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故事梗概
南宋末年,南安太守杜宝只生一女,取名丽娘,年十六岁,尚未许配。杜宝为使女儿成为识书达理的女中楷模,遂延师年已六十的老秀才陈最良,教丽娘诗书。陈讲解《诗经·关雎》时,惹动丽娘情思,在伴读侍女春香的怂恿下,游园散闷。久困闺房的丽娘,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伤春之情。丽娘回屋后,忽做一梦。梦见一书生手拿柳枝要她题诗,后被那书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云雨之欢。
丽娘醒来后,恹恹思睡,感伤不已。第二天又去花园,寻找梦境。失望之下相思成病,形容日渐消瘦。一日照镜,见自己形容枯槁,忙叫春香拿来丹青、素绢,自画春容,并题诗一首于上。她又把梦境说与春香,并让春香将那画叫裱画匠裱好。杜宝夫妇听说女儿病重,忙叫陈最良用药,让石道姑来念经,但均不见效。中秋之夜,丽娘夭逝。死前,嘱咐春香把春容装在紫檀木匣里,藏于花园太湖石下,又嘱母亲将她葬于花园牡丹亭边的梅树之下。
此时,投降了金国的贼王李全,领兵围淮、扬,朝廷升杜宝为淮、杨安抚使,立即动身。 杜宝只得匆匆葬了女儿,并造一座梅花庵供奉丽娘神位,又嘱托石道姑和陈最良照料。杜宝随即带夫人和春香前往淮安,因军情危急,半路上杜宝让夫人和春香乘船回了临安。
广州府秀才柳梦梅,原名柳春卿,因一日梦见某花园中,有一女子立于梅树之下,说她与其有姻缘,故改名柳梦梅。梦梅去临安考试,途中得进士苗舜宾援助。走到南安时,柳病寄宿于梅花庵中。病将愈时,偶游花园,恰在太湖石边,拾到丽娘自画像,深为爱慕。回到书房,将丽娘画像挂于床前,朝夕频频呼唤,烧香拜祝。
丽娘在阴间里一呆三年,阎王发付鬼魂时,查得丽娘阳寿未尽,令其自行回家。丽娘鬼魂游到梅花庵里,恰遇柳生正对自己的画像拜求。丽娘大为感动,于是与柳生欢会,并自称是西邻之女。他们二人的夜夜说笑之声,惊动了石道姑。一日夜里,两人正在说笑,被突然而至的石道姑冲散。第二天夜里,丽娘只得向柳生说出真情,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不得已,柳生只好将实情告之石道姑,并求她相助。第二天,他们挖坟开棺,使丽娘得以还魂。道姑怕柳生与杜丽娘之事被人发觉,连夜雇船,三人一道去了临安。
陈最良发现丽娘坟被盗,忙去扬州告诉杜安抚。陈最良未到淮安即被叛军俘获,李全听说陈最良是杜家的家塾先生,又得知杜宝还有夫人和春香,就听从妻子的计策,谎说已杀了杜夫人和春香,然后放了陈最良。陈到淮安见了杜宝,小姐坟被盗,老夫人、春香被杀之事禀告杜宝,杜宝听后大恸。后杜宝忍痛修书两封,让陈最良送给李全及其妻,封官许钱、招降了李全,淮安之围遂解。
丽娘三人到临安后,在钱塘江边住下。等柳生赶到考场时,考试时间已过,多亏主考官是苗舜宾,才得以补考。这时,因淮、扬兵事,朝廷延期放榜。丽娘让柳生先去扬州看望她父母。柳生走后不久,赶来临安的老夫人和春香因天晚寻找宿处,恰与丽娘、石道姑相遇。柳生到了扬州,听说杜在淮安,又去淮安见杜宝。杜宝以为女儿已死,何以有女婿,并以柳生假冒罪名,令人拿下押往临安候审。
杜宝回到临安,因军功升为宰相,陈最良升为黄门奏事官。这时,榜下,柳高中状元,可到处找柳不着。原来柳正被杜宝吊打,因为在柳身上搜出了丽娘的春容,故杜宝认为柳乃盗墓贼。这时,苗舜宾听说后,赶到杜府,救下柳生。苗告诉杜宝,柳生已考中状元。杜正气恼时,陈最良来到,说小姐确实又活了,柳生就是女婿。杜认为是鬼妖之事,请奏皇上,灭除此事。陈把此事告诉皇上,皇上要宰相、小姐、柳生、老夫人都前来对证。金銮殿里,众人齐至,皇上用镜子照,看有无影子,最后断定丽娘确是活人。杜宝硬说丽娘、老夫人都是鬼魂所变,后经皇上裁决让他们父女、夫妻相认。丽娘又劝柳生拜认了岳父杜宝,全家终于团圆。
