过的鸭蛋,蛋壳变软脱落,蛋膜完好,色泽悦目,取 之而食,醇香爽口,味道鲜美。于是,他将这个发现告说亲友,并共同品尝,食者皆称极美。事后,大家争相仿制,这就是最早的"叙府糟蛋"。清光绪一年,叙府糟蛋开始商品性生产,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到了民国初年,叙府糟蛋的制作工艺和风味特色

宫保鸡丁

四川传统名菜。由鸡丁、干辣椒、花生米等炒制而成。传说是清末宫保丁宝桢的家厨创制而得名。特点是鲜香细嫩,辣而不燥,略带甜酸味道。
丁宝桢是贵州平远(今织金)人,清咸丰进士,讲究烹调,任山东巡抚时,曾雇用名厨数十人为家厨,请客时常有"炒鸡丁"一菜。后调任四川总督,便将此菜引进四川,与四川嗜辣的习俗相结合,并加以改进,以此宴客,倍受欢迎。后烹制方法泄露出去,为餐馆采纳经营。丁宝桢曾被清朝封为太子少保(尊称宫保),此菜被人命名为"宫保鸡丁"。现已风靡全国。各地的品种略有差异,并有将鸡丁演化为肉丁的宫保肉丁

酸辣豆花

酸辣豆花是四川成都、乐山等地有名的地方小吃。豆花在从前多以摊担形式经营,普遍流行于城市和农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小吃。制作豆花需要选用上等黄豆,用井水或河水浸泡充分后细磨为浆,过滤豆渣后烧沸倒入木桶。酸辣豆花是豆花的一个品种,用酱油、醋、辣椒面、味精调成味汁,放入事先熬烫的豆花,撒上芽菜末、油酥黄豆、大头菜末和葱花即成。酸辣豆花口味酸辣咸鲜,豆花细嫩,配料酥香,味浓滚烫,别有风味。

赖汤圆
赖汤圆迄今已有百年历史。老板赖源鑫从1894年起就在成都沿街煮卖汤圆,他制作的汤圆煮时不烂皮、不露馅、不浑汤,吃时不粘筷、不粘牙、不腻口,滋润香甜,爽滑软糯,成为成都最负盛名的小吃。现在的赖汤圆,保持了老字号名优小吃的质量,其色滑洁白,皮粑绵糯,甜香油重,营养丰富。




跷脚牛肉
相传,在30年代初,老百姓民不聊生,贫病交加。乐山有位善长中草药,精通歧典之术的罗老中医。此老怀着济世救人之心,在乐山苏稽镇河边,悬锅烹药,救济过往行人。罗老中医看互到,此汤药防病止渴,甚至有些人还连喝几碗冲饥,于是,罗老医生便把大户人家丢弃的牛肠、牛肚洗净后放入汤锅中,加入一些香料。熬出来的味道十分鲜美,特意来饮者骆驿不绝,河边汤锅已经供给不遐。后来,后辈们便沿着罗医生的烹熬方法去集市上摆摊叫卖。刚开始,经营者摆一张桌子还没有凳子,便在桌脚上拴一根绳子来卖汤给客人,客人一只脚跷在绳子上,一只手端着汤吃,于是被取名为跷脚牛肉汤。




"三哥鱼头"火锅
相传乾隆年间,在成都青白江一无名小镇上住着一户渔家,老两口聪明孝顺的三儿子总是想些新花样来孝敬父母,他把通常扔掉的花莲鱼头用来煮汤,没想到越熬越香浓,他琢磨着家乡人爱吃辣味,以驱潮气,把这鲜汤做成辣的一定更讨父母的欢心,于是他按照传统工艺把料炒制之后与白汤一起调制成红辣的鱼汤,吃饭时喝上几口,又香又辣又不失鱼的鲜味,父母兄长尝过之后果然赞不绝口,其做法也在小镇上流传开来,并被好事者带出镇外,美其名曰:"三哥鱼头"火锅。


查渣面

四川崇州羊马镇的"查渣面",在川西坝子可谓家喻户晓。从羊马镇到成都周围的区县,甚至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兰州等一些大城市,都有打着"查渣面"招牌的小食店。"查渣面"名字的由来--它的创始人查淑芳用卖不完的抄手馅用油炒干,第二天改作面的臊子使用。因为这种臊子炒干后既细又脆且香,形状虽像渣渣,但味道却特别鲜美酥香,顾客都喜欢吃这种"渣渣臊子面"。久而久之,人们干脆就将它称为"渣渣面"了,由于查淑芳姓查,所以叫"查渣面"。查渣面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仅在于它独特殊的名称,它的色、香、味、也很独特。

乐山东坡墨鱼

"东坡墨鱼"是四川名扬中外的传统名菜。四川乐山的东坡墨鱼,相传始于宋代,与苏东坡有关。东坡墨鱼原名墨头鱼,产于四川乐山凌云山和乌龙山脚下的岷江之中,是一种嘴小、身长、肉多的黑皮鱼。原先当地也用它制做菜肴,但并无名气。神话说,后来宋代诗人苏东坡在凌云寺读书时,常去凌云岩下洗砚,江中之鱼食其墨汁,皮色浓黑如墨,人们便称它为东坡墨鱼,从此闻名全省,并与江团、肥蛇共称川江三大名鱼,成为乐山著名的特色菜看,闻名国内外。现在到四川乐山的中外游客,都以品尝此菜为乐事。


水煮牛肉的典故

相传北宋时期,在四川盐都自贡一带,井盐采卤是用牛作为牵车动力,故有役牛淘汰,而当地用盐又极为方便,于是盐工们将牛宰杀,取肉切片,放在盐水中加花椒、辣椒煮食,其肉嫩味鲜,因此得以广泛流传,成为民间一道传统名菜。后来,菜馆厨师又对用料和制法进行改进,成为了流传各地的名菜。此菜中的牛肉片,不是用油炒的,而是在辣味汤中烫熟的,故名"水煮牛肉"。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5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