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七帝疑案》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893

《明十七帝疑案》

《明十七帝疑案》

明朝建立是在公元1368年,一般地说,到了崇祯皇帝在北京的煤山自缢而死,明朝就结束了,可是我不这么认为。很多学者也同意我的意见,就是明朝的灭亡还要晚一年,就是在南京还有一个弘光帝。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明朝是在南京建立的,朱元璋当时建国的时候,首都就定在了南京。只是到后来,明朝才把首都迁到了北京。北京陷落了,李自成进来了,清朝的军队进来了,但是南京还在明朝人手里头。南京是什么?南京是陪都。明实行“两京制度”,就是有一个主要的京,还有一个次要的京。那么,明朝迁都北京以后,南京仍然作为陪都,成为明朝一个政治中心。所以在北京明朝朝廷垮台以后,明朝的大臣,明朝的军队又在南京拥立了一个皇帝,叫弘光帝,他的年号是弘光。这样,把在南京的朱元璋加上北京的皇帝,再加上南京的这个弘光帝,加起来正好是17帝。因此我们说,明朝的皇帝是多少位?是17帝。明朝的起止时间是什么?是从1368年到1645年。这就是今天我们说,为什么是17帝。
  现在我们讲,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非常有名,朱元璋叫什么名字呢?很简单,叫朱元璋。不是,他的名字很复杂,他小名叫“朱重八”,重阳节的“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朱重八,他还叫“朱兴宗”,振兴朱家宗族, 还叫“朱国瑞”,他还叫过“朱元龙”,他有过很多名字。小的时候叫“朱重八”,长大了叫“朱元璋”,咱们就记住这两条。朱元璋最后做了皇帝,从什么时候开始成就他的事业呢?他从17岁开始当和尚,开始在寺庙里头,后来当游方僧,后来又回到寺庙,25岁的时候,投了军,投军十五六年,到了41岁就做了皇帝,这个人很不得了。朱元璋做皇帝是公元1368年,一共做了31年皇帝。他所开创的明朝,康熙皇帝评价他叫做“治隆唐宋”,他所开创的制度延续了明朝277年的历史。他所开创的制度,影响了整个明、清两代。他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各个方面对中国历史都发挥过重要影响。

  关于朱元璋的出生地,是哪里呢?有一首流传非常久、非常远的民谣、民歌,《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出生在凤阳,这没有疑问。实际上不是,有疑问。在《实录》当中和朱元璋的回忆当中,都说他自己出生在濠州钟离之东乡,濠州钟离。但是后来,特别是到了嘉靖、万历以后出现的材料当中,说他出生在泗州盱眙,而且越传越神。所以现在就有出生地的一种争论。这种争论在明朝、在清朝就开始了。我看,朱元璋的出生地还应该是凤阳,就是以濠州钟离为准确,为什么呢?因为最早说他出生在钟离是他自己说的,是明朝早期的材料,到后来才出现他出生在盱眙的说法,这是第一点。

