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Ⅰ BWV 846~869 (Prelude And Fugue)
【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 BWV846~869 24首前奏曲与赋格
━━━━━━━━━━━━━━━━━━━━━━━━━━━━━━━━━━
J.S.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德国(1685—1750)
────────────────────────────────
【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
大的作品,这套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峰巅,彪罗(H.G.v.Büllow)
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平均律的标题乃巴赫所起。平均律是
一种律制,它对自然律进行修正,将八度音程分为十二半音的调律法,以
便于转调。这种调律法虽在18世纪已被提倡,但一直未予以重视,首先
采用这种方法运用于全部二十四调的音乐家,就是J.S.巴赫。在巴赫
之前,菲舍尔(J.K.Fisher,1665—1746)曾作过二十调的
【前奏曲与赋格】(作于1702年)。
━━━━━━━━━━━━━━━━━━━━━━━━━━━━━━━━
【平均律钢琴曲集】共两卷,各24首。第一卷BWV846—869;
第二卷BWV870—893。在第一卷的扉页,巴赫作有这样的说明:
────────────────────────────────
【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调,
和有关的三大度do、re、mi,小三度re、mi、fa作成的前奏
曲和赋格曲集。这不仅能给热心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机会,也能使
熟悉此类技巧的人从中获得乐趣。
━━━━━━━━━━━━━━━━━━━━━━━━━━━━━━━━
前奏曲与赋格或幻想曲与赋格并不是古老的曲种。这种曲体起源,可能是
自由的即兴部分与赋格曲部分所交替的多段体的托卡塔Toccata。
托卡塔的创世者,可能是梅鲁洛(C.Merulo,1533-1604),
梅鲁洛的托卡塔是把对位方式部分放在中间的三段体。后来,弗洛贝尔格
(J.J.Froberger,1616—1667)等,把即兴性的第三部极端
缩小,把第二部赋格曲扩大,最后把第三部删去。把第一、第二部分开,
就产生了【前奏曲】与【赋格】。
────────────────────────────────
【前奏曲】原来是乐曲的即兴部分,并无确定形式,所以巴赫在这部作品
中,赋予各种形态,约可分为3类:1.音形装饰化;2.旋律型,在和
弦伴奏之上,流动着美妙的旋律;3.创意曲型,主题以对位方式运作。
────────────────────────────────
【赋格曲】形态也是千变万化,大致也可分为两类:1.浓缩型,有较多
次的主题导入,主题的反行或紧密发展等使用较多的对位技法。2.弛缓
型,与浓缩型相反,除呈示部,全部声部的发展都是绝无仅有。
━━━━━━━━━━━━━━━━━━━━━━━━━━━━━━━━
巴赫的这部【平均律钢琴曲集】,以C大调开始,根据各音为主音的12
种大调以及12种小调分别写成前奏曲与赋格,按调性发展而排列。在排
列过程中以细微的差异体现变化、体现转调的魁力。这些前奏曲与赋格,
在主题上彼此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靠调性与内在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
起。巴赫在每一调性的表现中,都充分拓展了该调性的音乐内涵,每一调
性的表现和调性间的关系,充满手法上的变化,使人回味无穷。
────────────────────────────────
巴赫这部平均律当时使用的乐器,音乐史家们一直争执不已。有人认为是
用击弦的古钢琴(clavichord),有人认为是用拨弦大键琴。
持击弦古钢琴观点者认为,击弦古钢琴虽比大键琴音量小,键盘上音域也
窄,但能靠手指敲击作力度渐强渐弱变化与圆滑奏,巴赫当时因此而钟爱
它,认为大键琴缺少精神性。而持大键琴观点者则认为,当时,1719
年,巴赫曾亲自挑选,高价为克膝宫廷买了一台大键琴,巴赫所有的键盘
音乐都是在这台他心爱的大键琴上创作的。不管如何,这里有一点可以确
定:这部作品,巴赫所希望的是优美如歌的奏法。
━━━━━━━━━━━━━━━━━━━━━━━━━━━━━━━━━━
【平均律】第一卷的前奏曲与巴赫前期的作品相近,具有练习曲的特征。
第二卷的前奏曲除了个别外,其它则都是旋律性很强、对位技术非常高的
作品,曲式结构上已有了较强的独立性。上下两卷的赋格也有差异,第二
卷音乐更加内在、深沉,技术娴熟,手法多样。
────────────────────────────────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Ⅰ BWV 846~869
────────────────────────────────
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分两卷,各24首共48曲,第一卷:
────────────────────────────────
1.C大调,BWV846,前奏曲:按莱曼(H.Riemann,1849
-1919)的评介,此曲『如奥林匹亚的平静与晴朗』。赋格曲:四声
部,全曲由5个发展部组成。
────────────────────────────────
2.C小调,BWV847,前奏曲:急板、慢板、快板等频繁地变化速
度,造成感情高潮,后半段是粗旷的托卡塔风格。
────────────────────────────────
3.升C大调,BWV848,前奏曲:按莱曼评说,气氛如『沐浴夏日
之阳光』。赋格曲:三声部,嘉禾舞曲风格。
────────────────────────────────
4.升C小调,BWV849,前奏曲:莱曼评此首为『音乐文化所呈示
的最神圣、最崇高的乐曲』。各声部模仿、变形,是『诉说着伟大灵魂的
