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9-18]【古典】柴可夫斯基:《曼弗雷德交响曲》&《暴风雨》(Manfred Symphony & The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爱乐之城 · 聆听一辑西方古典西方古典-Mp3区(VIP) [2005-9-18]【古典】柴可夫斯基:《曼弗雷德交响曲》&《暴风雨》(Manfred Symphony & The

版块说明:
◎ 本版块为社区本地下载收费版块,需付费成为音乐精灵,回复后才能看见下载链接。音乐精灵详情请查看 论坛置顶帖>>
◎ 『激动社区』品牌唱片公司及专辑下载索引汇总(附本地下载必备软件):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1553975.htm
【本地MP3区下载必备】txt、rar及mp3文件的批量下载自动重命名解压缩教程(简易版):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2556282.htm
   
1  /  15  页   12345678» 跳转 查看:24574

[2005-9-18]【古典】柴可夫斯基:《曼弗雷德交响曲》&《暴风雨》(Manfred Symphony & The

[2005-9-18]【古典】柴可夫斯基:《曼弗雷德交响曲》&《暴风雨》(Manfred Symphony & The




专辑名称:Tchaikovsky:Manfred Symphony & The Tempest
中文名称:柴可夫斯基:《曼弗雷德交响曲》&《暴风雨》
音乐类型:古典
资源类型:MP3(320K)
指    挥: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
乐    团: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
发行公司:DG(Deutsche Grammophon)
CD 编 号:439 891-2
发行时间:1994年
推荐指数:★★★★★




    《曼弗雷德》是十九世纪著名诗人拜伦的一部长诗,而此作品对浪漫时期的音乐风格,起了不小的影响
力,俄国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便以此作品为其创作动机,而写作了这首《曼弗雷德》交响曲。柴氏所创作
的交响曲中的四个乐章,分別以拜伦诗作中的四个主要的场景描述为主,分別是:(一)曼弗雷德徘徊于阿
尔卑斯山,想念着失去的爱人(二)阿尔卑斯山之精灵出现在彩虹之下(三)牧歌,山林之歌及(四)曼弗
雷德在地狱中与爱人相见,但终却难逃死去之悲慘命运。此四幕主要场景表现在四个乐章之中,更在柴氏风
格里一贯的愚昧旋律及悲怆气氛烘托下,十分具有戏剧性,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绝不容错过。

◆◆◆◆◆◆◆◆◆◆◆◆◆◆◆◆◆◆◆◆◆◆◆◆◆◆◆◆◆◆◆◆◆◆◆◆◆◆◆◆◆◆◆◆◆◆◆

    柴科夫斯基的《曼弗雷德交响曲》,Op.58,做于1885年。这部作品,D小调,其实是根据拜伦的同名诗
剧创作的四个场面。在这部诗剧中,曼弗雷德对知识和生活感到厌倦和失望,从而放弃对生活的任何探求。
他不愿在人群中生活,独自躲在阿尔卑斯山上人迹不到的一作堡寨中,拒绝向命运之神和众精灵之王屈膝,
拒绝修道院院长的挽救,一心寻求遗忘,宁愿在孤寂中死去。这部作品的四个场景,柴科夫斯基自己写作的
说明是:1.曼弗雷德在阿尔卑斯山中徘徊。由于为人生种种奥秘的问题所苦恼,为毫无指望的强烈的痛苦和
对罪恶的过去的回忆所折磨,他忍受着极大的精神痛苦。曼弗雷的完全陷入神秘的魔法控制之中并威严的与
地狱的强大势力交往。但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东西能满足他徒然追求的那唯一的忘记。对他热恋而死
去的爱丝塔蒂的回忆撕碎了他的心,曼弗雷的极度的绝望永无止境。2和3都是画面性的间奏性,曼弗雷德的
精神戏剧退居第二位。这里引入大自然和山民生活的背景,以衬托曼弗雷德的孤独。生活的美和欢乐就在他
身边,但他的心灵得不到一点安宁。第二场景,柴科夫斯基解说的是:“阿尔卑斯山的魔女在瀑布激流上的
彩虹中出现在曼弗雷的面前。”这时美丽的精灵的旋律。第三场景,柴科夫斯基的解说:“田园诗,山民的
纯朴、清贫和自由自在的生活场景。”最后一场是戏剧化的,柴科夫斯基的解说:“阿里曼的殿堂,地狱的
宴饮。曼弗雷德在狂宴中出现,爱丝塔蒂的幽魂应召而显灵。曼弗雷德得到饶恕。曼弗雷德之死。”地狱的
统治者阿里曼的王国,在拜伦的诗中寓意为世界罪行的代表。曼弗雷德之死,即尾声,重现第一场结尾的葬
礼进行曲,是整部作品的高潮,最后出现一段庄严的《安魂曲》,曼弗雷德的新主题在中世纪歌调《愤怒的
日子》的背景上,出现在管风琴平静而宏伟的圣咏叹众,他得到了宽恕。他的灵魂凌空高飞。