原剧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著名戏曲家。自幼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早年即有文名。因不肯依附宰相张居正,直至万历十一年(1583)才考取进士。任南京礼部主事时,上书批评时政,触怒皇帝,被贬广东徐闻县典史,后迁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1598)弃官。此后家居十八年,以文墨自娱。著有玉茗堂四梦,亦称「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其中,《牡丹亭》最受世人喜爱,汤显祖自己也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它通过少女杜丽娘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死而复生的离奇动人的情节,无情揭露了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窒息青年男女,摧残青春爱情的罪恶,表现了青年男女冲破礼教罗网的决心,热情歌颂了他们反抗封建传统,追求自由幸福,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斗争精神,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作者大胆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把「死而复生」这种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通过艺术夸张和浪漫主义的想象,在梦境和超现实的幽冥中得以实现,起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无怪乎数百年来,绘炙人口,盛演不衰,成为戏剧艺术宝库中流芳四海的一颗灿烂明珠。《牡丹亭》人物不多,但个个鲜明生动,尤其是杜丽娘,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牡丹亭》的文词也十分典雅、华美,不少词章都是令人赏心悦目、反复吟唱的千古名曲。
这部传唱千古的名著是如何创作的呢?其创作背景来自于作者被贬广东徐闻县,后迁浙江遂昌知县途中的一段经历。
明朝万历19年(公元1591年),时任南京大常寺博士、礼部主事汤显祖以《论辅臣科臣疏》上书神宗(朱翎钧),不仅公开揭露了严嵩和张居正前后两任宰相结党营私的卑劣行径,还直接向神宗皇帝提出了责难。神宗一怒之下,将其贬至雷州半岛徐闻县,两年后返赴浙江遂昌任知县。汤显祖循原路由徐闻返回临川故里,途经南安(府衙在今江西省大余县)时,因章水河道涸竭,无法行船,只得在此逗留月余。期间,汤氏会见了当任南安府太守杜伸,并无数次游览了府衙后花园,目睹了牡丹亭的美好景色,采录了南安风情和民间传说,并留下了《秋发庚岭》的诗篇。据《南安府志》载,南安府衙,素有园林。宋代,园内建有面面亭、揖秀亭、绿荫亭、清虚亭等多处以「亭」命名的景观,历代府治官员中,有11人来自洛阳、曹州,先后多次移来牡丹,遍植园中。而大余民间盛传府衙园内,芭蕉(又称蕉龙)成精,化成美男与府衙小姐相恋。太守知其女与蕉精相爱,逼女投井自尽,以石盖井,堆土成坟,并请张天师作法,用铁链锁住蕉龙。而太守之女魂未散,尸未烂,托梦给途经南安进京赴考的书生,并与书生海誓山盟,私订终身。后书生中魁返回南安,掘井寻美,小姐还魂,成亲团圆。
汤显祖回到临川的当年,即以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锐利的现实主义笔触,创作了以南安府的牡丹亭为背景、杜丽娘和柳梦梅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为主要情节的传世名剧《牡丹亭》,将南安太守园林,及太守小姐投井、托梦、还魂一一写入戏中。
文因景生,景因文传,随着汤显祖一出《牡丹亭》蜚声中外,大余牡丹亭也名扬四海,闻名遐迩。人们对府衙园林更加钟爱,并按剧情屡加装点、修葺,使南安府后花园成为江西古代名胜园林,而「牡丹亭」为园内「十景之最」。遗憾的是,古老而美丽的牡丹亭连同整个南安园林均不幸毁于二十年代的战祸兵灾。建国以来,中央领导、国际友人、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及各界知名人士纷纷慕名前往大余神游牡丹亭。1963年1月5日,戏剧家田汉亲临大余凭吊牡丹亭旧址,并深情挥笔写下了「浦添眉翠岭魂香,若土归来写丽娘;今日江山倍娇俊,斗争犹待好诗章。层楼丛柚对西华,曾是南安太守衙,留得牡丹亭子在,晶莹应不让金沙」的诗句。历代都有文人墨客在牡丹亭留下感怀诗篇。历史上在大余留有身影和足迹的名人墨客特别多,计有:陆凯、陈霸先、惠能和尚、张九龄、苏东坡、周敦颐、程颢、程颐、黄庭坚、朱熹、文天祥、王阳明、戚继光、石达开……当代著名作家、艺术家叶圣陶、巴金、冰心、艾青、藏克家、俞平伯、刘海粟、俞振飞、曹禺、贺绿汀、关山月、林敬之、沙孟海、陈大羽、张乐平、石凌鹤、孙道临、张瑞芳、程十发等数十人曾先后为大余牡丹亭题诗、作画。