憧憬』。赋格曲五声部,三重赋格曲构造,有如巨大的神圣教堂的结构。
────────────────────────────────
5.D大调BWV850,前奏曲:单一音型的无休止进行,背景是四声
部和声。赋格曲:四声部,类似亨德尔风格的主题。
────────────────────────────────
6.D小调,BWV851,前奏曲:以14小节为界分成两半,末尾的
减和弦分散所形成的半音阶经过句,是李斯特、肖邦的先声。赋格曲:三
声部,是最复杂的赋格曲之一。
────────────────────────────────
7.降E大调,BWV852,前奏曲:类似附有小序奏的赋格。赋格曲
三声部,轻快而又谐谑。
────────────────────────────────
8.降E小调,BWV853,前奏曲:莱曼评说:『悠长的旋律诉说高
贵而又伟大的情感,有时以爱的眼睛凝视我们,有时却被超越人间的痛苦
袭击而叹息着。』赋格曲:二声部,格列高里圣咏风格的主题。
────────────────────────────────
9.E大调,BWV854,前奏曲近似创意曲形式,幸福的田园气氛。
赋格曲:三声部,充满活泼的气氛。
────────────────────────────────
10.E小调,BWV855,前奏曲:类似巴洛克协奏曲风格。赋格曲
二声部,创意曲形式。
────────────────────────────────
11.F大调,BWV856,前奏曲:以轻快的琶音进行,可谓二声部
创意曲。赋格曲:三声部,巴瑟比埃舞曲节奏。
────────────────────────────────
12.F小调,BWV857,前奏曲分散三和弦,背景多少有些沉郁。
赋格曲:四声部,半音阶型,两个对位旋律成为彼此对照。
────────────────────────────────
13.升F大调,BWV858,前奏曲:复杂的音形装饰型。赋格曲:
三声部,优雅的类似前奏曲的赋格曲。
────────────────────────────────
14.升F小调BWV859,前奏曲:荚曼比喻此曲是『秋日阴郁的原
野』。赋格曲:四声部,对位旋律是由所谓『叹息的动机』形成的。
────────────────────────────────
15.G大调,BWV860,前奏曲:轻松、明朗的风格。赋格曲:三
声部,舞曲风格。
────────────────────────────────
16.G小调,BWV861,前奏曲:类似巴赫初期的圣咏组曲。赋格
曲:四声部。
────────────────────────────────
17.降A大调,BWV862,前奏曲:沉思的气氛。赋格曲四声部,
主题与前奏曲类似。
────────────────────────────────
18.升G小调,BWV863,前奏曲:严格发展的三声部创意曲。赋
格曲:四声部,全卷中情绪最丰富者,发展极为自然、美妙。
────────────────────────────────
19.A大调,BWV864,前奏曲:类似F小调前奏曲,3个主题结
合变成三声部创意曲。赋格曲:三声部。
────────────────────────────────
20.A小调,BWV865,前奏曲:较粗犷的托卡塔风格。赋格曲:
四声部。
────────────────────────────────
21.降B大调,BWV866,前奏曲:轻巧跳跃的分散和弦,然后是
托卡塔的快速句型。赋格曲:三声部,具快乐的舞曲风格主题。
────────────────────────────────
22.降B小调,BWV867,前奏曲:类似教堂内的庄严祈祷。赋格
曲:五声部,类似16世纪的管风琴音乐。
────────────────────────────────
23.B大调,BWV868,前奏曲:三声部创意曲。赋格曲四声部,
主题是典型的变格主题。
────────────────────────────────
24.B小调,BWV869,前奏曲:类似科莱里的三声部奏鸣曲,行
板。赋格曲:四声部,巴赫标示的速度为『极缓慢』。
━━━━━━━━━━━━━━━━━━━━━━━━━━━━━━━━━━
Clavichord又称小键琴,是早期键盘乐器的一种,15世纪便
已出现。它由扁薄的长方形盒子构成,没有脚,可以放在桌上弹奏。外观
虽然和大键琴一样,但并不是拨弦发声,而是用槌子敲弦发声的,这种装
置和近代的钢琴相似,只是装置较为简陋,音量较弱,音色也不太明亮。
────────────────────────────────
关于【击弦古钢琴】
────────────────────────────────
击弦古钢琴或许是最为古老的带弦键盘乐器,可能早在14世纪就已经存
在了。Clavichord一词最早出现在Eberhard Cersne
作于1404年的Minne Regal之中。而关于这种乐器的最早图画,据
说是在那不勒斯的Carbonara、由S.Giovanni创作的一幅壁画中,时间
约为1435年。一般来说,击弦古钢琴仅仅是配有多根琴弦的单弦,通
过键杆来操作。在键的远端是金属制成的小片,叫做切线,它们从下方敲
击琴弦,并且当键持续施压时不断地触击琴弦。因此,这些切线既是发声
器,又起到了桥梁的作用。由此产生的声音纤细、柔软,然而富于弹性。
────────────────────────────────
演奏时,切线与琴弦的连续接触会给音响带来极其丰富的差异——甚至会
产生颤音(所谓的Bebung技术),而这在别的键盘乐器中是根本不
可能产生的。直到19世纪,击弦古钢琴依然是作曲家们钟爱的乐器(例
J.S.巴赫),并且是用以制造浅吟低唱般私密音乐效果的适当之选。
────────────────────────────────
人们一旦习惯了相对较为安静的音量—它能将人引入沉思般的状态—就会
沉醉于音响的内在世界。他甚至可使自己迅速地适应杠杆装置的声音,最
终安静下来,『侧耳倾听』。
────────────────────────────────
作为一种延伸了的单弦,击弦古钢琴属于『宇宙学的声音装置物』,象征
着世界及其数理的和谐。无论是正在逝去的中世纪,还是即将到来的文艺
复兴时期,世界都被理解为数与比例的内在相关的和谐复合物。由此,音
乐的创作首先是一门科学,是与算术、几何学和占星术并列在一起的。当
时的许多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们同时也是数学家、占星士和医生等等。至
