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林彪想当国家主席?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为什么说林彪想当国家主席?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1493

为什么说林彪想当国家主席?

为什么说林彪想当国家主席?

作者:温相

说林彪想当国家主席一定会遭来一些网上的指责,所以,我在文章开始之前做一个必要的说明,我这里所要阐述的意思是林彪想当国家主席的个人原因和政治背景,这和林彪应该不应该做国家主席,和国家主席从宪法和国体的角度上应该不应该设立,林彪做了国家主席就是意味着篡*党夺权以及林彪利用做国家主席这一件事向毛泽东发难进而要谋害毛泽东等论调不是同等涵义上的事情。这点请阅读时给予注意。

林彪一贯把毛泽东的心思钻研的很透彻,而且,林彪是毛泽东画圈他画圈,为什么毛泽东一再表态不作国家主席,林彪反而一再的逆毛泽东本意而为?这种公开和毛泽东顶牛的事情在林彪自从五九年紧跟毛泽东之后是相当罕见的现象。

一九七零年三月八日,毛泽东作出修改国家体制的决定,不再同意设立国家主席,并且和中央打了招呼。

然而在四月十一日,林彪仍然主张设立国家主席,为此他做了一个冠冕堂皇的说法:我以为还是要设立国家主席,否则,不符合人民的心理状态,至于,国家主席我看还是主席来做,副主席可以设,也可以不设,我个人不宜担任国家副主席的职务,请主席考虑。林彪的这个建议原文既见载于中央有关文献,也曾经被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周恩来传》以及《关键会议亲历实录》等很多书籍引用,应该没有太大的出入。这里面的重点既不是第一条,也不是第二条,而是第三条,那就是林彪不宜担任国家副主席的职务。

这么说的论据在哪里?我们下面还要详细说,我们先把林彪和毛泽东的“太极拳”过程回顾一下,林彪表态之后,毛泽东很快作出批示:“我不能再作此事,此议不妥。”(毛泽东1970年4月12日对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批示记录)后来,毛泽东自己说过:“我对这件事前后讲过六次,就算是一句顶一万句,也就是六万句,还是有人不听。”林彪早在文革初期就大力鼓吹说:“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我们说即使林彪不理解毛泽东不设立国家主席的意图,也应该执行才是,然而,林彪非但不执行,反而一再反其意而行,到底为了什么呢?

就在毛泽东作出批示之后,林彪在五月中旬已经和吴法宪、李作鹏谈到了设立国家主席的问题,林彪指出:“不设国家主席,国家就没有个头”,坚持要李作鹏、吴法宪在会议上提出搞国家主席的一章。七月,叶群和吴法宪谈话交底:“不设国家主席,林彪怎么办?”李作鹏在林彪谈话之后,公开提出林彪担任国家主席“较合适,因为他既是副统帅,也是接班人”,(可以参见《中国共产党“一大”到“十五大”珍典记实》,乌杰主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第1497、1498页)不仅如此,邱会作也在内部讲话中提到要让林彪当国家主席,有的单位甚至给中央写信请林彪出任国家主席。黄永胜本人也看出林彪想当国家主席的意图。(参见《中共历史转折关头--关键会议亲历实录》李剑主编,第751页,1998年3月第一版)

如果按照网上那些给林彪翻案者的观点,林彪一直是诚惶诚恐的跟随毛泽东闹革命的,那么一旦出现这种论调请林彪来当国家主席,林彪至少应该不再提及设立国家主席的事情借以避开嫌疑。然而,林彪没有这么做,林彪在设立国家主席一事上很多举动都是貌似反常的,然而究其内里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造成的既定认识。

叶群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林彪不就是副主席、副总理、国防部长吗?这么多年也就是这么多的工作。”(参见《关键会议亲历实录》751页)这个表白很能说明问题。所谓疏不间亲,比较了解林彪的心思的叶群是一个。

下边,我们就来做一个具体的分析:

林彪在九大之后虽然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副统帅,可是,他的职务中却有不大对称的地方,比如林彪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兼军委副主席兼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以林彪第二号人物的位置还是国务院副总理,在政府排名中还要减周恩来一等,显然这是历史遗留问题,等到了四届人大召开时,这个关系就要理顺了,也就是说四届人大召开之后,林彪的国务院副总理就会消失了,因为林彪不会去做总理,副统帅做副总理那就更加不可能,本来只有四个职务的林彪变成了三个职务,那么,副总理不做了,国防部长是不是接着兼任,目前看,还没有一定的结论,因为没有开四届人大,林彪就已经死亡,所以,无法论证他是不是还能继续兼任国防部长。就算是兼任国防部长,那么在政府系列中,林彪作为接班人,他本人没有占有一席之地。

