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之源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1168

中华姓氏之源

中华姓氏之源

中华民族始祖的定位是研究中华姓氏的首要问题。

    历代典籍考证,太昊伏羲氏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开创了父系社会的先河,在黄淮大平原上,创造了昊昊王业与灿烂的民族文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在仰韶文化时期(距今7000年至5000年),是哪一位中国先王开创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呢?这个问题,要在中华民族的远祖三皇五帝中寻找、确定。

    在没有确定是哪位始祖之前,首先要确定时代的纪年。说到时代纪年,就要牵涉到“甲历”了。

    在中国远古的始祖中,有史记载作甲历的有两位帝王,一位是太昊伏羲氏,一位是轩辕黄帝氏。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人作过甲历。

    在典籍中,有下列各典记载太昊伏羲氏作了甲历:

    《周髀算经》记载:“伏牺作历度。”

    《管子》记载:“虑戏造六釜,以迎阴阳,立九九之数,以合天道。”

    《太平御览》引《春秋内事》记载:“伏羲氏以木德王......始画八卦,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推列三光,建分八节,以爻应气,凡二十四,消息祸福。”

    《竹书记年·前编》记载:太昊庖羲氏“作甲历,咨于四方,上下无差。”

    《尔雅》曰:“太岁在甲曰阏,逢在寅曰摄提格。邢丙疏曰:甲在癸,为十曰。曰为阳,寅至曰为十二时辰,辰为阴。”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三统历曰,人统寅,木也,太簇,律长八寸象八卦。虑戏氏之所以顺天地,通神明,类万物也。以是知伏羲已用寅正,夏后氏因之用之。贾公彦谓连山作于伏羲,因于夏后此之谓也。盖夏正建寅,艮居东北为寅,春为寅。连山首艮其义也。《外纪》曰:伏羲作甲历,起于甲寅,支干相配为十二时辰,六甲而天道周矣。岁以是纪而年不乱,月以是纪而时不易,东西南北以是纪而方不惑矣。”

    《资治通鉴·太昊伏羲氏》记载:“伏羲作甲历,天干地支相配,六甲为一转,天度一周,年以是纪功成为六甲,是六乘六十而为三百六十,以配周天三百六十度,与岁实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一九九天,故十九年必置七个闰月,与自然天象相合,对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不失时效,而显其重要。”

    《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记载:

    [纲]:作甲历,定四时。

    [纪]:起于甲寅,支干相配,为十二时辰,六甲而天道周矣。岁以是纪而年不乱,月以是纪而时不易,昼夜以是纪而人知度,东西南北以是而方不乱。

    同书又记载:

    [纲]:以龙纪官。

    [纪]:……命朱襄为飞龙氏,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

    在古籍里,伏羲、伏戏、伏牺、虑戏、庖羲等,所指的都是太昊伏羲氏。两千多年来,各典都说到了太昊伏羲氏“作甲历”的事实。太昊伏羲氏仰观伏察而知天道大律,以天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十进制,与地甲的子、丑、寅、卯、辰、巳、戊、未、申、酉、戌、亥十二进制相配合,作六十周期为一元(俗称花甲)的甲历,三元甲子为180年,每当三元甲子的结束与开始的时间,这就是曰、月、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成一条直线排列。这就是《尚书》所说的“以齐七政”,《汉书·律历志》所载的“七曜会聚”。

    我们从这里所列举的十二种典籍可以看出,太昊伏羲氏曾作甲历,而且,有这样几个突出贡献:

    一、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配合为六十周期,发现了自然规律;

    二、一天十二个时辰的敲定;

    三、一月三十天;

    四、十二个月寒署温凉循环一次为一年,天道一周一年360天;

    五、天道一周的时间是365.14199天;

    六、十九年置一个闰月;

    七、三元甲子为180年,每当三元甲子的结束与开始的时间,太阳、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成一条直线排列,“七曜会聚”。

    甲历非同小可,关系天下,这是人类认识宇宙大自然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大自然为人类服务的重要发现,更重要的是太昊伏羲氏以降,历史有年可纪了。

    在中国的远古帝王中,另一个作甲历的帝王就是黄帝轩辕氏。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命大桡作甲历。”

    黄帝轩辕氏把“七政”会合的时间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曰、甲子时,每隔三元甲子便再会合一次。