  为什么这个出生地开始没有混淆,后来就混淆了呢?我们查《元史》,《元史地理志》记载,泗州盱眙和濠州的钟离本不是一个路,在元朝泗州的盱眙属于安丰路,濠州的钟离属于淮安路,所以这两个地方在明朝初年是不可能混淆的。但是,到了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把濠州钟离这个地方规格提高了,他自己做了皇帝了,他的老家也跟着沾光了,就把这改为凤阳府,这个凤阳府不仅包括濠州钟离,也包括泗州的盱眙,所以这两个地方都叫了凤阳,人们对这两个地方就容易混淆。所以我想,我们以最早的材料为根据,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现在的凤阳。但是这里头有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朱元璋在几个材料当中都说,说他的父亲50岁来到钟离的东乡,而“朕生焉”,说他父亲50岁来到钟离这个地方,生了朱元璋,生的时候是天历元年,是1328年,他父亲因为饥荒、因为灾荒死了,是什么时候?死的时候他17岁。死的时候17岁,他的父亲多少呢?65岁。65岁,他什么时候生的朱元璋呢?应是47岁生的,对不对?这么一算是47岁生的。如果是47岁生的,这时肯定是没来到凤阳,没来到濠州钟离。如果他说是生在濠州钟离,朱元璋父亲肯定不是50岁来的。但是现在咱们没办法找朱元璋核对了,这个矛盾留待以后解决。所以虽然有这样一个年岁上的矛盾,但是根据材料推断,朱元璋应该生在濠州钟离。关于朱元璋小的时候,还有很多的传说,这个小时候的朱元璋很聪明,但是也很调皮,据说他喜欢玩儿很多游戏,他是孩子头儿,他们拿车辐板做朝天冠,自己扮成皇帝,别的人给他朝拜,就像朝廷一样。还有的说,朱元璋给人放牛,放牛。大概孩子们也是嘴馋,也饿了,就把小牛犊杀了,吃了。吃了之后,大家说这怎么办,向田主怎么交代啊?朱元璋说不要紧,咱们把这个牛尾巴埋到地里头,就告诉这个田主说,这个牛,小牛,钻到地底下,找不到了。田主一来,一看,确实这里插着牛尾巴,怎么拽也拽不出来,说,成了,小牛跑了,没你们的责任。这只是传说。有一些传说就是为了他后来做皇帝造舆论,做铺垫,实际上是后来越传越神,但是这些东西确实在民间广泛流传。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修家谱的传统,你家里有钱了,有地位了,要修一个家谱,要把自己的出身、先世都要写得清清楚楚。修家谱为什么,不是为了联络宗族,壮大自己的势力吗?实际上是这样,联络亲情,联络感情、壮大自己的家族势力。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也有人说,要给他找一个很有光彩的祖先。这个祖先,找来找去,找谁呢?找到宋朝的朱熹。朱熹又有学问,又做过大官,很有面子。朱元璋不用,说不用,我就是我,我们家很穷,我就说实话,他就写了《御制皇陵碑》。这“御制”,就是皇帝自己写的,叫“御制”。《御制皇陵碑》写得很清楚,他不用儒臣替他描述和夸耀。他的皇陵碑开始怎么写的呢?我念一段。“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事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这句话什么意思?我经常拿着镜子,看看自己什么模样——“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头发也白了,面目也老了,这时候我就想起来往事的艰辛。可是,以前给皇帝写的传记、碑文,都是儒臣们经过修饰的、美化的文字,我不用,说这些文字不足以为子孙后世之戒。你们不知道我们是怎么从贫穷过来的,怎么样教训子孙?这些粉饰的文字是不行的。我要把我出身贫寒,艰苦的生活原原本本告诉后世。朱元璋倒是有胸怀,有气派,因为他做皇帝了,没有必要隐瞒什么,他手中有权力,他有这个自信心。他不会因为他的贫穷怕别人不服他。恰恰是心里很虚的人,老想找一个什么充面子。所以你看人,说话底气特别足的人什么都不怕。他说话底气足。他接着说,“昔我父皇,寓居是方”。“昔我父皇”,过去,我的父亲在这个地方住。父亲就父亲,怎么父皇呢,不是一个种地的吗?他当了皇帝,当了皇帝以后就要追尊自己的祖先,把自己的祖先、兄弟追封为皇帝,尊封为王。“是方”是哪里?刚才我们说了,是御制皇陵碑所在,是皇陵所在的地方。“是方”就是现在安徽凤阳。大家去过凤阳吗?你可以看看,有一个很大的皇陵,也有明朝的中都成,有遗址。“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农业艰辛、朝夕彷徨”,干什么的呢?干农活的,种地的,朝夕彷徨,早上晚上都觉得没着没落的,生活很苦。你看,他们从江苏句容迁到濠州钟离。他的大爷这一支直接迁到钟离了。他还经过五河,经过灵璧,经过虹县,一步一步,几年后迁到钟离,等于一家子流浪了。他们家穷到什么地步呢?就说在他17岁的时候,天灾流行,他的父亲、母亲、哥哥相继去世,穷到什么程度呢?没有地方埋,没有地方埋葬。租种别人的地,别人让你埋人吗?不让啊,所以找到田主,田主是“呼斥昂昂”,训斥一顿,我们不管你这个事。央求街坊邻居,街坊邻居也没有办法。后来是田主的哥哥发了善心,说给你一块地方,就埋下了,埋得很惨啊。

  当时说,叫做“殡无棺椁,被体恶裳”。就是说埋的时候没有棺材,拿件破衣裳裹起来就埋了。“浮掩三尺,奠何殽浆”,就是拿三尺浮土就盖了,说要纪念纪念老辈,没有啊,有什么吃的喝的,没有在那儿供啊,没有祭奠的,埋了就算了,有个埋的地方就不错了,很贫苦。朱元璋说了实话。但是,在传说当中可不是这样。传说当中说什么呢?说他的父亲死了以后,他的哥哥,大哥也死了,他跟他的二哥一块儿抬着父母的灵柩往山里头走,埋到山里,突然绳子折了,雷电大作,他们去躲雨,回来一看,那个尸体陷到地里去了,然后涌起一掊土就埋了,神不神啊?朱元璋没这么说。传说这个地方是非常神。还有一个说法是他们在盱眙的时候,他爷爷的那一辈。他爷爷有一次在那儿坐着,看见两个道士走过,这两个道士说,这个地方可是好地方啊,说谁要在这个地方埋了,他们家后来就会发达,可能就会出皇帝。说为什么呢?说这个地方地暖,你不信,拿一个干柳枝,往这儿一插,干树枝就能活。正好他的爷爷听见了,没言声。后来这两个人走了,这两个人插了树枝就走了。他爷爷等了十天一看,长出来了,说这不得了啊,这不能让他们知道,他就把这个树枝拔了,又插了一个干的。后来这两个人回来了,说你看,怎么没活啊?不能啊,肯定它能活啊!这下,他爷爷瞒不住了,说是活了,不过我给它拔了,换了一个干的。道士说你真是多事,说你拔了就把地气泄了,将来你们老大这一支子就发不了了,二支子发了,这就是后话了。这个是传说,就是传说。但实际上怎么样呢?是“浮掩三尺,奠何殽浆”,没有办法,就是随便埋了。这都是传说。