于音乐是否带来愉悦以及关于它的审美方面,这些后世如此重视的要素,
当时却只是次要的。首先它必须具备了内在的『正确性』,接下来美的光
芒才能照射出来。
━━━━━━━━━━━━━━━━━━━━━━━━━━━━━━━━
巴赫作品以节奏严谨、平稳而著称。由于它属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范畴,
所以不能允许有类似于浪漫派演奏手法常用的自由的、时慢时快的节奏。
【平均律钢琴曲】作品从开始到结束,都应处在一个基本节奏之中。速度
应遵循『快而稳、慢而动』的原则,应和当时的乐器的特点(古钢琴)相
吻合,与当时时代艺术风格相吻合。如果在钢琴上把这套曲目弹的很快,
显然不适和当时优雅而舒缓的整体艺术风格。
────────────────────────────────
与此相类,巴赫作品的力度变化幅度较小,基本趋于平稳。但是,与节奏
因素不同的是。这并不排除某些段落里的强弱力度的鲜明对比。【平均律
钢琴曲】在快速乐曲中,用非连奏法或手指断奏来模仿击弦古钢琴上的清
脆效果:而在缓慢的抒情歌唱性乐曲中,音与音的连接均匀,保持了音色
的圆润饱满,获得古朴典雅的音响效果。
━━━━━━━━━━━━━━━━━━━━━━━━━━━━━━━━━━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又是管风琴演
奏家,他生于爱森那赫市一个音乐世家,18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
乐长及管风琴师,但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
新教的众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响构思的核心,
但他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的突破了教
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其创作以复调手
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
────────────────────────────────
主要作品: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宗教【受难曲】、【弥
撒曲】等,其中代表性作品为大型声乐套曲【马太﹒受难曲】、【约翰﹒
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宗教改革运动康塔塔】【农民康塔塔】
【咖啡康塔塔】;器乐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十二平均律钢琴
曲集】两集、【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意大利协奏曲】、【赋格的艺
术】一集、【音乐奉献】一集、【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六首等。
────────────────────────────────
但由于当时种种社会原因,巴赫的创作才能未得到应有的尊重,直到19
世纪中叶,经门德尔松等人的大力推荐,巴赫的作品才得到大量出版和演
奏。巴赫的作品对近代西洋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西欧他有『音乐
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师』的荣称。
━━━━━━━━━━━━━━━━━━━━━━━━━━━━━━━━
J.S.巴赫1685年出生在德国爱森纳赫。天赐良机,他生在一个音
乐天赋受到重视、音乐成就受到鼓励的环境里,他的家庭早在他来世前许
多年就已经在音乐界赫赫有名了。父亲是一位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
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
────────────────────────────────
巴赫九岁丧母,十岁成了孤儿。由于他嗓音美妙,经济拮据,少年时期靠
奖学金进了在吕讷堡的圣﹒米歇尔学校。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学校
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20年中,他干过
许多行当。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
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
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27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1750年,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
巴赫从未居过高位,不过总能养家糊口,他在有生之年远不如莫扎特和贝
多芬(甚不如弗朗兹﹒李斯特和弗雷德里克﹒肖邦)那样驰名。并不是巴
赫所有的雇主都能赏识他的才能。莱比锡教会希望能聘到一位『第一流音
乐家』,只是他们未能雇上最初认定的两位人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
让巴赫担任歌咏班领唱一职!但在几年以前,他要辞去魏玛公爵庭中的风
琴手和首席小提琴手职务另谋新职,公爵对此耿耿于怀,结果将他投入狱
中。巴赫度过了3个多星期的铁窗生活,公爵终于慈悲大发,将他释放。
────────────────────────────────
巴赫21岁时同他的叔伯二妹结为伉俪,他们一共生了7个孩子,但是当
巴赫35岁时妻子不幸夭折。翌年他鸾凤再续,可是他的第二个妻子非但
不能帮助抚养头七个孩子,反而又给他生了13个。巴赫死后只留下9个
儿女,其中有4个成为真正著名的音乐家。这的确是一个音乐天才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