    在中国历史上,有了这两位老祖宗作甲历,中国的纪元与纪年就清楚了。

    关于太昊伏羲氏作甲历的年代始于何时,黄帝轩辕氏作甲历始于何时,在中国典籍中大致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这个说法与美国华裔美国易经学会会长应鼎成,在《哲学与科学的伏羲历和普遍的世界文字》中所说相同,一般地也都这样认为:

    太昊伏羲始作甲历始于甲寅,为太昊伏羲历元年。黄帝轩辕氏作甲历始于甲子,距伏羲作甲历的时间为30个甲子,共1800年。黄帝轩辕氏作甲历在西元前2697年(癸亥年)。太昊伏羲氏在早于耶稣记年4497年已经作甲历了。今年是西元公元2004年,如果用太昊伏羲历法纪年,今年是太昊伏羲历纪年6501年了。这就是中华文明6000年说的习惯说法。

    把中华文明6000年弄清楚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研究“姓”与“氏”。然后再具体地研究一下中华民族的大祖谱。

    为什么研究姓氏要说这个问题,因为在上述的典籍中,大多认为:“姓”源于祖;或者,“姓,女子之所出”;或者,“姓统其上”;或者,“氏”也是祖;或者,“氏是宗祖”,是流,是支,是“别其下”。研究姓氏,一个关键问题是始祖问题。因此说,关于中华民族始祖的定位是研究姓氏的首要问题。

    我们已经粗略画出了一个仰韶文化的界线,在这个历史时期,是哪一位中华民族的远祖创造了中华“古文明”呢?   

    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历史典籍中来说明。

    首先说在先秦时代。先秦时代是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在这段历史时期最有权威的典籍是《五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春秋》。

    中华文明六千年来,《易经》被称为“ 群经之首”。成书于战国前后的《易经·系辞下》记载:“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伏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庖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 、舜氏作。”

    《易经·系辞》相传是孔子所作。这位儒家的创始人,并没有谈到诸子百家所列及的很多古帝王,却拿顶显赫的神农、黄帝、唐尧、虞舜开场,且事迹中丝毫不含神话。尽管有“ 以通神明之德”一句话,但读遍中外古代大英雄、大哲人的传记,没有一个不同神或多或少相联系。伏羲不仅能“仰观伏察”,而且又能“制器尚象”,真是一位旷古无与伦比的大英雄。自此以后,太昊伏羲氏居于中华民族祖先之首的地位安若磐石。这不仅仅是前人尊重《易经·系辞》的作者是孔子,更重要的是尊重孔子对历史的论断。

    《左传》被史家称为“编年体史传文学”,纪述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止共255年的史实。不仅包括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 、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史实,并引用了一部分西周与以前的重大事件与传说,因此,又被称为《左传春秋》。

    《左传·昭公十七年》 记载:“秋,郯子来朝,昭子问焉,曰:‘少皋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吾知之矣。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曰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以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以水师而水名。太皋氏以龙纪,故以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皋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师而鸟名。’”

    郯子据少皋受黄帝,黄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皋,故先言黄帝,上及太皋。炮牺、黄帝、神农相继之世可知。
 

回复

古书中的太昊、太皋与太 白皋都是指的一个人,像伏羲、庖牺、伏戏、炮牺、宓羲、虑戏、伏牺、虑牺等一样,其音相通相假。“太昊”者,太,极也,大也;昊,光明也,博大也。太昊伏羲者,是说伏羲氏为人类创造了浩浩王业与灿烂的民族文化。 

    《尚书》最早称《书》。尚,通上,指上代、上古。书,古代指书于竹帛简册的政事记载。因而,《尚书》即是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书。它是部分上古历史文件和追溯上古史迹的原始资料,是了解和研究上古历史的必读书。周代史官有左史与右史之分,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记言的为《尚书》,记事的为《春秋》。《尚书》与《春秋》列于经部之书。《汉书·律历志》引《尚书·虞书》记载:“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自伏戏画卦,由数起,至黄、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对宦焉。”《尚书·序》记载:“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藉生焉。伏羲、黄帝、炎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今存《三坟书》,分山坟、气坟与形坟,以《连山易》为伏羲所作,《归藏易》为炎帝所作,《乾坤易》为黄帝所作。历史到了周朝,伏羲已位居炎帝与黄帝之前了。 帝少昊、帝颛顼、帝高辛、帝唐尧、帝虞舜已在伏羲、炎帝、黄帝之后,其书“五典”即“五常”。所谓“五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人之常行。

