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2009]回复lvzi坛友。献一首歌:尘缘 格式MP3 320K 含【悟性】
回复lvzi坛友。献一首歌:尘缘
歌曲:尘缘
歌曲出处:《意乱情迷 DSD》
歌手:姚璎格
作曲:徐日勤
作词:娃娃
歌词:
尘缘如梦
几番起伏总不平
到如今都成烟云
情也成空
宛如挥手袖底风
幽幽一缕香
飘在深深旧梦中
繁华落尽
一身憔悴在风里
回头时无情也无雨
明月小楼
孤独无人诉情衷
人间有我残梦未醒
漫漫长路
起伏不能由我
人海漂泊
尝尽人情淡薄
热情热心
换冷淡冷漠
任多少真情独向寂寞
人随风过
自在花开花又落
不管世间沧桑如何
一城风絮
满腹相思都沉寞
只有桂花香暗飘过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回复lvzi坛友:
尘缘--和尚的故事
-------------------------------------------------------
来自:马来西亚佛教总会 据:中华佛教在线
我的故乡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村北有座小山,山上一个庙,庙里住了一个老和尚。 没人知道老和尚到底有多老,反正他的眉毛胡子都白了,终年罩着一件灰扑扑的布衲,不笑的时候脸上也似带着三分笑意。他待人谦和热心,谁家有什么争吵,他便去充当义务调解员,可不像那些不理俗务的高僧。而由于他的威望和公正,人们也都肯听他的话。他还写得一笔好字,逢年过节,那家要写个联儿对儿的,他从不推辞。因了这些缘故,乡亲们对他也颇敬重。那会儿破四旧的时候,邻村几个庙都拆了,和尚也都轰回了家,独他这个庙在乡亲们的保护下太太平平地留下来了。 不过,村里人最佩服的,还是他的渊博,他算是方圆百里学问最高的人了,除了经书之外还懂得很多事情。我常到庙里跟他学书法,他也颇喜欢我,常常跟我讲什么孔雀明王、舍身饲鹰之类的故事。有时候高兴起来,还会对我解释“我相人相众生相”之类的意思。他讲话文白相掺,也很古怪,当时的我自是不懂,但我也知道,他并没有把我当作谈话对手,只是兴之所至,随想随说而已。总之,他是那时我生活中遇到的唯一称得上高深的人。 关于他,还有一件顶顶古怪的事:作为佛门,他居然不信神。他的观点很独特:地狱、天堂,本由心生,一念行善,便是天堂;一念为恶,即为地狱,只存于各人心中,那样的话,仙佛、鬼神便也是虚妄的了。他曾说:“世人一提禅宗,便目为迷信,其实禅宗自有禅宗的道理。佛门重悟,悟是过程,也是结果,最终便是斩断尘缘,得大解脱。凡人如此,亦是仙佛。” 但我知道,他是不可能解脱的,因为他无法摆脱尘缘。说来也简单:老和尚有一个老婆。 这是那天四婆说的。她告诉我,老和尚俗姓庄,原是大户人家读书子弟,喜欢上了家中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丫鬟。当初家里不让他俩相好,老和尚以死相逼,才得成眷属。那女子聪慧俊俏,两口子恩爱无比,谁料想新婚三月逢战乱,妻离家破,他只身一人流落在外,伤心之余便遁入了空门。至今也没人知道那女子是死是活,身在何方。 听了这故事,我的一个反映就是不信,难以想象老和尚这样的人居然也有这么一段伤心事。于是有一次,我便冒冒失失地向他求证了。老和尚脸色变得十分阴郁,沉默半晌,方才答道:“出家人不敢诳语。” 那么,这是真的?我禁不住问他:“你心里还记挂她吗?” 他苦笑,道:“何为记挂?我已过惯清修生活,男女情爱与我无关,而她……说不定已为他人妇,他人母。” 我不甘心,又问道:“若她来见你,或你得知她下落,又如何?” 他默然,良久,轻宣了一声佛号,接着,便再也没说话。 从那天起,我才真正了解了老和尚。在我心目中,他不再是那个一尘不染,超凡脱俗的出家人,而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着世俗一切情感的凡人。 那一天,正是初冬季节。我到村南孙木匠家拿定做的两把椅子,刚走上河堤,就看见乡里的邮递员骑了个车子过来了。他跟我打了个招呼,托我把村里的信带回去,又从袋里掏出一封揉得皱皱的信来,对我说:“你们村有没有一个姓庄的?