  大家知道他的父母死了以后,朱元璋就当了和尚了。说当和尚,什么人的孩子当和尚?家里有钱不当和尚,是吧。这要不就是遇见烦恼了,要不就是没辙了,才要当和尚。可是在传说当中,在明朝的史书当中,为他当和尚的事也做了铺垫,也把它说神了,怎么说的呢?说朱元璋一生下来不会吃东西,说他爸爸去找大夫,说大夫也没辙。回去遇见一个人,说你干嘛去了?说我找大夫去了,这时遇见一个道士,说,你甭着急,说他夜里头子时就能吃。这样为了应他这句话吧,他的父亲就同意,如果这个孩子像你说的,将来他长大了就让他跟你当和尚吧。结果,这孩子果然应了这个话,半夜就会吃东西了,因此后来就有当和尚这一段。这是一个传说。还有,有的传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说自个儿小的时候经常有病,有病就把孩子舍在寺庙里头当几天和尚,身体就会好了。这样的说法,这样的民间传说很多。关于朱元璋当和尚的说法有很多,都是为了朱元璋自圆其说,为了宣传他的神话。但是,朱元璋本人的说法没有这么浪漫,他怎么说的呢?我再念一段,他的皇陵碑的词:“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怎么回事呢?他说埋葬了父母以后,家里还是没有办法。他的哥哥,大哥死了,二哥年少,也没有什么生活本事,嫂子带着孩子回老家了。接着又闹了蝗灾了,“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无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旱灾、蝗灾,村子里的人都没有饭吃了,我们怎么办呢?也更没办法了,“心惊若狂”,恨不能急得发疯了,这时候他就跟他哥哥商量,怎么办呢?大家各奔东西吧。“兄云此去,各度凶荒。我为兄哭,兄为我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各奔东西吧,我为哥哥哭,哥哥为我悲伤,光天化日之下就是没有饭吃,你说怎么办?你走你的路,我也想我的辙,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朱元璋入寺当了和尚。哪儿有那么浪漫啊!遇见神人?没有。下边再讲:“兄弟异路,哀动遥苍。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礼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说哥哥走了以后,兄弟异路了,这种悲惨,老天爷都感动了,“感动遥苍”,上天都感动了,也感动了他们的一个邻居汪母,汪妈妈。汪妈妈看这孩子实在可怜,让他们的儿子准备了一份礼物,到寺庙求人,收下这个孩子。这样,他算当了和尚。

  所以,他是在走投无路当中进了寺庙。寺庙也不是一个完全能够有好日子过的地方。寺庙很清苦,外面闹灾荒,寺庙就好过吗?不到两个月,寺主封仓。管寺庙的人说,和尚们呐,咱们维持不下去了,咱们也没饭吃了,你们各奔西东吧。50天,朱元璋在庙里待了50天,又没辙了,上哪儿去呀?四处云游吧,朱元璋是在万般无奈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当了和尚,但是在寺庙当中只呆了50天,庙里头也没有饭吃了,怎么办呢?他只能托着钵子四处云游。朱元璋自己是怎么写的呢?他说:“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形影相将”。怎么说?说我有什么办法呢?没办法。环顾四周,没人帮助他啊!投谁,投奔谁去啊,投奔谁?谁看得起咱们啊,谁能帮助咱们呢?自己找辙。他过着极为悲惨的生活,这两句话形容得非常生动,怎么说呢?“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早上起来一看,哪家着着火,肯定是生火做饭,去那儿要一口吃的。走到晚上,看前面这有一个破庙,我可以住,我赶快走两步到这个庙。一点辙儿都没有,环境非常恶劣,“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走到山上,靠着山石,听着猴叫唤,嗷嗷地叫唤,晚上看着月亮照着自己,想着家,想着父母哪去了?人天异路,找不着,非常惨。

