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九一八之夜,张学良蒋介石都在干什么
日寇进逼 国民党要员争权夺利
张学良写这封信有其原因。1931年初,在中原大战(蒋冯阎大战)中取胜的蒋介石,想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登上大总统的宝座,却遭到了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反对,蒋介石便于这年2月将胡汉民软禁在南京汤山。消息传出后,国民党中的广东籍军政要员对此恨愤慨。各路反蒋人士纷纷前往广州,形成反蒋联盟。不久,一个对抗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权——广州国民政府宣告成立。9月初,广州方面下达了出师讨蒋的总动员令。
就在此时,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局势就此出现重大变化,在全国舆论的压力下,对峙的宁粤双方终于决定坐下来谈判,双方决定的和谈地点是上海。于是在1931年10月、11月的中国,出现了这样的奇特现象:一方面是日寇在东北步步进逼,大举入侵;一方面是宁粤两地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在上海连续数月的讨价还价,争权夺利。
张学良希望国民党各派服从蒋介石
《钱江晚报》刊载分析文章称,张学良的这封亲笔信则披露了如下信息:
一、当时张学良曾派出特使前往调停。信中那位被张学良称之为“罗总长”的人就是罗文干,早年曾担任过北洋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1928年被聘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顾问。由于罗文干也是广东籍人士,所以,张学良指派罗文干为自己的特使,前往广州和上海,参与调停工作。
二、张学良政治倾向。其实,张学良当时所说的“确实团结,上下一心”,实质是希望国民党各派都能服从蒋介石的领导。张学良当时是把团结各方力量一致抗日的指望寄托在蒋介石的身上,因此,当他获悉广东方面的谈判底线——“蒋介石下野,另组新政府”时,愤然在信中写下了“到这步天地,大家还不牺牲一切,一致对外,真伤心病狂”的话。
三、张学良的爱国情怀。这封历史信件表明:虽然在“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执行的是不抵抗政策,但是,他内心深处确立的则是军人报国杀敌的职责。张学良在信中明确告诉手下将领何柱国“切盼我兄,训咱将卒,内忧外患纷来,此正男儿报国时也”。这封历史信件也让后人真切地感受到张学良的爱恨情仇。张学良信中提到的李完用是朝鲜国历史上的大卖,与中国历史上的秦桧、张邦昌是一路的货色。对于卖张学良是咬牙切齿,他在信中写下了这样的词句“可叹!我生此时,亲眼看见卖国奴,真使我五衷如焚,恨不得食彼辈肉,而方快”。后来,张学良获悉自己的堂弟张学成居然也投靠日寇做了卖,就下令部队前去消灭,最后打死了投敌的堂弟张学成。
注释:
[一]罗总长即罗文干,广东番禺人,曾担任过北洋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1928年被聘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顾问。
[二]李完用是朝鲜国历史上的大卖,与中国历史上的秦桧、张邦昌齐名。
[三]唐少川即唐绍仪,广东珠海人,袁世凯任总统时,他是内阁总理,“宁粤对峙”时,唐绍仪参加了广东的反蒋联盟。
西安事变经过 ●1935年中国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936年12月4日张学良、杨虎城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介石拒绝。张杨决定实行兵谏。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介石的卫队交火。蒋介石被张学良的卫队捕获。同时,杨虎城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的高官陈诚等10余人拘押。
●1936年12月16日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并相应作了军事部署,派飞机轰炸西安临近地区。
●1936年12月17日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派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到达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会谈。
●1936年12月22日宋子文、宋美龄飞抵西安开始与张学良、杨虎城及代表会谈。
●1936年12月24日会谈达成改组国民民政府、驱逐派等协议。周恩来曾会见蒋介石。
●1936年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护送蒋介石飞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