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璇主要经历:“金嗓子”周璇,1918年生于江苏省常熟,因主演歌舞《特别快车》而崭露头角。1938年成为国华影片公司基本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周璇到香港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返回上海,参加影片《和平鸽》的拍摄,因患病而未竟,于1957年9月22日去世,终年39岁。
主要作品及贡献: 周璇一生共出演了40多部影片,并主唱过电影主题曲和插曲100多首,因其在电影《马路天使》中饰演女主角小红,并在影片中主唱的两首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而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银幕偶像。主要作品还有《李三娘》、《董小宛》、《苏三艳史》、《长相思》、《歌女之歌》、《莫负青春》、《忆江南》、《夜店》等。
在一个明星不断涌现又不断被遗忘的时代,离开这个世界已近半个世纪的周璇居然一直没有被遗忘,人们无法忘怀她在银幕上无邪而甜美的面孔,还有她天籁般的歌声。 她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两栖明星。在近20年的演艺生涯中拍摄了43部影片,演唱了200多首歌曲,成为早期娱乐界的一颗耀眼之星。她的代表作《马路天使》、《忆江南》等片更是享誉海内外,受到广泛好评。其中《马路天使》在20世纪曾被评为"中国电影90年优秀影片"之一,周璇本人则荣获"中国电影世纪奖"。她最适宜扮演的角色是那种天真未泯的小姑娘。看过《马路天使》的观众谁能忘记小红俏皮的笑容和受委屈发脾气时的伤心模样。古装片盛行的当儿,她披上了古典的衣饰,更显露了她的东方美。《孟姜女》、《李三娘》和《董小宛》赚得了多少人的同情之泪?她顽皮的表情、甜美的笑容,中国电影界似乎还无第二人可比。而周璇的歌声至今仍在各色场合流淌着,与今天的时尚依旧显得那么合拍,有一种老贵族般的华丽气息透过歌声流泻出来。
剧作家们把她的经历改编成各种剧目在舞台上、银幕上、荧屏上演绎着。一位当年同周璇特别要好的朋友记得她的口头禅是:"滑稽来"。而人们在看了演绎周璇的那些影视、戏曲后大多会说"作孽来"。
时至今日,其实,谁也无法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周璇,或者有些事情连她自己也无法说清。同演艺生涯的巨大辉煌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周璇个人命运的多舛。演员陈冲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现在特别向往平静和简单,希望世界上所有的戏剧情节都不要发生在我家里。我只在电影上反映人间的悲欢离合就行了。"对于女人而言,人生经历越简单就越幸福。周璇的一生经历了太多情感与心灵的磨难。在银幕上她可以游刃有余地塑造角色,在舞台上她可以光芒四射地放歌,生活中的她,单纯、轻信,还有天才艺人特有的敏感和多疑。当时代发生大变迁,当遭遇的人和事不如她想像得那么美好时,那些给过她无穷创造力的艺术气息就会伤害她败坏她,让她终于无法拥有宁静。