  朱元璋云游了三年,游了庐州、六安、光山、固始、汝州、颍州,就是淮北、河南、山东这个边边上的这一带地方,都走遍了。回到寺庙里以后,这个人跟以前不一样了,他有了生活的经历,知道怎么在最艰苦、最困难的时候找出一条生路来。从他回到寺庙以后,从这个时候开始读书。朱元璋也认识字,还能写诗,还能写个命令什么的,这些都能写,很多儒臣都感觉朱元璋写得不错。他这时候开始读书,一天到晚吃斋念佛,打扫厅堂,干点儿寺庙里的活。但是在寺庙里做和尚,也有一些传说,无非是神话朱元璋。说朱元璋扫地的时候,看佛爷的脚碍事,说,缩回去!佛爷的脚就缩回去了。这个是不是太神了?没有这事,我们想肯定是不可能的。还有说,这个佛前供在案子上的蜡烛台让耗子给毁了,这个佛也不。他就在这个佛背后写了“发三千里”。第二天,这个寺主一看这个佛爷怎么没有了?他做梦梦见佛了,佛说,是让当世主给我发配了,走了三千里,没有了,不在寺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打听,是朱元璋在佛背后写了字。后来,朱元璋说,回来吧,这个佛又回来了。这些神话传说,都是说朱元璋说能够得到神的帮助,他最后掌权不是一般的原因,皇权神授。我们在今天,不会这么看这些问题。

  朱元璋的寺庙也不是平静之地,突然有一个人给他来了一封信,谁的信呢?小时候一块儿放牛的汤和。这封信朱元璋接到以后,害了怕了,这是通了反贼啊。这么害怕也不行,还是让别人发现了。别人还说要给他揭发。朱元璋怎么办?没有办法,这时候,按照朱元璋一篇回忆的文章说,他就到寺庙里面去算卦。这篇文章叫《纪梦》,就说当年像做梦似的,记录做梦的这么一篇文章。当时用什么来算卦呢?用“珓杯”,“珓杯”是贝壳做的东西,也可以用竹子或木头做,像杯一样,因此叫“珓杯”,“珓”怎么写,一个“王”字边,加上一个交通的“交”,读“珓”。两个珓杯往地上一扔,扣着就是阴,仰着就是阳,拿这个算卦。朱元璋说,你要是想让我走,能活着出去的话,就给我两个阳杯;如果你说我在这儿守着不动,也能够活好好地活着的话,就给一阴一阳杯。结果,他投下去以后,得到两个阴杯,扣着的。这怎么办?这表示什么,你让我干什么,怎么着好?朱元璋说,我还是想走,你千万体谅我,给我两个阳杯。再一投,还不是,还是两个阴杯。朱元璋说不成啊,我在这儿没法儿呆。老天爷,你就给我出个道吧,还希望要两个阳杯。再一投,什么都不是了,一个珓斜站着,一阴一阳也不是,没法算了。这说是让我自个儿起义,让我自己挑起事儿来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再给我两个阴杯。啪,一投,两个阴杯。于是,朱元璋就离开了寺庙,投到了郭子兴的部下。郭子兴是当地的一个土豪,有一点势力,后来拉起了一支队伍,建立了红巾军。朱元璋到了城底下,守城的人不让进。外面这么乱,知道你来的什么人啊?抓起来了。外面一嚷嚷,郭子兴来,一看,这个人相貌不平常。《明史》上的话叫做:“奇其状貌”,郭子兴对他的形象感到很奇怪,很奇特,说,让他进来吧,让他参军吧,留为亲兵。朱元璋长得什么样子,让人感到很奇怪呢?大家如果翻一翻历史的画册,朱元璋的像有很多种,一种就是一个圆胖脸盘的漂亮小伙;另一种就是慈眉善目的一个老头;还有一种是长脸,脸上有点麻子,据说是72个麻子。这个像在南京的明孝陵挂着,收到了很多帝王画像当中,我想这个像是正确的。麻子多少不说,就说人如果画一个像,应该是有个性的,每个人跟每个人的都不一样,你画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头,这个像没有个性,这个是人造的,人编出来的像。有个性的像、有特点的像,那是人具体的像,这个像是可信的。郭子兴“奇其状貌”,收留了他,收为亲兵。朱元璋是聪明啊,能屈能伸,会做事情。很快就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有一个养女姓马,马氏,后来就把这个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这个马氏是谁?就是后来的马皇后。有一个电视剧叫《马大脚》,至于大脚不大脚不说,就是这个马氏。郭子兴开始对朱元璋并不很信任,但是,后来朱元璋救过他的命,又立了很多功,所以地位逐渐地提高。后来,他离开队伍,回乡招募兵马。他召集了700人,把这700人献给郭子兴,他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后来,他又南下定远,召集了24个人,这24个人就成为他以后南征北战依靠的著名将领。他又收了一些地方武装的力量。就是这些人,加上在定远得到的24名壮士,成为他后来夺取天下的基本队伍。朱元璋在红巾军当中大小也是一个头领了,这时候他就又想到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围困颍州的元朝军队在贾鲁死了以后,颍州的围困被解除。朱元璋这时候也做了红巾军的一个首领。他回到家乡,见到了家乡还活着的亲人。这个时候大家聚在一块儿就像做梦一样,当时的艰难生活已经过去了。现在朱家,你看,真是生了一个好人,刚才说,生了一个好人。朱家又重新振兴了。这就是朱元璋身世。
 

