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谁是“中~~共台湾省第一任省委书记”?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图】谁是“中~~共台湾省第一任省委书记”?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1987

【图】谁是“中~~共台湾省第一任省委书记”?

【图】谁是“中~~共台湾省第一任省委书记”?

来源: 青年参考


  [核心提示]    谁是“台湾省第一任省委书记”?鲜有人知的是:1948年中国党准备解放台湾时,舒同是中央和华东局内定的台湾第一任省委书记。然而,台湾没有解放,舒同最终未能上任。但舒同作为对台工作的第一人,却在历史上留下了记载。



舒同(前)

  写一手舒体字,被毛泽东称为“马背书法家”,并有“党内一支笔”之称的舒同,词章功力人见人赞,党内许多重要文章、文件都出自他的手。但鲜有人知,1948年中国党准备解放台湾时,时任华东局社会部部长的舒同,是中央和华东局内定的台湾第一任省委书记,刘格平为副书记。
  虽然没有正式上任,但舒同以华东局社会部部长的身份,直接参与了对台的敌工工作。
  1949年10—11月间,潜伏在国民党内最大的内线是被称为“密使一号”的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为取得吴石掌握的重要军事情报,舒同决定派长期在上海、香港从事情报工作的女党员朱谌之赴台与吴联系。
  据悉,朱谌之从香港抵台,吴石在寓所秘密会见朱谌之,提供了一批绝密军事情报资料,包括《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舟山群岛和大、小金门的《海防前线阵地兵力、火器配备图》,台湾岛各战略登陆点的地理资料分析,海军、空军的部署及兵力情况等。

  这批情报通过秘密渠道很快从香港送到华东局,由舒同递送北京。当年,毛泽东听说这些情报是经一位女党员秘密赴台从一位国民党高层的“密使一号”那里取回时,当即嘱咐:“一定要给他们记上一功!”

  毛泽东当时还在红线格信纸上写下:“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春早。”
最后编辑l4800 最后编辑于 2009-06-08 19:24:44
 

回复: 【图】谁是“台湾省第一任省委书记”?



参加革命后,舒同一有机会与毛泽东会面,就向他请教书法和诗词

 

回复: 【图】谁是“台湾省第一任省委书记”?


毛泽东称舒同“马背上的红军书法家”

 

回复: 【图】谁是“台湾省第一任省委书记”?



1939年贺龙在晋察冀,左起:黄敬、聂荣臻、吕正操、罗瑞卿、贺龙、关向应、舒同。
 

回复: 【图】谁是“台湾省第一任省委书记”?

后来,国民党“保密局”抓获党台湾工委委员陈及工委书记蔡孝干。蔡变节,导致岛内400多名党员被捕,吴石、朱谌之也在其中,并被杀害。  台湾没有解放,舒同最终未能上任。但舒同作为对台工作的第一人,在历史上留下了记载。

  在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顺利回归以后,台湾执政党则在推动入联公投。其实,早在1965年,国共经过多次、多渠道的“特殊谈判”,蒋介石已同意统一的六条件,台湾差点实行“一国两制”。”美国中情局(CIA)不久前的解密文件证实了这段史实。
  曹聚仁担任两岸“密使”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毛泽东试探和国民党当局接触,蒋介石此时也有与领导人接触的想法。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国共双方都试图寻找一个能够实现沟通的中间人。

  1956年7月,新加坡《南洋商报》特派记者曹聚仁到北京采访,受到了绝非记者所能享受到的待遇。

  据中央文献研究室所编的《周恩来年谱》记载,经由1956年7月11日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的讨论,7月13日、16日和19日,周恩来三次接见曹聚仁,“先后由邵力子、张治中、屈武、陈毅等陪同”。
  如今已是著名时事评论员的曹景行至今还有印象,“那年我才10岁,跟着父亲在北京见了邵力子、屈武等很多人。”
  第二次接见尤其具有历史意义。在颐和园的宴会上,周恩来说:“国民党和党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日战争的胜利,这都是事实。为什么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
  8月14日,“国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重要信息,便首度由曹聚仁所供职《南洋商报》向外发布出去。