这封信地址也没写清,只说是这一带的,害我挨家挨户地问。” 我接过信,信封是牛皮纸的,上面用毛笔正楷端端正正地写了“庄义则”这个名字。奇了,这周围几个村子里都没人姓庄,是谁那么冒失?突然,我的脑中闪过了四婆的话,老和尚!他俗家姓庄。可是,谁会给他写信呢?他没有亲属,也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我却凭了一种直觉认定:这肯定是他的。我立刻把信放进口袋,也不顾邮递员惊诧的目光,直往山上跑。 冲进庙门,我已是上气不接下气。老和尚正在一个小火炉上煮茶,,见我这副模样,多少有些惊异。我没说话,只掏出那封信,放在茶几上。他瞥了一眼,突然神色大变,伸出右手,似要拿起它,却又颤抖地停在了半空。 我已猜到是怎么回事,却又忍不住问道:“她的?” 他缓缓地点了点头,眼睛仍盯着那信,以一种不像他的声音说道:“是的。这是……她的字,我……教过她,写字,没变,她的字迹……”他喃喃地说着。似乎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又仿佛自言自语,半晌不动。 我静静地瞅着他,在心底里惊叹人世悲欢离合的巧妙了。谁能想到造化竟是如此弄人,让一对少年夫妻离别数十载,至今方通音讯。那女子信中究竟写了些什么?这几十年她过的好么?是否知道老和尚为她遁入空门?相思之苦,离别之情,于他于她,是否仍是一样? 终于,老和尚拿起了信。他的手抖得更厉害了。嗤的一声,信封撕破了。静默的空气中,这一声特别刺耳,我甚至听到自己的呼吸声也变的急促了。我目不转睛地望着他的手,第一次发现,他的手是如此苍老,皱纹是如此之多,像火山爆发后纵横交错的沟壑,又象是风暴过后被连根拔起的树根。这一刹那,我的眼睛莫名其妙地有点湿。 就在此刻,没有任何预兆地,他的手抖了一下,那信直往火炉落去。我大惊,想捡起来,可是炉火正熊,不等我抓起火钳,那信就在火中迅速地燃烧起来,缩成了一堆纸灰。那女子的心意,那相会的缘分,那数十年漫长的期待和梦幻,便在这一瞬间变成了永恒的秘密。 我抬起头,望向老和尚,他也正直视着我。两人都没有说话。良久,他那张皱纹密布的脸上突然绽出了一丝微笑,轻轻地、仿佛自言自语地说道:“烧了也好……” 我仍旧不说话,瞪着他。刹那间,我发觉他变了。他已不是一分钟前我见到的他了,他的眼睛透明澄澈得奇怪,那不是一双世俗人的眼睛,没有人们眼中通常蕴含的情感和欲望,而有一种超然,一种顿悟,像是天空的颜色,清而且深。转过头,我又望了望那堆纸灰,心里突然浮起一个念头:也许,老和尚并非失手,而是故意?但我已不愿向他求证了。他解脱了,--这是最好的结局。 一阵风吹来,纸灰轻轻地飘动着,有如一只不知从哪里飞来的蛾,在轻松而又疲惫地翕动着翅膀。 ---------------------------------------------------------
所谓尘缘,其实就是一个人在世上的各种经历。 尘缘指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父母、妻、子等等。尘缘未了,就是一般人无法舍弃上述复杂的亲情及其他关系。尘缘已了,才可出家,出家后就只有简单的普通关系。 佛教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尘缘。因六尘乃是心的所缘,能染污心性,故称尘缘。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了尘缘真实的意义是不被世俗牵绊,内心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别人怎么看怎么说那都是别人的事,佛说放下执着,看透就该放下!只要去掉对情的执著心,这个情是指对亲朋好友的特殊的情,并非要他无情无义,是要把这个情看淡,看待亲人和看待其他众生一样,对众生用的都是同一种情的时候,产生出的就是慈悲心,慈悲是对众生的,而非对特殊的对象。这是佛应该有的一种品质,修佛,目标之一就是修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