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24][原创]128kb mp3 听遍中国系列之6青海音乐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爱乐之城 · 聆听一辑民乐国粹民乐国粹-Mp3区(VIP) [2005-01-24][原创]128kb mp3 听遍中国系列之6青海音乐

版块说明:
◎ 本版块为社区本地下载收费版块,需付费成为音乐精灵,回复后才能看见下载链接。音乐精灵详情请查看 论坛置顶帖>>
◎ 『激动社区』品牌唱片公司及专辑下载索引汇总(附本地下载必备软件):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1553975.htm
【本地MP3区下载必备】txt、rar及mp3文件的批量下载自动重命名解压缩教程(简易版):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2556282.htm
   
2  /  11  页   12345678» 跳转 查看:15879

[2005-01-24][原创]128kb mp3 听遍中国系列之6青海音乐

回复


青海花儿



花儿是流行于青、甘、宁、新四省区汉、藏、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口头的一种民歌。多数人认为花儿自明代开始流传。青海花儿又称“少年”,一般只在山野歌唱而回避长辈及家人。演唱时称为“漫少年”。它的声调既高亢嘹亮,又委婉动听;内容既有繁复的叙事,又有即兴的抒情;形式既有四句为主的,也有同时辅之以两小短句而成为前后对称的六句式;既可独唱,又可合唱。青海花儿的“今儿”(曲调)有“白牡丹今”、“尕马儿令”、“东峡令”等70—80种。其比兴优雅动听,赋词明快清新,艺术性很高。     
青海互助花儿会


花儿是各族人民群众的心声。有时爱情的追求,对情人的思恋,对黑暗的诅咒,对幸福的渴望。有一首花儿云:“花儿本是心里话,不唱时由不得个家(自己);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每年春暖花开之际,正是河湟地区举办各种花儿会,劳动人民心化怒放之时。

    ☆ 各地花儿会

青海素有“花儿家乡”的美称。盛况空前的花儿会,自农历四月后相继开始。届时,河湟地区山花烂漫,峰青水秀,身着各民族盛装的人们熙熙攘攘,欲献绝技的歌于摩肩接踵,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漫山遍野成了花儿的海洋,的确令人神往。

    西宁凤凰山花儿会 多于农历四月八举行。届时艳阳高照,满目青山,歌手们携情侣,带酒食,三五成群,边饮美酒边赛歌,歌声传遍四野,气氛热烈至极。

    民和县峡门花儿会 历史悠久。每年五月端阳节在满山遍布眼眼清泉的乱泉滩举行。人们头戴杨柳帽,手提节日饭,痛饮清泉水,放声唱花儿,别是一番情趣。

    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 每年农历六月十四至十六日举办,十五日是高峰。歌手们一边领略瞿昙寺胜景,一边引吭高歌,心情格外激动,歌声格外动听。

    五峰山花儿会 于农历六月六日在素有“风景胜地”之称的五峰山澄花泉边举行。

    大通县六月六的老爷山花儿会 则又以演唱源于藏族的“长寿令儿”的花儿见长,这里峰回路转。林木葱笼,悠悠白云上飘荡着声声花儿,一片诗情画意。

    此外,丹麻花儿会在农历六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

    十分有趣的是,各地的花儿会,不仅风情各异,而且都和特别美丽而动听的传说,独特的习俗连结在一起。欲知花儿事,想观花儿情,还是亲临其境上采撷吧,
 

回复

在祖国的西北高原上,盛开者一朵渊源流长、璀璨芬芳的民族民间艺术奇葩——临夏花儿,有些地方的群众也称“少年”。属于高腔山歌,深受人们的喜爱。
   临夏花儿包括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河州花儿又称“少年”,近些年也称“西北花儿”,在青海有人称“河湟花儿”。莲花山花儿又称洮岷花儿。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均发源于临夏。