谁都知道,这个四届人大是个难产儿,邓小平复出之后,四人帮还借着这个四届人大的题目去长沙告状,告状的目的还是争夺席位,可见,政府内部安插亲信是江青等人的既定方针,这是可以理解的,作为文革中崛起的另一个政治集团--江青集团的主要成员江青、张春桥、姚文元除了政治局委员的头衔外,没有任何实际的职务,政府中必须要争,争的前提是对立和矛盾,假如林彪真像翻案者说的那样无辜和委屈的话,林彪集团应该知道毛泽东对江青集团的态度,而且,林彪集团成员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权力,军队主要位置司政后三大块都被林彪系统的人物把持,文革中军队的势力如日中天,军队的权力远要比政府权力吸引人,按说林彪集团完全可以不计较,然而,仍旧出现了争夺。这就说明林彪是不甘心他的系统在政府中的从属地位或者旁听的角色的。

而在政府中,国家主席虽说是一个象征性的位置,然而却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远在北洋军阀时期,黎元洪就做过有名无实的大总统,事权操在段祺瑞等人手中,然而,黎还是动用了一次大总统的权力罢免了段祺瑞并且由此引发剧烈的斗争,由此可见,即使元首处于傀儡的状态,也是有着他的一定的权威的,这是权力的基本原理。

国家主席是荣誉地位不假,然而,毛泽东本人并不一定是这么看的,比如我们都知道当毛泽东自己提出不再担任国家主席之后,中央召开会议准备酝酿国家主席人选时,毛泽东本人一言不发,此前,毛泽东多次表示过刘少奇是他的接班人,党内当时毛泽东不作国家主席,那么只有刘少奇够资格出任,毛泽东提一句刘少奇本来是顺水人情的事情,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毛泽东没有提,现在党史资料显示是邓小平在会议上提出:“都不提,我提”,提议刘少奇,还有一种说法是朱德最早提议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的,不论这两种哪一种说法都没有说毛泽东提议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能够说明问题的是,毛泽东不想再增加刘少奇的权力,否则你怎么解释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大力支持高岗、饶漱石发动的那一次有规模的针对刘少奇的斗争呢?从那个时候开始,毛泽东就有计划的削弱刘少奇的势力。所以,国家主席虽然是一个荣誉职务,但是不等于完全没有权力,刘少奇做了国家主席之后兼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当时湖南有句口号是欢迎两个主席。毛泽东是中央主席兼军委主席,刘少奇是国家主席兼国防委员会主席,权力不对等,但是,主席数量对等。刘少奇一旦做了国家主席之后对于政府的工作做起指示来更加名正言顺。这点你从后来江泽民也兼任国家主席就可以看出来。国家主席在名义上就是高于总理一个规格,如果是董必武这类党内元老做了国家主席(毛泽东后来说过,我是不作的,要做就让董老做吧)显然没有什么威胁,然而刘少奇已经是约定俗成的接班人和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第一副主席,他兼任国家主席的力度显然是董必武一流所不能企及的,这也就是毛泽东之所以不提刘少奇的名的真实目的所在。

那么,林彪呢?刘少奇的接班人地位虽说是“历史形成的”(邓小平语)但是,还没有像林彪那样合法到写进党章中去,直接以党规固定下来。林彪集团主要成员中大多数在八大上名不见经传,连中央委员会

成员都不是,然而,迅速得到很大的提升,一举进入中央政治局不说,黄永胜还把持了军委办事组,等于说以前黄克诚、罗瑞卿、叶剑英的位置,林彪集团的势力之大足以让毛泽东感到感到一种潜在的威胁,毛泽东自己说过:“我们不能打倒皇帝做皇帝”,(皇帝一词代指的刘少奇等人,毛泽东经常说刘是秦始皇。)也就是说,毛泽东不允许像刘少奇那样的人再度出现,所以,林彪担任国家主席注定是不成立的。

但是,林彪为什么还要当国家主席?怎么如此的顽固呢?

