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中的太昊、太皋与太 白皋都是指的一个人,像伏羲、庖牺、伏戏、炮牺、宓羲、虑戏、伏牺、虑牺等一样,其音相通相假。“太昊”者,太,极也,大也;昊,光明也,博大也。太昊伏羲者,是说伏羲氏为人类创造了浩浩王业与灿烂的民族文化。
《尚书》最早称《书》。尚,通上,指上代、上古。书,古代指书于竹帛简册的政事记载。因而,《尚书》即是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书。它是部分上古历史文件和追溯上古史迹的原始资料,是了解和研究上古历史的必读书。周代史官有左史与右史之分,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记言的为《尚书》,记事的为《春秋》。《尚书》与《春秋》列于经部之书。《汉书·律历志》引《尚书·虞书》记载:“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自伏戏画卦,由数起,至黄、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对宦焉。”《尚书·序》记载:“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藉生焉。伏羲、黄帝、炎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今存《三坟书》,分山坟、气坟与形坟,以《连山易》为伏羲所作,《归藏易》为炎帝所作,《乾坤易》为黄帝所作。历史到了周朝,伏羲已位居炎帝与黄帝之前了。 帝少昊、帝颛顼、帝高辛、帝唐尧、帝虞舜已在伏羲、炎帝、黄帝之后,其书“五典”即“五常”。所谓“五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人之常行。
《孔子家语》是孔子弟子集孔子之言的语录,其中《五帝篇》记载:“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为五帝?’孔子曰:‘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是以太皋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昊配金,颛顼配水。’康子曰:‘太皋始于木,何也?’孔子曰:‘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东方也,万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则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则以所生之行转相承也。’”孔子在这里把太皋排位居于“五帝”之首。
从远古到春秋战国这一历史时期,太昊伏羲氏已位居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尧陶唐氏与帝舜有虞氏之前,位居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地位了。
到了汉代,汉代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写《史记》,其中有两处提到伏羲:
一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先人曰,伏羲至纯厚,始作八卦。”
太史公在谈到先王的时候,首先说到伏羲。他赞扬伏羲像昊天之博大光明,像大地之包容纯厚,创画了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大厦主要框架的八卦。大抵因为太史公对“传说”另有他见吧,他没有涉及到太昊伏羲氏的其他功德。
二是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 :“昔者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云云;汤封泰山,禅云云。”
古来帝王自以为受命于天,贵为“天子”。他们王天下以后,都要到泰山封禅。天子登上泰山之巅,以为这儿离天堂最近,可以与上帝对话,能得到上帝的符瑞。司马迁作为对封禅古帝王的排列,把太昊伏羲氏列为第一。
司马迁虽没有为太昊伏羲氏写列传,但两处提到伏羲。重要的是他在《封禅书》中列出了中国远古王的座次,这就是: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
刘歆在《汉书》引《世经》记载:“《春秋》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传曰:昭子问少昊氏鸟名官何故?对曰:‘吾祖也,吾知之矣。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以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以水师而水名。太皋氏以龙纪,故以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皋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师而鸟名。’言郯子据少昊受黄帝,黄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故先言黄帝,上及太昊,稽之于《易》,炮牺、黄帝、神农相继之世可知。太昊帝《易》曰炮牺氏之王天下也,言炮牺氏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作网罟,以佃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
接着,刘歆比附《易经》,排出了中华民族祖谱大系列的座次,即: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伯禹夏后氏。
其它典籍,诸如《列子·黄帝篇》记载:“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有百非人之状,大圣之德。”
《庄子·缮性篇》记载:“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
《帝王世记·太昊伏羲氏》记载:“太昊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先。”
《白虎通德论·太昊伏羲氏》记载:“三皇可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
《吕氏春秋·孝行篇》记载:“夫孝三皇(高诱注:三皇,伏羲、神农、女娲也。)五帝之本务,面万事之危也。”
《风俗通义·三皇篇》引《春秋运斗枢》记载:“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
《淮南子·原道训》记载:“泰古二皇(高诱注:伏羲、神农也)得道 之柄,立于中央,神于化游,以抚四方。”
《竹书记年·前编》记载:“则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断乎其无疑矣。”
各典记载,伏羲居五帝之首,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实在连篇累牍。从汉以后,刘歆所排出的中华民族祖谱大系列: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等,两千年来史成定论。刘歆的观点,其实并非他一个人的观点,是他总揽各典,综合历代各史家之见,得出了一个符合历史、符合天下大统一大势、符合各民族愿望、符合中华民族共同意志的“历史结论”。刘歆的结论一个重要来源与依据,就是孔子在《易经·系辞下》中关于太昊伏羲氏的论述,起了重要作用。太昊伏羲氏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人类始祖,而且又是一个创造中华文化的大英雄。太昊伏羲氏对中华民族所做的贡献,在中国远古三皇五帝中,没有一个能够超过。对汉代的统治阶级来说,不仅需要江山的大一统,民族的大一统,思想支柱的大一统,而且还需要中华民族始祖的大一统。这些都是一个泱泱大国的政治需要。对于一个多民族的王国,不能允许一个民族一个祖先的“多中心祖先说”,这样会不利于国家的统治。这就需要请出一位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祖先,来支柱中华民族大一统的需要。因此,大历史学家刘歆所提出为太昊伏羲氏“百王先”,是再合适不过了。他所列出的中华民族祖先祖谱大系列,一符合各民族和愿望,二符合民族大一统的愿望,三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从汉代以降,太昊伏羲氏被誉为“百王先”“上上圣人”,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以后被历朝各代统治阶级所接受并沿袭,太昊伏羲氏在中华民族中的始祖地位可以说安若磐石。我们再看从汉代以后,直至唐、宋、明、清各代的典籍记载,对中华民族远祖祖谱大系列的顺序中,太昊伏羲氏位居何位?
