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奥地利人喜欢拿莫扎特开玩笑,不过这个国家目前正专注严肃的策划2006年,这位奥地利人最喜爱的孩子的两百五十岁生日。
维也纳的音乐节策展人Peter Marboe告诉法新社,在那一年,这个城市预备举办大量的文化与音乐活动,这其中还包括一些由莫扎特的生活与当时年代获得灵感而写就的歌剧作品。
尽管正戏一年后才要上演,莫扎特却已经在当地造成不小的影响力,音乐厅与戏剧院的节目单上,莫扎特的名字比以往更为常见。
这其中有一个令人捧腹的作品,作品名称「莫扎特的视野」。在这个作品里,我们的阿玛迪斯再一次被描绘成一个天才过动儿,但真正让人意外的是,作者毫不客气的把他的家人描绘得愚不可及。他的姊姊Nannerl是个变性人,他的父亲Leopold是令人怨恨的小资产阶级,他的结发妻Constance则是个泼辣的大花痴。这位笔名Franzobel的诗人兼剧作家,这样「丑化」这一家子,目的是藉由这种类奥芬巴哈式的手段,来嘲讽现在的维也纳社会。
这个作品将在国民剧院上演,与Peter Shaffer那部著名的「阿玛迪斯」交替演出。Shaffer的作品于1985年搬上大屏幕,由Milos Forman出饰主人翁,一口气赢得了八座奥斯卡小金人,而成为不朽的经典。
这两部完全不同的作品,都断言小莫之死是因为毒药穿肠,尽管现在的历史学者都驳斥这种说法。如果真有这个凶手,Shaffer相信是小莫最大的敌人萨里耶,Franzobel则认为是他的情敌Franz Hofdemel所为。
莫扎特于1756年01月27日出生于风景秀丽的萨尔斯堡,但在1791年12月05日死于维也纳,得年35岁。
音乐之都的旅游局已经将莫扎特周年庆排入2006年最主要吸引观光客的活动,这个点子刚好可以与同样在当年举行的欧洲杯足球赛连成一气。(注:可能2006年的欧洲杯将在维也纳举行)
维也纳希望在十年内,观光客人数可以从现在的每年770万人成长到一千万人。大部分来到这个城市的,都是德国人。这些德国观光客来此,最主要是为了这里蓬勃的文化活力。虽然当Marboe想到有可能将莫扎特过度商业化时,他就很害怕,但他还是这样说:「我们思考扩展旅游诱因的点子绝对是正确的。」
Marboe在该国政坛备受各方礼遇。这一次,他将领导一个由六位知名人士组成的委员会来策划2006年的活动,这六个人还包括了搞怪前卫导演Peter Sellars。
「说实在的,莫扎特真的是多听几遍也不厌倦,他是上帝的恩赐。」Marboe这么说,不过他表示,到时候他会尽量避免像过去庆祝舒伯特与小约翰.史特劳斯的年度活动那样,太多的活动,把大家都撑得太饱,反而有反效果。
他们目前所规划的,包括有音乐会、戏剧表演、展览与研讨会,分别探讨莫扎特的生平、天赋与他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
前年春天,Sellars获得一千万欧元的预算,要推出「迪托王的仁慈」新制作。他要在这新制作中,倡议世界大同,同时也要与各个政要会面。250周年庆的相关活动,也会在欧洲其它城市举行,包括莫扎特度过大半岁月的萨尔斯堡。
这一系列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萨尔斯堡的策展人要在当地举办延续一整年的「莫扎特万岁」(Viva Mozart)的庆祝活动。在这里,有一个新的莫扎特博物馆会在2006年一月26日开幕,为此,他们已经委托当地的作曲家为这个纪念仪式创作新曲。
莫扎特可说是奥地利文化的最重要象征,同时也是这个阿尔卑斯国家的注册商标。有名的莫扎特巧克力仍然发烧热卖,他的假发肖像也刻在奥地利的一欧元硬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