《明十七帝疑案》(二)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都在争夺天下,为什么只有朱元璋最后成功了呢?大家都知道,一个广泛流传的是,就是有一位著名的学士叫做朱升,他曾经给朱元璋献过九字令,叫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得到这个九字箴言,最后取得了成功。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要从朱元璋和书生,就是儒者之间的关系谈起。

  朱元璋打下定远之后,最先来到朱元璋队伍的读书人是冯国用。朱元璋的起义,这个红巾军最初就是乱民,他们没有什么很远大的政治理想。老百姓只要当了红巾军,有饭吃,改变自身命运就可以了。但是,冯国用兄弟来到朱元璋队伍,他说,“有势者强,有德者昌”,说你有了力量了,你强,但是你还要有德,“有德者昌”,你做到有势者强以后,你必须做到有德才能够发达。什么是有德呢?就是不要乱杀人,不要乱抢财物,要有自己远大的目标。行仁义,收人心,对于你成就事业是最重要的。朱元璋听到这里豁然开朗,这和以前我们乱打、乱反是不一样的。

  李善长,刚才讲,在朱元璋出生的时候,他已经19岁了,他比朱元璋大19岁,他来到朱元璋的军中。李善长号称是“里中长者”,他给朱元璋也是出主意,说朱元璋你生在濠州,濠州离刘邦老家沛县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说你得到了山川王气。实际上我们看,什么是山川王气?就是形势,就是人心。说这个地方离刘邦起家的地方不远,你也应该像刘邦学习。刘邦以不嗜杀得天下,不以子女玉帛为意,就是不是说我抢人口,抢东西。你要树立远大理想,你是能够成功的。当年刘邦五载成立业,你也可以。

  朱元璋取得太平以后,一个当涂的儒者,他像朱元璋进言,说你要行仁义,争取人心,说天下不足平。就是说这些人来到朱元璋的身边,都是以传统的儒家观念,以仁义之说,来指导朱元璋走上夺取帝王道路的正路。那么我们说,如果朱元璋在开始投奔红巾军的时候,仅仅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能够有地方吃饭,但是他当有了一定的地位,有了一定的实力的时候,他的心胸,他的眼光就变了。特别是这些儒者来到他的身边以后,他就渐渐地改变了原来红巾军的做法。以不杀人,以行仁义号召天下。当时红巾军在各地造成的破坏非常严重,杀人,掳掠,焚荡城郭。这是朱元璋后来回忆以前红巾军的一些做法,他改变了这个做法。

  朱元璋见到刚才我们说的朱升,是在元至正十七年。朱升是当地有名的一个学者。据说,朱元璋听到他的名字,然后就亲自到朱升家去拜访他。朱升就给他提了三句话,叫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三个字包含了一整套的策略。是什么策略我们一会儿再说。

  现在我们要说刘伯温出山,刘伯温怎么出来。在传说当中,刘伯温是能掐会算,下知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差不多就是一个阴阳风水先生。不是阴阳风水先生,也是一个有神有道的一个神人。是不是这样呢?传说当中,说刘伯温和朱元璋怎么结合的呢?说刘伯温往西南一看,西湖五色云起,说这个方向有王气,说我要找这个王者究竟是谁?他先找到会稽的王冕的家。王冕,元朝末年一个著名的画家。走到竹林里头,突然放炮一响,这个王冕心惊、害怕。这个人气量很小,做不了皇上,不是他。又到了海昌的贾铭家,也是当地的名士。贾铭刚刚盖了新房,他把贾铭家的地板弄得很脏,贾铭赶快叫人去收拾,说这个人也不行,这个人气量小,也做不了皇上,不是他。再找,就走到了临淮,这个临淮是什么?就是朱元璋老家的附近。一看这个地方,人人这么豪爽,很仗义,你买东西,说饶一块肉吧,他一下子一刀下去,给你饶一大块肉,人人都豪爽,说看他们的面相都是从龙之相,说这个地方这么多人都是从龙之相,肯定这皇上离这儿不远了。于是他后来找到朱元璋,这是传说。实际上不是。实际上是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的时候,朱元璋知道有四学士之名,他请四学士出山,就包括刘伯温。一再动员之下,刘伯温才出山,实际情况是这样。四学士是谁呢?就是青田的刘伯温,刘基,龙泉的章溢,丽水的叶琛,还有浦江的宋濂。他们出山的时候,朱元璋说了一句话,他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这时候朱元璋已经有大志了,什么大志?就是要夺取天下,要改变老百姓最贫苦的命运,我为天下人,求你们四位给我帮忙。这时候刘基出山了。说刘基能掐会算,他小的时候隐居山中,在山中忽然看见山里面开了一个门,上面有四个字,说“山为基开”。说这个山就是为刘基打开的。他拿石头再一敲,又开一个门,看见一个道人在那儿躺着,枕着一部兵书,这个道人说,如果你明天能够把这兵书都背下来,我就教给你兵法。他经过一宿,明天他背下来了,兵法就传给他了,从此他就是料事如神,所向无敌。是不是这样呢?不是,关于刘基的传说很多。《明史》有一段话,说刘基以儒者有用之学,帮助朱元璋夺取了天下,但是世上的人多以阴阳风角来附会,说这些东西是不足取的。也就是说,刘基帮助朱元璋在打天下当中出谋划策,用的是儒者有用之学,不是那些阴阳风水。《明史》的编修者不相信阴阳风水,我们当然也不相信。实际上,刘基在很多朱元璋面临关键的时刻,他给他出过主意,因此,他的事情被越传越神。