唐代《三皇本纪》记载:“太皋庖牺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 ”。
明代《史纲评要·太昊伏羲氏》,清代《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沿袭汉代都作了大同小异的记载,而且,太昊伏羲的功德记载越来越多、越详细了。不妨我们综合记述下列:
一、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
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生帝于成纪(今甘肃天水)。以木德王,自姓为风。有圣德,像曰月之明,故曰太昊。
二、太昊伏羲氏都于宛丘。
太昊伏羲氏元年即位,都于宛丘(今河南省淮阳)。
三、创网罟,佃渔畜牧。
人心机智曰开,鸟兽爪牙曰甚。人生之始,茹毛饮血而衣皮革,太昊伏羲始作网罟,以佃以渔,以赡民用,故曰伏羲氏。养六畜以充庖厨,且以为牺牲,故又曰伏牺氏。
四、始作八卦,造书契。
太昊伏羲氏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龙马负图。于是,仰则观于天,伏则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始作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为卦六十有四,以通神明之德。作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书制有六,一曰象形;二曰假借;三曰指事;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谐声。使天下之义必归文字,天下文字必归六书。
五、甲历,定四时。
太昊伏羲氏甲历始于甲寅,支干相配,为十二时辰,六甲天道旋转一周。岁以是纪年而不乱,月以是纪而时不易,昼夜以是纪而人知度,东西南北以是纪而方不惑。
六、正姓氏。
太昊伏羲氏自姓为风,天下姓氏方始。
七、制嫁娶。
上古男女无别,乱婚群婚,太昊伏羲氏始制嫁娶,以偶数兽皮为婚礼,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
八、以龙纪官。
太昊伏羲因龙马负图出河之瑞,以龙纪官,分理宇内而政化大治。
九、造琴瑟。
太昊伏羲氏作荒乐,歌扶莱,诵网罟,以镇天下之人,命曰立基。斫桐为琴,绳丝为弦。弦有二十有七,命之为离徵,以通神明之贶,以合天人之和。桑为三十六弦之瑟,以修身养性,反其天真,而音乐自是兴焉。
十、太昊伏羲葬于陈。
帝崩,在位一百一十五年,葬于陈。神农氏践位。
从这儿我们看到,随着历史的发展,多次民族大融合后形成的中华民族,以历史的观点,均认可了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地位,并认可了太昊伏羲氏在黄淮大平原上,所创造的昊昊王业与灿烂的民族文化。太昊伏羲氏不仅是中华民族人类的始祖,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始祖。太昊伏羲氏被誉为“三皇之首”“百王先”“上上圣人”“人祖爷”“龙的鼻祖”,堂而皇之地坐在了“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尊座上。
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这位老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创始人,是中华灿烂民族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华民族的龙的传人。其生地、都地、王业、葬地也都是确定无疑,各典籍也都有了固定的说法与记载。
《历代陵寝备考》记载:“太昊伏羲氏,风姓……都陈,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崩。陵在河南陈州城北三里淮宁县界,国朝载入会典。恭遇国家大庆,遣官致祭。”
我们从这段文字,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已受到官方的认可 。
二、太昊伏羲氏已受到“国朝”“国家大庆”。
三、太昊伏羲氏的“国朝”已载入了“国典”。
下面,我们看一看对太昊伏羲“国朝”“国典”及“遣官致祭”。
关于太昊伏羲氏的葬地及陵寝,各家史书记载无异。太昊伏羲陵位居河南省淮阳。
太昊伏羲氏之陵在春秋以前已有,高达二十余米。太昊伏羲氏之陵庙,十门九进,有午朝门、两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神龛门、太始门、陵垣门等十门相照。以八卦中心布阵,规模宏大,面积达875亩;古建雄伟,统天殿、显仁殿、寑殿巍峨屹立;苍松翠柏,壮丽辉煌。
官方对太昊伏羲氏的祭祀,据载,秦汉之际历有祀祭。
隋唐五代均以“三皇之首”祀之,以三牲“太牢”大礼祭祀。
赵宋以来更加丰隆,宋太祖在太昊伏羲陵的《修陵奉祀昭》记载:“历代帝王,或功济生民,或道光史册,重于祀典,厥惟旧章……其太昊、女娲、炎帝、黄帝、颛顼、高辛、唐尧、虞舜、夏禹、成汤、周文王、周武王、后汉世祖、太宗十六帝,各给守陵五户,长史春秋奉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宋代,太昊伏羲氏在中国三皇五帝中的地位,仍旧位居坚若盘石的“百王先”的地位。
明太祖朱元璋亲临致祭太昊伏陵致祭,祭昭记载:“惟太昊伏羲氏画八卦以明天道,造书契以开人文;惟炎帝神农氏制耒耜以教农耕,尝百草以为医药;暹黄帝轩辕氏作民居、宜衣服以法易象,创律历、官制以宣政治,皆继天开物成雾,古有功于生民后世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临天下继承中国帝王正统,伏念三圣去世悠远,神灵在天,万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