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2/5/2009]70年代红色经典舞蹈作品系列之《雪里送炭》(铁道兵政治部宣传队)
原帖由 cshezhi 于 2009-5-12 15:24:00 发表
非常难得,楼主哪里找来的?
在70年代,这种音乐都是很难得的“轻音乐”,由于自己对音乐的爱好,非常喜欢这类乐曲,如今天上午收集的《喜送粮》,还有《军民鱼水情》、《送公粮》等等,甚至后面这几首包括这首《雪里送炭》(那时叫雪中送炭),我都作为一个大工程局宣传队的乐手参与演出过。
但是要按楼主所说的这些都是“可以称之为经典中的经典”,甚至“称之为第二巴洛克时期”,显然言过其词了。这些在我们那一代人中,由于那时不能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文艺作品,在被“推销”的音乐中,尤其是在当时的合唱合奏这类重音乐轰炸中,这些是比较好的轻音乐,因此受到你我的喜爱,但是要论音乐本身,和现在的相比、和世界的相比,恐怕就太简单了一些,也太概念化了一些。不说别人,就叫你的子女来听听看,在没有强迫的情况下,估计是没有什么人喜欢的了。
原帖由 yhxnh 于 2009-5-12 16:10:00 发表
这些老艺术家的作品可以说是经千锤百炼而来,可以称之为中国的巴洛克,解放以后直至文革很多经典作品都是这批艺术家所创作的,在国外也很有影响力!
而改革开放几十年,有一首歌流传下来了吗?什么“妹妹你坐船头”……一批浪调,毁了一代年轻人。
我们的子女不喜欢听,是因为没有听过,现在所有的宣传机器为了挣昧心钱,连篇累牍的反复播放所谓的流行歌曲,词不押韵,曲不搭调(应该叫做噪音,或亡国之音)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扶植、推广真正的艺术,尽管广度有限,但为了下一代的前途,也应这样做,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它永远会写出美妙的结局,等着看吧,您说是吗?
首先感谢楼主的分享。
这才是论坛啊。每位网友能在论坛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谈论一些具体的问题,这才体现了论坛的价值。于己,可一吐心声;于人,可借鉴、学习。为何论坛中有大量的“潜水员”,是因为论坛没营造“论坛”的氛围,在一大堆毫无意义的“多谢分享”....陈词滥调中倒不如沉默是金。弄不懂,为何有些人逢帖必回,但回帖却毫无意义;弄不懂,论坛为何作出“回帖时禁止单纯复制标题”的限制,这其实与空空的“多谢分享”毫无两样;弄不懂.....真弄不懂这样的人气值有何意义。这样的人气值完全可编程序来制造呀。
我个人比较赞同
cshezhi的看法一些。我虽不懂艺术,但有个不争的事实摆在面前,中国艺术家的音乐作品能走出国门的少之甚少,特别是70年代的作品,这就足以说明并非“第二巴洛克时期”。至于说到“在国外也很有影响力”,鄙人认为并非事实。此话原本并非出自楼主,源于一些机构。这些作品真很有影响力的话,在国外艺术团体的演出单上、电影背景音乐中,你能见到几回?从古至今,国人喜好自大,但常常又需要通过“外人”来佐证自大,分明是心虚的表现。
说起流行音乐,应该说也是一门艺术,并非噪音、亡国之音。但有些传媒,歪曲“流行”一词,一味向受众倾销下文化,那才是噪音、亡国之音。可悲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竟然趋之若骛。
楼主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扶植、推广真正的艺术”,对极了。虽说,一个人起不了多大作用,但任何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会无怨无悔地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