花儿的渊源与流布:  
   在祖国的西北高原上,盛开者一朵渊源流长、璀璨芬芳的民族民间艺术奇葩——临夏花儿,有些地方的群众也称“少年”。属于高腔山歌,深受人们的喜爱。
   临夏花儿包括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河州花儿又称“少年”,近些年也称“西北花儿”,在青海有人称“河湟花儿”。莲花山花儿又称洮岷花儿。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均发源于临夏。
   临夏花儿唱词优美,曲调动听,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广大地区,甘肃接近陕西四川的一些地方也有波及;传唱在汉、回、东乡、撒拉、土、保安和部分藏、裕固等众多的民族群众中。流行地区之广,传唱民族之多,唱词之浩瀚,音调之丰富,可位列全国民间音乐艺术之首。被人们赞誉为“西北花儿”、“西北之魂”,开放在祖国的百花园中,与内蒙古的《牧歌》《爬山调》、苗族的《飞歌》、藏族的《拉依》等争奇斗妍;与陕西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安徽的《挣颈红》等竞秀媲美,资质瑰丽,形式奇特。

一、花儿的有关传说
    花儿的产生地——古河州,地处黄河上游,因古人认为黄河发源于此而得名。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来看,属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与中原的“仰韶文化”同步发展。从青海大通县出土的原始乐舞图象盆、甘肃东乡县发现的有把柄的陶铃和临夏州博物馆收集的陶鼓等文物,可感觉到远古人们浓烈地音乐舞蹈气息。积石山县三坪出土的一件彩陶瓮,被称为“彩陶王”,列为国宝。陶瓮上飞转的波浪花纹,展现着黄河的风貌和文化的灿烂辉煌。稍后的“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广泛分布在洮河、广通河、大夏河诸流域,说明此时在这里劳动生活的是羌、氐民族的先民。据《尚书?禹贡》记载,古代大禹治水的 路线是“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滔滔黄河从草原进入黄土高原,河州积石峡,正是大禹凿山导河之地。秦、汉之前,这里“当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

    花儿产生的有些传说,也上溯到这一时期。认识花儿首先得从这里开始,因为传说是客观存在的,寄托着劳动人民对花儿产生的认识和看法。如“孔圣人”由花儿的传说,从历史的角度和演唱的民族来说,其可信程度是很小的,但具有的参考价值还是不能忽视的。为了便于比较,下面将几个有代表性的传说作一介绍。

1、孔圣人留花儿

    这是笔者到临夏县的桥寺乡采访时,六十多岁的刘延芳讲述的。她说:“花儿的根子深得很。孔圣人留传下来,人们对唱的时候常唱这个曲;(3)‘大红(嘛)桌子的柳牙(了)子,/油漆是谁油(呀)下的?/你是个少年的唱(呀)把式,/少年是谁留(呀)下的?’知底的人就接上了;(4)‘大山(嘛)跟里的爬腰子树,/遍山(嘛)遍洼的紫草;/留下(嘛)少年的孔(呀)圣人。/盘古王出世的再早。”“再早”即更早一些。
2、苏武留少年

    临夏县的北塬及永靖县一带,群众中流传着有关苏武的花儿对唱;(5)“泾阳的草帽(嘛)十八(呀)转,/飘带们离不下翠蓝;/昭君的娘娘们去和(耶)番,/什么人留下的少年?” (6)“三尺的白布们染(呀)毛蓝,/下缸者染了个二蓝;/苏武爷挡羊者十八的年,/心急者留下的少年。

3、道士传“话儿”

    这是本世纪二十年代袁复礼先生最早向世人介绍花儿时,引用的一个传说:“‘话儿’的历史虽说不可靠,然而说来也很有趣。相传古时河州有一个牧童,在山上牧羊的时候,从一个道士学得了“‘话儿’下山后唱给人听,有个女孩子喜欢这些歌,就嫁给了他。从此‘话儿’的传播,愈久愈远了。”“话儿”即花儿。

4、孙悟空唱下的花儿

    对孙悟空唱花儿,人们是较熟悉的,因为[7]“大红的桌子(嘛)红油(了)漆,/桌子是谁油(呀)下的?/你知道少年的根古(了)事,/少年是谁留(呀)下的?”[8]“西天(嘛)取经的是(呀)唐僧,/白龙马驮经(呀)者哩;/留下(嘛)少年的孙(呀)悟空,/受苦人宽心(呀)者哩”等花儿是广为流传的。1986年调查临夏市的盲艺人周旺盛(当时60岁)时,他说出了孙悟空唱花儿的原由:“孙悟空被如来佛镇压到五行山下后,心中急躁,天天唱花儿。进山打柴的人学会了花儿,就一直流传下来了”。周旺盛还回忆了一首他小时候唱过的花儿:[9]“孙悟空压的者五(呀)行山,/唱下的花儿们连间;/打柴的阿哥们听下了漫,/人老(吧)五辈的流传。”“连间”即顺口、紧凑。