  回到香港后,曹聚仁立即将他在大陆和领导人接触的详细情况转告了台湾方面。1956年之行,拉开了曹聚仁近十年两岸“密使”工作的序幕。

中#共 :台湾政权仍归蒋介石
  据历史学者范小方及毛磊所著的《国共谈判史纲》记载,在曹聚仁担任两岸密使的同时,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委员章士钊也在为国共接触而奔波。
  在此之前,章士钊曾带着领导人给蒋介石的信来到香港,会见了国民党驻香港负责文宣工作、主持《香港时报》的许孝炎。
    章士钊的斡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57年4月,许孝炎从香港入境,经广州乘火车抵北京。第三天,周恩来在北京会见了蒋介石派出的的特使宋宜山。不久,在周恩来安排下,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与宋宜山商谈,就第三次国共合作协商。李维汉提出关于合作的四条具体条件:
  1、两党可以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
  2、台湾可以作为中央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
  3、台湾地区的政权仍归蒋介石领导,不派人参与,而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中央政权的领导;
  4、美事力量撤离台湾海峡。

  宋宜山回到香港后,写了一篇1.5万字的报告,交由许孝炎转给蒋介石。由于宋宜山的报告对党和大陆的成就赞扬过多,蒋介石看后大为不悦,认为宋宜山被了。再加上大陆此时已开始了反右斗争,使蒋介石认为国共谈判的时机并不成熟,从而中止了国共间进一步的接触。
  毛泽东提出“一纲四目”
  1958年8月23日金门炮战开始后,两岸“密使”曹聚仁到北京的次数就更多了。1958年10月13日毛泽东会见了曹聚人,作陪的有周恩来、李济深、张治中、程潜、章士钊。
  根据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记载,针对炮击金门等有关问题,毛泽东说:“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同他合作。我们赞成蒋介石保住金、马的方针,如蒋撤退金、马,大势已去,人心动摇,很可能垮。只要不同美国搞在一起,台、澎、金、马都可以由蒋管,可管多少年,但要让通航,不要来大陆搞特务活动。台、澎、金、马要整个回来”。
  毛泽东说:“我们的方针是孤立美国。他只有走路一条,不走只有被动。要告诉台湾,我们在华根本不谈台湾问题,只谈要美国人走路。蒋不要怕我们同美国人一起整他。他们同美国的连理枝解散,同大陆连起来,枝连起来,根还是你的,可以活下去,可以搞你的一套。”
  章士钊说:“这样,美援会断绝。”
  毛泽东说:“我们全部供应。他的军队可以保存,我不压迫他裁军,不要他简政,让他搞三民主义,在他那里反,但不要派飞机、派特务来捣乱。他不来白色特务,我也不去红色特务。”
  曹聚仁问:“台湾有人问生活方式怎样?”
  毛泽东说:“照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最后编辑l4800 最后编辑于 2009-06-08 19:17:33
 

回复: 【图】谁是“台湾省第一任省委书记”?

当时并没人把毛泽东的这次谈话叫做“一国两制”,周恩来后来将其概括为“一纲四目”。

  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四目:

  1、台湾统一祖国后,除外交上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

  2、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

  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之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

  4、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毛泽东一再表示,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不使台湾从中国出去,大陆就不改变目前的对台政策。

  “一纲四目”于1963年初通过张治中致陈诚的信转达给了台湾当局。

  国共达成六项条件
  直到1965年夏,当国民党二号人物李宗仁回到大陆,受到北京方面热烈欢迎。这对蒋介石触动很大,蒋氏父子通知曹聚仁,蒋经国在近期将亲临香港,接他到台湾商量要事。
  《国共谈判史纲》称,在与蒋经国的会谈中,曹聚仁介绍了方面的条件,然后逐条讨论,商谈,蒋氏父子也不断提出自己的意见。经过几次讨论,很快达成六项条件,其主要内容为:
  1、蒋介石携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个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北京建议拨出江西庐山地区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汤沐邑;
  2、蒋经国任台湾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外,北京只坚持农业方面必须耕者有其田;
  3、台湾不得接受美国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按美国支持数额照拨补助;
  4、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四个师,其中一个师驻厦门和金门地区,三个师驻台湾;
  5、厦门和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之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此师长由台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其资格应为陆军中将,政治上为北京所接受;
  6、台湾现任文武百官官阶和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准降低。

