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名:Gate to Classics:Orchestral Work/古典之门:管弦乐
唱片编号:DECCA 440 005-2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kovsky,1840-1893)
8 Love theme-Romeo And Juliet[3:18]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作于1869年,1870和1880年分别进行修订。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当时作者只有29岁),也是他流传最广泛的作品之一。题材取自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分别是蒙泰欧和凯普莱特两大贵族家族的青年男女,虽有劳伦斯神父相助,但终因两个家族的世仇,导致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剧。
柴科夫斯基采用着重刻划悲剧的中心人物的手法,使乐曲成功地体现了戏剧的主题思想。在音乐史中,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题材的音乐作品是非常多的,柴科夫斯基的这部幻想序曲便是其中非常成功的一部。
引子的主要主题是一个严峻而阴郁的圣咏旋律,概括地揭示出故事的悲剧性。主部主题表现出两大家族的仇恨和斗争;副部主题则表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展开部主要表现两大家族的激烈厮杀,圣咏主题穿插其间,仿佛是劳伦斯神父努力斡旋,力图使他们放下武器,归于和解。在乐队全奏的高潮中,主部主题再现,显示出仇恨已无法消除的悲剧。副部的再现从忧虑、悲哀发展到几乎绝望的呼喊,此时已转化为厄运的象征。幻想序曲的尾声描绘葬礼的行列,在此背景上出现变形的爱情主题,是对罗密欧和朱丽叶悲痛的回忆,被称为“我们的爱情”,是一首人们非常熟悉的歌曲。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kovsky,1840-1893), 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十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他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他惯于采用起伏的相对主题,利用音乐形象来表现生活中各种心理和感情状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
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极其优秀的世界名曲,如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和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悲怆(第六)交响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会序曲《1812序曲》等等。

克罗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1862-1918)
9 Prelude a laprs-Midi dun Faune[10:45]牧神午后的前奏曲 《牧神午后前奏曲》,这首梦幻一般的交响诗《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可以认为,德彪西通过这一音诗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因而此曲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从这个标题可以知道,他的音乐是受他的朋友斯蒂芬•马拉美的著名诗篇《牧神午后》启发而写的。虽然这首短小的音诗以其异国情调的旋律和难以捉摸的和声使许多听众困惑不解,但是,另人感到惊奇的是,它获得了普遍的赞赏,始终是作者最脍炙人口的管弦乐杰作之一。
德彪西的世界充满了朦胧的月光、水中的倒影、无言的激情、发人深思的象征、含而不露的思想以及欲语还休的言词,他的印象派音乐正如同一时代的印象派绘画那样,用鲜艳的色彩玩着光与影的游戏。
乐曲的开始部分,简单而无伴奏的长笛所吹出的旋律,仿佛是画布上刻画得十分分明的线条,它显然是表现了诗人马拉美笔下的牧神所吹奏的洋洋曲调。牧神亲自吹奏的那懒洋洋而变化多端的旋律,很快就融入温暖的天鹅绒般的圆号与木管声中,以及一串淙淙流水般的竖琴声中。乐队的色彩纤丽而细腻,弦乐分声部奏出轻轻颤动的震音。整个音乐使人感到波光粼粼,阳光明媚,暖气袭人,微风吹拂,牧神昏昏欲睡,梦境消逝在稀薄的空气之中。 克罗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1862-1918),杰出的法国作曲家。他于1873年入巴黎音乐院,在十余年的学习中一直是才华出众的学生,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后与以马拉美为首的诗人与画家的小团体很接近,以他们的诗歌为歌词写作了不少声乐曲。并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他摆脱瓦格纳歌剧的影响,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手法。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面》、《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为印象主义的精品。
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中都有不少生动的篇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他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穆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 (Modest Petrovitch Mussorgsky,1839-1881)