5、仙女传花儿

    相传和政县的松鸣岩花儿会,是天仙女下凡唱花儿时,被猎人学唱传播后形成“唱山”的(见后“松鸣岩花儿会传说”)。
    传说的时问跨度是相当开阔的,说法的不同和内容的多样,说明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关心。第一个传说把花儿与孔子联系上了。孔子留花儿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孔子编订《诗经》及对中国文化的杰出贡献,使他成了人们心中的“圣人”。老百姓们把花儿说成是“孔圣人留下的”,既强调着花儿的源远流长,也表明了对花儿的敬仰挚爱。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孔子的学说和《诗经》,对花儿有一定的影响是可以肯定的。
第2和4,可说是同类型的。一个是忠贞不屈的苏武在茫茫荒野留下了少年,一个是神话中的孙悟空在背负大山时唱下了花儿。两者同处旷野,同处逆境,同唱歌解愁,这不正是花儿产生地、演唱氛围、演唱目的的准确显示吗?苏武和孙悟空,不过是千百年来创造、演唱花儿的各族歌手的化身而已。
    道士,是群众对从事道教职业的人的称谓。道士多居住在名山古刹,封建社会中是受人尊敬的。宣扬“道义”和唱花儿是大相径庭的。但所处环境的偏僻和道教生活的枯燥,使“道士传花儿”的可能性是有的。花儿中大量地具有道教、佛教色彩的唱词,可能与这一传说有些联系(详见《试析花儿与宗教》一文)。
    仙女传歌,赋于花儿某种神密性,旨在说明花儿的圣洁、美好。如果说前面的传说均以男性为创造者的话,这个传说则塑造了女性传歌的形象,是值得重视的。
    发掘传说中的合理成份,注意传说的民族属性,是我们认识花儿源流的侧面之一。上面列举的传说,是以汉族口吻讲唱的,说明汉族与花儿的产生是有一定关系的。从目前发表的文章和调查的资料来看,演唱花儿的其他民族中,还没有发现类似的传说,是需要深入调查的。