关于林彪想当国家主席的事情,有两个重要的旁证可以说明,除了叶群、李作鹏、吴法宪、黄永胜等人的行动之外,毛泽东自己曾经在一九七零年五月十九日和林彪做过一次清楚的谈话:“国家主席还是不设为好,一个人担任党主席和国家主席会被压垮,两个主席会打架,这方面我有体会,你还是当好党的副主席,抓好军队。”(冯治军《林彪与毛泽东》,皇福国际有限公司出版,1996年香港版,第542页)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说出了两层意思,第一个他是决计不作国家主席的,第二个,你林彪也不要做,因为有刘少奇的例子在。林彪就算是再傻的人也不会听不出毛泽东的话外之音,更何况他亲身参与打击刘少奇,毛泽东拿出“这方面我有体会”的话来说,林彪应该知道内中的份量。然而,在毛泽东等于交底谈话之后的当月下旬,林彪还是告诉李作鹏要在宪法起草小组会上提出设立国家主席的事情,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第三次庐山会议期间,康生说过:“根据广大群众的热切愿望,希望毛主席当国家主席,林副主席当国家副主席,如果毛主席、林副主席都不当,那就不要国家主席了,最后怎么定,主席定。我们这些负责起草的同志都是希望这样,但是,大前提是不能违背主席的最高指示,设不设主席说了算。

(康生1970.8.22在中共中央修改宪法起草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讲话记录)康生是林彪以下最能读懂毛泽东的人,甚至也不让林彪一席,此人早在延安时期就紧跟毛泽东,可谓是老谋深算,他的讲话中这一段非常引人关注:“如果毛主席、林副主席都不当,那就不要国家主席了。”他提议林彪做国家副主席,林彪自己表态过不作国家副主席的,康生的这个讲话渗透着康生的深刻的人生哲学,那就是狡猾和骑墙,康生说如果毛主席林副主席都不当,那就不设国家主席,这等于认同毛泽东的原话,然而,这里面有个前提那就是毛主席不当以后,林副主席也不当,前面,他说是提议毛主席做主席,林彪做副主席,然而,后面的这句话其实是个喻意表面看似含糊的囫囵话其实是指出了国家主席的最后花落谁家的问题,毛泽东不作,那么只有林彪做。

毛泽东在8月23日还对林彪说过:“我劝你也不要去做,谁坚持设的,就让谁去当。”谁坚持设立国家主席?汪东兴、陈伯达、吴法宪、李作鹏、黄永胜等一干人,他们谁能当国家主席?这显然是毛泽东的一根棍子,打在这些人身上,疼在林彪心上。吴法宪等人卖力的主张设立国家主席为了谁?还不是林彪?然而,毛泽东一语中的的说:“我劝你也不要当”表层意思是爱护林彪,实质上已经指出林彪的幕后指使。对于这一点,我们做一个必要的说明。

根据叶永烈所著的《陈伯达传》中记载毛泽东和林彪在庐山会议正式会议开始之前,曾经有过一个谈话,据说叶群在守在外边,防止十一楼(江青)闯进去。这个谈话内容是什么?显然也只有毛泽东和林彪知道,不过有一点可以作为侧面的证明就是毛泽东要林彪放弃提议国家主席的主张。林彪当时答应了没有?从后来的会上的讲话就可以看出来,林彪至少是表面答应内心仍旧不同意。毛泽东在开会前一再强调要把这次会议开成一个团结的会,而不要开成一个分裂的会,虽说是老调长弹,可是用意也是明显的。林彪要求发言之后,说到“这次把毛主席伟大领袖、最高统帅、国家元首的地位”“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很好”时,与会者有人发现毛泽东一开始还是还是有点笑容的,等到林彪提及天才论和这段讲话时,毛泽东显然不再高兴了。(《关键会议亲历实录》752页)

而当吴法宪公开放炮攻击张春桥之后,林彪听后秘书汇报谈及六号简报时表态说:“听了那么多的汇报,数这份有份量,讲出了问题实质。”(《关键会议亲历实录》753页)8.13日,在吴法宪和张春桥大吵之后,林彪说:“抓住了眼睛(张春桥)的辫子,说的好,干的好,有功。”(《中共党史重大事件评述》1998年七月第一版,郭德宏主编,第190页)