身世和周璇之名的由来: 周璇出生在江苏常州(原说是苏州人)一户姓苏的人家,学名苏璞,小名义官。三岁时,被她那偷偷被抽大烟的舅舅顾仕佳拐卖到江苏省金坛县一带,后来被一户姓王的人家收养,改名为王小红。不久,养母改嫁给上海一名姓张的工人,就将小红送给了住在北京东路的一户周姓人家,这样,小红又换了姓,叫周小红。周小红长至七八岁时,周家家境日益贫困。根据周璇自己的回忆:"养母被迫去帮佣度日,那个被鸦片熏黑了肚肠的养父竟丧心病狂要把我卖去妓院当妓女,幸亏养母及时搭救,才免去我一场更大的灾难……那时,日子越来越苦,往往饿着肚子呆呆地坐着,口水直往肚里咽……"她在给《万象》杂志写的文章中这样说:"我自幼爱听人家唱歌,耳音也好,常常跟着哼,一遍两遍,三遍四遍就能上口了,在学校里,我唱歌的成绩总是第一名。周璇最大的不幸恐怕就是苦苦探寻了整个生命过程的:“我到底是谁?我的母亲在哪里?”。周璇一直以为自己的父亲叫做周文鼎,他还有一个大太太,住在虹口,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自己的母亲邝太太花旦出生,是父亲的二房。直到有一天,变成傻子的二哥哥来她这里要零用钱时,无意间露出了一句话:“阿爸不喜欢你!你不是阿爸养的!”周璇从母亲惊慌失措的掩饰中觉察到自己或许不是父母亲生的。出于让女儿感激自己的心态,邝太太告诉周璇,她是自己领来的。嫁进周家两年没有生养的邝太太为了有个孩子作伴,也为了周文鼎死后能多分一份家产,到虹口鸭绿江路联华庵(上海人一般称作“莲花庵”)请老师太为她找个被人家扔掉的孩子。后来老师太为她找到了一个尼姑的私生子,邝太太抱了回来,那个孩子就是周璇。周璇在一篇名为《我为什么出走》的文章中写道:"6岁以前我是谁家的女孩子,我不知道,这已经成为永远不能知道的渺茫的事了!"周璇的出生和来历,正如她自己所预言,似乎已经不可能被揭开真相了。她一生都没有放弃过寻找自己的父母,随着她后来的出名,她的寻亲也被许多人当作了生财之道。
1932年,12岁的她经人介绍加入黎锦晖创办的明月歌舞团习艺。周璇和伙伴们在舞台上演出救国进步歌剧《野玫瑰》,在终场时,高唱主题曲《民族之光》,黎锦晖笑着鼓励她:"小红,你这一句'与敌人于沙场之上'唱得真好,是你进剧社以来唱得最好的一句。你正好姓周,以后就改名叫周璇吧!"叫"小红"的女孩子因为被肯定而有了一个后来被人们所熟悉的名字--周璇。此后,在演艺圈里人们常常喊她"璇子"。
歌声与演技: 作家白先勇曾经回忆道:"我的童年在上海度过,那时上海滩到处都在播放周璇的歌,家家花好月圆,户户凤凰于飞"。《花好月圆》和《凤凰于飞》都是周璇主演的电影里的插曲,由周璇本人演唱。
"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冰雪样的聪明,美丽的生活…"王家卫的小资风格电影《花样年华》的灵感也来自周璇的歌声。
周璇真正扬名是在1934年,上海各家电台联合举办歌星比赛,白虹、周璇、汪曼杰名列三甲。报刊评论她是"新出现的小歌星,前程似锦",电台称誉她的嗓子"如金笛沁入人心"。从此,"金嗓子"便成了她的雅号,那年她才14岁。
周璇是因着《马路天使》一举成名的。了解中国电影的观众,研究中国电影的专家与学者,不会疏漏由她和赵丹主演的现实主义杰作《马路天使》。周璇演绎的那个乐观、俏皮的歌女小红和她所演唱的《天涯歌女》和《四季歌》成了几代人共同的回忆。周璇一生塑造的电影人物中,当以《马路天使》中的小红最为人们所称道。周璇自己也最中意这部片子。1947年,上海《电影杂志》的记者访问周璇:"很想知道你对过去所演的影片,觉得哪一部最满意?"周璇谦虚地回答:"我都觉得不满意,不过……《马路天使》最值得我怀念,因为许多朋友都喜欢它。"
周璇被一些专家评价为典型的感觉派明星,她主要是靠感觉和经验来演戏,她的表演都是自然流露,经常会有一些真挚动人的精彩片段出现,她不是靠表演功力以及角色深度取胜的。但她有她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相信,不论到什么时候,中国电影都不会淡忘这个《马路天使》中青春活泼的小女孩。
靠本色表演获得观众青睐的周璇在生活中当然更不会演戏,也不屑演戏了。她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我觉得自己意志不定,心又太直,所以害了自己,到今天真是吃足了苦头,一言难尽,不说也罢。"
周璇的爱情: 上世纪40年代,周璇几乎达到了个人事业的顶峰,但她的情感生活却不如她的演艺生涯那么一片坦途。
在1943年的《新影坛》杂志上,有人这样评价过周璇:"无论在她婚变之前或后,她的私生活,一向是很严肃的。你可曾看见她独个儿在交际场所或游乐场中出现?除非有应酬,她总是难得外出的,这也是她值得为人称道的一点。"