    《孔子家语》是孔子弟子集孔子之言的语录,其中《五帝篇》记载:“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为五帝?’孔子曰:‘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是以太皋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昊配金,颛顼配水。’康子曰:‘太皋始于木,何也?’孔子曰:‘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东方也,万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则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则以所生之行转相承也。’”孔子在这里把太皋排位居于“五帝”之首。

    从远古到春秋战国这一历史时期,太昊伏羲氏已位居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尧陶唐氏与帝舜有虞氏之前,位居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地位了。

    到了汉代,汉代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写《史记》,其中有两处提到伏羲:

    一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先人曰,伏羲至纯厚,始作八卦。”

    太史公在谈到先王的时候,首先说到伏羲。他赞扬伏羲像昊天之博大光明,像大地之包容纯厚,创画了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大厦主要框架的八卦。大抵因为太史公对“传说”另有他见吧,他没有涉及到太昊伏羲氏的其他功德。

    二是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 :“昔者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云云;汤封泰山,禅云云。”

    古来帝王自以为受命于天,贵为“天子”。他们王天下以后,都要到泰山封禅。天子登上泰山之巅,以为这儿离天堂最近,可以与上帝对话,能得到上帝的符瑞。司马迁作为对封禅古帝王的排列,把太昊伏羲氏列为第一。

    司马迁虽没有为太昊伏羲氏写列传,但两处提到伏羲。重要的是他在《封禅书》中列出了中国远古王的座次,这就是: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     

    刘歆在《汉书》引《世经》记载:“《春秋》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传曰:昭子问少昊氏鸟名官何故?对曰:‘吾祖也,吾知之矣。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以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以水师而水名。太皋氏以龙纪,故以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皋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师而鸟名。’言郯子据少昊受黄帝,黄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故先言黄帝,上及太昊,稽之于《易》,炮牺、黄帝、神农相继之世可知。太昊帝《易》曰炮牺氏之王天下也,言炮牺氏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作网罟,以佃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

    接着,刘歆比附《易经》,排出了中华民族祖谱大系列的座次,即: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伯禹夏后氏。

    其它典籍,诸如《列子·黄帝篇》记载:“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有百非人之状,大圣之德。”

    《庄子·缮性篇》记载:“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

    《帝王世记·太昊伏羲氏》记载:“太昊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先。”

    《白虎通德论·太昊伏羲氏》记载:“三皇可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

    《吕氏春秋·孝行篇》记载:“夫孝三皇(高诱注:三皇,伏羲、神农、女娲也。)五帝之本务,面万事之危也。”

    《风俗通义·三皇篇》引《春秋运斗枢》记载:“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

    《淮南子·原道训》记载:“泰古二皇(高诱注:伏羲、神农也)得道 之柄,立于中央,神于化游,以抚四方。”

    《竹书记年·前编》记载:“则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断乎其无疑矣。”

    各典记载,伏羲居五帝之首,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实在连篇累牍。从汉以后,刘歆所排出的中华民族祖谱大系列: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等,两千年来史成定论。刘歆的观点,其实并非他一个人的观点,是他总揽各典,综合历代各史家之见,得出了一个符合历史、符合天下大统一大势、符合各民族愿望、符合中华民族共同意志的“历史结论”。刘歆的结论一个重要来源与依据,就是孔子在《易经·系辞下》中关于太昊伏羲氏的论述,起了重要作用。太昊伏羲氏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人类始祖,而且又是一个创造中华文化的大英雄。太昊伏羲氏对中华民族所做的贡献,在中国远古三皇五帝中,没有一个能够超过。对汉代的统治阶级来说,不仅需要江山的大一统,民族的大一统,思想支柱的大一统,而且还需要中华民族始祖的大一统。这些都是一个泱泱大国的政治需要。对于一个多民族的王国,不能允许一个民族一个祖先的“多中心祖先说”,这样会不利于国家的统治。这就需要请出一位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祖先,来支柱中华民族大一统的需要。因此,大历史学家刘歆所提出为太昊伏羲氏“百王先”,是再合适不过了。他所列出的中华民族祖先祖谱大系列,一符合各民族和愿望,二符合民族大一统的愿望,三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从汉代以降,太昊伏羲氏被誉为“百王先”“上上圣人”,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以后被历朝各代统治阶级所接受并沿袭,太昊伏羲氏在中华民族中的始祖地位可以说安若磐石。我们再看从汉代以后,直至唐、宋、明、清各代的典籍记载,对中华民族远祖祖谱大系列的顺序中,太昊伏羲氏位居何位?