张春桥是何许人也?林彪不会不知道,张不仅是江青的亲信,也是毛泽东一直属意的重要人物,俗话说打狗还要看主人,那么理解毛泽东意图的林彪为什么选择张春桥作为突破口呢?首先张是毫无尺寸之功单纯靠着摇唇鼓舌上来的,虽说笔下很来的,可是在功勋卓著的中央要员眼中,张的这些本事实在是算不了什么的,最多就是秀才而已。张春桥在文革之初屡次出手,很是得罪了一批人,这些人碍于毛泽东和江青不敢向张发难,而林彪是法定的接班人,他带头炮轰张春桥自然有人乐于响应,第三,模糊了一件事,把所谓的天才一说割裂的摆出,给人的感觉是张春桥不准提毛主席为天才。目的则在批臭张春桥,而并非一定是把矛头直接对准毛泽东,以往党史多数说林彪打击张春桥在于向毛泽东挑战,向党中央发难,这是不对的。

为什么对准张春桥?毛泽东曾经和林彪提及林彪接班之后有没有考虑自己的接班人,并且点出“小张怎么样啊?”的话,1971年十月十三日,林彪集团成员李伟信交待说:“林彪一伙判断张春桥代替林彪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一定要搞倒张春桥。”(《关键会议亲历实录》751页)简而言之,林彪和张春桥之间的斗争并不是什么路线斗争,他们同时是文化大革命的受益者,林彪即使上台也要高举这面旗帜,有人把林彪美化成要改变文革方向简直是令人忍俊不禁。他们之间的斗争说白了就是争宠。林彪接班人的位置还没有坐稳,毛泽东就让他考虑他的接班人,这显然是要分权,林彪虽则怨恨毛泽东,可是,毕竟不敢直接迁怒于毛泽东,所以,就选择了暗中的竞争对手张春桥,林彪集团和张的矛盾也是由来已久的,据说上海第二次炮打张春桥就是毛家湾一手策划的,虽说这种说法没有特别多的资料,但是,吴法宪亲自出面去平息由此可见一斑。打击张春桥还能获得军队的一些干部的支持,甚至像陈毅都出来说话。

根据陈毅的秘书回忆,陈毅当时和他讲过:“我没有看过文件,我说如果毛主席不同意设立国家主席,我赞成毛主席的提议。”接着陈毅就天才论引发的争议谈了自己历史上和毛泽东的分分和和的起因和经过,然而,在简报上没有完全照录陈毅的全部讲话内容和关键段落,只是说“陈毅同志做了拥护陈伯达同志的讲话”这就是所谓的“二陈合流”,现在网上给林彪翻案的人试图还用这个东西来说明林彪的无辜,是非常可笑的。

然而,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特别是令林彪想不到的是毛泽东居然利用张春桥被打一事大做文章,并且把天才论和设立国家主席等一系列问题混为一谈,逐步的上纲到篡党夺权的最高顶点上来,这在林彪看来就是不能服气的,因为毛林之间原就有默契所在。

毛泽东在四届人大召开之前就先打了招呼不要设立国家主席,这和毛泽东自从九大开过之后的思路基本吻合,而这时,林彪本人似乎还没有感受到毛泽东的已经在落实的步骤的展开。

毛泽东为什么当初选择了林彪呢?从历史上看,林彪在井冈山时期对毛泽东暂时处于孤立的状态之下给予直接的支持,这点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曾经在回忆文章中提到,毛泽东本来就林彪就是比较欣赏的,在延安时期,外国记者亲眼看到过毛泽东和林彪的和谐相处,并就此说出林是“毛的宠儿”的结论,特别是三大战役期间,林彪本人出色的军事表演让毛泽东对他的器重开始升级。高饶事件后,林彪也没有因此受到什么具体的波及,反而进入政治局,八届一中全会上,林彪虽然没有进入常委,然而时隔不过两年,林彪坐升中央副主席,按照林当时的资历,是副主席中最浅的。林彪在建国之后几乎很少参与具体的国家经济建设意见,也很少过问军政,这就为他摆脱了一些犯错误和可能犯错误的尴尬地位,这种以养病为名的韬晦(林彪也是有病,不过毛泽东也说过林对自己的病患采取唯心的做法)给林彪带来了很大的便宜,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波中,接二连三有人倒下或者被批,连素称谨慎的周恩来也未能幸免。各自都曾经被一再的政治斗争搞的一度威信扫地。然而到得一九五九年上庐山之前,林彪则没有这些纠缠,自然也就少了和很多人发生纵横交错的矛盾,几乎以一个完人的形象大张旗鼓的支持毛泽东左转。另外,林彪有显赫的军功,这张王牌在号称最讲求资历和功勋的我党内部,显然是一个过得硬的符号和标志。直到林彪败逃前夕,林立果还在大言炎炎的说什么首长在部队里面威信高等等,说明这个军功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是占有相当份量的。
 