    二、花儿的雏形期
    (秦——南北朝)
    反映农、牧业生活,是花儿最显著的特征,探讨与农、牧业相关的诸多内容,将使我们窥见花儿产生的端倪。

    (一)羌汉杂居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河州属陇西郡,秦长城筑在洮河东侧,烽燧已达黄河岸边。西汉建元年间(公元前140年)后,汉武帝征匈奴、逐诸分羌人归降”,部分“去湟中、依西海、盐池(青海湖)左右”。鉴于“河西地空,稍徙人以实之”。中原汉人开始大规模的来这里垦种,并使几万“步兵与吏士私从者”“分屯要害处”出现了归降羌人和西迁汉人及屯田兵士的杂居共处。这里遂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建元二年(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和元朔二年(前126年)返回长安,都是经河州渡黄河的。西汉王朝还相继设立了袍罕县(在今临夏县、市交界处),大夏县(在今广河县阿力麻土附近),白石县(在今临夏县马集一带),河关县(在今积石山县大河家)和允吾县(一说在今青海省民和县的古鄯,一说在今永靖县的上下二古城,待考)。汉宣帝时赵充国“抚羌屯田”及开渠引水,灌溉农田,使农业得到很大的发展。由于西汉等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致使羌人多次举行起义,尤以黄巾起义时,“北地先零羌遂和湟中义从胡联合袍罕、霉关的汉族等人民一道起而响应”,为瓦解东汉王朝作出了可贵的贡献。羌汉人民也在共同的生活和联合的斗争中相互影响,羌人“所居无常、依随水草”的游牧生活有了改变,出现了“羌人获麦”的现象。
    清代末年,人们从甘肃长城脚下发掘出的汉简中,发现了一封羌女捎给中原士兵的情书,这位士兵曾在洮河流域戍守。信的大意是:“自从分别之后,你已西去,再没有机会见面,想到从前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心里非常难过,让我们把那些欢乐的日子永远记在心里。现托你的同乡仓促间捎封信,希望收到你的回音”。可见当时中原与河州一带通过戍边产生的密切联系。近年来在广河县阿力麻土乡贾家村(汉大夏县城附近)的汉墓出土的陶罐,上有朱书的汉字残文两段和“汉灵帝光和三年(180年)”的明确记年,同时出土的还有五铢钱等⑧,这对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汉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实物证据。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矛盾激化,割据政权频繁的兼并战争,使社会生活极其动乱。鲜卑族乞伏氏曾联合汉族的统治阶级,于西秦更始三年(41 1年)“率步骑三万,征西羌彭利发于袍子,四年,师次于奴葵谷,利发弃其部众南奔,乾归遣将公府追及于清水,斩之,乾归枹罕,收羌户一万三千”⑨。为强化统治,西秦将苑川(今甘肃榆中)都城迁枹罕。”为消弱羌人势力,又从羌人居住区“徙羌豪三千户于枹罕”⑩魏太武帝时,在河州一带设立“镇”,如太和四年(230年),“洮阳(今甘肃临潭县西南)羌叛,枹罕镇将讨之”⑾羌人的反抗斗争遭到镇压,使羌汉的接触面进一步扩大。
    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十六国时被西秦统治者大力提倡和宣扬。羌人称为“唐述”(鬼窟之意)的临夏州永靖县的炳灵寺石窟,是当时西秦境内的佛教胜地,曾聘请东晋名僧翻译了许多佛经,西域禅学大师也来“领立徒众,训以禅道,西秦奉为国师”⑿。现存西秦时期石窟佛龛、汉文题字及鲜卑供养人着汉装的壁画等,记 载着鲜卑、羌、汉等族群众接受佛教的往事,也说明汉文化在这里所处的统治地位。后魏永熙间(532~534年),秦、河二州刺史念贤(枹罕人)“儿时有善相者过塾,诸生皆诣之,贤笑曰:生死富贵命也,何用相乎?’”⒀的趣事,可看出这里的儒学已培养出人才。

    (二)唱词比较

    花儿唱词优美生动,别具风韵。考察各类民歌,唯与《诗经》中的民歌部分接近。李文实先生是最先研究《诗经》与花儿的关系的,他说两者“不仅在内容上存在有一定的联系,而且在形式上更显明地有继承演变的迹象”⒁,其观点是很正确的。表现爱情的内容,在《诗经》的民歌部分占有一半的份量(八十五篇),比重是相当大的。花儿则是以歌咏爱情为主的,其中描写的女性美、相思情、失恋苦等,是基本相同的。
    《诗经》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在花儿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如赋式手法的《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寓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我姑酌彼金(爨),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痔)矣,/我仆(痈)矣,/云何吁矣”等,与花儿的赋式构思是相同的(详见《花儿的艺术表现》92页)。同一手法的\《豳风?七月》与“时序式花儿”《五更情》、《十二月相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详见《花儿的唱词格律》158页)。比式手法的《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天天,/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等,与花儿的比式构思(详见88页)雷同。还如《豳风--狼跋》与花儿[172] (见90页)、《魏风--硕鼠》与花儿[80](见63页)是相类似的。兴式手法的《周南--关雎》、《陈风--月出》、《秦风?蒹葭》等,与花儿的兴式构思(详见84页)是相仿的。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莱,/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歌者是以水鸟的呜叫起兴表情的,类似的唱词在花儿中是相当多见的。
    花儿押韵形式中的通韵(主要是虚字押和实虚字通押)、交韵、随韵,是花儿有别于其他民歌的押韵方式,但在《诗经》的民歌当中不乏其类。如虚字通押的《郑风?缁衣》:“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于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缁衣之蔗兮/敝予又改柞兮。/适于之馆兮,/还予授予之粲兮”等,与花儿的虚字押韵完全一样(详见《花儿的唱词格律》173页)。实虚字通押的《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怜兮。/舒忧受兮。/劳心怪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等,与花儿的“尾部双字押中的实虚押”类似(见174页)。交叉用韵的《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以单、双句的分别押韵加强了活力。多样的实、虚词交韵,更具有对比的效果。如《郑风?萚兮》: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等与花儿中的“交韵式”唱词,可说是同出一辙的。随韵形式多以实、虚词的变换为主。如《齐风?鸡鸣》中的第二章:“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齐风?东方未明》的首章:“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等,“随韵式”的花儿是非常接近的。
    《诗经》民歌部分对花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劳苦、饮食、大路、甘心、泉源、婚姻、窈窕、隐忧”等词语,至今还在花儿中应用。还有重言、迭词、迭句等手法,也是花儿的常用之招(见107页)。”同属黄河文化。花儿深受《诗经》民歌部分的影响是毋庸讳言的。从中原迁徙、军屯到河州一带的汉人,传唱自己家乡的民歌是很正常的事。优秀的民歌是传唱不息的,《诗经》中的民歌当然是有所流传的。中原文化的发展和文人们的改造,《诗经》从四言体走向了五言、七言体的道路。河州地区边陲的地位和战争的频繁,则较多的保留了《诗经》的民歌特色,并在羌、汉文化的交融中孕育出新的民歌。