**********************************************************************************************

    《暴风雨》(THE TEMPEST OP.18)是柴科夫斯基在1873年夏天完成的。他说:“这两个星期,我彷佛
得到某些神奇力景的驱使,毫不费力地完成了《暴风雨》。”同年秋天完成配器。十二月十九日还是由尼古
拉·鲁宾斯坦指挥公演,结果大获成功。时隔三年,冯·梅克夫人在自己的客厅里,第一次听到尼古拉·鲁
宾斯坦弹奏此曲,艺术史上罕见的挚友之间的一段纯洁友谊的佳话也因此而开始。一八七七年三月十九日,
冯·梅克夫人在给作曲家的信中写道:“我最初听到您的音乐是《暴风雨》,它给我的感受简直无法对您言
喻,几天来我一直处在迷蒙之中难以自拔”。一八七八年秋天,梅克夫人参加了在巴黎博览会中举办的俄国
音乐会,她对《暴风雨》的感受更为强烈,这种感受在她给柴科夫斯基的信中有着详细的描述,最后她写道
“《暴风雨》演奏结束的时候,我己魂离肉体了。”而作曲家本人却有着自己的看法:“今天,我自己就很
不喜欢《暴风雨》,太长了,音乐也太过插曲化,不平衡,因插曲本身的不连续而失败了。这就是我伤心的
原因”。但是这部作品以其令人难忘和动人心弦的爱情主题以及普罗斯彼罗岛海面上风云变幻的鲜明对比而
倾倒了无数听众。

]


  俄罗斯钢琴家、指挥、作曲家。一九五七年出生于苏联阿干折(Archangel)的一个音乐家庭, 成长于
喀山(Kazan)。1970进入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1974年进入莫斯科音乐院,师从弗利尔(Yakov Flier)、
弗拉先科(Lev Vlasenko)。1978年获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大赛金奖。1990年创办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担任
音乐总监及首席指挥,曾带领乐团在美国各地巡回演出。他也常应邀担任伦敦交响乐团、伯明翰市立交响乐
团、洛杉矶交响乐团等客席指挥。

  钢琴演奏方面,他定期在俄罗斯及欧洲、美国重要的音乐都市举办独奏音乐会。曾与海汀克、夏伊、桑
德林、肯特长野、葛济耶夫、贾维、阿巴多,以及柏林爱乐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马捷尔与巴伐利亚广播
交响乐团、提勒曼及以色列爱乐乐团、欧洲室内乐团等知名乐团有过广泛的合作。他的钢琴曲录音唱片已有
100余张,曲目非常广泛。其中为钢琴所改编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睡美人》钢琴组曲, 柴可夫斯基
第二钢琴协奏曲、《四季》,1998年入选飞利浦首批“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斯卡拉第键盘奏鸣曲
集》获1996年留声机唱片大奖。

  作曲方面,普雷特涅夫的作品有《古典》交响曲、为交响乐团所写的三景、为小提琴与管弦乐团所创作
的《哈萨克主题幻想曲》,为钢琴与管弦乐团所写的《随想曲》等。此外还改编过贝多芬的作品。        

  普雷特涅夫曾于1995、1996年两度获得叶利钦总统授予的俄罗斯联邦第一国家奖。



01.“The Tempest”op.18                   
                    02. Lento lugubre-Moderato con moto-Andante(“Manfred”op.58)
03. Vivace con spirito(“Manfred”op.58) 
04. Andante con moto(“Manfred”op.58)   
05. Allegro con fuoco(“Manfred”op.58)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 试听曲目:05. Allegro con fuoco(片段)▒▒▒▒▒▒▒▒▒▒▒▒▒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回复

一叶孤舟:
版主辛苦了
我在鎖定失連帖 蠻多的 有點累 坐沙發一會
 

回复

Cool
Many thanks for sharing   
 

回复

强贴,好片~~这俺打包回家勒,算你的节日礼物吧
 

回复

 

回复



引用:
最初由 Lawn 发表

强贴,好片~~这俺打包回家勒,算你的节日礼物吧


就算薄礼送给Lawn版版了 祝节日快乐
 

唱片公司介绍



德意志(DG)唱片公司
========================================================================================================================
    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全称为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德国留声机公司), 是宝丽金集团的旗舰公司,1898年成立,总部位于汉堡,旗下拥有Archiv(阿奇夫)等众多子公司,员工上万人。