回复

毛泽东拉着林彪,接二连三的在中央大动手术,先是打了彭德怀,继而又推出顶峰论等个人崇拜的做法,直至打倒刘少奇,在八届十二中全会之前,毛泽东和林彪的蜜月到达顶峰阶段,在这个期间,毛泽东对于林彪基本是完全信任的,不仅听任林彪整垮罗瑞卿,也决定不再保贺龙,林彪本人在军队内部的两个大钉子全被彻底的拔出,诬告贺龙是吴法宪亲自出面的,以毛泽东的为人不会看不到幕后的指使人是谁,然而毛泽东终于决定抛弃贺龙就是因为在当时的政治天平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和林彪相提并论。值得留心的是包括杨余傅事件在内都是在十二中全会开幕之前结束的,虽说十一中全会是给刘邓定了调子,然而还没有彻底的从组织上打垮他们,即使在十一中全会那么高的调门之下,还有朱德、董必武等人对刘少奇所犯的错误不以为然。特别是后来反对中央文革的大字报出来后以及二月逆流出现,让毛泽东相信刘邓是不那么容易搞垮的,他自己不就对叶群说过,你转告林彪,他的地位也不稳等等的话,以后把二月逆流说成林彪搞的主要是为江青等人开脱,也是毛自己开脱自己,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让人相信的,那就是二月逆流出现后,林彪不遗余力的支持毛泽东对三老四帅进行打击,毛林同盟这时是比较坚固的。

一直以来,给林彪翻案的人认为林彪对于毛泽东提拔他到第二号人物的位置上本心是不愿意的,证明就是林彪的那一番自我谦虚的回答:“我最近心情很沉重,我的能力和我的工作是不相称的,意料要出错误的,但是,要力求减少错误,依靠主席,依靠常委诸同志,依靠文革小组的同志,以毛主席为轴心,我们做盘石,我没有别的本事,就是一切请示主席,一切按主席说的办,大事不干扰,小事不麻烦,有时候免不了要犯错误,跟不上主席的思路怎么办?那就是要朝朝夕夕的不坚持错误,修正错误,主席是世界革命最伟大的天才,我们和他比较差别很大,错了赶快改,中央给我的工作,我自知水平能力不够,思之再三,既然中央和主席都决定了,我就只好服从主席和党的决定,试一试努力做好,随时也准备交班给别的同志。”(摘自《林彪在一九六六年八月十二日中国共产党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讲话内容》)在这里,我们看到日后的林彪既没有大事不干扰也没有不坚持错误,更没有修正错误和错了赶快改。林彪这种照本宣科的自谦只能是官样文章的翻版,这时候,毛泽东已经决定确立林彪为第二号人物,林彪作为党内常委中资历比较浅的一位一下子被提升到唯一的党的副主席的位置,没有一个谦虚的表态那是不现实的。

还有人提出林彪没有一开始就参加八届十一中全会,而是到了八月六日才从疗养地赶回北京的,似乎林彪并不热心这次决定他政治生涯的大会。实际呢?只要我们看一看,这次会议的前后安排和进程就会发现这些翻案者的错误所在。

一九六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在颐年堂会议上,毛泽东已经狠批刘少奇的工作组问题,八月一日,刘少奇为工作组一事承担责任,讲话时,毛泽东多次插话打断刘少奇,八月二日,刘少奇在自己树立的点北京建工学院检讨自己的错误,八月三日,刘少奇在和大区书记以及部分省市委书记座谈时承认自己跟不上形势,对文革很不理解、很不得力,很不认真等,八月四日,刘少奇对建工学院工作组讲话时表示了自己实行的总退却意图。八月五日,毛泽东写出著名的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对刘少奇完全抛弃。然而,这时林彪居然在大连疗养,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林彪没有回来参加这么一个重要的会议呢?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当年的庐山会议,那时候,彭德怀发难上书,毛泽东为了从组织上和路线上搞掉彭,调了林彪上山,林上来之后不负众望,出手又狠又准。然则,彭德怀的势力怎么也不能和刘少奇相提并论,毛泽东为了对付刘少奇,一方面采取先撤藩篱,再剪枝叶,最后直捣腹心的策略,就是五一六通知下达之后的五月十九日,刘少奇在接见胡志明时还天真的认为中国党内最大的赫鲁晓夫已经揪出来了,那就是彭真。而前一天林彪大谈政变经,难怪党史专家谢春涛说:“知情的(决定打倒刘少奇)只有林彪、江青等少数人。”(参见《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 》主编谢春涛等,1999年9月第1版,1185页)另一方面,毛泽东就是采取蒙混的办法,像谢春涛说的那样,把刘少奇结结实实的蒙在鼓里。