  比如说,朱元璋有一个强敌在他的西边,据长江中游,叫陈友谅,陈友谅势力曾经一度非常强盛,他攻打了朱元璋控制的太平这个地方,打下了以后,想进一步往朱元璋所占领的南京,就是应天,当时叫做“应天”,最早叫做集庆这地方。很多人很害怕,有的人说投降吧,有的人说是咱们跑回钟山吧,说“天道后举者制人”,后发制人,后举者胜。说咱们打败他这一仗,你夺取天下就不在话下。像这样关键的时刻,在大家有的想投降,有的想逃跑的时候。刘基成了他的主心骨,给他出主意,使他坚定信心,打败了陈友谅,他就胜利了,所以把这些叫做“儒者有用之学”。实际上是根据当时的双方的形势,根据两军的气势做分析,他得出了结论,根据他的结论来指导战争就取胜了。后人把他说得很神。就是朱元璋身边有了很多的读书人,他们都是用儒家有用之学指导朱元璋的战略,帮助朱元璋取得胜利。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什么意思?“高筑墙”就是巩固自己的根据地,不要让根据地丢掉;广积粮就是要有充分的给养,要有经济实力做支撑;“缓称王”是策略,不要过早地出头,过早地出头就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你想称王,别人还想称王呢!谁想称王先灭了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所以不到时机成熟,不要暴露自己的野心。前面讲,至正十五年,红巾军迎立韩林儿为皇帝,叫“大宋皇帝”,使用“龙凤”年号。这本来是一块招牌,朱元璋也知道它是一块招牌,但是为什么要用呢?他不到时候,他要用这块招牌,增加自己在军队当中的影响。这个招牌他用了很长时间,这一点连刘基可能都不如他,不如朱元璋想得这么透彻。因为红巾军用“龙凤”年号,遥奉韩林儿为皇帝,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过年的时候,在他的军队当中,军帐中就要设立一个座位,御座,韩林儿没来,但是这也是韩林儿的座位,大家要向韩林儿行礼。刘基说,“牧竖耳”,就是说,是一个放牛的小孩子,你们给他拜什么礼啊?可朱元璋不这么看,朱元璋一直在很长时间内,就把韩林儿的旗号摆在前头。自己的挡箭牌啊,人家是对着韩林儿来,而且韩林儿他是说他是大宋,宋徽宗的12世孙,他有号召力啊,很多人就听这个啊,他可以号召军队。

  朱元璋在郭子兴的队伍中,地位越来越高。郭子兴死了以后,当时的韩林儿派人发送文告,就要任命这支军队的都元帅、副元帅。正好这个文告来到军中的时候,郭子兴死了,因此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还有郭子兴老婆的弟弟,他妻子的弟弟,妻弟叫张天佑,就被封为都元帅,副元帅,朱元璋也做了一个副元帅。可是在这支红巾军在攻打集庆的时候,就是攻打现在的南京的时候,郭天叙、张天佑战死了,这个副元帅,朱元璋这个副元帅就成了元帅,实际的元帅,他就控制了这支军队。他控制了南京以后,就采取了高筑墙的策略,要巩固这块根据地。