演艺圈的爱情永远也不可能像普通人的爱情那么简单、清明,而大明星的感情生活又几乎是大众最关心的新闻,这一切注定了周璇作为一个明星的坎坷情路。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周璇自小缺乏正常的家庭温暖,缺少来自真正懂得她爱惜她的亲人的关怀。这样,一旦遭遇到情感的困扰,她便会有无处可退无人可倚的绝望心态。这样的心态,加上一个艺人特有的敏感脆弱,她就很难在特殊的时刻做出理智的抉择。
周璇的初恋和结婚对象是严华。周璇自从进入“明月”后,一直得到严华的帮助,他教她普通话关心她爱护她,他多次帮助自己解决困难。他那魁梧的身躯,方正的面庞,一对感情丰富的眼睛,使周璇感到亲切和尊敬,在她眼里,始终把他当作大哥、老师和生活的保护者,他如父如兄,自己对他也逐日产生仰慕之情。但同许多女人的初次恋爱一样,美好地开始,无奈地结束,不同的是作为公众人物的周璇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新华歌剧社”解放后,周璇进了“艺华影片公司”,严华则要随“大中华歌舞团”去南洋一带巡演,离别之际,周璇将一本黑封面的簿子,踟跃踌着交到严华手里……严华去南洋巡演,不到一年就急着归国了,他从周璇的日记中知道了女孩的心意,他急着回来告诉女孩自己的思念与爱情,并要把一对作为信物的订婚戒,套进两人的手指上。周璇为了爱情,放弃了随赵丹他们的“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四处巡演的机会,留在上海。不仅,周璇和严华在北平结了婚,但婚后的快乐并不持久。绯闻使周璇以为严华有了外遇;绯闻又使严华误会妻子另结新欢……冷战之后的吵闹,吵闹过后的周璇毅然出走……当事人双方的不冷静,各种媒体不负责任的对两人的婚变推波助澜,终于使两人的婚姻走上不归路。 签离婚协议时,严华在浦东大厦一个写字间里签字,周璇在自己住所签名。一对曾经历经患难而结合的夫妇,可以在共享幸福的时候,由于本人和社会的各种复杂原因,终于不幸离婚。关于他们的分手,有各种版本的说法,归罪于媒体,归罪于严华的大男子主义,归罪于周璇的轻信和某些人的恶意破坏,众说不一。事实是,当周璇成了万众瞩目的明星之后,她就注定了无法安静地拥有自己的生活。周璇的第一次婚姻以她断然出走而宣告结束。两个人在1940年正式签字离婚。
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周璇不碰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直到她碰到石挥。周璇早就看过石挥的戏,也在上海剧艺社演出的后台认识了他,他维妙维肖地塑造各种人物,成为周璇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他亦庄亦谐地回叙了自己的经历,也深深吸引住周璇,成为她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伴侣,但是两人各自忙于演戏,尤其是周璇,由于过去不幸婚姻的教训,使她对爱情筑起一道无形的心防。两人见面时,谈话虚虚实实,感情真真假假,在生活中也像在演戏。
直到1946年周璇去港前,两人依依惜别中才互吐衷情。在香港拍了两部影片后马上回沪的周璇,在《夜店》中,与石挥第一次合作。《夜店》一结束,周璇来不及等到公映,大中华就派人要求她速去履行合约。爱情的烈焰使她无法冷静思考,事业的催促又不让她慎重斟酌,只得在临行前和石挥匆匆订立婚约,匆匆去港。在香港,周璇不断听到身边的人告诉她石挥对她的爱情日渐下降,甚至还有上海版的小报为证,并断怂恿她与石挥分手。这一切如一股冷气,使周璇复燃的爱情火苗渐渐熄灭。
周璇回沪后,与石挥的见面是客气而又关心的寒喧,而且中间还夹杂着一个极力反对他俩的事的徐小姐,徐俨然周的代言人,斥责石挥的负心,石挥也以刊物上周璇“决不与圈内人配成佳偶”的话作反问。一阵难堪的沉默,石挥最后长叹一声,双手拍膝站起,用《飘》影片中白瑞德向郝思嘉告别的动作,一个旋身离去。一对艺术家的恋史,就这么匆促,这么短暂,刚翻开扉页,封底就匆匆合上。