打倒刘少奇是毛泽东重新整合党内亲毛势力的大斗争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内容,文革之所以开幕也就是针对刘少奇等一批人,像这样的被林彪称之为“要弄得翻天覆地,轰轰烈烈,大风大浪,大搅大闹,这半年就要闹得资产阶级睡不着觉,无产阶级也睡不着觉”的空前大斗争,林彪作为毛泽东一手培养的接班人和同盟军,如果袖手旁观,可以理解吗?林彪置身事外,有可能吗?毛泽东会让他置身事外吗?会让他轻松的躲开吗?答案是完全不可能的,不仅不可能,而且也是不现实的。

那么,林彪为什么一直在大连呢?难道真的是疗养吗?


林彪在大连期间见了什么人,谈了一些什么话,目前还没有一定的史料给予披露,然而,林彪在毛泽东、刘少奇进行总摊牌之前不仅不在北京,反而远在大连疗养不能不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林彪在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八日的讲话之后,曾经在内部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林彪说:“毛主席最近几个月特别注意反*革命政变,调兵遣将。”(参见《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 》,谢春涛主编,该书1186页)也就是说,毛泽东为了打倒刘少奇也做了最坏的一手准备,通过林彪把军队严密的控制起来,以防万一。换言之,毛泽东考虑过可能出现像林彪说的那样的“苦跌打”现象,否则,林彪奢谈政变经的理由又是什么呢?在毛泽东眼里,刘少奇虽然“只要动一个小手指头就可以打倒你”(毛泽东原话,参见《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刘源等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但是,刘少奇毕竟是历史上形成的接班人,刘少奇系统在中央多年,可以说是盘根错节,用毛泽东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搞了很多的独立王国出来,特别是邓小平和刘少奇的合作,使得毛泽东一度在北京无人听话。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尽管战略上藐视刘少奇,可是,战术上却不得不重视起见。林彪这张王牌显然是要派到关键的用处的。

一九六六年八月七日,林彪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接见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场运动是毛主席亲自发动的,我坚决支持,军队的干部战士也坚决支持。”(参见《林彪在一九六六年七月到九月之间讲话记录稿》15页,以及《风雨福禄居》,徐彬著,第十章)林彪用极其肯定的口吻告诉这些人军队已经在我们手中了,这次林彪回来是吴法宪亲自陪同的。稍后,毛泽东决定把林彪的这个讲话发到全会上去,立刻在全会引起了不小的波动。

从以上林彪的讲话片断,我们应该可以做这样一个设想,那就是毛泽东在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之前之所以不急于调动林彪回来,主要是林彪负有另外的使命,疗养不过是借口罢了,早在罗瑞卿倒台之前,罗还亲自飞往大连向疗养的林彪汇报军委的工作,林彪本人也曾经在疗养地多次接见过部队的领导人,而这次疗养极有可能是林彪在外边联络部队的声气,作出一些利于毛泽东反击的军事部署,当然,这些部署都是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性质的,惟其如此,毛泽东才大胆放手在会议上直接对准刘少奇开火,并且写出了檄文一类的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八月八日,林彪终于在会议上露面,而当天就通过了久议不绝的数易其稿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终于通过了,这里面点出了刘邓的错误所在,等于宣告了刘邓政治生命开始走向终结,而毛泽东在等到林彪回来之后才最终拍板决定把这个后来直接导致十年浩劫的文件整理并且推出来的背景也是显然和所谓的“军队的干部战士也坚决支持。”有着极大的关系。

毛泽东一向视军队为根本,以后林彪吹捧毛泽东是亲手缔造人民军队,毛泽东还表示过:“缔造的就不能指挥呀?”文革起来后,军队的态度和风向是十分重要的,毛泽东把林彪安排在外地的深意也在于此。所以说,不能以林彪没有赶回来参加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前期会议就确定林彪对反对刘邓并不热心,这是十分武断的。