  “广积粮”,刚才讲了,就是经济基础。在朱元璋经过徽州的时候有一个儒者,叫做唐仲实,来到他的军中。他说,你们打仗我也见到了,你们不杀人,行仁义,能够成大事。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你们征粮,老百姓负担太重啊。朱元璋说,我征粮完全是为了军队,一点也不为了我自己。唐仲实说那也不行,你得想办法。朱元璋于是就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司的都水营田使,就负责水利和屯田,一年下来就收了很多粮食,三年下来就有了积累,他们就有了经济实力。同时朱元璋又在自己的统治地之内,推行盐法,就是如果你要贩卖食盐,要向国家交纳税,这个税是多少呢?就是20取1,就说你卖20份盐,里面取1份这个利润给国家。当时,不是给国家,是给朱元璋的军队,作为军饷。卖茶也要凭凭证,卖茶,红巾军的政府也要抽税,而且他在自己控制的地盘里头发行货币,铸造了大中通宝钱。如果要进行商品流通必须有货币,这样他的经济就有了一定的基础,这就是“广积粮”。所以,“广积粮”不仅仅是粮,要有经济,所有综合的经济实力基础。

  刚才讲,那么“缓称王”就是韬晦之计。就是他朱元璋一直用着小明的王“龙凤”年号,同时自己不称王。可是在他的周围很多人都已经称王了。在长江的中游,刚才讲,陈友谅,先扶了徐寿辉当了皇帝,后来他把徐寿辉杀了,自己就称了王了,称了帝了。张士诚也称了吴王了,方国珍称王了,明玉珍称王了,他朱元璋不称王。再有,朱元璋在和敌军作战的时候善于保护自己。刘福通曾经派三路军北伐中原,有的从山东走,有的从河北走,打到大都以北,进了蒙古草原,烧了上都的宫殿,烧了上都的宫殿。上都,元上都。还有一路打到陕西、四川那边,后来这三路都失败了。可是朱元璋没有参加这个军队。在别人北伐的时候,他的势力发展起来了。还有,元朝末年有一个元朝倚靠的重要将领叫做察罕帖木儿。察罕帖木儿一度势力非常强,察罕帖木儿攻下济南以后,想进军往南,南下。这时候朱元璋的态度暧昧。察罕帖木儿就把情况报告给元朝,说这个朱元璋可以利用,于是元朝就派了使节从海路走到集庆这个地方,赐给他龙衣、御酒,封他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所以有人就怀疑朱元璋可能要投降元朝,可事实上没有。也巧了,这个礼物和元帝的诏书到了军中不久,这个察罕死了,这个事情就没有办。但是朱元璋和察罕的往来实际上是缓解了察罕向南方进军的压力,这是朱元璋一种策略。那么,察罕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叫扩廓帖木儿,汉文名字,他实际上是汉人,汉文名字叫王保保。王保保仍然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是朱元璋主要的对手之一。他和王保保仍然有书信来往,他给王保保写信联络感情,过去叫“通好”,先后达七次之多,虽然没有实质性的交往,但是可以看出,朱元璋在复杂的形势面前,他会设法缓解敌人对自己的压力,他采取了这样的策略。

  朱元璋自己提倡行仁义,做仁义之师,因此他对自己的部下,凡是哪里打仗不杀人,能够保持当地社会,社会的安定,都给与称赞,奖励,比如徐达,比如常遇春这些人在作战当中,他们能够执行朱元璋的指示,不妄杀人,在行军当中爱护百姓,都能够得到朱元璋的表扬。可是,我们说过,红巾军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群乱民,就是乌合之众,哪有纪律?要带好这么一个部队,要能让他们都听从命令谈何容易?朱元璋怎么办?朱元璋用严厉的惩治方法,加强纪律,把它建成铁军,这是朱元璋治军的一个法宝。朱元璋在刚刚打下婺州的时候,当时他的事业刚刚起步,正是用人的时候,粮食短缺,有人喜欢喝酒就用粮食造酒,造酒就占用了军粮。朱元璋就下了一道命令,军中不许酿酒。可是一个大将叫胡大海,他的儿子拿军粮造酒了,朱元璋要处罚他。他下面一个王恺,就说你现在不能杀他,说胡大海在前方正在作战呢,你要安他的心。你要杀了他,会对他的军心有影响。朱元璋说,不,我宁可让胡大海叛变我,我不能够让我的令不行,他就亲手把胡大海的儿子杀了。你想,这样治军,这么严厉,军队那就是有铁的纪律。所以,朱元璋治军从严。实际上,他的军队是他夺取天下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力量。

