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0/2009]琵琶皇后--(章红艳)----《十面埋伏》


章红艳著名琵琶演奏家,享有“中国的琵琶皇后”之美誉。 全国青联委员, 中国音乐家协会员, 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海外文合会荣誉会员兼高级顾问。
章红艳出生在“越剧之乡”嵊州市的一个艺术之家,其父章时钧曾是越剧团的乐师,母亲袁宝华曾是一位越剧演员。7岁随父学琵琶,不久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开始长达14年的学艺生涯。凭着她的聪慧和刻苦,她在中央音乐学院历2年附小,6年附中,4年本科,最后被保送直升研究生班。在一代宗师林石城教授的指导下,读完硕士课程。1992年夏,以优等学业,成为目前我国第二位具有硕士学位的年轻琵琶手。在她求学期间,1982年获得全国少年儿童民族乐器比赛第一名;1989年6月,在ART杯中国乐器国际比赛中,作为琵琶青年专业组最年轻的获奖者脱颖而出;1992年9月,获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第一名。1992年6月,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章红艳琵琶协奏曲音乐会”,成功地演出了5首较大规模的琵琶交响协奏曲作品,成为多年来民族乐与西洋乐专场协奏的第一场音乐会。 近年间,曾多次出访欧洲、亚州、美洲及港、澳、台地区,并与包括德国巴伐利亚交响乐团、慕尼黑广播交响乐团在内的多个国际、国内著名乐团合作演出。举办多场个人音乐会,并由先科激光唱片公司、BMG唱片公司、上海声像出版社、新加坡唱片公司等录制出版多张CD、VCD专辑。2003年始,为世界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那索斯(NAXOS)长期签约演奏家。
章红艳长期接受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双重教育,涉猎曲目广泛,演奏技巧精湛,才情出众,格调清雅,极富魅力,尤其矢志追求中国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和东西方音乐的融合与提升;她立足本土,立足传统,活跃于国际乐坛,是当今中国新生代音乐家的杰出代表。

琵琶曲--《十面埋伏》这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全曲共十三段(汪煜庭传谱),采用章回小说结构,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乐曲从战争的准备阶段开始(从列营到走队),节奏由慢渐快,以琵琶模拟战鼓声、浑厚雄壮;接着是一段吹打乐,全用轮指演奏模拟号角声。然后进行排阵、点将等等,这都是古战争中必有的内容。
真正精彩激烈的在作战部分(从埋伏到九里山大战):埋伏表现了伏兵重重,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情景,然后是在鸡鸣山进行一段小规模作战,到九里山大战则是全曲的高潮,运用琵琶高超复杂的绞弦技巧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惨烈:人仰马嘶声、兵刃相击声、马啼声、呐喊声等等,惊心动魄,让人振奋。中间一段琵琶长轮模拟箫声,隐约透出四面楚歌,暗示项羽兵败。
最后的结局(项羽败阵到最后):项羽自刎,刘邦得胜回朝,音乐结束。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