  曹聚仁与蒋氏父子在日月潭谈妥了这六项条件后,立即返回香港,将谈判情况及六项条件报告给了。但美国则因为怀疑这六点建议是起草的,因此向台湾方面施压。
  但让蒋介石产生更大疑虑的因素是,1966年,大陆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一运动的风浪也波及到台湾,蒋介石对国共重开谈判产生了疑虑,从而改变了主意。至此,国共两党重开谈判再度搁浅。
 

回复: 【图】谁是“台湾省第一任省委书记”?


舒同书写的毛泽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

 

回复: 【图】谁是“台湾省第一任省委书记”?

相关阅读:

台湾80后:那些“政治冷感”的年轻人

  政治对于这些伴随着手机、MSN和麦当劳长大的台湾“80后”来说,显得极其模糊与陌生。路透社
  人数高达270余万的台湾“80后”,对2008年“大选”的影响举足轻重。在政客眼里,他们是宝贝一般的“潜在票仓”;可在观察家看来,却是一群“政治冷感”的家伙
  那些“政治冷感”的年轻人
  他们选择性地“遗忘”了政治,更“遗忘”了选举;但政治和选举却对这群“80后”念念不忘。
  据国际先驱导报刊载, “本周不谈政治,只谈棒球。”正在台湾政治大学攻读政治学硕士的景华在MSN签名档上写道。对于这个25岁的男生来讲,中国台北队能不能顺利拿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棒球比赛的入场券,比明年3月举行的“大选”更重要。
  在台湾,像景华一样的“80后”年轻人,被称作“七年级生”。依台湾地区“超过20岁即可享有投票权”的选举规定,这个年龄层的选民人数达到270余万。在政客眼里,他们是宝贝一般的“潜在票仓”;可在观察家看来,却是一群“政治冷感”的家伙。

年轻人为何“政治冷感”
  民调显示,大约有七成年轻人接受调查时会表明政治倾向,却只有不到三成人愿意付诸行动——投票。
  不去投票存在客观原因。根据台湾地区选举相关规定,选民必须回到自己的户籍所在地进行投票,“对于在外地求学或工作的年轻人来说,赶回家乡投票花钱又耗时”。
  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台湾年轻人对政治漠不关心。
  “我身边不少朋友连马英九和的副手人选是谁都不晓得,更不要说被两派人马炒得沸沸扬扬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投票’了。”26岁的公司职员张秋惟说。
  有关“政治冷感”,就读东吴大学政治学专业五年级的王樱儒给出了两个理由:其一,台湾年轻人普遍觉得生活还不错,安居乐业的心态淡化了他们对政治的热情;其二,吵吵嚷嚷的选举风气倒了年轻人的胃口,“搞不懂他们究竟要做什么”。
  王樱儒的看法,倒与知名政治观察家陈文茜的观点不谋而合。
  陈文茜日前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专访时说,台湾这一代的年轻人,其实更关心个人化的议题。不久前访问了岛内独立乐队“苏打绿”的她,对这群20岁出头的政大学生十分赞赏。“他们的歌词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心态。讨论什么叫美丽、什么叫丑陋、什么叫疏离……”陈文茜说,“对他们而言,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就是政治。”
 

回复: 【图】谁是“中~~共台湾省第一任省委书记”?

