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两次打断阻碍了中国的崛起强大

历史上日本两次打断中国的崛起,第一次是“甲午战争”,打掉了中国的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改革开放。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不仅割让台湾,日本还因此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相当于当时日本7年的财政收入。其实那时中国并非一些人说的那么一无是处, 也并非什么中国解放前连一个钉子都要靠进口。那时中国已经能制造出大型轮船,中国北洋海军里的好几艘大马力军舰,就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那时中国军工企业正在壮大,枪炮弹药我们也能自己造。清朝时期中国就有现代化兵工厂,就有大型钢铁煤炭联合企业,有大型煤矿,还有众多留学军事人才,有现代现代军校,只是那时中国各方面正处在起步阶段,正在打基础。日本人看中国正在壮大有些慌,怕中国和日本一样崛起,然后吞并日本。所以日本人先下手为强,把中国现代化扼杀在摇篮里。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国策就是不准中国强盛。这次“甲午战争”战败陪款,严重的打击了中国的国民的民心,不久清政府倒台,中国天下大乱,而日本却成为工业强国。
  
当中国终于从战乱中逐渐恢复和平与统一,日本人就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成立伪满洲国。妄想再一次把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但中国没有上当。(1927年-----1937年)这黄金十年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超过改革开放后的十年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时代中国就能造飞机,能出口万吨轮船。就是抗日最艰苦的时候日本飞机对中国重工业狂轰乱炸,中国人也照样制造出大批优质钢材,用于制造枪弹抗击日本。(渝鑫钢铁厂曾五次遭到日机轰炸,炸后又建立,尽快出产品,它每月可生产各种钢材100吨,灰口铁140吨。重庆最大的兵工厂二十一厂,生产的兵器品种有步枪、重机枪、重炮、迫击炮、各种炮弹等19种,1941年仅步枪就生产3.25万支、手榴弹10.6万枚。《陪都风云》)
  
*在政府的大量经济企业中,只有蒋介石的国家资源委员会似乎既与孙逸仙的经济模式一致,着重发展重工业,又严格受国家经济发展的利益推动。资源委员会创立于1935年,是蒋介石的军事委员会的隶属机构,宗旨是建立支持国家武装力量的工业基础。为完成这个目标,资源委员会在1936年拟定了工业化的五年计划,计划投资2.7亿元。资源委员会的工作重心是在被认为是安全的内地建立工业区,远离易受敌方攻击的沿海中心城市。在中日战争爆发前两年,资源委员会最有雄心的项目定在湖南,并开始建厂,生产钢铁、重型机器及无线电和电气设备。生产煤、铁、锌、锡及铜的矿山,也计划建在湖南、湖北、江西及四川。
  
*1936年和1937年农产品价格上升同时出现的,是几乎20年以来最大的丰收。由于丰收和高价双喜并临,1936年中国农产品收获值高于1933—1935年的平均值达45%。随着农村的相对繁荣,农民开始购买1931年以来从不敢企望的工业品。这对城市经济也是一个新的刺激。
  
*由于中国现代化的过程越来越快,农民正在学会与他们原来的生活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主要是通过商业流通,农民知道了他们村庄以外的形形色色的世界,而商业到30年代也已急剧扩大。例如,在1935年,中国约54% 的家庭购买火油;香烟和香烟广告甚至深入到最偏远的省份。此外,农村青年被招收到城市工厂做工,由于受城市及来自其他省份的工人的影响,大大地拓宽了他们的智力范围——而且,他们也定期回乡,把他们知道的东西传播给同村人。收音机和报纸也在进入偏僻地区,传播着各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的信息。塞缪尔·亨廷顿说,“没有什么比这种了解更具有革命性质”。
  
  
但日本人又发动“七·七事变”,中国是不能再忍了,中国和日本血战八年。日本又一次破坏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再一次崛起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