周璇的第二段比较公开的恋情是她同绸布商人朱怀德的同居。经历情变的周璇心力瘁,一个早已围在她身边的叫朱怀德的年轻商人对她更加殷勤,不但四处奔走为周璇介绍医生治病,而且还时时关心周的积蓄,为她经营,使她得到三倍盈利。 那位好事的徐小姐常常在周璇耳边诉说朱怀德既懂体贴又有能力,周动心了,1949年春末,到香港后,周璇与朱怀德同居了,朱表示为了不辜周,绝不该在海外草率从事,应在战争平定之后,回到上海隆重举行婚礼。周璇为求爱者的甜言蜜语和一片真诚打动,将全部积蓄交给朱。朱骗取了她的感情和部分财产,带着钱回到上海后,就如黄鹤般杳无音讯。1950年,周璇带着朱怀德走后产下的他们的孩子回到上海,谁知朱怀德面对周璇怀中的孩子,竟问:“这孩子,恐怕和你自己一样,是领来的吧?”这出人意外令人惊愕和寒心的否认,也就是否定了周璇对他一片真诚爱情,破灭了周璇对他的信任、希望和幻想,彻骨的寒冷浸透了周璇。周璇从梦中清醒过来,已经悔恨莫及,她感到孤独、凄楚。又一次沉重的打击,终于逼得她精神失常!新中国诞生后,周璇回到祖国的怀抱,觉得眼前一切都变了,变得一出片光明,变得如此可亲可爱,她在精神上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情况一下,就亟盼参加拍摄电影。当她拍摄她一生的最后一部作品《和平鸽》时,一个小小的细节触痛了埋藏在她内心深处的创伤。“验血”两个字,像突然的闪电刺破她脆弱的神经,她绝望而痛苦地哭起来,在惨楚的哭声中不断哀诉:“是你的骨肉,就是你的骨肉!验血!验血!”周璇旧病复发,她疯了,被送进上海精神病院疗养,病历卡上写的名字是“周玉芳”。从此,整整五年,周璇一直被困在疯狂的世界中。党、政府和同志们向她伸出援助的手,给她希望、温暖和力量,为她追求名医,为她照养孩于。她几乎昏迷了六个春秋,直到1957年春,才清醒过来。那时,她的病已基本好转,智力日渐恢复,她对朋友说:“我病好了,我要好好的和你们一起去拍好的片子!”这是她的夙愿,也是观众的期望。但是,这夙愿,这期望,很快变成了泡影!
周璇的最后一段感情更是莫衷一是。当时的周璇情绪低落,事业也陷入低谷。1957年,周璇的病情才得以好转,在此期间,她与一直热诚而殷勤地照顾她的唐先生,日久相处,发生感情,两人结合,生下一儿。有人说在这个时节闯入她生活的唐棣是骗子,又有人说他们的感情被别人破坏了。但是这个末年养的属羊的女人注定是不幸的,我们能发掘到的事实是,这个男人因为与周璇的关系以诈骗罪和诱奸罪被判刑三年。这段感情破灭之后,第二次做母亲的周璇不久就陷入了精神混乱的状态。
1957年7月19日,她不幸得脑炎症,经过20多天的治疗,终算脱离了危险期。但凶恶的病魔似乎也存心同她作对,9月20日,病情突然恶化,9月22日,经抢救无效,她终于与世长辞,终年仅39岁。时至今日,在海内外还传播她金噪一般的歌声,同时,她留在人间的还有三十八年的凄苦人生和一代歌星令人心酸的悲剧。
周璇之爱最美好的版本是同石挥的失之交臂。他们因为《夜店》而结缘,为了事业和误解而分开。分手,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或许是一种遗憾,而对于周璇和石挥的一生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因为分手,他们保留了这段感情最终的美感。
在周璇的一生中,似乎没有一个男人扮演过合格丈夫的角色。感情的事或许是世界上最难说得清道得明的。我们能知道的事实是,周璇在开始每一段感情的时节,已经是独立的职业女性,有钱有名也有美丽,她有充分的权利选择自己的爱情。被爱也好,被欺骗也罢,一定有一个瞬间、一个阶段,她是满足的欢喜的开心的。
把身世之憾同样留给了孩子们: 在周璇最后的弥留之际,她拉住老友的手,用颤抖而低弱的声音,无限凄惨地诉说着一件她至死不忘的心事:"我是苦命……一直见不到……亲生……父母!?"