    (三)曲调对照

    羌汉人民共同的生活和信仰等,加速了民族之间的同化,也导致了文化方面的融合。羌人的能歌善舞与汉族的先进文化互相影响,互相吸收。甘肃的郝毅、杨鸣键分别在现存的四川羌族、甘川边界的白马藏族(古氐族后裔)民歌中发现了许多与花儿曲调相同的因素可作证明⒂。分析诸多的花儿曲令,演唱频率最高、流传地区最广的《河州三令》(传统称谓是“阿哥的肉”,也是花儿的古老名称)具有“花儿曲令之源”的特性(详见《花儿曲令之源——(河州三令)初探》375页),考虑到花儿曲调哀怨、悲壮的情绪,我们将《河州三令》和传承性极强的临夏汉族哭腔与至今仍居住在四川的羌族的《酒歌沪(可能是古代牧歌的变体)作一比较,其内在的联系相当明显。
    羌歌是五声徵调式,哭腔、花儿是四声近微调式(《河州三令》有五声徵调式),三者的音阶、调式基本一样。羌歌和花儿曲首的悠长音调,同是(5612)音列的依次上行;后面三首曲调的旋律线、骨干音和旋法相当接近,其中乐句之间的(16)三度下行停顿和(62、26)之间的四度上、下行跳进等,构成了共同的特性音程;曲尾三者以(1<2>65)的下行音调收束,并以(5)音的同度下滑音落尾,前呼后应,联系紧密。可以看出,花儿的旋律较多地保留了羌歌高亢、粗犷的基调,也吸收了汉族哭腔中三拍子为主 的节奏特点和缠绵、悲伤的感情色彩,其旋律的进行正是羌汉民歌的有机结合。把哭腔作为相比较的曲调,是因为当时迁徙到河州来的汉人身上充满流离失所、战乱跋涉的艰难痛苦,一声声“阿哥的肉”的咏唱,强烈地表达着对爱情的渴望,也喷涌着歌者相思的泪水,哭腔的经常出现,当然使相互吸收的民歌受到影响了。传统花儿中大量表现性爱和“泪水”的唱词(见[46]、 [47],[49]等,正是这一历史现象的积淀物。从哭腔语言的三音节结构中,我们也可感觉到花儿唱词的胚芽形式。
    羌汉文化交流活动的不断延续,羌人曲调的嘹亮优美使得汉人填词仿唱,汉人语言的丰富流畅也使羌人习而入歌,特别是大量融合于汉族的羌人虽接受了汉人语言等汉族文化,但由于民族的特性所决定,却顽固地保留了自己的民族音调;部分融合于羌人的汉人学唱着羌人的歌,但其唱词较多地使用着汉人语言。按优胜劣汰的艺术发展规律,逐渐地产生了羌人曲调占优势、汉语唱词为主导的互融性民歌——花儿的雏形。当时留居河州一带的羌人部落繁杂,还有鲜卑、匈奴等迁居逗留的民族及其民族间的频繁变化等,使花儿在雏形期就具有多彩的音调特色。