  朱元璋能征善战,很多战争上他能够对形势的判断非常准确。他打了一个关键之战,就是和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朱元璋的地盘越来越大,陈友谅在他的西边,长江的中游,对他,对朱元璋是一个威胁。可是陈友谅的地盘越来越缩小,他就非常不高兴,他就想东下,来兼并朱元璋。陈友谅围攻了南昌三个月,攻不下来,朱元璋带兵20万去援救,最后陈友谅撤了。他们在这一年,就是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发生了一场大战。这场大战,陈友谅造了大船,大船几层高,上下人说话听不见,船外头、船舷外头都包上铁皮。朱元璋是小船,仰着头都看不到敌人。但是大船行走不便,小船灵活。后来东北风一刮,朱元璋放火烧船,把谁烧死了?把陈友谅的弟弟烧死了,这个弟弟号称“五王”。他弟弟一死,陈友谅泄了气,这个仗就不好往下打了。在乱军之中,一个箭射中陈友谅,穿过脑颅,把他射死了。这个朱元璋坐的船是白帆,他挂着帆呢,白帆,陈友谅就指示,说见到白帆就打,后来朱元璋发现了自己的目标太大,就让所有的船都挂上白帆,就迷惑了陈友谅。就是小船灵活,大船无法行动,朱元璋用火攻,用火攻打败了陈友谅。这一仗成为朱元璋夺取帝位最关键的一仗。因为陈友谅是最有势力的群雄之一,当时刘基也跟他说,说陈友谅势最强,张士诚是最富。张士诚最富,他就是为了保自己的地盘,他不管别的。陈友谅,说你可要小心,他是日夜都是惦记咱们,咱们先把他拿掉,天下就是咱们的了,这个是刘基给他说的话。所以他打败了陈友谅,最后通往帝座的道路就扫平了。随着朱元璋势力的壮大,他的羽翼渐渐丰满。元至正二十六年,就是公元1366年,他派廖永忠,把小明王接到南京来,这个廖永忠在走到瓜州渡口的时候把船给凿翻了。不管小明王怎么样,他是皇上啊,他是当时他们的皇上啊,就把小明王给淹死了。淹死了朱元璋没有追究,为什么呢?实际上是受了朱元璋的命,他把皇上淹死了,不予追究,那是谁的命令?肯定是朱元璋要求他这么做的。这时候他自己已经羽翼丰满,这一年他就不再用小明王的年号了。小名王的年号是“龙凤”年号,他自己的年号就改成“吴元年”了。大家说“吴元年”很特别,这个年号都是两个字,它怎么是一个字?我们下一回再说,我们先搁在这儿一个问题。他叫了“吴元年”,第二年就是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钟山下设上祭坛,祭告天地自己登皇帝位,大明皇朝诞生。朱元璋命将北伐,他在和诸将讨论进军计划的时候说,这个仗怎么打?常遇春说,咱们现在直捣元都,直接打到大都,一灭了它不就完了吗?朱元璋说不。朱元璋对天下形势有一套分析,他说,“元建国百年,守备必固。悬军深入,馈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殊非吾利。我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移兵河南,破其藩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独援绝,不战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元朝建国将近百年了,他的大都把守一定是非常坚固的,我们要直趋到元都的城下的时候,悬军深入,粮饷跟不上,那不是我们的利,没有利的形势,这是不行的。我想怎么打?先打山东,撤其屏蔽,移兵河南,再往西,断其羽翼,给他翅膀砍了。再往西打,攻下山西,扼其户槛,把他门儿给关上。这时候,元大都就成为我们包围之中的一个孤城了,这时我们再直捣元都的话,元都必克。拿下元都我们再往西走,那关、陇可以席卷。这一套战略非常完整,最后徐达作为大将军带兵北伐,就是按照朱元璋的部署一步一步取得胜利。所以朱元璋的胜利除了有各种因素以外,他自己个人的才能、聪明才智也是非常关键的,就是运筹帷幄,料敌千里,朱元璋有这个本领。

  那么,朱元璋的成功,归根结底是什么呢?我说,有这几方面,第一朱元璋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表达了当时广大民众的意愿。人民想要做什么?要推翻元朝过好日子。所以,天下大乱,都要反对元朝,他顺应了这个潮流。他不杀,他行仁义,顺应这个潮流。第二,他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就是我们讲一套正确策略,包括“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包括每个战术,他采取了正确的策略,战略和策略。第三,他有知人之明。他能够把天下贤才吸引到他的身边为他所用,你看,不论家乡的同伴,汤和还是徐达,还是常遇春,这些人,能征善战;也不论是刘基,朱升这些饱学之士,都为他服务。他有什么本事啊?但是,他有了这些人,就可以克敌制胜。还有一点,就是朱元璋本身也有卓越的才能,他本身要是一个很糊涂的人,大概他军队带不了,他也不能够成就帝位。他也是聪明过人,他能够组织千军万马克敌致胜。有了这几个原因,我想朱元璋的成功就有了基本的条件。所以,我们说,朱元璋创造了历史,历史造就了朱元璋。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当了明朝的皇帝,一个生气勃勃的大明皇朝从此诞生,徐达按照朱元璋的部署,拿下山东、河北,进攻大都。元顺帝,带着臣属开健德门逃走了,健德门在那儿?现在北京德胜门北土城,德胜门北的土城,健德门。明朝建立了以后,城墙往南移了,移到现在的德胜门。北边的土城这个门正对的是健德门,元顺帝又回到蒙古老家。这就是元顺帝结束了在中原90多年的元朝统治。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