10 Ballet of the unhatched chicks蛋中雏鸡之舞,选自《展览会图画》 本曲选自套曲《展览会图画》。穆索尔斯基为钢琴而作的组曲《图画展览会》,被称为19世纪俄国最有独创性的钢琴曲,给法国印象主义很大的影响。此曲作于1874年,1873年,与穆索尔斯基交往4年之久的密友、建筑家哈特曼(Victor Hartman,1842─1873)去世,第二年,在斯塔索夫等人筹划下,在彼得堡美术学校举行哈特曼作品展览会,陈列了他的设计图、素描、水彩画等400幅以上的作品。这一组曲是因对哈特曼遗作的灵感而作,共包括14曲:对10幅遗作的描述,用4次漫步段落连接,呈献给斯塔索夫。
雏鸡在蛋壳里的芭蕾(Ballet de poussins dans leurs coques),谐谑而轻快活泼地,F大调。在这段音乐中,可以清楚地听出刚会走路的小鸡快活走动、鸣叫的高兴劲儿。 穆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 (Modest Petrovitch Mussorgsky,1839-1881),俄国作曲家,“强力五人集团”成员。童年时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十三岁进彼得堡禁卫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在普列奥勃拉任斯基军团充御前禁卫军。两年后脱离军界。早期的作品不够成功,后从师于巴拉基列夫。他的作品不仅是庄严的悲剧,而且具有热情奔放的特点,以及辛辣的讽刺和幽默感。
他的代表作有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霍宛斯基党人的叛乱》、《索罗庆采市集》(此作由居伊续成)以及管弦乐《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歌曲《跳蚤之歌》、《可爱的萨维什娜》、《叶辽木什卡的摇篮曲》等。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
11 Intermezzo-Carmen. Act.3卡门间奏曲(第三幕) 本曲选自歌剧《卡门》中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这是一段轻柔、优美的旋律,长笛与竖琴交相辉映,饱含脉脉的温情。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他的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都德编剧。后配乐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和《卡门》等九部歌剧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埃玛努尔·夏布里埃 (Emmanuel Chabrier,1841-1894)
12 Espana[6:51]西班牙狂想曲/皇家爱乐乐团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夏布里埃和当时的许多法国人一样,都醉心于西班牙。他访问西班牙时,曾悉心研究过那里的音乐、舞蹈和舞蹈家,而且详细地做了笔记,并经常在给友人的信中生动地谈论起这些问题。1882年11月,他从格拉纳达写信给友人。信中提到:“每天晚上,我们到咖啡馆听音乐,那里演唱马拉圭那、索立达、萨帕台阿多和佩台涅拉,还有那里的舞蹈,说实话,那是纯而又纯的阿拉伯舞蹈。你若是能看到她们的臀部像脱了臼似地扭来扭去,我敢说你再也不想离开。在马拉加,那舞蹈越跳越狂热,我不得不带了我的妻子离场;不用说,你也知道我记录了有关这些音乐的不少东西…”这就是我们在夏布里埃的《西班牙狂想曲》中听到的那种色彩与激情。
这部作品是为钢琴而谱写的,后由作者配器。整个乐曲主要包括两种西班牙舞曲:马拉圭那(一种狂热而放荡的舞蹈)和霍塔(一种火热、冲动的快速圆舞曲,边唱边跳)。
乐曲的第一主题为霍塔主题,由大管和小号奏出,其间有三角铁进行点缀。这一具有跳跃性的主题,带有狂放的西班牙民间风格;经过整个乐队对第一主题的反复,乐曲进入第二主题。
第二主题为圆舞曲式,依然奔放的性格中不乏抒情色彩,其后又产生各种多姿多彩的派生主题,生动地描绘出节日般的欢庆气氛。 埃玛努尔·夏布里埃 (Emmanuel Chabrier,1841-1894),法国作曲家,生在昂贝尔,自幼显示音乐才能,但从父命学法律当公务员,同时自学音乐。1877年他的轻歌剧《星》在巴黎喜歌剧院上演后,被承认为专业作曲家,但仍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直到1880年在慕尼黑听了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深受影响后,才决意退职专门从事作曲。
他最著名的管弦乐《西班牙交响狂想曲》是他到西班牙旅行采风后的产物。后来被人改成管弦乐的《快乐进行曲》,和声新颖独特,配器手法别出心裁而色彩鲜明,音乐富于幽黩感而健美。他被认为是德彪西、拉威尔、普朗克等法国近代音乐的先行者。

莫里斯·拉威尔 (Maurice Ravel,1875-1937)
13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efunte死公主的孔雀舞曲莫里斯·拉威尔
14 Bolero(Finale)波莱罗(终曲) 拉威尔《波莱罗舞曲》,该作品创作于1928年。《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本曲是拉威尔受著名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委托而作。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莫里斯·拉威尔 (Maurice Ravel,1875-1937),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七岁开始学钢琴,十四岁入巴黎音乐院。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而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对于音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使得此曲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