还有一个论点就是为林彪翻案者的武器,那就是根据官伟勋的《我所知道的叶群》一书中的记载说林彪不想当接班人,毛泽东硬是要林彪做,林彪还把毛泽东的批示撕碎扔进痰盂中,还是叶群拣出来贴好保存的。然而,目前只有官伟勋一个人的书中作出如此的介绍,其他的披露的资料中并没有如此的记述,按照王年一等人的观点,这是孤证,也是不足为取的。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林彪和邓小平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邓小平是毛泽东在七届七中全会上大力推荐的领导人之一,毛泽东对他有过高度评价,邓小平主导书记处不仅是毛泽东信任所致,也是毛泽东利用他分权刘少奇的一个手法。(具体可以参见我的旧作《建国后中共中央书记处之兴废》系列)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赏识即使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也还是有所流露的,当然,不过分打击邓也有分化刘邓的意图所在,不过,邓小平在八届十一中全会那种严厉的政治气氛中居然以全票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三人成为全会绝无仅有的获得全票资格的常委。所以,在最初按照得票多少排名时,邓小平是排在第四位的。而且,在这次全会上,除了谢富治对邓小平在会议期间做过批判之外,其他人并没有说邓的不对和是非,包括毛泽东在内。根据中央文革小组主要成员之一的王力回忆:“1966年7月16日,毛主席对我说,如果林彪身体不行了,我还是要邓小平出来,至少是常委。”(参见《王力反思录》和邓榕著《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我们知道,七月十六日正是准备召开十一中全会之前的集中批判工作组一事的紧张时刻,毛泽东在这个时候竟然还把当时已经被认为在派遣工作组上犯了错误的邓小平作出如此之高的评价,可谓用心不一般,特别是毛泽东说邓出来“至少是常委”,由此可见,应该是中央副主席一类的职务,而后,当林彪死后,邓的二次复出也正是那个著名的“三副一正”。

还有一点是邓小平自己的回忆,邓小平说:“文革开始的时候,主席找我谈话,让我和林彪搞好关系,我答应了,但与林彪谈了一次就谈崩了。”(参看《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也就是说,毛泽东在十一中全会上也没有作出打倒邓小平的决定。甚至都没有交待狠批。作为副统帅和亲密战友的林彪当然知道毛泽东的心思。然而,就在十一中全会结束不久,林彪在一次中央会议上亲自披挂上阵,严厉的批判邓小平,林彪说:“一条是和四野争功,毛选上有一条是四野的功劳,邓小平硬说是二野的。第二条是红七军临阵脱逃。”(冯治军所著《邓小平与毛泽东》,皇福国际有限公司香港2001年十二月版,第331页)据与会者回忆,邓小平面对林彪的指责,没有丝毫的动容,“他看着天花板抽烟”(引言同上)其人对林彪的蔑视于此可见。

关于邓小平在红七军时的所谓临阵脱逃,实际上毛泽东后来曾经专门让秘书徐业夫在半夜时找到邓小平向他了解红七军时邓去上海汇报工作的事情,毛泽东还通过汪东兴传话给邓,第一,要忍,不要着急;第二,刘邓可以分开;第三,有事可以给他(毛泽东)写信。(参见《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而且,根据邓榕后来列举的事实证明,邓小平的临阵脱逃是不存在的,至少在毛泽东眼中是不能和什么叛变等联系到一起的,这也就是邓小平后来被毛泽东说到的“他历史上没有变节行为”的意思。可是,林彪并不放过邓小平,到了1966年十月,邓小平不得不屈从压力,写出了检查。然则在次年的五月,毛泽东还是再次表态要保一下邓。那么,林彪何以这么卖力气甚至是逆毛泽东意图行事呢?道理很简单,邓和林是同代人,年龄相仿(只差了三岁),资历相仿,又都是毛泽东属意的接班人人选,二人之间很是一种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刘少奇,林彪反而没有比之打击邓小平更多的卖力气,甚至还私下说“刘少奇在理论上比毛主席讲的透”(官伟勋《我所知道的叶群》)这表明,林彪打击邓小平反映出林彪对第二号人物和接班人位置的十分在意。

不过,从林彪极力打击邓的侧面也可以看出,林彪的本意或者说他的欲望基本上是界定在接班人的位置上的。我们这里之所以回顾一下林彪和邓小平的复杂关系也旨在说明一点,林彪惟其对于第二号人物当仁不让才会有后来的反复要求设立国家主席一事出台。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