政治是关起门来的家事  至于那些去投票的年轻人,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景华说,不排除一部分刚满20岁的选民因为新鲜、好奇去投票,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家庭和传媒的影响。
  “如果长辈的政治倾向较为强烈,选举时尤其是胜败存亡的关头,会拜托子女支持心中的人选。”张秋惟回忆说,2005年底台湾县市长选举时,一个在台北生活的朋友接到台中父母的“夺命连环call”,要他支持绿营候选人,“没有什么偏好的年轻人,有时就照着父母的意思去做了”。
  的确,对于台湾年轻人来说,谈论政治通常是关起门来的家事。“在家里,看电视或谈事情时,长辈会说出他们的观感,间接影响子女的好恶。”张秋惟表示。
  而对年轻人投票行为产生影响的传媒因素,也不容忽视。张秋惟说:“媒体或是舆论大量关注的焦点,就会成为同侪的讨论话题。比如之前的‘红衫军’事件,众人开始大量讨论,年轻人就会觉得这个很重要。”
  相比之下,同龄人聚在一起很少聊政治。“前几次选举操纵出来的‘族群’在当中作祟。”景华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如果你不说自己爱台湾,就会被自动归为亲大陆;说自己爱台湾也爱大陆,会被批为两面逢迎。还没出社会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大部分还是着重娱乐等共同爱好,不想为了所谓的立场闹翻脸。”
  如此一来,年轻人选择性地“遗忘”了政治,更“遗忘”了选举。
  蓝绿竞相取悦“80后”
  可是,政治和选举却对这群“80后”念念不忘。
  2004年“大选”,蓝绿之间的差异不到3万票;去年高雄市长选举,蓝绿之间的差距不过1000多票。270余万年轻选民,特别是4年来新增的130余万票源,无疑成为蓝绿两派竞相争取的对象。
  2006年4月,在时任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授意下,国民党青年团浮上台湾政坛。辩论比赛、热舞大赛、武术擂台,多种多样的活动在岛内各大专院校开展。但负责“2008大选校园后援会”工作的国青团总团长黄执中,依然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坦言,要提升“80后”的选举热情,绝非易事,“关键在于同学们会不会出来投票”。
  绿营方面,从“辣妹助选团”到“扁帽一族”,从来不缺乏吸引年轻人的创意。“但那都是10年前的老皇历了。”时任文宣部主任、被公认善于争取年轻选民的陈文茜直言不讳。台湾《联合报》9月披露的一份民调显示,挺绿年轻人正在大量流失。报道说,调查发现,上台第一年,20至29岁民众中有33%支持,今年以来只剩18%。
  由此,的幕僚不遗余力,创办起4个官方及民间青年组织。而早在初选阶段,的校园巡回演讲就进行得如火如荼。
  结局将是怎样?陈文茜说,校园“票房争夺战”注定会双双落败,因为马英九和都不了解年轻人。“不管选谁啦,总之不过是选出比较不烂的,而不是选出比较好的。”景华反而给出了一个乐观的答案,“有人说反正明年不管谁当都不会比陈更差。所以我觉得可以乐观其成。”

  政治并未离他们远去
  当“念不起书”的忧虑不断萌发,当“流浪博士”的说法悄然风行,当“活不下去”的呛声陆续响起,台湾“80后”们心里明白,政治并没有离他们远去。
  统计显示,2000年台湾地区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到2007年,这个数据只上涨了1000美元。很多民众抱怨:“台湾这两年倒了霉。”相比于“”,年轻人显然更关心台湾的经济什么时候可以重振雄风,而这恰恰离不开“执政党”高瞻远瞩的发展规划。
  同时,一些与年轻人密切相关的议题也受到关注。“我希望明年可以实现‘募兵制’。服兵役会影响学业,而且将来发生军事冲突,年轻人有可能被送上前线;而民生物资涨价也是执政不力造成。这些连在一起,选民就会有所盘算。”正在考虑攻读博士的景华说。
  对当下政治局面的失望,也催生了对于未来台湾的想像。
  当年在台湾政坛叱咤风云的陈文茜,直接把希望寄托在这群“80后”身上。她说:“马英九、等人只是台湾转型过程中的政治人物,不是政治领袖。台湾需要的是MBA、国际经贸出身的有全球眼光的、熟悉全球战略的人选,足以领导海岛经济面临全球经贸挑战。”
  “能够代表新一辈的政治主张、经济想法、文化视野的人物还没有崛起,但未来一定是他们的。”陈文茜说。(来源: 青年参考)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