据悉,大余县政府最近已决定重修牡丹亭,人们期盼着修复后的牡丹亭重放异彩,让千古绝唱的《牡丹亭》以其独有的魅力,令世世代代文人墨客魂牵梦绕。
演奏家简介
俞逊发,1946年1月8日生,上海市人。著名笛子演奏家,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生前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于2006年1月21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61岁。
俞逊发自幼喜欢民族乐器。13岁求师于南派笛子大师陆春龄先生,14岁(1960年7月)时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民族乐团,成为随团学员。1962年在第三届「上海之春」选拔中,独奏演出陆春龄的曲子《欢乐歌》和《喜报》,崭露头角。文革期间,曾先后在上海乐团、上海京剧团、中国艺术团工作近八年,为此充实了演奏技术,进行了艺术积累,丰富了实践经验。先后求师于冯子存、刘管乐、赵松庭等笛子大师,汇南北两派之精华,形成了起承悠长、细腻、典雅、委婉的南派风格和高亢、粗犷、活泼的北派风格两者兼具的「俞氏」风格。
俞逊发为挖掘、开拓笛子的演奏技巧,创造了17项新的吹奏技术。1971年还研制发明「口笛」,堪称一绝,于1973年5月1日首次在上海体育馆登台演奏引起轰动,被国际赞誉为「不可思议的魔笛」。1974年白诚仁先生特意为新生的「口笛」谱写了第一首乐曲《苗岭的早晨》,由俞逊发首演而风靡海内外。「口笛」还被作为礼品赠送国外元首。
俞逊发自1971年至今曾先后创作、改编了近二十余首笛子独奏曲。其中,《秋湖月夜》于1984年获全国民族器乐作品一等奖,又于1993年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作品奖」;《琅琊神韵》于1984年获「上海音乐之春」优秀创作奖;《赤日》于1986年分获「上海音乐之春」创作、演奏二等奖(一等奖空缺);《音韵》于1987年获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创作二等奖。由俞逊发灌制的笛子专辑《妆台秋思》获1992年10月北京全国第二届金唱片奖并名列榜首。另外,俞逊发演奏的由朱践耳先生作曲的《第四交响乐》(为竹笛及二十二件弦乐而作的室内交响乐曲),于1990年秋荣获瑞士「玛丽·何塞皇后国际交响乐作品大赛奖」,这是中国人有史以来获该项大奖。1991年曾著书《中国竹笛》,由台湾「丹青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2000年10月又由台湾「琴园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了俞逊发的笛子曲集《玉笛雅声》。
俞逊发的笛子演奏,音色饱满醇厚而富变化。他将中国竹笛演奏,推到了一个新的顶峰。在中国民族乐坛笛子演奏家中,他的演奏,内敛功力极厚,有「音乐的诗」、「有声的画」之称。他的笛艺,已经到了「一指指应法,一声声爽神」的境地,功夫远远在笛外。
几十年来,笛子演奏界风起云涌,「长江后浪推前浪」,然而,俞逊发深厚的人文素养,创造性的演技,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让后辈们「望尘莫及」。故此,在中国民族音乐笛子演奏家中,有句「名言」:撼泰山易,「撼」俞逊发难。继冯子存、赵松庭、陆春龄等一代宗师之后,俞逊发已然成为当今一代大家。
然而,天不假人,这么一位深受乐友爱戴的音乐大师,却在正当盛年之时,驾鹤西去,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民乐界的一大损失。
斯人已去,音容犹存,音乐永恒。愿大师在遥远的天国中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