    唐代《三皇本纪》记载:“太皋庖牺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 ”。

    明代《史纲评要·太昊伏羲氏》,清代《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沿袭汉代都作了大同小异的记载,而且,太昊伏羲的功德记载越来越多、越详细了。不妨我们综合记述下列:

    一、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

    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生帝于成纪(今甘肃天水)。以木德王,自姓为风。有圣德,像曰月之明,故曰太昊。

    二、太昊伏羲氏都于宛丘。

    太昊伏羲氏元年即位,都于宛丘(今河南省淮阳)。

    三、创网罟,佃渔畜牧。

    人心机智曰开,鸟兽爪牙曰甚。人生之始,茹毛饮血而衣皮革,太昊伏羲始作网罟,以佃以渔,以赡民用,故曰伏羲氏。养六畜以充庖厨,且以为牺牲,故又曰伏牺氏。

    四、始作八卦,造书契。

    太昊伏羲氏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龙马负图。于是,仰则观于天,伏则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始作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为卦六十有四,以通神明之德。作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书制有六,一曰象形;二曰假借;三曰指事;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谐声。使天下之义必归文字,天下文字必归六书。

    五、甲历,定四时。

    太昊伏羲氏甲历始于甲寅,支干相配,为十二时辰,六甲天道旋转一周。岁以是纪年而不乱,月以是纪而时不易,昼夜以是纪而人知度,东西南北以是纪而方不惑。

    六、正姓氏。

    太昊伏羲氏自姓为风,天下姓氏方始。

    七、制嫁娶。

    上古男女无别,乱婚群婚,太昊伏羲氏始制嫁娶,以偶数兽皮为婚礼,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

    八、以龙纪官。

    太昊伏羲因龙马负图出河之瑞,以龙纪官,分理宇内而政化大治。

    九、造琴瑟。

    太昊伏羲氏作荒乐,歌扶莱,诵网罟,以镇天下之人,命曰立基。斫桐为琴,绳丝为弦。弦有二十有七,命之为离徵,以通神明之贶,以合天人之和。桑为三十六弦之瑟,以修身养性,反其天真,而音乐自是兴焉。

    十、太昊伏羲葬于陈。

    帝崩,在位一百一十五年,葬于陈。神农氏践位。

    从这儿我们看到,随着历史的发展,多次民族大融合后形成的中华民族,以历史的观点,均认可了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地位,并认可了太昊伏羲氏在黄淮大平原上,所创造的昊昊王业与灿烂的民族文化。太昊伏羲氏不仅是中华民族人类的始祖,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始祖。太昊伏羲氏被誉为“三皇之首”“百王先”“上上圣人”“人祖爷”“龙的鼻祖”,堂而皇之地坐在了“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尊座上。

    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这位老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创始人,是中华灿烂民族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华民族的龙的传人。其生地、都地、王业、葬地也都是确定无疑,各典籍也都有了固定的说法与记载。

    《历代陵寝备考》记载:“太昊伏羲氏,风姓……都陈,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崩。陵在河南陈州城北三里淮宁县界,国朝载入会典。恭遇国家大庆,遣官致祭。”

    我们从这段文字,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已受到官方的认可 。

    二、太昊伏羲氏已受到“国朝”“国家大庆”。

    三、太昊伏羲氏的“国朝”已载入了“国典”。

    下面,我们看一看对太昊伏羲“国朝”“国典”及“遣官致祭”。

    关于太昊伏羲氏的葬地及陵寝,各家史书记载无异。太昊伏羲陵位居河南省淮阳。

    太昊伏羲氏之陵在春秋以前已有,高达二十余米。太昊伏羲氏之陵庙,十门九进,有午朝门、两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神龛门、太始门、陵垣门等十门相照。以八卦中心布阵,规模宏大,面积达875亩;古建雄伟,统天殿、显仁殿、寑殿巍峨屹立;苍松翠柏,壮丽辉煌。

