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2010]双胞胎女童-胜利日红场演绎动感<<喀秋莎>>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爱乐之城 · 一曲倾心音乐MV/Flash [21/4/2010]双胞胎女童-胜利日红场演绎动感<<喀秋莎>>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1415

[外链MV] [21/4/2010]双胞胎女童-胜利日红场演绎动感<<喀秋莎>>

[21/4/2010]双胞胎女童-胜利日红场演绎动感<<喀秋莎>>





      歌曲《卡秋莎》是一首1938年诞生于苏联,而在卫国战争期间红军指战员中得到广泛流传的抒情歌曲。词作者是伊萨科夫斯基,作曲者是勃朗捷尔。歌曲感情质朴、曲调流畅、结构简明、词曲都同俄罗斯民歌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这支歌不胫而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更主要的则是这支歌的内容:它希望身在边疆的战士坚守岗位、保卫祖国,转达姑娘将永远爱他的倾心表白,这对每一个投身卫国战争的战士来说都是感到亲切和鼓舞的。“卡秋莎”是一位姑娘的名字,歌曲在卫国战争期间曾出现十余种歌词变体。歌曲的深入人心使后来战士们把他们最心爱的武器——火箭炮,也称为“卡秋莎”。歌曲《卡秋莎》也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卡秋莎》在中国早已成为一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歌曲。

    《卡秋莎》这首歌不仅词曲俱佳,而且也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在前苏联,千百万人把歌曲中的女主人公卡秋莎当作栩栩如生的姑娘,一个深深爱着战士的姑娘,她执著地等待着前线恋人的来信。战争期间,有许多红军战士通过报社给姑娘写信,倾诉衷肠。

    在莫斯科文学博物馆,记者抄录了其中的部分内容:

    “我们大家都爱着《卡秋莎》,她是我们的心上人,我们爱听她唱歌,敌人听了魂飞胆破,战士听了更勇敢地去战斗。”

    战争中,战士们模仿歌曲《卡秋莎》的曲调,自添新词。虽然歌词不甚成熟,但都是肺腑之言。他们把填写的歌词献给了自己心爱的姑娘,表达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一位不知姓名的士兵在信中这样请求卡秋莎:“如果流弹突然击中我,亲爱的卡秋莎,你不要悲伤,请把我的所有情况告诉后人。”

    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这些在战壕里被战士广为传唱的淳朴歌词是那样的感人至深,直至今日,几十年过去了,重读这些词句仍让人激动不已。

    在前线,确有不少与歌曲中女主人公同名的真实女英雄。卡秋莎·帕斯图申科上士就是其中的一个。她是一名机枪手,在战斗中表现非常勇敢,她消灭了许多德寇,被授予红星奖章。

    1943年1月10日,苏军第44集团军《冲锋》报上发表了一首赞美卡秋莎·帕斯图申科的诗歌。诗歌这样写到:“我们爱唱卡秋莎姑娘的歌,她那婀娜多姿的身影又出现在小河的陡岸上。请听一首关于卡秋莎姑娘的新歌,她纯真无邪,但又很坚强。当敌人成群结队冲上来的时候,突然机关枪停止了射击,我们的姑娘卡秋莎,一位纯真的姑娘,冲上前去,端起机枪向敌人猛烈扫射。”

    战争年代,战士们还用《卡秋莎》的曲调,自编了这样的歌词:“我们的樱桃花园鲜花盛开,河上飘着浓雾,卡秋莎·伊万诺娃来到了又高又陡的河岸上,她决心向敌人复仇,在战斗中,她英勇杀敌,为了保卫亲爱的祖国。”

    其实,卡秋莎·伊万诺娃至今健在,她生活在克拉达尔边区的一个农村里。年轻时,她和歌曲中的原型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她机智勇敢、朴实纯真,美丽动人。当年还是中学生的卡秋莎自愿报名上了前线,参军后,她立即随部队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她当过卫生员、机枪手,后来又作为空军飞行团的通信兵,随部队从伏尔加河一直打到巴尔干。她荣获了许多奖章,多次得到了部队首长的奖赏。战争中,卡秋莎·伊万诺娃嫁给了军官叶廖缅科。前不久,一位俄罗斯记者到叶廖缅科家采访,老人们和记者一起回忆着往事。卡秋莎·伊万诺娃让记者看了她从战争年代保存至今的关于她的诗歌手稿。由于时间久远,手稿的纸张都发黄了。上面还有一坦克兵军官写的附笔,证明这首歌写的就是卡秋莎·伊万诺娃。

    一位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战士最近给报社写信,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傍晚,在战斗间隙时刻,我们的战士听到了从不远的德军战壕传来的《卡秋莎》歌曲声。原来,德寇在用手摇留声机播放《卡秋莎》唱片,他们放了一遍又一遍。这下子可把我们的战士惹火了。怎么能让这些无耻的德寇播放我们的《卡秋莎》呢!绝对不能!我们要从敌人手中夺回《卡秋莎》。”