    如果您是一位古典音乐爱好者,那嬷DG的名字对您来说一定是如雷贯耳。DG唱片公司的前身为1898年由德国人E贝纳林在其家乡汉堡成立的德国留声机公司。当时她属于英国留声机公司(EMI,同为贝纳林所创)的分公司,其股份大部分在英国人手里,主要是将从英国运来的母盘加工压制成唱片。后由于一战的爆发英,德成为交战国,德国政府将英资DG公司接收,从此她便走上了独立经营之路。1941年,西门子公司取得DG公司经营权,并改名为Polydor International,1962年西门子与飞利浦两家公司将其下属的DG与Philips合并成为DGG/PPI集团。1972年,DG与Philips两家唱片公司正式合资组成了日后享誉全球的唱片帝国——宝丽金(Polygram)集团。

    DG公司虽有着一个多世纪的辉煌历史,但我们所熟悉的黄色郁金香商标却只用了50年而已,因为DG是“唱片之父”贝纳林先生一手创立,因此1909年以前DG用的是“一个小天使坐在圆盘里”的图案做商标,也曾与英美两家兄弟公司EMI和RCA共同用过“白色的Nipper小狗侧耳倾听留声机”的商标,直到二战结束之后,DG才完全切断了这些关系,于1949年启用了新的郁金香花冠商标。在二三十年代,DG还设立了一个在国外发行唱片的宝丽多(Polydor)商标。现在这个大家所熟悉的长方形黄标是由著名的商标设计大师汉斯·多米茨拉夫在1949年设计的。今天这个黄色的郁金香花冠几乎已经代表了DG的精神,也成了这个百年老牌的骄傲。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古典唱片品牌,DG可以说完全见证了百年来所有乐坛的重要人物,是一致公认的古典演奏巨匠的温床。

    早在1913年,DG便完成了历史上第一套交响曲的录音,这是由指挥家尼基许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在只有慢速唱片的八十多年前,这套以四张八面SP发行的唱片堪称划时代的创举。此后,被誉为和莫扎特具有同等天才的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于1917年也在DG录下了他生平的第一张唱片。1920年,年近25岁的钢琴新锐肯普夫出现在DG的唱片目录上;1926年,尼基许的继承人富特温格勒在DG完成了他的第一张录音。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造成德国经济急速萎缩,DG无力承受危机,于1937年宣布破产,开始由德意志银行和著名的电气厂商德律凤根接管业务。由于两大财团的支持,DG德以继续营运。1938年崭露头角的卡拉扬在DG录下了自己的首张唱片 莫扎特《魔笛》序曲。希特勒掌权后,德国推行国家社会主义,大企业皆收归国有,于是,DG变成了纳粹第三帝国御用的唱片部门。1944年的一场空袭中,位于柏林的DG总部被盟军移为平地。

    在充满罪恶的纳粹统治下,DG的唱片文化流于形式,必须高唱雅利安人的“伟大传统”。指挥家福特温格勒在这种形势下沦为纳粹傀儡。战后,DG在盟军的协助下迅速恢复元气,总部虽被炸毁,但工厂逃过一劫。富特温格勒被判无罪后,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为DG留下许多重要录音。此外,匈牙利籍指挥家弗里柴伊开始与DG合作。年轻的歌唱家费雪·迪斯考在DG初露锋芒;而作为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指挥家,伯姆也于1953年加盟DG,成为其下专署艺术家,此后三十年间,他佳作迭出,被认为是诠释莫扎特的权威。

    1958年,DG开始采用新开发的立体声录音技术。次年,卡拉扬从EMI回归,录下他在DG的第一张立体声唱片《英雄生涯》。自此,卡拉扬与DG维持了三十年的合作关系,完成了三百次以上的录音,并销售了超过一亿张以上的唱片,是DG的头号干将。1961年,DG力推女钢琴家阿格里奇,结果一炮走红,名震全球,她除了极少数唱片分散于EMI和Philips外,所有录音几乎都集中在DG。70年代初,意大利人阿巴多开始为DG青睐,被认为是极有潜力的指挥家,果然,他不负众望,在卡拉扬去世后立即填补了DG和柏林爱乐阵容上的空缺。此外,同样来自意大利的钢琴鬼才米开兰杰里在DG留下过五张矿世录音,而年轻的钢琴家波里尼也在DG开始了他的唱片生涯。波恩斯坦的加盟在70年代末给DG注入了高昂的士气,其马勒交响曲几乎成为本世纪唱片艺术的极典。