    (四)遗留民俗

    羌汉人民文化的融合,还使一些民俗事象流传至今。羌人发明的羌笛,一直流传下采了(见后《“咪眯”——“故本四孔”的羌笛》428页)。
现住在四川的羌族,在男女娶嫁时,都要邀请一批客人在家里通宵达旦地唱“唐庆歌”,并伴以歌舞,以表示对婚礼的庆贺。这一婚礼习俗也存在于临夏的一些边远山区。和政县买家集乡牙塘村的汉族群众,每逢举行婚礼,在新娘到来之前用彻夜的歌声迎接新娘,有时伴有歌舞,在新娘娶来之后,还用祝福、喜庆的歌声贯穿婚礼的全过程。
    羌族的一般村寨都砌有几个小石塔,每年举行“塔子会”敬神,并献酒杀羊,巫师作法,以求人畜平安。这与临夏县;积石山县的群众在山口、地头堆制“石摞”的祭神活动大同小异。羌人的原始信仰中把羊崇拜为“羊神”,临夏的山区中现仍供奉着羊头人身的“家神气,其信仰也是类似的.
    这些民俗活动的相同性,对我们认识羌汉民族民歌的融合是大有助益的。
 

回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花儿以爱情为主线,广泛地展现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多侧面地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不但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表现水平乒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珍贵的史料性。基本内容可分为情歌、生活歌和本子歌。

情歌
   情歌是花儿的主体,艺术水平高超,充满思想激情,集中了历代人民群众的天才智慧,是花儿中最动人、最精彩、最丰富以部分,产生的时代远,流传的时间长,有着多方面的价值。

生活歌
   生活歌主要指的是情歌之外的反映人们社会生活内容的花儿,它可说是情歌的副产品,但从发展的趋势看,前景是相当广阔的,人们正在用花儿的形式,表现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子歌
   花儿唱词有“散花”“本子花”之分。我们在前面见到的花儿;均属于“散花”,即单首或几首独立成篇表达比较简单的内容。反映历史故事的花儿则属于“本子花”的范围、以表现内容的长大、膺故事的联贯和富有叙事性为特征。“本子花”的最早提出者是 1940年出版《 花儿集》的编著者张亚雄先生、但他没有搜集到纯粹歌咏历史故事的长篇“本子花儿”,致使后来的研究者对“本子花”的存在与否难下定论。近些年笔者走访探疑,使这个问题得以解决。下面分三个方面叙述。
 




《临夏情韵》 《红莲花儿美》
序号 歌曲名称 格式 歌词 欣赏
1 红牡丹红醉了春天 wmv 
2 临夏砖雕一朵花 wmv 
3 我家在临夏 wmv 
4 古生物伊甸园放光华 wmv 
5 河州彩陶甲天下 wmv 
6 大夏河水四季里清 wmv 
7 河州的商人走天下 wmv 
8 锁南坝锁住了彩云  wmv 
9 高高的积石山 wmv 
10 炳灵佛露了个笑容 wmv 
11 神奇的黄河三峡 wmv 
12 太极岛是个鱼米乡 wmv 
13 六月六的莲花山 wmv 
14 松鸣岩松柏接蓝天 wmv 
15 高高太子山 wmv 
序号 歌曲名称 格式 歌词 欣赏
1 我们的家园 mp3 
2 白盖头的云彩 黑眼睛的星  mp3 
3 花儿美 mp3 
4 保安风情 mp3 
5 我家在临夏 mp3 
6 要爱个好心的你哩 mp3 
7 汗水浇出新生活 mp3 
8 大凤凰车子白尾巴 mp3 
9 兰州,我美丽的家园 mp3 
10 高高的积石山 mp3 
11 花儿与少年 mp3 
12 绣出个美好的明天 mp3 
13 恭喜曲 mp3 
14 我们的家园(伴奏) mp3 暂无 
15 我家在临夏(伴奏) mp3 暂无
 

回复

好的音乐需要人来欣赏
这个系列很有自己的特色~
 

回复

帖个大图。青海音乐很有地方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回复

还不错.谢谢上传.
 

回复



路行萬里遠,明月、流雲、遠山,故人心思鄉;

白紙提一字,是非、功過、曲直,千古論英雄。
 

回复

优美的民族轻音乐
让人神游其中

感谢分享!
 

回复:

不错的!
我喜欢
 

回复:

谢谢分享!
 
2  /  11  页   12345678»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4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