    浓浓夜色中,红军战士向德军发起了闪电般的突袭,德寇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儿,红军战士已从他们手中夺回了留声机和《卡秋莎》唱片。

    家住在俄罗斯沃罗涅日市的柳德米拉·日古乔娃老人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经历了白天激烈战斗的防线前沿,黄昏时像死一般的寂静。突然,德军阵地传来了大功率扬声器的喧嚣声。他们在播放我们红军战士非常喜爱的歌曲《卡秋莎》。战士们一下子不知所措。突然,乐曲停了下来,扬声器里传来德寇的劝降声:“俄罗斯士兵门!到我们这来吧!我们这里有伏特加,有香肠。俄罗斯完蛋啦!”随后,德寇就又开始播放《卡秋莎》乐曲。战士们义愤填膺。黎明时分,在我们分队的后方出现了一队队重型武器汽车的身影,汽车分散排开,然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突然,火箭炮齐鸣。这就是我们的“卡秋莎”火箭炮在齐声歌唱,这是进攻的信号!战壕里,欢笑声和“乌啦”的欢呼声汇成一片。战士们在“卡秋莎”的轰鸣下,向敌人的阵地发起了猛攻……

    在同德寇浴血奋战的日子里,诞生了许多歌唱“卡秋莎”火箭炮的歌曲。如“在海上,在陆地,战斗在激烈进行,到处都是‘卡秋莎’在轰鸣,‘卡秋莎’的歌声在卡卢加,在图拉,在奥廖尔上空如雷鸣。”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但“卡秋莎”的身影至今仍在俄罗斯大地上到处可见。在奥廖尔州的奥列沃村头,在卫国战争期间生产“卡秋莎”火箭炮的乌拉尔压缩机工厂前广场上都高高耸立着“卡秋莎”火箭炮的模型。

    在战斗间隙的短暂时刻,战士们低声吟唱着自编的《卡秋莎》。歌中唱道,妈妈叮嘱在前线的儿子要成为勇敢的士兵,要狠狠打击敌人,早点打胜仗,把儿子在信中常常提到的“卡秋莎”带回家来。只是“卡秋莎”不是妈妈想象中的一位姑娘,而是威力无比的“卡秋莎”火箭炮。

    战士们还把母子通信的内容编成了歌曲传唱:“亲爱的万尼亚,请你告诉我,你那儿的情况如何?告诉我,你打仗如何?你打死了多少德寇,你在前线爱上的卡秋莎长得如何?”“妈妈,您听亲儿子说,我毫不隐瞒地对您说,这样的女友我从生下来就没有遇见过。我承认,卡秋莎对我来说既可爱又珍贵,我们的友谊和爱情让德寇的日子不好过!”

    词作者希什里亚科夫当年是一名机枪手。卫国战争胜利后,他返回家乡,他身残志不残,在集体农庄主席的位子上一干就是25年。最近,他给报社写信说:“今天,连我自己也不能相信,当年作为普通一兵,又在险恶的战争条件下,我怎么能从事文学创作?在战斗的短暂间隙,在简陋的掩体里,诞生了富有诗意的歌词。我把歌词写在用胶合板制作的小木板上,我常把小木板藏在装防毒面具的书包里,我把书包挎在左肩。小木板很方便,既当纸,又当桌。当歌词经过反复修饰定稿后,我再把歌词抄在白纸上。然后我用刀把小板刮干净,再写新的歌词。”

    战士们的《卡秋莎》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

喀秋莎火箭炮

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火箭炮的流行名称。
系由沃罗涅夫日州的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
取国际俄文第一个字母K命名并印在炮车上。
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型号是BM-13,
这是一种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8条发射滑轨
,一次齐射可发射直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
最大射程8.5千米,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
或者一次齐射,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10分钟,
一次齐射仅需7--10秒钟。运载车时速90千米。
该炮射击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是一种大面积消灭敌人
密集部队、压制敌火力配系和摧毁敌防御工事的有效武
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歌曲:喀秋莎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
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
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
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
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驻守边疆的年轻战士,
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
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回复:[21/4/2010]双胞胎女童-胜利日红场演绎动感<<喀秋莎>>

喀秋莎火箭炮是一种精度极差的火炮,误差可达两公里,但是却是德寇最恐惧的武器,因为发射时发出那种特别的呼啸声,令人魂飞魄散......
 

回复:[21/4/2010]双胞胎女童-胜利日红场演绎动感<<喀秋莎>>

  可爱的双胞胎女童,谢谢提供!
 

回复:[21/4/2010]双胞胎女童-胜利日红场演绎动感<<喀秋莎>>

可惜再也看不见CCCP苏联的番号了。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