    此后,不计其数的大师巨匠齐聚DG旗下。可以说DG公司能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绩与其采取“明星主义”的制作方针是息息相关的。该公司的演绎阵容之强大几乎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旗下乐团是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等代表世界最高水准的一流乐团;指挥包括了本世纪几乎全部的指挥大师,如:伯姆,卡拉扬,伯恩斯坦,阿巴多,克莱伯,朱里尼,库贝利克,富特温格勒,穆拉文斯基,莱文,弗里乔伊,巴伦伯伊姆等;小提琴家穆特,阿卡多,杜梅,米尔斯坦,祖克曼,帕尔曼,克莱莫尔等;钢琴家阿格里奇,霍洛维茨,皮尔斯,乌格尔斯基,肯普夫,波利尼,吉列尔斯,齐莫尔曼,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青年大提琴家王建,2001年新组建的中国爱乐乐团也在该公司麾下。在乐坛大师逐渐凋零的今天,DG扶植起的新秀已挑起了大梁,夏汉姆,普列特涅夫等新辈都极俱资质,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十年的大师级人物。有了如此强大的阵容,也使DG信心百倍的制作了让人叹服的规模宏大的全集唱片。比如:1979年纪念贝多芬的全集12卷共79张唱片的“贝多芬大全集”和1973年放行的全套10卷共93张唱片的“交响曲大全集”等。

    众所周知,一个录音的成败优劣,除音乐家之外,事前的企划同样重要。在此方面,DG的历任制作人都可谓才智杰出,其中杰得斯可算是DG幕后的一代俊彦。杰得斯是历史上一位身兼指挥家与制作人的成功范例。今天让我们赞叹不绝的许多DG名盘大部分出自他手。这位精于歌剧的指挥家早年在欧洲小有名气,1956年受邀加盟DG后专门负责唱片录音的策划和艺术监督。由于专业出身,他运筹帷幄,极易与音乐家沟通细节,达成共识。从1960年开始他以自己的专业眼光制作了不计其数的录音,为DG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音乐宝藏。在杰得斯退休后,赫许博士成为DG重要的幕后功臣。70年代,卡拉扬开始成为乐坛主宰,其多半录音便是由赫许博士规划制作,而另一位制作人韦伯亦与之有着同等地位。

    作为当年DG的首席录音工程师,赫曼这个名字不可不提。从60年代开始,赫曼掌握了DG的所有重要录音,直到卡拉扬的最后录音都是由他操刀。三十年来,赫曼一手创造了DG唱片独特的音色高贵昏黄,淡雅朴素。虽说其录音哲学未见得能讨好所有顾客,但他塑造的不俗音色与DG高雅的黄色郁金香商标正好相得益彰,给人以见黄标如闻其声之感。近年母带转录技术进步,很多人这才发现,赫曼的许多录音竟在CD上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靓声。可以说赫曼见证了DG最鼎盛的三十年,同时也为无数伟大录音留下了不朽的烙印。他的名字是DG高贵音色的保证。

    虽然身为唱片工业的先驱,DG在50年代面对当时新出现的立体声录音,却显得有些反映迟钝。由于刚从二战悲惨的泥沼里爬出来,DG当局者的作为相当保守,相比其他英美同行,DG的立体声录音起步较晚,技术一直未能迎头赶上。到了数码录音时代,DG也并未抢得先机,据说若非卡拉扬强势要求,DG恐怕又要落于人后。虽说赫曼营造的美声已经赢得现代发烧友的承认,但一些资深的唱片迷心知肚明,在所谓“录音黄金年代”中,DG的录音号召力明显不敌Decca,RCA,Mercury和EMI。姑且抛开录音科技的成就不谈,光就唱片的音响效果而言,以赫曼为首的DG录音部门对声音的看法也与当时英美其他唱片公司有着很大差异,这大概也是美国TAS棒单上很少见到DG唱片的原因之一。事实上,由于坚持自己独特的音色取向,据说DG曾一度遭到竞争对手的强烈挑战,仅因为旗下大师如云,才力保地位不摇。