事实是,周璇把她曾经有过的遗憾 又带给了她的两个儿子。他们出自不同的父亲,几十年来一直不和,永无机会坐在一起温暖地回忆关于他们母亲的一切。她离开的时候,他们都在不谙世事的年龄。儿子们各自出过不同版本的有关母亲的回忆录,客观地说,他们对于母亲的了解、欣赏和珍惜恐怕还不及母亲当年的朋友和热爱周璇的观众深切。只是他们比他们的母亲豁达,他们不再纠缠于自己的父亲究竟是谁,父亲同母亲的感情究竟如何之类永远无法说明白的细节。
大儿子周民对母亲的印象只有两次,第一次是1957年春,周璇病情转好,上海电影局派人把周民带到虹桥疗养院。周民回忆说:"我坐到妈妈身边,妈妈一边拉住我的手不放,一边跟大人说话。我不让她拉,跑出去把蜻蜓、蝴蝶捉回来给妈妈看。妈妈看了说:'把这些都放掉了吧……'还对周围的人说:'这么大的孩子还不懂事,只晓得玩。'"第二次是在周璇出殡当天,公祭仪式在万国殡仪馆举行,周民那时7岁。周民说:"我只上去看了看(妈妈),就和保姆坐三轮车回家了。"对于周璇的去世,周民说自己当时并没有特别的悲哀。说起周璇的作品,周民说他对母亲作品的印象是"靡靡之音"。关于周璇的介绍,他也从来不看。对母亲,他没有特别漂亮的印象,倒是觉得她是个很麻烦的人。
小儿子周伟说,最令他难忘记的是他小时候去精神病院看母亲,周璇隔着铁栅栏对他哭喊"儿子,快点长大吧,你要帮帮妈妈",周伟认为母亲生下他,是要证明自己的无辜,证明她并没有患精神病。多年前,他曾经就母亲的财产打过一场著名的官司,他胜诉了。前些年,他和太太带着女儿们从定居的加拿大到上海举办过"周璇后人演唱会",似乎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他自述,他与他那同母异父的哥哥的情意仅止于"见面了我会让他保重身体"而已。
作为一个演员,周璇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但她的身世多少让人唏嘘。作为女儿,她从来不曾见过自己的亲生父母;作为母亲,她从来也不曾进入过儿子们的现实生活,留给他们的是模糊而遥远的印象;作为女人,她享受过感情生活的甜美,但幸福总是那么短暂,她从来不曾拥有真正的家庭温暖。她的一生从来不曾享受过真正的和美与宁静,在去世之后,关于她的死因和财产,又起过不小的纷争。
根据周璇的人生故事编写的音乐剧正在她当年走红的上海滩热热闹闹地上演,不知道台湾演员伊能静能否走进半个多世纪前的周璇的内心。毕竟,这个世界上像周璇那样既简单又复杂、既天真又世故、既幸运又不幸的女人不太多。相信,她的内心一定是善良纯正而清明的。否则,她的歌声就不会那么纯净、甜美。
如果有机会选择的话,不知道周璇是愿意过这绚烂到极致又凄怆到极致的一生呢,还是愿意做一个小康人家的主妇,活得很长很平淡,过平常的日子,没有不可与人说的烦恼,也没有万众瞩目的荣耀。不知道,生命后期的周璇对于人生会有怎样的感慨。或者,在她有点凌乱的思绪里已经没有了痛苦和欢乐的区别;或者,杰出的艺人如周璇是上天送给人间的一件礼物,她注定了要用短暂来演绎永恒。随着岁月的流逝,能够永恒的永远是她的艺术,她的银幕形象和她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