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一周年:难以撼动的中国力量


  【作者】晓德

  山峰可以没有棱角,河水可以不再流,但团结自信坚强乐观的中国力量却永远不可撼动

  一年了,一切仿佛就在昨天。那顷刻间的地动山摇,史无前例的全民动员,那一个个感伤而又坚强的故事,心酸但却温暖的画面,距今已经过去了三百六十多个日日夜夜。

  5月12日,这个曾经平常的一天,从那个惊天动地的时刻开始,将永远被赋予一个沉重的命题。多少家庭阴阳相隔,多少爱心瞬间凝聚,多少感动在这片我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地上纵情流淌……那一刻,或许你曾放声大哭,或许你曾暗自饮泣,有悲伤,更有源自同根同族血脉相连的感动。

  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在地震后让我们泪流满面,我们愿意称它为“中国力量”。因为,诠释这一力量的人并非圣贤,而正是茫茫人海中的每一个芸芸众生。在捐款献血的人流中,或许就有你的身影;在奔赴灾区的志愿者队伍里,就有你的参与;在灾区刚刚落成的崭新建筑里,就有你洒下的汗水。我们在网上请你来定义“中国力量”,你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团结、坚强、感恩、自信、乐观……

  是的,山峰可以没有棱角,河水可以不再流,但团结自信坚强乐观的中国力量,却永远不可撼动。

  规划总投资约1万亿元的灾后恢复重建,20多万个重建项目,21个省份的对口支援,灾区民众自发的重建努力,社会各界的倾情投入,让震后的四川分外美丽。

  在绵阳一所中学的作文试卷中,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天,英国首相乔治和朋友在院中散步,他们经过每一道门,乔治总是随手把门关上。“有必要吗?”朋友纳闷地问。乔治微笑着说:“哦,当然有必要,我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当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了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令人沮丧的失败,然后又可以去重新开始。”

  请允许我们在这里向出题者表达由衷的敬意。在本应该痛哭的祭奠日里,或许你并没有出现在随着羌鼓翩翩起舞的人群中,或许你仍在寻找失散的亲人,或许你和我们一样,想起了地震后感情无法自制的自己,可是,生活毕竟还要继续。

  这一年里,我们记住了“多难兴邦”的哲理,它不仅仅被共和国总理写在北川中学的黑板上,更深深印刻在每个人的心里。如果说六年前的非典,成就了今天世界上最完整也是独一无二的卫生防疫申报系统,那么,“5·12”大地震则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潜力,正是这潜力如涓涓细流,构成了难以撼动的中国力量。

  这一年里,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救援机制、慈善观念、民间力量、建筑规范、心理康复、新闻开放,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领域,与汶川一样经历着岁月的重新检视。我们了解到慈善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信任与透明;救援不但要有勇气,更要有完善的装备和成熟的体系;志愿者也绝非一时心血来潮所能承担,而应该建立在更加理性和效率的基础之上。重建,不仅改变着灾区的面貌,也启示着整个国家前进的方向。

  这一年里,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北京奥运会顺利召开,金融风暴危及全球,甲型H1N1疫情肆虐。我们在“信心比黄金还重要”的铿锵声中,趟过一条条河流,迈过一道道关口。今天,我们再次回望西南的那片土地:“敬礼娃娃”收到了总理的回信,“可乐男孩”即将走进大学校门,760余亿捐款流向正在逐步披露,5335名遇难学生数字得到了权威发布……这一年里,我们得以在情感的起伏中感知着人性的光芒。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中国的变化中触摸着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几天前,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再度提出这样的要求:把学校建成最安全的地方。这所有的一切,都不仅是为了祭奠逝者的英灵,更是中国力量奏出的铿锵鼓点。

  一年了,这是祭奠逝者的时刻。

  他山的参照已被有心人列在了网上:2002年9月11日,美国人在公开的仪式中诵读着2000多名遇难者的名字;今年4月20日,在全球犹太人大屠杀纪念日之际,六名大屠杀幸存者在以色列点燃六支火炬,悼念在大屠杀中遇害的600万犹太人。

  对逝者的最好纪念,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记住曾经的悲伤,然后重新上路。

  所以,亲爱的朋友,为了那些消逝的生命,想哭就尽情地哭出来吧,这是我们献上怀念的日子,哪怕泪飞顿作倾盆雨。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想唱就大声地唱出来吧,这是中国力量空前凝聚的岁月,无论前方急流险滩多艰巨。

  灾难让中国学会了坚强,重建则见证着中国的成长和自信。也许,依然还有很多地方有待完善,但信心已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根,那就让它继续卖力地生长吧——它来自于你,来自于我,来自于他,以及我们身边每一个人共同擎起的中国力量。
。。。。。。