    这种情况一直到90年代初才有了变化。DG在汉诺威的总部于1990年发表了一种全新的录音方式 4D,一下子扭转了DG在录音科技上落于人后的局面。这项由DG录音中心主任Klaus Hiemann和工程师Stefan Shibata共同开发的技术于1993年正式应用于录音工程,其重要部分,就是DG与日本雅马哈共同开发的一部超级D/A与A/D转换器。这种转换器拥有高比特的解析效果,运作方式为21bit,后来更改金为24bit,大幅提升了录音的精确度。概括起来,4D技术包含了四个重要部分:第一是可遥控的前级放大器和麦克风,让录音师调整时不惊动舞台上的音乐家;第二是24bit A/D转换器,增益达18dB以上;第三是Stage Box和数码网络系统,让录音师可以从远端监控录音,而信号传输为全数码式,消除了原先模拟传输产生的各种杂讯;第四是数码均衡器的使用,将麦克风拾取的讯号作最有效的操控。这四部分构成了4D技术,今天DG以4D方式制作的录音已在几百种以上,成果早已倍受世界乐迷肯定。在4D技术成功开发之后,DG有又发展出一种名为“原像比特处理”(Original-lmage Bit-Processing)的科技,用于翻制旧有的录音母带。这种技术首先被应用于纪念卡拉扬逝世的《黄金卡拉扬》系列。由于OIBP与4D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剔除老录音噪声大,声像朦胧的倾向,亦可令DG在数码录音早期生冷的唱片音色变得高贵圆润,给许多珍贵录音宝藏以崭新的面貌。最近,DG发行的贝多芬全集,2CD系列以及“大荷花”CD版都采用OIBP技术再制,据说声音表现极为优异。因此,今日的DG唱片,在艺术和科技上皆达巅峰,是古典乐迷所共求的珍品。

    九十年代,面对全球唱片业的大萧条,DG不断挖掘市场潜力,巩固着古典音乐领域无可争议的权威和主导地位。一方面,DG充分发挥自己早年所留下的珍贵录音资料,运用先进技术使许多经典录音重见天日。比如“黄金卡拉扬系列”,“二十世纪大师原音系列”,大花版系列等都很受欢迎,众多的“超薄小双张”更是令乐迷欣喜不已。另一方面,DG更加注意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市场的拓展,适应新世纪的要求。比如最近DG公司与IT产业界合作开发了可应用于电脑Windows界面下的CD-Pluesare多功能唱片,把CD扩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兼容领域,同时DG公司还于1998年出版发行了全球首张歌剧DVD“图兰多”(片号: DG 073227-2)。1998年,DG公司举行了盛大的百年庆典,出版了60张精选CD唱片,并推出了极为超值得“音乐黄页系列”。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与市场冷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DG公司在宝丽金·环球唱片集团的支持下新片迭出。其跨世纪的现代音乐家作品的“20/21”出版计划,“锲里比达凯录音重整计划(60 CD)”以及全套25张的“卡拉扬纪念专辑”都是令人叫绝的大手笔。其近年来的“画廊系列”,“全景系列”都是令乐迷喜不自禁的举动。人们相信,DG这个唱片品牌将在下个世纪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回复



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


    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俄罗斯现今水平最高的交响乐团、名列世界十大交响乐团之一。

  十年来,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的音乐会与录音获得不少乐评人的热烈支持,无论国际上或是在俄罗斯的演出均屡获票券全场售罄的佳绩。

  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于1990年由俄罗斯著名钢琴家普雷特涅夫创办,团员都是前苏联一流交响乐团中的高手,大多可独当一面担任独奏。在莫斯科举办创团第一场音乐会后,Virgin唱片公司立刻表明愿意替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录制第一张专辑的意愿。


  名人:指挥、艺术总监米哈伊尔-普雷特涅夫


  米哈伊尔-普雷特涅夫是一位不能单纯分类的艺术家,他身为钢琴家、指挥家与作曲家的天赋及技巧不断令人感到惊讶而且令人入迷。1978年,21岁的普雷特涅夫赢得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大赛金牌,当时他已经是苏联音乐会舞台的常客。

  在普雷特涅夫声名以及他对未来俄罗斯表演事业形态的眼光吸引下,许多俄罗斯一流的音乐家加入,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于是诞生。从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创办开始,普雷特涅夫一直担任乐团音乐总监与首席指挥,并把乐团带入世界一流乐团的领域。


  名家:首席小提琴———阿列克谢-布鲁尼


  布鲁尼于1984年在莫斯科音乐院获得学位,曾经在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与巴黎提博国际小提琴大赛中获奖。他能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多达35首,曾经以独奏家身份在世界各地与著名乐团合作或举办独奏会。

  布鲁尼是俄罗斯政府所颁授的“俄罗斯荣誉艺术家”,并且授权他使用1632年制造的阿玛提名琴。除了音乐,布鲁尼也是位诗人,最近刚出版个人第一本诗集。


 

回复

謝謝分享Tchaikovsky-Manfred Symphony & The Tempest.
 

回复

 
1  /  15  页   12345678»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