    官方对太昊伏羲氏的祭祀,据载,秦汉之际历有祀祭。

    隋唐五代均以“三皇之首”祀之,以三牲“太牢”大礼祭祀。

    赵宋以来更加丰隆,宋太祖在太昊伏羲陵的《修陵奉祀昭》记载:“历代帝王,或功济生民,或道光史册,重于祀典,厥惟旧章……其太昊、女娲、炎帝、黄帝、颛顼、高辛、唐尧、虞舜、夏禹、成汤、周文王、周武王、后汉世祖、太宗十六帝,各给守陵五户,长史春秋奉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宋代,太昊伏羲氏在中国三皇五帝中的地位,仍旧位居坚若盘石的“百王先”的地位。

    明太祖朱元璋亲临致祭太昊伏陵致祭,祭昭记载:“惟太昊伏羲氏画八卦以明天道,造书契以开人文;惟炎帝神农氏制耒耜以教农耕,尝百草以为医药;暹黄帝轩辕氏作民居、宜衣服以法易象,创律历、官制以宣政治,皆继天开物成雾,古有功于生民后世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临天下继承中国帝王正统,伏念三圣去世悠远,神灵在天,万世长存……”
 

回复

在中国各朝历代中,明太祖朱元璋是对太昊伏羲氏贡献最大的一位帝王。这位古帝王不仅亲临致祭,而且又投以巨资建筑了规模宏大的太昊伏羲陵园。可以说,在宏扬中华民族文化方面,明太祖朱元璋是古帝王中杰出的一位。他为后世帝王光大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典范。

    清灭明而王,清代帝王虽然说是“旗人”,他们各代帝王为了安定人心,一统天下,无不宏扬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文化。《陈州府志》记载,清各帝如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靖、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直至宣统,派钦差大臣来太昊伏羲陵祭祖,多达四十五次。

    中国多民族经过历史上多次大融合,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太昊伏羲氏这位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中华65个民族的集中代表,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民族文化英雄,从没有文字记载的古史传说,到有古文记载,从有记载到中华各族共同认可,也就是说经历了从远古到三代,从三代到汉代,从汉代到明清,遥遥六千年。在这条历史长河中,太昊伏羲氏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地位,经历了中国的古史传说时代口传心授长达两千余年的考验,经历了从三代历春秋战国,到汉代长达千余年的论证比较。像中国屹立于世界各国之林一样,太昊伏羲氏以无与伦比的昊昊王业与灿烂民族文化贡献冠于“三皇五帝”之首。这是中华六千年文明的最佳选择,龙则冠冕堂皇地成为中华民族的族徽,中华儿女不论在黄河上下,不论在大江南北,不论在长城内外,不论在天涯海角,无不以“龙的子孙”而称谓,无不以龙裔而“亲亲”,无不以龙土而自卫。历朝各代帝王,历朝各代龙的子孙,无不捍卫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典。优秀文化是一个优秀民族的精典。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民族是任何一个民族所不可能比拟的伟大民族,是任何一个民族所不能比拟的优秀民族。之所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优秀的民族,不仅仅说这个民族有六千年的悠久历史,不仅仅说这个民族有十几亿人口,不仅仅说这个民族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是说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而是说中华民族有一个对人类文化、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祖先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被誉为“大圣人”的孔夫子,是中国民族文化史上一块重要里程碑。这位“大圣人”,首先从《易经》入手,确立了伏羲的文化地位,确立了太昊伏羲氏的“王天下”的地位。孔夫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所开创的儒术,被汉武帝“罢黜百家”而“独尊”。自汉代以降至明清各代,《易经》独占“群经之首”的鳌头。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从中国远古写起,虽然没有给伏羲写列传,从黄帝写起,但两处提到太昊伏羲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西汉大史学家刘歆,他在《汉书》太昊伏羲氏为首的中华民族族谱大系列的定位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司马贞补写了以太昊伏羲氏为三皇之首的《三皇本记》;明代史学家李贽的《史纲评要》,清代史学家吴秉权的《纲鉴易知录》,都对太昊伏羲氏作了历史性、肯定性、发挥性、宏扬性的记载。这就是说,从先秦以降至明清各代的典籍记载,两千余年来,无不以太昊伏羲氏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被誉为“继天而王”、“百王先”、“五帝之首”、“三皇之首”、“人祖爷”、“龙的鼻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从发生、发展到形成,是千古民族大融合的结果。就太昊伏羲氏本身来说,也应当是这样。这一点正是史家历来争论的原因。中华民族需要一个共同的祖先,这是中国大统一的需要。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